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疾病01_第1页
营养与疾病01_第2页
营养与疾病01_第3页
营养与疾病01_第4页
营养与疾病0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营养与疾病 学习重点 营养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营养与骨质疏松 营养 食物与肿瘤 营养与免疫 各类疾病的调整和控制原则 基本概念 1 肥胖 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 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 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 与其它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 2 糖尿病 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或者胰岛素效应差 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内 结果导致血糖升高 尿糖增加 出现多食 多饮 多尿 而体力和体重减少的所谓 三多一少 的症状 3 动脉粥样硬化 是指在中等及大动脉血管内膜和中层形成的脂肪斑块 这些脂肪斑块主要有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组成 4 骨质增生 是以骨量减少 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 致使骨的脆性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第一节营养与肥胖一 肥胖的定义 机体脂肪的过度积聚与脂肪组织的过量扩增 一般来说 成年男性脂肪组织重量超过20 25 成年女性超过30 即为肥胖 二 肥胖的诊断方法 标准体重法 标准体重 kg 身高 cm 105肥胖度 实际体重 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 100 判断标准 10 为超重 20 29 为轻度肥胖 30 49 中度肥胖 50 为重度肥胖 对肌肉很发达的运动员或有水肿的病人 体重指数值可能过高估计其肥胖程度 老年人的肌肉组织与其脂肪组织相比 肌肉组织的减少较多 计算的体重指数值可能过低估计其肥胖程度 三 肥胖的类型 苹果型肥胖 腹部肥胖 俗称 将军肚 多见于男性 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 被称为 中心型 或 向心性 肥胖 则对代谢影响很大 中心性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这种肥胖很危险 跟心脏病 脑卒中高度相关 鸭梨型肥胖 肚子不大 臀部和大腿粗 脂肪在外周 所以叫外周型肥胖 多见于女性 患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的风险小于苹果型肥胖 鉴别依据 腰围与臀围比值 waist hipratio WHR 男性苹果型WHR 0 9女性苹果型WHR 0 8 四 肥胖发生的原因遗传因素环境和社会因素进食过量体力活动过少社会因素 遗传因素双亲均为肥胖者 子女中有70 80 的人表现为肥胖 双亲之一 特别是母亲 为肥胖者 子女中有40 的人较胖 人群的种族 性别不同和年龄差别对致肥胖因子的易感性不同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 40 环境和社会因素进食过量 工业发达国家的肥胖症患病率远远高于不发达国家 其原因之一是发达国家人群的能量和脂肪摄入 尤其是饱和脂肪的摄入量 大大高于不发达国家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食物供应丰富 人们对食物能量的基本需求满足以后 膳食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高蛋白质 高脂肪食物的消费量大增 能量的总摄入往往超过能量消耗 进食行为 也是影响肥胖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不吃早餐常常导致其午餐和晚餐时摄入的食物较多 而且一日的食物总量增加 快餐食品因其方便 快捷而受人们青睐 但快餐食品往往富含高脂肪和高能量 而其构成却比较单调 经常食用会导致肥胖 并有引起某些营养素缺乏的可能 胖人的进食速度一般较快 而慢慢进食时 传入大脑摄食中枢的信号可使大脑做出相应调节 较早出现饱足感而减少进食 此外 不良进食行为习惯 如经常性的暴饮暴食 夜间加餐 喜欢零食 尤其是感到生活乏味或在看电视时进食过多零食 是许多人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 体力活动过少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渐完善 职业性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量减轻 人们处于静态生活的时间增加 大多数肥胖者相对不爱活动 坐着看电视是许多人在业余时间的主要休闲消遣方式 成为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在停止经常性锻炼后未能及时相应地减少其能量摄入 都可能导致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 社会因素随着家庭成员减少 经济收入增加和购买力提高 食品生产 加工 运输及贮藏技术有改善 可选择的食物品种更为丰富 在外就餐和购买现成的加工食品及快餐食品的情况增多 其中不少食品的脂肪含量过多 特别是经常上饭店参加宴会和聚餐者 常常进食过量 五 肥胖的分类 一 病因学分类遗传性肥胖 肥胖相关基因突变导致的肥胖 有家族倾向性 继发性肥胖 由于其它疾病原因而导致的肥胖 常见的病因有 脑部肿瘤 外伤 炎症等后遗症 丘脑综合症候群等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垂体瘤等 糖尿病前期 胰腺瘤等 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腺瘤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皮质醇分泌过分引起的 柯兴氏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减退 并常伴有粘液性水肿 性腺功能减退等 单纯性肥胖 单纯由于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 占肥胖的绝大多数 二 组织学分类脂肪细胞肥大型 单纯的脂肪细胞体积增大 成年后发生的肥胖多属于此种 饮食控制效果较好 脂肪细胞增生与肥大型 脂肪细胞数目增多 同时体积增大 儿童期肥胖多属于此种 饮食控制效果不佳六 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一 与肥胖相关密切的疾病高血压 糖尿病 血脂异常 动脉粥样硬化 脑卒中 某些肿瘤 结肠癌 乳腺癌 前列腺癌 其它疾病 二 肥胖引起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肥胖与其相关疾病肥胖症患者往往有高血压 高血脂和葡萄糖耐量异常 肥胖是影响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中心性肥胖症患者要比全身性肥胖者具有更高的疾病危险 当体重指数只有轻度升高而腰围较大者 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就增加 高血压对我国24万人群的汇总分析显示 BMI 24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BMI在24以下者的2 5倍 BMI 28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BMI在24以下者的3 3倍 男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5cm 女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0cm 其高血压患病率是腰围正常者的2 3倍 一些减轻体重的试验表明 经减重治疗后 收缩压和舒张压也随平均体重的下降而降低 糖尿病一 糖尿病诊断和分型 一 诊断标准成人正常空腹血糖值为3 9 6 0mmol L 餐后2小时血糖值 7 8mmol L 二 分型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1997年提出的糖尿病分型标准 糖尿病可分为 型糖尿病 即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型糖尿病 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其他型糖尿病 二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一 患病率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98年在 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 中报道 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3 21 耐糖量降低的标化患病率为4 76 糖尿病发病正呈增高趋势 目前在农村地区的患病率比城市的增长速度更快 二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饮食因素 能量 脂肪摄入过多 膳食纤维 维生素 矿物质摄入过少 生理病理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2型糖尿病体重超重 肥胖和腹部脂肪蓄积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我国24万人群数据的汇总分析显示 BMI 24者的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2 0倍 BMI 28者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3 0倍 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为 85cm和 80cm时 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腰围正常者的2 2 5倍 三 糖尿病的饮食控制原则 一 糖尿病综合调控原则 我国学者结合国内外的实际经验 提出了糖尿病综合治疗原则 即饮食治疗 运动治疗 糖尿病的教育与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和病情监测 二 饮食调控原则 1 饮食调空目标 接近或达到血糖正常水平 保护胰岛 细胞 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维持或达到理想体重 接近或达到血脂正常水平 预防和治疗急 慢性并发症 全面提高体内营养水平 增强机体抵抗力 2 历史上饮食调控原则的改变其变化趋势是脂肪摄入比例减少 碳水化物摄入比例增加 蛋白质比例变动不大 3 饮食调控原则 1 合理控制总热能 体重是检验总热能摄入量是否合理控制的简便有效的指标 因此 不论是肥胖者或消瘦者均应控制体重在理想体重范围内 2 选用高分子碳水化物 碳水化物供能应占总热能的60 左右 最好选用吸收较慢的多糖 如玉米 荞麦 燕麦 莜麦 红薯等 3 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 可选用高纤维膳食 每日膳食纤维供给量约为40g 4 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每天脂肪供能占总热能的比例不高于30 一般建议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比例为1 1 1 每天胆固醇摄入量在300mg以下 5 选用优质蛋白质 多选用大豆 兔 鱼 禽 瘦肉等食物 优质蛋白质至少占1 3 蛋白质提供的热能可占总热能的10 20 6 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多选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摄入甜水果或水果用量较大时要注意替代部分主食 7 食物多样 糖尿病人常用食品一般分为谷类 蔬菜 水果 大豆 奶 瘦肉 蛋 油脂等八类 每天都应吃到这八类食品 每类食品选用1 3种 8 合理进餐制度 糖尿病人进餐时间要定时 定量 一天可安排3 6餐 三餐比例可各占1 3 也可为1 5 2 5 2 5或其它比例 9 防止低血糖发生 10 急重症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摄入应在医师或营养师的严密监视下进行 4 糖尿病食谱常用两种方法编制食谱 即食品交换份法和营养成分计算法 也可用电脑软件进行编制 肥胖症患者的胰岛素受体数减少和受体缺陷 发生胰岛素抵抗 对胰岛素不敏感 现象和空腹胰岛素水平较高 影响到对葡萄糖的转运 利用和蛋白质合成 中心型脂肪分布比全身型脂肪分布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 肥胖持续的时间越长 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 血脂异常BMI 24者的血脂异常 甘油三酯 200毫克 100毫升 检出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2 5倍 BMI 28者的血脂异常检出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3 0倍 腰围超标者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检出率为腰围正常者的2 5倍 BMI 24和 28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35毫克 100毫升 的检出率分别为BMI在24以下者的1 8倍和2 1倍 腰围超标者高密度脂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检出率为腰围正常者的1 8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体重指数增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发病率随体重指数的上升而增高 高血压 糖尿病和血脂异常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而超重和肥胖导致这些危险因素聚集 大大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BMI 24和BMI 28的个体 有 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聚集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分别为BMI在24以下者的2 2和2 8倍 腰围超标危险因素聚集者的患病率为腰围正常者的2 1倍 脑卒中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 对10个人群的前瞻性分析表明 肥胖者缺血型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2 2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型卒中的病理基础 其发病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很相似 超重肥胖导致的危险因素聚集是导致缺血型卒中增高的原因之一 某些癌症与内分泌有关的癌症 例如妇女绝经后的乳腺癌 子宫内膜癌 卵巢癌 宫颈癌 男性的前列腺癌 及某些消化系统癌症 例如结肠直肠癌 胆囊癌 胰腺癌和肝癌 的发病率与超重和肥胖存在正相关 但究竟是促进体重增长的膳食成分 如脂肪 还是肥胖本身与癌症的关系更为重要 值得进一步研究 其它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症肥胖引起睡眠中呼吸暂停 是由于在脖颈 胸部 腹部和横膈部位的脂肪堆积过多 使胸壁的运动受阻 在躺下时上呼吸道变窄和气流不通畅引起呼吸困难 因血液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和血氧低可抑制呼吸中枢 出现暂时窒息现象 如伴有严重呼吸道疾病 则容易产生肺动脉高压 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等 内分泌及代谢紊乱脂肪细胞不仅仅储存脂肪 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同时也是许多激素作用的靶器官 肥胖者血浆中胰岛素明显高于正常水平 并经常存在胰岛素抵抗 中心性肥胖患者的激素水平改变更大 肥胖者血循环中的性激素平衡被破坏 尤其是腹部脂肪过多的女性常有排卵异常 雄激素过多 往往伴有生殖功能障碍 有的中度肥胖妇女发生多囊性卵巢综合征 胆囊疾病和脂肪肝肥胖者胆结石的患病率是非肥胖者的4倍 腹部脂肪堆积者的危险性更大 肥胖患者的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及其胆囊活动减少 可能是形成胆结石的原因 胆结石患者的胆囊感染率增加 容易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胰腺炎 腹部脂肪比较容易分解 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 肥胖常常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有报道经B超检查200名体重超重 BMI 24 者中伴脂肪肝者达41 5 而574名非超重者的脂肪肝检出率为11 3 骨关节病和痛风临床上常观察到肥胖者中膝关节疼痛和负重关节的骨关节病较多 肥胖者痛风的发生率较高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 痛风性关节炎是在关节内由于尿酸盐形成的痛风石引起反复发作的急性炎症 但体重增加与尿酸水平上升的关系还不太清楚 可能与肥胖引起的代谢变化 内源性核酸分解代谢产生嘌呤并合成尿酸较多 和饮食因素 含嘌呤较多的动物性食品 有关 肥胖导致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在发达国家和迅速发展的国家中 肥胖者必须与来自社会和环境的偏见和歧视作斗争 肥胖者也往往受社会观点 新闻媒介宣传的影响 对自身的体形不满 总认为在社交中会受到排斥 尤其在受到中 高等教育的年轻女性中易受这种心理驱使 把减肥作为时尚 往往出现体重处于正常范围的人还在奋力减重的现象 有人甚至因此导致厌食症 从小就发胖的儿童容易产生自卑感 对各种社交活动产生畏惧而不愿积极参与 造成心理问题 暴饮暴食是肥胖患者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病态行为 其主要特点是常常出现无法控制的食欲亢进 大多发生于傍晚或夜间 在夜里醒来后想吃东西 越来越多的观察发现 饮食习惯不良有时与肥胖患者的节食行为有关 如在上顿少吃或不吃后下顿大量进食的现象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肥胖的预防措施控制热能摄取量 进食不要太快 定时进餐 不吃零食 不挑食 少喝软饮料 酒类 少食脂肪高的食品 坚持体育运动锻炼 每天坚持进行30 60min的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 骑自行车 慢跑 游泳 打太极拳等 促进身体多余的脂肪消耗 七 肥胖的治疗药物治疗肾上腺素能药物 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刺激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或阻断其再摄取 抑制食欲 减少摄食 代表药物 苯丙胺 去甲麻黄碱 芬特明 安菲拉酮 吗吲哚等 副作用 焦虑 失眠 易怒 升高血压 心率加快 成瘾性问题 5 羟色胺受体激动剂 作用于CNS的5 羟色胺 5 HT 受体 刺激5 HT生成增加或阻断其再摄取 增加饱腹感 抑制食欲 代表药物 芬氟拉明 右旋芬氟拉明 副作用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心瓣膜疾病 1997年美国FDA禁用 单胺类再摄取抑制剂 抑制单胺类 去甲肾上腺素 5 HT 的再摄取 减少摄食 代表药物 盐酸西布曲明 澳曲轻 曲美 副作用 口干 厌食 失眠 便秘 恶心 腹痛 眩晕 脂酶抑制剂 抑制胰腺 胃肠中的羧基酯酶和磷酯酶A2活性 减慢胃肠中脂肪的分解过程 进而减少脂肪吸收 代表药物 奥利司他 赛尼可 目前较为流行的减肥药 激素类药物 亦称代谢刺激剂 主要以甲状腺素为代表 它能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 增加脂肪的分解 消耗 从而减轻体重 但此类药物使用时若超过正常生理剂量 常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双胍类降血糖药 药理作用为增加肌肉组织的无氧糖酵解 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并减少其在肠道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 此类药物在治疗糖尿病时 常引起病人厌食而致体重减轻 利用这一副反应 可用于减肥治疗 膳食治疗限制能量摄入 以保证机体能从事正常的活动为原则 能量控制在800 1000kcal 天 能量限制应逐渐降低 避免骤然下降 适当增加蛋白质供能比例 由于限制膳食能量的供给 不仅会促使体脂消耗的增加 还会造成机体组织蛋白的消耗 因此低能膳中的蛋白质比值必须予以提高 但另一方面 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之一 摄入过多同样引起肥胖 同时还会导致肝 肾机能不可逆的损伤 所以低能膳中蛋白质的供给量不可过高 对于采用低能膳的肥胖者 其食物蛋白的供能量当控制在占膳食总能量的20 30 为宜 限制碳水化物 正常情况下 由其供能比例为55 70 由于碳水化物饱食感低 可引起食欲增加 而肥胖者又常有食欲亢进现象 若为其所提供的低能膳食中碳水化物的比例仍按正常要求 甚至高于正常要求 那么 患者必将难以忍受 另一方面 为了防止酮病的出现和负氮平衡的加重 以及为了维护神经系统正常能量代谢的需要 对碳水化物的限制又不可过分苛求 因此 既要降低其比例而又不可过分降低 其供能量以控制在膳食总能量的40 55 为宜 限制脂肪 过多脂肪的摄入会引起酮病 这就要求在限制膳食能量供给的时候 必须将膳食脂肪的供给量也加以限制 而另一方面 又因膳食脂肪具有较强的饱腻作用 能使食欲下降 为使膳食含能量较低而耐饿性又较强 则又不可对膳食脂肪限制过分苛求 所以 肥胖者膳食脂肪的供能量以控制在占膳食总能量的25 30 为妥 任何过高或过低的脂肪供给都是不可取的 限制低分子糖 饱和脂肪酸和酒精性饮料摄入 低分子糖类食品 如蔗糖 麦芽糖 糖果 蜜饯等 饱和脂肪类食品 如肥肉 猪牛羊油 椰子油 可可油等 和酒精饮料 往往都是一些能量密度高而营养成分含量少的食品 它们给机体提供的只是些 空白能量 而这恰恰正是肥胖者所最为忌讳的 烹调方法及餐次 宜采用蒸 煮 烧 烤等烹调方法 忌用油煎 油炸的方法 餐次以三餐或更多为好 其它原则 必须按正常标准要求 保证膳食有足够而平衡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供应 第二节营养与免疫营养与感染营养不良与免疫单个营养素与免疫营养素影响免疫功能的主要机制 一 营养与感染营养缺乏导致对感染的敏感性增加营养不良常与感染同时存在 二者互为因果并起协同作用 并发感染常是PEM儿童的首要致死原因 营养不良时常发生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败血症 感染加重营养不良的发展感染常导致食欲不振 使进食量减少 腹泻和呕吐又加重了吸收不良 感染时分解代谢加快 尿氮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排出都增加 感染时急性期反应物糖蛋白及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增加 肠道内细菌及寄生虫感染时 粪中蛋白质的丢失也增加 这些都加重了营养不良的发展 相反的报道禁食可抑制感染的发生 而进食可使某些感染活化的学说 Murray 1977 在1914 1918年全球性流行性感冒流行中 富人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 二战时英国战俘营中的战俘吃得较好 而其流感的患者发病率高于其他的集中营 患神经性呕吐的病人接触传染原时发病率较正常人低 非洲某些地区疟疾的定期暴发与其季节性营养改善有关 营养因素在决定感染的严重性和敏感性方面是复杂的很多材料证明营养缺乏与感染有协同作用 可能是营养缺乏使胸腺和其他淋巴组织萎缩 非特异性免疫和非免疫性保护机制受损 有些研究支持轻度营养不良和消瘦的状态对动物最有利 可以使动物有较长的寿命 恶性肿瘤的患病率较低 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敏感性较低 传染病的患病率也最低 二 营养不良与免疫淋巴组织改变胸腺 脾和淋巴结的大小 重量 组织结构 细胞密度和成分都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 实验性营养不良动物的胸腺萎缩 有人称之为 营养性 胸腺切除 胸腺的小叶萎缩 皮质和髓质的界限不清 胸腺细胞数减少 营养不良主要损害淋巴结的副皮质胸腺依赖区 生发中心也变小 淋巴细胞数减少 浆细胞和吞噬细胞数相对增加 在脾动脉周围的胸腺信赖区受营养不良的影响最明显 细胞分裂减少 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营养不良时 白细胞数轻度增加 但很难排除合并感染的结果 PEM患者的淋巴细胞总数及其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一般正常或减少 T淋巴细胞数减少 改善营养后 在其他临床表现及生代指标恢复以前 T淋巴细胞数就可显著增加 周围血液中的B淋巴细胞数在营养缺乏时一般正常或增高 从淋巴细胞亚群的分类来看 营养不良时主要为T辅助细胞减少 免疫球蛋白和抗体恶性营养不良病人的血清白蛋白含量低而消瘦型营养不良者相对正常或稍低 但不论总蛋白的含量如何 球蛋白的含量相对正常或增加 主要由于营养不良经常合并感染 用标记的蛋白质来进行研究 结果营养不良者的 球蛋白的合成不受影响 而合并感染时 球蛋白的合成增加而分解减少 随着膳食中蛋白质的进一步减少体重 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降低 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亦减少 但抗体的应答相对受影响较少 营养不良时粘膜局部的免疫功能大大降低 分泌性IgA的分泌显著减少 因而不能与肠细菌和肠毒素结合 肠粘膜屏障的效能减弱 同时其他的大分子物质 如膳食蛋白质 花粉等也可能跨越粘膜 在营养不良儿童血中常可发现对食物抗原的IgG和IgA的滴度增加 体液免疫功能不仅依赖于对抗原应答所产生的抗体的量 并且也依赖于抗体对抗原的亲和力和与抗原的结合能力 因此 单独测定抗体的水平不能准确反映体液免疫状态 补体系统补体有放大免疫应答的作用 包括对调理作用 免疫附着 吞噬作用 白细胞的化学趋化作用和中和病毒作用的影响 营养不良时总补体及补体C3可能处于临界水平 是由于补体的合成速率降低 当感染引起抗原抗体结合时补体的消耗增加 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免疫应答的传入侧翼中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 在某些先天性或获得性多形核白细胞的功能缺乏者都会产生致死性感染 如在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 慢性肉芽肿病 髓过氧化物酶缺乏病等 营养不良者因常合并感染 白细胞数常增多 炎症反应一般与宿主感染局限化的能力有关 以及与宿主对病原处理的放大系统的能力有关 在营养不良时这些能力可能减弱 对细菌攻击的应答可能是发生坏疽而不是化脓 调理作用 吞噬和杀菌能力营养不良的儿童对已吞噬的细菌的杀菌力降低和减慢 而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可能正常 有趣的是营养过度和肥胖也可使多形核白细胞的杀菌力降低 溶菌酶溶菌酶可以溶解许多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粘多糖 其他细菌接受抗体 补体 甘氨酸 螯合剂 pH变化 抗坏血酸和H2O2时也可能对溶菌酶的敏感性增加 在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溶菌酶的浓度很高 在各种体液 包括血清 泪腺和唾液腺的分泌物 中也含有溶菌酶 营养不良时 血浆和白细胞中溶菌酶的活性降低 血浆中溶菌酶的降低意味着粘膜表面的防御能力降低 三 单个营养素与免疫维生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微量元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铁锌硒不饱和脂肪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维生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一 维生素A与免疫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促进作用提高抗体对抗原的应答反应和补体活性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 成熟和迟发型超敏反应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VA缺乏的动物 其抗体产生和抗体应答反应下降 随着缺乏时间的延长 下降现象更为严重 VA缺乏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 使成熟T淋巴细胞数目下降 VA缺乏使机体粘膜免疫功能下降 容易发生感染 部分儿童发生反复性呼吸道感染就与此有关 二 维生素C与免疫提高体内抗体 补体的含量和活性 增强抗体对抗原的应答反应 促进淋巴细胞增殖 提高血液中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 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 促进免疫功能的VC需要量远大于正常生理需要量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 5 10倍生理需要量 VC过量同样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新生小牛每天摄入10克VC 降低吞噬细胞的数目 及吞噬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三 维生素E与免疫促进抗体的产生和抗原 抗体应答反应促进淋巴细胞增殖 分化 使T淋巴细胞百分率增加 T辅助细胞与T抑制细胞比值增加 增强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和细胞毒作用 刺激细胞因子如IL 2的产生 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改善由于外因如辐射 感染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 VE过量也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VE增强免疫功能的可能机理降低PGE2的合成 PGE2能抑制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 抑制自由基的形成 自由基对细胞膜会造成脂质过氧化损害 破坏免疫细胞正常功能 微量元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四 锌与免疫缺锌时 胸腺发育受阻或萎缩 缺锌时 脾脏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数下降 增殖功能降低 缺锌时 吞噬细胞数量 功能下降 影响杀菌活性 缺锌影响细胞因子的生成 过量锌同样抑制免疫功能胸腺重量下降 增长指数下降 胸腺素含量降低 脾脏重量下降 增长指数下降 吞噬细胞功能下降过量锌同样抑制免疫功能的可能机制可能是通过干扰其它营养素如铜 铁等吸收导致免疫细胞发育 五 铁与免疫缺铁可使胸腺萎缩 影响胸腺内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 铁缺乏时 大量T细胞和吞噬细胞异常 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降低 细胞因子释放减少 抗体分泌减少 铁过量 容易引起感染铁刺激病原微生物生长降低前T细胞数量抗原抗体反应降低 六 硒与免疫缺硒时 吞噬细胞杀菌能力下降缺硒时 抗体生成减少 细胞因子分泌降低细胞毒作用降低硒对免疫功能影响的机制抗氧化作用 不饱和脂肪酸与免疫 促进抗体的产生和抗体对抗原的应答反应 增强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使T细胞总数和T辅助细 胞与T抑制细胞的比值升高 提高免疫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 不饱和脂肪酸影响免疫反应的机理 改变淋巴细胞的细胞膜流动性 影响前列腺素和磷脂酰肌醇的合成 过量不饱和脂肪酸抑制免疫反应 营养素影响免疫功能的主要机制 影响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 分化和成熟影响免疫活性因子的产生影响免疫辅助细胞及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功能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影响细胞膜结构 第三节膳食 营养与癌症Diet nutritionandcancer引言营养素与癌症的关系食物与癌症预防癌症的膳食指南 引言 introduction 癌症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有关 膳食 营养作为环境因素的一部分 与其密切有关的癌症占35 左右 证据癌症发生的地区性差别 东南亚 包括中国 是肝癌高发区 日本是胃癌高发区 乳腺癌是西方妇女最多的癌 而在中国胃癌和食管癌发病率高 移民流行病学研究 移民从原居住国移居别国一代或数代之后 其患癌种类及发病率逐渐接近移居国 如日本人移居美国夏威夷几代后 其胃癌发病率下降 结肠癌发病率上升 逐渐接近美国当地人水平 而这些移民的遗传特性并未改变 特殊膳食和生活习惯人群的研究 这种基督教派在北美洲约有60万人 不吸烟 不饮酒 少食肉 约有半数不食鸡蛋和牛奶 基本素食 他们的肺癌 结肠癌的死亡率比年龄 性别和社会阶层相同的对照人群要低 癌症发生多步骤学说启动促进进展转移膳食 营养因素与癌症致癌物参与癌症发生的第一阶段膳食 营养因素对癌症发生的决定性影响在促进和进展阶段 营养素与癌症的关系总能量摄入 totalcaloricintake 动物实验表明 限制能量摄入可以抑制肿瘤形成 延长肿瘤潜伏期 降低肿瘤发病率 结果解释 供能营养素 蛋白质 碳水化物和脂肪 构成比改变的结果 能量摄入改变的结果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基于癌症的发病率和体重或肥胖的关系 也是间接证据 碳水化物 carbohydrates 无论是人群流行病学还是动物实验证据都很少 还不足以明确碳水化物摄入量与癌症发生之间的关系 Hems研究 41个国家的人群资料 认为 精制糖摄入量与乳腺癌发病有关 Hakama和Saxen研究 16个国家的人群资料 发现 胃癌死亡率和淀粉摄入量呈正相关 膳食纤维 dietaryfiber 研究重点是膳食纤维摄入量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大肠癌的风险 作用机制 膳食纤维使肠道致癌物得到稀释 缩短肠内容物停留时间 减少了致癌物与肠道的接触时间 影响致癌物 如胆酸 的生成 影响肠道菌丛的分布 改变了胆酸的成分 蛋白质 protein 动物实验表明 满足最低生长需要的低蛋白饲料可使化学致癌症物对动物所产生的癌症发生率下降 甚至不发生 但流行病学研究很难排除蛋白质以外的混杂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脂肪因素 目前还无确定的结论 脂类 lipids 脂肪 在各种营养素与癌症发生关系的研究中 脂肪的相关性最明显 证据也最多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脂肪摄入量与妇女乳腺癌和结肠癌死亡率呈明显的正相关 以肉食为主的欧美国家 妇女上两种癌症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以素食 谷类为主的亚非国家 前列腺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与高脂肪摄入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 高脂肪饲料可增强化学致癌物对小鼠的致癌性 胆固醇 有报告认为血清胆固醇水平与结肠癌死亡率呈负相关 即血清胆固醇水平上升 则结肠癌死亡率反而下降 不饱和脂肪酸 不少动物实验表明 不饱和脂肪酸能增强化学致癌物对动物的致癌作用 但这些实验都是在总脂肪摄入量高的条件下进行的 同时 现在还缺少流行病研究的证据 对人类来说 总脂肪摄入量远远达不到如此高的水平 目前比较恰当的解释是 在总脂肪摄入量低的情况下 不饱和脂肪酸的量不会起多大的作用 但在总脂肪摄入高的情况下 不饱和脂肪酸可能会促进癌症的发生 维生素A retinol 许多病例对照研究表明 不少上皮细胞癌的发生率与维生素A摄入量呈负相关 一些前瞻性研究也发现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癌症发病率呈负相关 动物实验表明 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可使动物对化学致癌物 苯并芘 3 甲基胆蒽 甲基肼 的致癌作用更敏感 给予大剂量的维生素A在大多数情况下可抑制致癌物的致癌作用 作用机制 维生素 对上皮细胞的正常分化起重要作用 能抑制 过度合成和基底细胞增生 维生素 可能改变致癌物的代谢作用 维生素 可增加癌变细胞溶酶体的脆性 促进癌细胞的退化 维生素 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从而增强对肿瘤的抵抗力 维生素C ascorbicacid 肿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许多消化道肿瘤与维生素 摄入不足有关 实验证明 维生素 对化学致癌物亚硝胺的形成有阻断作用 可抑制人体内亚硝胺的合成 维生素 还能巩固和加强机体的防御能力 使癌细胞丧失活力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鲍林教授 在他的 维生素 与肿瘤 一书中明确提示 维生素 可以防癌和治疗癌症 维生素E tocopherol 关于维生素E对癌症的影响 目前尚无流行病学资料 不少动物实验资料证明维生素E能对抗多种致癌物的作用 维生素 也能阻断食物中某些成分合成亚硝胺 故有防癌作用 另外 维生素E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 因而可防止脂质过氧化 维持细胞膜的完整和正常功能 保护机体组织不受脂质过氧化产物如氢过氧化物和各种自由基的伤害 从而不容易发生衰老和癌变 维生素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硒 selenium 动物实验表明 硒可抑制多种化学致癌物的致癌作用 流行病学资料也说明 消化道癌症患者血硒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 美国调查发现农作物中硒含量越低的地区 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肿瘤的死亡率就越高 硒参与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 因而具有强有力的抗氧化作用 能保护细胞膜不受自由基的破坏 此外 硒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 锌 zinc Schrauzer 1977 估计了27个国家的食物摄入量 发现锌摄入量与白血病 肠癌 乳腺癌 前列腺癌和皮肤癌呈正相关 而其它一些研究则认为锌摄入量低与食管癌发生有关 动物实验结果也不一致 有些报告认为锌缺乏抑制肿瘤生长 而也有报告认为锌缺乏增强化学致癌物的作用 其它矿物质铜和铁的资料很少 碘被认为在缺乏时可增加患甲状腺癌的危险 但证据不充足 钼主要是中国的报告认为钼缺乏与食管癌有关 镉在职业性接触下能引起肾和前列腺癌 但对在膳食和饮水中镉的作用却报告不一 动物实验也未发现饮水中镉有致癌作用 但皮下及肌肉注射可致癌 砷已被证明对人有致癌作用 但目前尚无动物模型 铅过多可引起动物发生癌症 但缺乏流行病学证据 食物与癌症 foodandcancer 抗癌食物蔬菜 水果类 蔬菜和水果含热量不高 却能提供丰富的纤维 维生素 矿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 phytochemicals 现有的资料证明 蔬菜与水果能降低肺癌 胃癌 口腔癌的危险性 十字花科蔬菜能使结肠 直肠癌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下降 而蒜 葱 胡萝卜 西红柿和柑桔类水果对降低肺癌 胃癌及膀胱癌有好处 大豆类 近年国内外热点研究课题 大量实验证据显示大豆食品对乳腺癌 结肠癌和前列腺癌有保护作用 大豆异黄酮可能是其抗癌的主要活性成分 茶叶 大量研究表明 茶叶尤其是绿茶对实验性肿瘤有一定的化学预防作用 茶多酚可能是其抗癌的主要物质基础 phytochemicals Red 番茄红素 Lycopene etcTomatoes tomatosauce vegetablejuice watermelon Green 吲哚 3 甲醇 Indole 3Carbinol 叶绿素 cholrophyll etcBroccoli Cauliflower Cabbage Green Yellow 叶黄素 Lutein 玉米黄素 Zeaxanthin etc Spinach GreenBeans GreenPeppers MustardGreensOrange AlphaandBetaCaroteneCarrots Pumpkins Mangos Apricots Cantaloupe Orange Yellow 黄酮类化合物 Flavonoids Oranges OrangeJuice Tangerines Peaches lemons Pineapple Red Purple 花色素 Anthocyanins 鞣花酸 EllagicAcid etc Grapesandgrapejuice cherries redwine strawberries raisins 致癌食物蕨类 羊齿植物 一些报告指出 如饲料中含蕨类较多 则牛产生膀胱癌 大鼠膀胱癌和小肠腺癌 豚鼠膀胱肿瘤 小鼠肺腺瘤 鹌鹑小肠腺癌等 有的还可能有胃及组织内皮系统肿瘤等 蕨类对人类危害 可能因直接食用蕨类 也可能是间接的 奶牛如食蕨类其奶汁中含有毒性物质 通过奶及奶制品带给人类健康危害更大 含肼类的蘑菇 二孢蘑菇或称双孢蘑菇 洋蘑菇含有肼类衍生物 此蘑菇本身又含有酶可使肼类衍生物水解 水解的肼类能诱发小鼠的肺癌和血管癌 槟榔 我国云南 广西 广东部分地区居民有嚼槟习惯 国外调查报告指出 嚼槟榔习惯与口腔 喉 食道和胃肿瘤发生有关 IARC 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onCancer 在2003年8月7日特别刊物第85卷中 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 此结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