《孔雀东南飞》教案.doc_第1页
《孔雀东南飞》教案.doc_第2页
《孔雀东南飞》教案.doc_第3页
《孔雀东南飞》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海南华侨中学 张鑫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对孔雀东南飞全诗中的内容,人物关系,事件顺序进行了掌握。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着重分析一下其中的最核心的人物刘兰芝,她的形象特点。通常来说,孔雀东南飞是一出悲剧,一出爱情悲剧。焦仲卿和刘兰芝是原本相爱的夫妻,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分离,那么致使焦仲卿和刘兰芝分开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是焦仲卿母亲的反对!那么可见,焦仲卿母亲对刘兰芝是不满意的,那焦仲卿自己是否愿意驱遣刘兰芝?答:不愿意,他满意自己的媳妇。由此可见,对于刘兰芝这个人物,焦仲卿和焦母对她有不一样的态度和认识,那我们不妨将眼光放在全诗,来找找在全诗中,不同的人对刘兰芝的评价是怎样的?(第一个问题) 这是第一个部分焦仲卿:“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刘兰芝母亲: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总结:焦母眼中的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不贤(先不出现这一点)焦仲卿眼中的刘兰芝:无偏斜刘兰芝母亲眼中的女儿:知书识礼,贤惠,有修养刘兰芝自己眼中的自己:无罪过,知书识礼,贤惠,有修养可见,刘兰芝形象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认识,是一个相对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让我们走近刘兰芝,看看,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从焦母角度看,是否有“无礼节,自专由”的表现?(第二个问题) 这是第二个部分举例一: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让学生自由探讨婆婆此时的心理。(汉代刘熙在自编的名词解析辞典释名中如是说:“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也。”)在辞别焦母之际刘兰芝精心装饰(削葱根,含朱丹),衣着精美(绣夹裙,蹑丝履,流纨素),饰品精致(玳瑁光,明月珰),仪态万千(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让学生从婆婆角度分析,婆婆会怎样看待此刻的刘兰芝?当婆婆看到这个自己并不满意甚至是“吾已久怀忿”的儿媳妇在最后临走之时把自己打扮的如此美丽优雅时,心里自是感觉到刘兰芝对自己的不满和抗议。在婆婆角度看是过分惹眼,不安分守己, 表现出对自己不满和挑衅;再让学生从刘兰芝角度探讨刘兰芝为何会这样梳妆打扮?刘兰芝本与焦仲卿相爱,焦仲卿并没有对刘兰芝有任何不满,而刘兰芝自己也并没有认可自己在焦母口中所认为的种种错误。所以她的离去虽是自遣,但并不是心甘情愿,而是无奈之举。所以在临走之时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表明自己的态度,做出在焦母面前的最后抗争!在兰芝角度看:爱美,从容,自尊自信,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个性和思想。举例二:“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这是刘兰芝在告别焦母,马上要回到自己家里去之前最后对婆婆说的一番话,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刘兰芝,想一想,刘兰芝此刻说这一番话有何深意?第三个问题刘兰芝自贬自己是从小没有受过教导的长在乡间的野孩子。其实并非如此,从后文兰芝母亲所言“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以及后文中刘兰芝被休仅仅十余日就有县令家的第三郎和太守家的第五郎,这些线索来看,刘兰芝并非一个没有家教修养的粗妇,而是一个从小生活在较好的家庭环境中,受过正规的教育,并且举止端庄容貌秀美的优秀女性。所以刘兰芝这样说是在自贬,而在自贬中表达出对在焦家长期生活的不满。(我刘兰芝并非一个世俗的寻常女子,我自有我的修养和能力,即便如此,也不能换得焦母您的满意。而我今天离去,你将失去一个如此优秀的媳妇,生活的重担和劳苦就落在了你一个人的肩上。)貌似自贬,实则是对长期焦家生活的申诉!“不堪母驱使”:不堪忍受焦家繁重的家务,难以满足焦母的期望。“念母劳家里”:我离开了,繁重的家务就落在了您的肩上。对焦母委婉地表达了不满与委屈。这在焦母听来自然是不顺耳不顺心的。那么,我们不妨深刻地思考一下,在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理动机或心理成因促成了刘兰芝说出这样的话?第四个问题这是一个女性在那个时代少有的自尊意识。这在刘兰芝来说却是一个女性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啊!现在,我们再回头来看这个段落: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我们就会发现,刘兰芝的“起严妆”和焦母的“怒不止”之间是具有着非常必然和深层的原因的:一方面焦母一直以来对刘兰芝心怀不满,而这个在她眼中被休的妇人却并没有一丝愧疚和悔恨,有的只是精美的妆容和镇定自若的气度。这让焦母感受到的是刘兰芝的高傲,倔强和无声的抗议。另一方面,刘兰芝并没有认为自己在焦家有何过错,反而是“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第8段)。所以,她带着不解无奈,同时却也不能丢下自己的尊严和自我。于是在离别之际,用自己的装扮和行动告诉婆婆自己的不满和抗议。可见刘兰芝并非无礼节,而是所作所为不符合焦母所认为的礼节。现在再来看看:是否可以找到“自专由”的表现或依据?第五个问题这是第三个部分自专由:一举一动全凭自己的意思。也就是有自主做事的能力。(第15段第18段)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丞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请同学们根据这几个段落分析刘兰芝在娘家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的?第六个问题对于再嫁与否,母亲几乎完全尊重刘兰芝的想法,并没有强行改嫁,而是在征得女儿同意之后,委婉地回绝媒人,给女儿足够的自由。刘兰芝在娘家是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而这与焦母的认识和要求却是相违背的。即便是最后的许婚,也是在刘兰芝自己的认同下才进行的。所以,焦母眼中的“自专由”和刘兰芝思想中的“自主意识,自由精神”之间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焦母曾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第4段)可见,“贤”在焦母看来,是选择妻子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刘兰芝符不符合这个“贤”字?第六个问题这是第四个部分让学生先看“贤”字的象形字,然后解释。何为贤:顺从的眼睛,能干的手。后加的“贝”指钱币、财富。“臤”与“贝”联合起来表示“牢牢掌握财富”。本义:量入为出的人。会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善于理财的人。引申义:1.会精打细算。会量入为出。会过日子。2.有理财能力。3.有才能。4.有才能的人。常常用来形容女性的“贤惠”一词,指妇女有德行,态度和气,善良温顺而通情达理,心灵手巧。转换问题为兰芝是否顺从?是否能干有才?第六个问题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第8段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第10段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兰芝能力出众,知书识礼,但同时也对现状不满,认为自己辛苦劳作却得不到婆婆的认可,更自遣离去。如若要符合焦母所谓之贤,就是不但具有做家务的能力还要对所有这一切的默默忍受,甚至是以此为常态的日复一日。这对于一个据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意识,追求爱情和自由的女性刘兰芝来说,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桎梏。所以,在何谓之“贤”?如何做到“贤”这个问题上,他们彼此也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而究其深层,这矛盾有来源于何处呢?这来源于他们虽然是身处同时代的女性,但对于女性个体生命的认识却有着天壤之别。在焦母看来,作为儿媳妇身份的这样一个女性,应该是勤劳贤惠,任劳任怨,唯命是从的。而刘兰芝却是追求自由,独立自主的。所以,即使刘兰芝知书识礼,才艺双全也不可能获得婆婆的认可。那么,他们之间这不可调和的矛盾,将永远也无法得到缓解。 最后的总结:对于悲剧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封建礼教,恰切一点说,应该是个体生命与时代生命步调不一致时必然发生的崩盘。有很多生命都可以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活得足够安好,他们循着时代的轨道,按部就班地生活,日子也照样滋润。但有一些生命不行,他们比时代走得快,时代还在午夜时,他们已经走到了黎明。他们看见了更美好更充满活力的风景,于是便再不能安于午夜的沉寂。刘兰芝就是那个时代中走到了黎明的女性。但在人对于自己的认识需要附庸于社会世俗伦理等级、服从于庸俗的伦理解释时,这种认识就成了一种让她无法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障碍,因为她“独立”、“知道”。特别是在遭受压制的时候,能强烈地感受到“压制”的非人性的一面,于是,刘兰芝更感到了自身的悲苦与不幸。这就是意识。加缪说,痛苦是被意识到,只有被意识到的才是痛苦,反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