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陵川第一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西省陵川第一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西省陵川第一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西省陵川第一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西省陵川第一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陵川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诗经中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与这一状况相对应的土地制度是A. 分封制B. 井田制C. 土地私有制D. 均田制【答案】B【解析】【详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强调的是井田制,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的主旨都没有关系。诗经中不可能记录当时没有出现的均田制。故排除ACD。2.西汉之初,煮盐、冶铁及铸钱等手工业,除官营外,还允许民间私营。但到汉武帝时,煮盐、冶铁及铸钱等全部实行官营。这反映出汉代A. 手工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 经济政策适应政治需求C. 私营手工业基本被消灭D. 政府控制手工技术传承【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其主要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技术的高低,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仍然存在,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技术的传承问题,D项错误。3.泉州自唐代中叶建城后,不久就成为东南沿海的四大外贸海港之一。到南宋后期成为最大的外贸港口,超越了长期占首位的广州。这说明A. 广州的对外贸易日益衰落B. 南宋政府实行贸易自由政策C. 唐代的对外贸易受到限制D. 海外贸易推动港口城市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泉州因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日益兴盛,并超越广州,故D项正确;材料只说泉州超过广州,并没有体现广州的衰落,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政府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出唐代对外贸易的状况,故C项错误。4.在宋代,土地买卖、劳动人口的隐瞒和漏报、富豪之家的兼并欺诈,非常普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B. 以农为本的政策受到冲击C. 政府为增加收入鼓励买卖D.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答案】A【解析】【详解】“土地的买卖、劳动人口的隐瞒和漏报、富豪之家的兼并欺诈,非常普遍”说明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A正确。材料仍然体现的是以农为本,排除B项;政府并没有鼓励买卖,也无法得出,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5.陈旉农书记载了宋代耘田和烤田相结合“旋干旋耘”的方法。具体办法是先于上处收蓄水,接着自下而上,边放水,边耘田,使田面晒得极干;然后再灌水,使干燥泥土很快酥碎,三五天稻株就会缓转过来。这反映出宋代A. 农业耕作技术发达B. 出现了最早的农书C. 水稻种植全国推广D.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耘田和烤田的技术发达,故选择A选项;最早的农书是南北朝时期贾思勰齐民要术,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水稻种植全国推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故排除C、D选项。6.梦粱录中记载:“大抵杭城(杭州)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每日街市,不知货几何也。”这反映了南宋都城杭州A. 政治地位日益削弱B. 商品经济极为繁荣C. 海外贸易繁荣发展D. 市民生活日益富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每日街市,不知货几何也”可以分析出南宋都城杭州商品经济极为繁荣,故选择B选项; 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政治地位日益削弱、海外贸易繁荣发展、市民生活日益富足,故排除A、C、D选项;【点睛】本题主要考察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及坊市制度的变化。做题时应该分清古代商业的特点和制度变化的时间。7.明代中后期,苏州人郑灏经营丝织业,家中已经拥有数十名雇佣工人进行手工业生产。这说明当时A.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 官营丝织业的兴盛C. 丝织业走向工业化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家中已经拥有数十名雇佣工人进行手工业生产”说明已经出现了雇佣关系,表明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选择D选项;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衰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选项;题中出现的是民营丝织业,与官营丝织业无关,故排除B选项;题中只是说明明朝出现小型的手工作坊,无法说明丝织业走向工业化,故排除C选项。8.明太祖实录)记载:“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据此可知,明代初期A. 控制民众思想B. 实行海禁政策C. 加强海防建设D. 受到西方侵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选择B选项;材料中并无体现控制民众思想、加强海防建设,故排除A、C选项;明朝初期的海防建设较为完善,没有受到西方侵略,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选项。9.清初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人口增长迅速地B. 中外交流频繁C. 耕地面积增加D. 种植结构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实行摊丁入亩政策,且由于刚刚结束战乱,老百姓的生活开始稳定下来,清朝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人民生产的惠民政策,使人口增长迅速,使耕地面积扩大,故选择A选项;不能根据“种植玉米的地区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就片面判断出中西经济交流频繁,故排除B选项;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仍是人口的增长,选项C不贴切材料主旨,故排除C选项;材料与种植结构变化无关,故排除D选项。10.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后,占领了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不久又占领了克里米亚,控制了东西方间的传统商路,对往来于地中海区域的欧洲各国商美货人横征暴敛。因此,欧洲人A. 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B. 终止与东方的往来C. 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D. 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传统商路的同时,由于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欧洲人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故选择C选项,排除B选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欧洲人是否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不是本题的中心考点,故排除A选项;海上丝绸之路是由中国创立,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选项。11.下图中完成环球航行的航线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中的图可知是麦哲伦船队的航线,而麦哲伦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故选择D选项;是哥伦布的航线,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却没有实现全球航行,故排除A选项; 是迪亚士的航线,抵达好望角,故排除B选项;是达伽马的航线,达伽马抵达印度,故排除C选项。12.在光荣革命前,英国90%商品出口欧洲大陆;大约100年后,英国对欧洲的贸易比重下降到30%,对美洲则增长到近58%。这一变化产生的背景是A.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B. 王权不断得到加强C. 获得大量的殖民地D. 主导世界市场运行【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光荣革命100年后约为1788年,当时英国已经开始开展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海外市场,加之新航路的开辟,英国拥有大量的殖民地,因此英国对欧洲的贸易比重下降,C选项正确,由于英国工业革命大约在19世纪40年代结束,所以A选项排除;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王权不断衰落,B选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选项;1788年英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无法主导世界市场运行,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选项。【点睛】材料反映了英国把北美殖民地作为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使英国对美洲贸易迅速增长。13.近代以来,亚非拉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这一经济现象A. 符合当地人民根本经济利益B. 是当地政府长期推行的结果C. 反映了这些地区的经济繁荣D. 是近代殖民经济发展的结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的亚非拉地区属于殖民地,所发展的大都为殖民经济,因此D选项正确,近代亚非拉地区被殖民者所剥削,不可能符合当地人民的根本利益,故排除A选项;当时的亚非拉地区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行单一的经济并非是当地政府长期推行的结果,而是为了满足殖民者的需要,故排除B选项;单一的经济结构和殖民者的压迫无法使亚非拉地区的经济繁荣,故排除C选项。14.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这表明英国A. 实现全行业机器生产B. 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C. 由工业资产阶级掌权D. 垄断了世界棉布生产【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出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也意味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故B选项正确;材料只提出“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并没有涉及实现全行业机器生产,故排除A选项;19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但还是不能达到掌权的地步,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选项D中的“垄断”一词过于绝对且与题意无关,排除D选项。15.1718世纪的英格兰人,曾以喝啤酒和麦芽酒的形式喝掉他们谷物总产量的一半。后来他们又转向喝中国茶,茶水里还要添加从牙买加舶来的食糖。从最低层的农民到最高层的贵族,英格兰人普遍消费茶叶,而且消费量极大。这反映出世界市场的发展A. 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B. 使西方日益从属于东方C. 消除了贵族与平民界线D. 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的开展促使世界从孤立走向联合,使世界连为整体、便利了各国之间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也因此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选项D正确;从材料“英格兰人曾以喝啤酒和麦芽酒的形式喝掉他们谷物总产量的一半、英格兰人普遍消费茶叶,而且消费量极大”可以看出英格兰人的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高,而不是消费水平的提高,故A选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发展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的殖民扩张,故B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该材料无法看出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界限消失,故排除C选项。16.下面是某一时期英国的进出口贸易示意图。该图反映的现象最早应出现于A. 17世纪末B. 18世纪中叶C. 19世纪上半期D. 20世纪初【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英国进口比重较大的为原材料和食品,而出口量较大的是工业制成品,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大量的原材料进口和制成品出口的结果,故选择C选项;17世纪末尚未开展工业革命,英国无需进口大量的原材料,故排除A选项; 18世纪中叶英国刚开始开展工业革命,没有大量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故排除B选项;20世纪初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国家为美国,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量不会占过大比重,故排除D选项。17.下表为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表(单位:百万吨二氧化碳)。这反映了国家年份英国德国法国美国1850年122.715.219.619.81890年353.3208.4979402.11900年420.1327.0129.4663.3A. 英美经济发展速度快B. 法国的经济停滞不前C. 德国工业化进程缓慢D. 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850年-1900年,英、德、法、美的温室气体排放都大幅提升,其中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890年之后升到第一位。表格显示的是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明显处于上升时期,说明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故选项D正确;表格显示的是近代化,不是经济速度比较,故排除A、B项;1850年-1900年德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有显著提升,与停滞不前不符,故排除C选项。【点睛】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才会出现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大的问题。18.18世纪,西欧国民收入人均年增长率为1%到15%;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年增长率为3%。这一变化表明A. 大量金银从美洲涌入B. 西欧政府提高国民待遇C. 西欧经济的快速发展D. 西欧加紧了殖民掠夺【答案】C【解析】【详解】“18世纪、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两个时间段正好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西欧经济的快速发展,故选择C选项;大量的金银从美洲涌入资本家的手中,而并非西欧国民,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选项;欧洲国民收入的提高是由于西欧经济的发展,与西欧政府提高国民待遇无关,故排除B选项;西欧殖民掠夺在17世纪进行,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选项。19.1879年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江浙的农妇纺布一月可挣1.12美元,纺织女工一月可挣2.4美元,农民种地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一月挣45美元。这反映了A. 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经济B. 农业经济日益走向衰落C.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D. 西方殖民侵略逐渐加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农妇纺布和农民种地所得较于纺织女工和码头搬运工所得更少”可知传统的纺织业和农业受到了近代生产方式的冲击,故选择A选项;农业经济日益走向衰落的标志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衰落,而题目只是表明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经济,故排除B选项;材料中无法看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西方殖民侵略逐渐加剧,故排除C、D选项。20.某史书写道:“作为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这里描述的历史事件应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洋务运动C.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 戊戌变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述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是洋务运动的展开,且洋务运动为官方组织、以甲午战败标志其为失败,故选择B选项;太平天国运动为19世纪中期的事件,与材料的19世纪后半期不符,故排除A选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不属于政治文化观,故排除C选项;戊戌变法与“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不符,故排除D选项。21.1873年,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铁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几年后该厂被政府下令封闭。19世纪末,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清政府的这一变化A. 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B. 是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C. 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结果D.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由抑制变为鼓励,这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择D选项;自然经济瓦解只是清政府调整政策的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故排除A选项;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出于马关条约赔款、扩大税源的需要才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与抵制列强侵略无关,故排除B选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与材料信息不吻合,故排除C选项。22.1922年,中华国货维持会在其编选的劝用国货中记述:“江西夏布好,蒙古羔羊毛。浙绸苏缎亮又牢,瓷器景德窑。”1928年,上海市教育局爱用国货歌)中记述:“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这些机构的行为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 使中国摆脱了列强控制C. 使家庭手工业走向繁荣D. 助长了盲目排外的风气【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劝用国货说明了各种国货好处和优点,其主要意图为提倡使用国货并抵制洋货,有助于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择A选项;材料中所提到的只是民间的一些行为,没有上升到政治层面,没有能力使中国摆脱列强控制,故排除B选项;18世纪后家庭手工业逐渐衰落且材料中也只是提倡使用国货,并无法帮助家庭手工业走向繁荣,故排除C选项,该材料与盲目排外无关,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通过阅读材料并提炼关键词就可以找出正确答案。23.上海洋场中这样描绘:“红黄蓝白耀双睛,海上宏开不夜城。世界年来成黑暗,凭他一线放光明。”开埠不过短短几十年,市民对此从最初的“目所习见则哗然,群以为怪”到后来习以为常和赞赏。这反映了当时A. 上海沦为了西方的殖民地B. 民众崇洋媚外的思想严重C. 上海成为第一个近代城市D. 工业文明改变了社会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上海成为了通商口岸之一,大量的外国人涌入上海,市民已改变原有的社会观念,故选择D选项;中国只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完全沦为西方的殖民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选项;B、C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24.1932年,申报公布其编辑政策,有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以及一切可惊可喜之事。该政策体现了申报A. 是民国政府的喉舌B. 具有信息传播功能C. 是较强的学术刊物D.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申报的编辑政策涉及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故选择B选项,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25.1915年,中华民国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关婚姆部分明确规定:“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妇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这些规定A. 提高了国民政治素养B. 摒弃了中国传统文化C. 实现了男女地位平等D. 推动了民众思想解放【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民国初期我国对不够结婚年龄、重婚和夫妻关系不和谐采取了顺应潮流的措施,摒弃了中国传统的糟粕文化,有助于解放民众思想,故选择D选项,排除B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国民政治素养问题,故排除A选项;题干是关于婚姻的规定,没有涉及到男女平等问题,故排除C选项。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材料二 南方土地肥沃,水道交错,便于灌溉,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还有丰富的资源。随着南方地区的不断开发,适应水田生产的工具不断被创造出来。东晋南朝时,牛耕技术在南方逐渐普遍,唐代发明了曲辕犁。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黄河流域屡遭战乱,而且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强,使北方经济屡次遭到严重摧残。而江南地区相对安定,接纳了大量的北方流民。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使黄河流城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由战乱前的60%下降到37%,长江流城首次成为中国人口的重心。人口的大量增加为江南经济注入新的力量,江南经济突飞猛进,迅速超过了北方。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三 中国历代王朝一贯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从东周时期开始的。这个政策产生以后,便成为后世历代相沿的传统。重农与抑商,并不是两个互相分离或各自孤立的政策,而实是一个政策的两个侧面,两者是相互成为条件的;重农是为了彻底抑商,抑商是为了确保重农,彼此是缺一不可的。摘编自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答案】(1)自给自足或男耕女织;精耕细作。(2)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技术的提高与工具的改进;南方相对安定;北人南迁。(3)是中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历代王朝的统治; 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尤其到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解析】【详解】(1)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为: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水利兴修推动经济发展、铁犁牛耕、精耕细作、赋税徭役繁重、土地高度集中,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为自给自足或男耕女织;精耕细作。(2)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土地肥沃,水道交错、气候温暖湿润”、“适应水田生产的工具不断被创造出来”、“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可以提炼出古代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3)政策:评价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应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进行,要一分为二,全面的看问题。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洋务军用工业的创办,固然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运动,但也有御外侮的意图,到19世纪70年代初期以后人民革命被镇压下去,这个“意图”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即军用产品主要用来抵御外侮。轮船招商局办成之后,首先挤垮并收买了旗昌轮船公司,接着又多次粉碎怡和、太古轮船公司削价竞争的阴谋,迫使其坐在谈判桌上签订几次齐价合同,达到分洋商之利的目的。为适应形势需要,还设立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学馆及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学堂。摘编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中国民族资本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在对外贸易方面,进口减少,出口增加,相应地改变了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入超不断增长的现象,大大减轻了洋货对国货的压力。其次,整个大战期间及战后一二年间,制造品价格上涨程度始终是大大超过原料价格的涨势,而工资又远远落后于物价的上涨,劳动力价格低廉,工业产品利润丰厚,大大刺激了资本家的投资热情,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空前未遇的良机。还有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浪潮的兴起,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有力的支持。另外还有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国内市场的扩大等长期性的因素。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 近代中国各年出口商品分类比重(%)(部分)年份(年)农产品半制品制成品手工机器手工机器189315.628.40.153.42.5191039.113.111.928.36.9192036.48.212.331.28.2193045.13.512.227.17.5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简析洋务运动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3)根据材料三,提取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答案】(1)培养了近代化人才;推动了近代教育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外贸易呈现有利形势;生产成本低廉,利润丰厚;民众反帝爱国浪潮高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国内市场的扩大。(3)示例:信息:18931930 年,中国出口商品中农产品逐渐增加。说明:19 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中国门户进一步被打开,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解析】【详解】(1)作用: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结合材料“大大减轻了洋货对国货的压力、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有力的支持”可以提炼出答案。(2)有利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黄金时代”。结合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劳动力价格低廉,工业产品利润丰厚、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浪潮的兴起”可以提炼出答案。(3)说明:根据材料图片可知:1893-1930年,农产品、机器半制品、机器制成品的比重都有所增大,而手工半制品、手工制成品的比重减小。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中国与外界的沟通的逐渐频繁,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因此可以从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的角度提取相关的信息与情节,再联系中国近代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以及中国近代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主张及民族资本主义的相关知识点,在进行评价性问题的作答中,应该一分为二,全面的进行分析。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较必键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里,地理大发现揭示了新大陆的存在,从而预示了世界历史的全球性阶段的来临。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里,欧洲人凭借他们在海外活动中的领导能力,上升到世界首位。这些世纪中发展起来的某些全球性的相互关系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紧密起来。换言之,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构成了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现代全世界都受到影响的工业革命最初本开端于18世纪的英国。原来英国的天气潮湿,极适宜于纺织类的工业;国内急流很多,故水力很丰富;而地下又藏有多量的煤和铁。这都是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英国都具备。此外英国的各种工业向来不十分受各种同业公会的束缚,所以比欧洲大陆上各国的工业更为容易发展。英国的剩余资本、技巧工人和商用轮船在当时亦都比任何一国多。而且英国自从“七年战争”胜利以后握有海上商业的霸权,所以1763年后的英国商业大有一日千里之势。世界其他各国既都需要英国的物品,英国工匠的天才乃大受刺激,努力于制造新法的发明,结果乃产出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