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食品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ppt_第1页
第五章-食品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ppt_第2页
第五章-食品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ppt_第3页
第五章-食品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ppt_第4页
第五章-食品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毒理学教学课件 生物工程教研室2009 8 第五章食品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生物工程教研室2009 8 2020 4 16 3 1概述 2食品毒物的急性毒性 3蓄积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4亚慢性和慢性毒性 2020 4 16 4 1概述 一 一般毒性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食品毒理学是一门实验性 实践性科学最终目标 证明食品中某种化学 生物或物理因素的毒性和危险性体内试验 invivotest 在实验动物模型 model 上进行体外试验 invitrotest 在微生物 人工培养的细胞或组织或器官上进行人体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 2020 4 16 5 1概述 发展趋势 动物用量少 动物痛苦小 开发体外替代试验ECVAM EuropeanCentrefortheValidationofAlternativeMethods ICCVAM theInteragencycoordinatingcommitteeontheValidationofAlternativeMethods 在传统长期毒性试验中附加额外或特殊毒性观测内容 2020 4 16 6 1概述 二 一般毒性的概念和分类一般毒性通常也称基础毒性包括 急性毒性蓄积毒性亚急性或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特殊毒性 主要是指致癌作用 致突变作用 致畸和遗传毒性等 2020 4 16 7 1概述 三 一般毒性试验在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中的地位预备 准备阶段 了解食品毒物的理化性质 收集毒性研究资料第一阶段 急性毒性试验 致死和非致死 第二阶段 亚急性或亚慢性毒性试验 1个月喂养试验 代谢试验 蓄积毒性 遗传毒性试验 致畸试验第三阶段 亚慢性毒性试验 3 6个月喂养试验 繁殖试验 代谢试验 蓄积毒性第四阶段 慢性毒性试验 6个月至终生试验 致癌试验 2020 4 16 8 2食品毒物的急性毒性 一 急性毒性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二 急性毒性试验三 急性毒性评价 2020 4 16 9 一 急性毒性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急性毒性 acutetoxicity 是指机体 人或试验动物 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 最长到14天 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 2020 4 16 10 一 急性毒性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目的 确定急性毒性评价参数 探求化学毒物急性毒性的剂量 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为亚慢性 慢性毒性作用试验的染毒剂量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2020 4 16 11 一 急性毒性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急性毒性试验常用的毒性参数 LD50 LC50ATE或ED50LD100 LC100MLD LD01 或MLC LC01 MTD LD0 或MTC LC0 急性毒性LOAEL急性毒性NOAEL 2020 4 16 12 二 急性毒性试验 一 实验动物 原则 急性毒性试验要求选择对化学毒物的代谢和毒效应表现与人的反应尽可能一致的试验动物 动物易于获得 品系纯化 价格较低和易于饲养等条件 2020 4 16 13 二 急性毒性试验 1 试验动物的种属和品系最好用两种种属的动物啮齿类 小鼠 大鼠 豚鼠或家兔非啮齿类 狗或猴 急性皮肤毒性试验可选用成年大鼠 豚鼠或家兔 优先考虑白色家兔 而急性吸入毒性试验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则优先考虑大鼠 2020 4 16 14 二 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动物的年龄和体重 通常要求选择刚成年动物进行试验 而且须是未曾交配和受孕的动物 例如 大鼠180 240g 小鼠18 25g 家兔2 2 5kg 豚鼠200 250g 狗10 15kg 同一批试验动物体重变异范围不应超过该批动物平均体重的20 2020 4 16 15 二 急性毒性试验 3 试验动物的性别 一般要求为雌雄各半 如果着重观察受试物对雄性动物生殖功能的影响 应选用雄性动物如果试验是为致畸试验 则选雌性动物 2020 4 16 16 二 急性毒性试验 4 动物数量与随机分组 小鼠每组不少于10只大鼠每组6 8只家兔 狗等大动物每组4 6只分组原则 随机化原则5 禁食 经消化道染毒时 要求试验前对动物禁食大鼠 大型动物 隔夜禁食 小鼠 禁食4h 2020 4 16 17 二 急性毒性试验 染毒后继续禁食2 4h 但在禁食时要保障饮水 6 实验动物的预检 选择健康动物1 2周的检疫期动物购来后适应饲料和环境3d 5d 2020 4 16 18 二 急性毒性试验 二 试验动物的饲养环境恒定的温度 22 3 湿度 30 70 照度 昼夜各半饲料合格 饮水合格 垫料合格 2020 4 16 19 二 急性毒性试验 三 染毒途径的选择 模拟人在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实际接触受试物的途径和方式 有利于不同化学物之间急性毒性大小的比较 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 各种受试物毒性评价程序的要求等 最常用的染毒途径为经口 经呼吸道 经皮及注射途径 2020 4 16 20 二 急性毒性试验 经口 胃肠道 接触 灌胃 小鼠0 2 0 7ml 20g大鼠1 4ml 200g 不超过5ml 只家兔不超过10ml 2kg狗不超过50ml 10kg吞咽胶囊 经呼吸道接触 静式吸入动式吸入经皮肤接触 注射途径接触 2020 4 16 21 对各个毒理学试验应该用同一种 同一批号受试物受试物成分和配方必须固定如是异构体混合物 异构体比例必须固定活性成分的百分含量和可检测的杂质的浓度也应固定受试物在贮存期内稳定性和在饲料中的稳定性必须进行研究并报告受试物应一次备齐全部实验的用量 四 受试样品 二 急性毒性试验 2020 4 16 22 二 急性毒性试验 五 染毒剂量与分组 1 查阅文献 了解化学毒物的结构式 分子量 常温常压下的状态 熔点 沸点 密度 挥发度 蒸气压 水溶性和脂溶性等理化特性 生产批号及纯度 杂质成分与含量等 确定使用哪一种计算方法求LD50 然后再设计剂量分组 LD50的计算方法常用寇氏法 概率单位法 霍思法等 找出与受试物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学物的毒性资料 并以文献资料中相同的动物种系和相同接触途径所测得的LD50 LC50 值作为受试物的预期毒性中值 2020 4 16 23 二 急性毒性试验 五 染毒剂量与分组 2 预试验 设定以此预期值作为待测化学物的中间剂量组 并在该剂量的上下各设计l一2个剂量组作为预试验剂量 根据确定的剂量组进行染毒 根据预试验的死亡资料确定组距 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剂量分组 i lgLD90 lgLD10 n 1 或 i lgLD100 lgLD0 n 1 式中i为组距 相邻的两个剂量组对数剂量之差 n为设计的剂量组数 2020 4 16 24 二 急性毒性试验 五 染毒剂量与分组 3 正式试验 一般来说 根据试验设计所选用的LD50计算方法来确定组数 例如概率单位法 寇氏法一般设5 10个剂量组 霍恩法固定设4个剂量组 求得i值后 以最低剂量组 LD0或LD10 的对数剂量加上一个i值 即是第二个剂量组的对数剂量 依此类推直至最高剂量组 查各自的反对数即得出各组剂量的真实值 123456LgLD0LgLD0 iLgLD0 2iLgLD0 3iLgLD0 4i 2020 4 16 25 二 急性毒性试验 六 试验周期与毒效应观察1 中毒症状 2020 4 16 26 二 急性毒性试验 六 试验周期与毒效应观察 2 体重变化体重可以反映动物中毒后的整体变化 体重改变的原因很多 因此对存活动物尤其是对低于LD50剂量组的存活动物 应在观察期14天内称量其体重的变化 以便了解受试物引起毒效应的持续时间 2020 4 16 27 二 急性毒性试验 六 试验周期与毒效应观察 3 病理检查及其他指标 对死亡的动物均应及时进行大体解剖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存活动物在观察期结束时进行大体病理检查 必要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其他指标 体温 心电图 脑电图或进行某些生化指标测定等 2020 4 16 28 二 急性毒性试验 六 试验周期与毒效应观察4 死亡和死亡时间重点观察和记录每只动物死亡的时间 特别是最早出现死亡的时间以及各个剂量组动物的死亡数 分析中毒死亡时间的规律具有一定意义 可为深入研究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2020 4 16 29 毒理学试验设计的统计学要求随机 重复 对照原则对常规毒理学试验资料的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 一般用t检验记数资料 卡方检验 七 毒理学试验的统计学 二 急性毒性试验 2020 4 16 30 1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无显著性2有无剂量 反应关系3是否伴有其他相关参数的改变4是否在 正常 值范围 八 实验结果的判断 二 急性毒性试验 2020 4 16 31 二 急性毒性试验 九 经典急性毒性试验的局限性1 消耗的动物量大2 获得的信息有限3 测得的LD50仅仅是一个近似值4 在安全性评价中仅评价动物死亡和简单的症状观察是不够的 更需要的是生理学 血液学及其它化验检查所提供的深入细致的毒性信息 2020 4 16 32 三 急性毒性评价 2020 4 16 33 三 急性毒性评价 2020 4 16 34 一 基本概念二 蓄积毒性试验方法及其评价 3蓄积毒性 2020 4 16 35 当化学毒物反复多次进入机体 而且吸收速度超过代谢转化与排泄的速度时 化学毒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 这种现象称为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 accumulation 大多数蓄积作用会产生蓄积毒性 一 基本概念 2020 4 16 36 蓄积作用实际上有二个含义 物质蓄积 materialaccumulation 功能蓄积 functionalaccumulation 一 基本概念 2020 4 16 37 二 蓄积毒性试验方法及其评价 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是发生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蓄积毒性试验目的 求出蓄积系数K 了解化学毒物蓄积毒性的强弱 2020 4 16 38 一 蓄积系数法 accumulationcoefficient 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效应 或死亡 的累积剂量 ED50 n 与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 或死亡 的剂量 ED50 1 的比值 即 K ED50 n ED50 1 K LD50 n LD50 1 二 蓄积毒性试验方法及其评价 2020 4 16 39 1 固定剂量法 先求出LD50均分实验动物两组 染毒组和对照组 雌雄各半 每日以固定剂量 1 20 l 5LD50 定时和相同途径染毒观察记录每组动物死亡数 当试验组累积发生一半动物死亡即可终止试验 此时 计算LD50 n 依公式计算K值 进行评价 但若接触剂量已累积达到5个LD50剂量 也可终止试验 二 蓄积毒性试验方法及其评价 2020 4 16 40 2 定期递增剂量法 在试验期间 当动物累积死亡一半时即可终止试验 计算K值进行评价 一般来说 在试验第2l天也可结束试验 其累积剂量已达5 26LD50 即K 5 二 蓄积毒性试验方法及其评价 2020 4 16 41 3 20d试验法 将动物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1 20LD50 l 10LD50 1 5LD50和1 2LD50四个剂量组 每组10只 雌雄各半 每日染毒一次 连续染毒20天 结果评价 各剂量组均无死亡 即为蓄积性不明显 如仅1 2LD50剂量组有死亡 则为弱蓄积性 如1 20LD50剂量组无死亡 其他各组间死亡数有剂量反应关系时 则为中等蓄积性 如1 20LD50剂量组有死亡 且有剂量反应关系 则为强蓄积性 二 蓄积毒性试验方法及其评价 2020 4 16 42 二 生物半衰期法 biologicalhalf time t1 2 t1 2是指进入机体的外来化学物质被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1 2短 从机体消除快一般 在等间距 等剂量染毒的条件下 化学物在体内经5 6个t1 2即可达到蓄积极限 此时理论蓄积量为极限值的96 9 98 4 此后继续染毒蓄积量也基本上不再增加 蓄积极限量 每日吸收量 t1 2 1 44 二 蓄积毒性试验方法及其评价 2020 4 16 43 二 蓄积毒性试验方法及其评价 三 蓄积率测定法分蓄积组和对照组 每组60 70只 蓄积组动物每次按一定剂量 低于最小致死量 按同一给毒途径预先给受试物 经过一定时间之后 按常规方法测LD50 计算 蓄积率 对照组LD50 蓄积组LD50 蓄积组预给受试物的总剂量 100 在相同时间及剂量条件下 蓄积率越大则表示该物质在体内的蓄积作用越强 反之则越弱 2020 4 16 44 一亚慢性毒性作用 亚慢性毒性的概念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的设计二慢性毒性作用 慢性毒性的概念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慢性毒性试验的设计 4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2020 4 16 45 一 概念 亚慢性毒性 subchronictoxicity 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多日 通常1 3个月 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 chronictoxicity 是指人或实验动物长期 甚至终生 反复接触低剂量的化学毒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一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概念 目的 2020 4 16 46 二 试验目的 1 确定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效应谱 2 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的靶器官 3 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剂量 反应 效应 关系 确定LOAEL和NOAEL 提出此受试物的安全限量参考值 一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概念 目的 2020 4 16 47 一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概念 目的 二 试验目的 4 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损害的可逆性 5 亚慢性毒性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及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 6 确定不同动物物种对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效应的差异 为将毒性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2020 4 16 48 二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设计 一 实验动物选择 亚慢性毒性试验年龄 大鼠80 100g狗8 12月小鼠10 15g数量 小动物 20大动物 6性别 雌雄各半 慢性毒性试验年龄 大鼠50 70g狗 8月小鼠初断乳数量 小动物 40大动物 8性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