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怎样学文言文_第1页
小学生怎样学文言文_第2页
小学生怎样学文言文_第3页
小学生怎样学文言文_第4页
小学生怎样学文言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近,看到、听到多位家长问:孩子进入高年级了,应该如何学习文言文?甚至有家长在打听:哪儿有学习文言文的培训班?那天,我去博库书城,偶然发现有一位家长手里拿着一本小学文言文起步。 我觉得很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方面的书籍,于是也去书架上找了, 但找了许久也没有找着。最后还是问了管理员后才找到。它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而且也找不到其他同类的书。这说明什么?应该是说明这类书还很少,但有需求的人却不少。需要者几乎没有选择余地,供需之间明显脱节。实际上,小学生接触文言文从低年级就开始了,那些古诗词,或者有的成语,不就是古文嘛。但到了五年级、六年级,有的老师才明确提出了文言文这个概念。 所以,给人的感觉是: 小学高年级才开始学 (或者说接触) 文言文。而到了初中,文言文更是成了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小学里, 语文包括三大块: 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作文。到了初中,就变成了四大块,即在小学语文三大块的基础上增加了文言文。 在考试中文言文的分数也往往占有重要比例。在中考中, 在高考中,文言文也都是占有重要比例的考试内容。那么,作为小学生应该如何来学习文言文呢?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在此方面做些引导工作呢?小学生毕竟还没有正式大量地学习文言文,真正学习文言文是在升上初中后。我们没有必要弄得很紧张,给孩子又增加一种负担。但是,做一些必要的启蒙,尤 其是做一些相关的引导工作,我认为还是十分需要的。 所以, 我不想在这儿讲什么学习文言文的具体方法, 而是想介绍一些我们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喜欢文言文和学习文言文的途径,作为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启蒙。一、培养孩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让孩子适当接触一些比较有趣、相对比较容易的文言文故事, 例如一些比较生动的寓言故事。如果您让小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兴趣, 那您就是很大的成功了。 信心也很重要。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东西都是可以学好的,别人能学好的,你也一定能学好。没有必要 紧张,更不必要自卑。你不比任何人差。尤其是刚刚起步,只要认真对待,肯定 不会落后于人。如果多用点心,反而是可能优于人,超越人。二、可以与课外阅和作文结合起来, 让孩子多读课外书, 多积累和增长文史知识。因为文史知识的广博对于学习、理解文言文非常有好处。三、让孩子看四大名著的原著。关于四大名著的语言有点复杂。有人说: 四大名著, 它们用的既非文言文也非白话文,而是民间的 “通俗语言 ”,或者说是明清时期的白话文。因为就是写给文化 水平不是那么高的老百姓看的,当然很容易懂。 但也有人说: 其实四大名著是文言文和白话文夹杂的, 它们是那个语言过渡区的佳作。我认为, 对于那个时代的老百姓来说,四大名著的语言是不难懂的,几乎就是人们的口语;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 它们就不是什么口语或者白话了,而是带着不少的文言成分。 应该可以说:四大名著的语言是半文半白的。读四大名著的原著,不算很难懂,小学生大致可以看懂;但也不是很容易,很轻松。正因为此,读四大名著原著,就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式。既读名著,又学文言文,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并且可以选择简注本,更便于阅读、理解。四、读聊斋志异原著。 聊斋被称为文言小说的最后一部高峰之作。您读一下就知道,它们并不是很好懂。应该比水浒、三国的原著还要难懂。但是,它是由许多短篇组成的,而内容又比较有趣,所以,选择一部分自己喜欢 看的故事来看,还是比较轻松的。我们不必要求孩子从头到尾看, 完全可以选读。五、还可以看一些林琴南等人的文言翻译小说。虽然从准确翻译名著原意来说可能有欠缺, 但从翻译的趣味和学习文言文的角度看,却是别具一格的。 我小时候看过他翻译的茶花女,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再看其他人新翻译的 茶花女, 就感觉味同嚼蜡。六、看一些史记之类的历史书片断。有不少人说:从阅读史记等书中, 学习了文言文和写作。的确, 史记不仅是精彩的历史书,也是很高成就的文学书。非常值得我们阅读和学习。七、背诵、学习古诗词。这个道理不言自明。八、学习成语。 成语大部分来自古文。 在成语中几乎包含了文言文的所有句式和语法特点。学习成语,不仅是积累了大量好词语,而且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同时又学到文言文的许多知识,对将来学习文言文大有帮助。所以, 我在十九楼上开了博客,每天教孩子学一个成语。九、找到合适的有关文言文学习的参考书,适当学习,不必贪多。我前面提到的那个小学文言文起步还是不错的,不仅能学习文言文,而且对孩子们拓展知识,开阔眼界也大有好处。在编排上,它是从易到难的,也比较可取。但具体说来,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家长做些引导。例如,第一篇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从时间上说, 是最接近我们现在的, 但却不是最容易懂的。可以先读其他几篇后,再来读梁启超这篇。1.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 尝与诸小儿游; 2.掩耳盗钟;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 则钟大不可负, 以毁之,钟况然; 3.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 数岁时, 过书舍而泣;(选自初潭集);4. 画龙点睛;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 画四龙于壁, 不点睛; 5.蛇衔草;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6.对牛弹琴;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7.秦武王偏听;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文言文热门阅读推荐小学1.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 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2. 掩耳盗钟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选自吕氏春秋)3. 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 “凡得学者, 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 “苟欲学,不须资也。 ”(选自初潭集)4. 画龙点睛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5. 蛇衔草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 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 “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选自太平广记)6. 对牛弹琴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选自弘明集)7. 秦武王偏听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群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末必已也, 将使耳不聪, 目不明。”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曰: “君与知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选自战国策)8. 杀驼破瓮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驼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 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选自百喻经)9. 司马光破瓮救友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选自宋史)10.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 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南昌折其髀。人皆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 死者十九。此独以破之故, 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 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选自淮南子)11. 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臵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 ”太祖悦,即施行焉。(选自三国志)12. 商鞅立木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臵 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选自史记)13. “草”书张丞相好草圣。 一*得句,索笔疾书, 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当波险处, 侄惘然而止,执所书问云: “此何字? ”丞相熟视久之,恚曰: “何不早问? ”(选自古今谭概)14. 宋人偏见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选自韩非子)15. 自相矛盾人有鬻矛与盾者, 誉其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俄而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物无不陷也。 “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选自韩非子)16. 各人啖一口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 “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选自世说新语)17. 义犬救主华隆好弋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委地。载归家,二*乃苏。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选自太平广记)18. 高凤笃学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 妻常之田, 曝麦于庭, 令凤护鸡。时天暴雨, 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选自初潭集)19. 学而时习之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选自论语)20. 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 “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选自列子)文言文热门阅读推荐小学1. 人有负盐负薪者李大师2. 狼蒲松龄3. 画蛇添足 刘向4. 孟母三迁 刘向5. 愚人食盐 伽斯那6. 世无良猫 乐钧著7. 伯牙绝弦 吕不韦8. 掩耳盗铃 吕不韦9. 杨氏之子 刘义庆10.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第十11. 滥竽充数 韩非子12. 杀骆驼破瓮 伽斯那13. 陈元方候袁公刘义庆14. 两小儿辩日 列御寇15. 嫦娥奔月 淮南子16. 精卫填海 山海经17. 吴起守信 宋濂18. 曾子杀彘 韩非子19. 截竿入城 笑林20. 矛与盾 韩非子21. 揠苗助长 孟子22. 学弈 孟子23. 鹬蚌相争 刘向24. 郑人买履 淮南子25. 父善游 吕不韦26. 人有亡斧者 吕不韦27. 刻舟求剑 吕不韦28. 北人食菱 江盈科文言文热门阅读推荐初中1. 河中石兽 纪昀2. 桃花源记 陶渊明3. 观潮周密4. 陋室铭 刘禹锡5. 岳阳楼记 范仲淹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7. 贾人食言 佚名8. 论语十则 孔子9. 爱莲说 周敦颐10. 三峡 郦道元11. 活板 (活版 )沈括12. 口技 林嗣环13. 木兰诗 郭茂倩 ( 编)14. 小石潭记 柳宗元15. 童趣 沈复16. 小儿不畏虎 佚名17. 孙泰 佚名18. 与朱元思书 吴均1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20. 邴原泣学 初潭集李贽21. 醉翁亭记 欧阳修22. 诫子书 诸葛亮23. 唐太宗吞蝗 吴兢24. 愚公移山 列御寇25. 二鹊救友 佚名26. 孙权劝学 司马光27. 牧童逮狼 佚名28. 田子方教育子击佚名29. 陶侃惜谷 佚名30. 于令仪诲人 佚名31. 承宫樵薪苦学佚名32. 公输 墨者33. 一箧磨穴砚 佚名34. 黔之驴 柳宗元35.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36. 二翁登泰山 佚名37. 湖心亭看雪 张岱38. 纥干狐尾 佚名39. 夸父逐日 佚名40. 伤仲永 王安石41. 狼三则 蒲松龄42. 卖油翁 欧阳修43. 为学 彭端淑44.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45. 魏公子列传 司马迁46. 墨子怒耕柱子佚名47.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48. 鹦鹉灭火 佚名49. 神童庄有恭 佚名50. 不识自家 佚名51. 山市 蒲松龄52. 扁鹊见蔡桓公韩非53. 刘氏善举 佚名54. 宋定伯捉鬼 干宝55. 大道之行也 孔子56. 砚眼 佚名57. 共工怒触不周山佚名58. 陈万年教子 佚名59. 昔齐攻鲁 ,求其岑鼎 左丘明60. 不怕鬼 佚名61. 书法家欧阳询佚名62. 农妇与鹜 佚名63. 陈遗至孝 佚名64. 晏子答梁丘据佚名65. 县令挽纤 佚名66. 桑中生李 佚名67. 乐羊子妻 范晔68. 唐临为官 佚名69. 陈谏议教子 佚名70. 蹇材望伪态 佚名71. 张孝基仁爱 佚名72. 梁鸿尚节 佚名73. 地震 蒲松龄74. 少年治县 佚名75. 蛇衔草 佚名76. 秦西巴纵麑 佚名77. 治驼 佚名78.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79. 李遥杀人案 佚名80. 酒徒遇啬鬼 佚名81. 孝丐 佚名82. 若石之死 佚名83. 憔夫毁山神 佚名84. 蝜蝂传 (fbn) 柳宗元85. 娘子军 佚名86. 欧阳晔破案 佚名87. 工之侨献琴 刘基88. 鲁恭治中牟 佚名89. 南歧人之瘿 佚名90. 义士赵良 佚名91.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92. 张佐治遇蛙 佚名93. 猿子 佚名94. 红毛毡 佚名95. 王翱秉公 佚名96. 李廙 佚名97. 韩琦大度 佚名98. 崔篆平反 佚名标签关键字:, 高中1.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2. 兰亭集序 王羲之3. 赤壁赋 苏轼4. 项脊轩志 归有光5. 鸿门宴 司马迁6. 孔雀东南飞 佚名7. 阿房宫赋 杜牧8. 秋水 庄子9. 滕王阁序 王勃10. 劝学 (荀子)荀况11. 逍遥游 庄子12. 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屈原13. 师说 韩愈14. 史记之孙子吴起列传司马迁15. 过秦论 贾谊16. 陈情表 李密17. 六国论 苏辙18.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19.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20.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僖公三十年21.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22. 信陵君窃符救赵司马迁23. 石钟山记 苏轼24.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25.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26. 养竹记 白居易27. 柳毅传 李朝威28. 五人墓碑记 张溥29. 登泰山记 姚鼐30. 伶官传序 欧阳修31. 促织 蒲松龄32. 蜀道难 李白33.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34. 祭十二郎文 韩愈35.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36. 报任安书 司马迁37. 奕秋 孟子38.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39. 庄暴见孟子 孟子40. 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41. 病梅馆记 龚自珍42. 勾践灭吴 佚名43. 季氏将伐颛臾佚名44.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45. 孟子见梁襄王孟子文言文热门阅读推荐小学文言文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古文观止古文观止:卷一周文卷二周文卷三周文卷四战国文卷五汉文卷六汉文卷七六朝唐文卷八唐文卷九唐宋文卷十宋文卷十一宋文卷十二明文卷一周文1. 郑子家告赵宣子左传2. 蹇叔哭师 左传3.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僖公三十年4. 展喜犒师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5. 介之推不言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6. 寺人披见文公左传7. 子鱼论战 左传8. 阴饴甥对秦伯左传僖公十五年9. 齐桓下拜受胙左传僖公九年10. 宫之奇谏假道左传鲁僖公二年11.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左传僖公四年12.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13. 季梁谏追楚师左传桓公六年14. 臧哀伯谏纳郜鼎左传桓公二年15. 郑庄公戒饬守臣左传隐公十一年16. 臧僖伯谏观鱼左传隐公五年17. 石碏谏宠州吁左传隐公三年18. 周郑交质 左传隐公三年19.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卷二周文1. 吴许越成 左传2. 子产论政宽猛左传3. 子革对灵王 左传4.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左传5. 子产论尹何为邑左传6. 子产坏晋馆垣左传7. 季札观周乐 左传8. 晏子不死君难左传9.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左传襄公二十四年10. 祁奚请免叔向左传11. 驹支不屈于晋左传12. 吕相绝秦 左传13. 楚归晋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14. 齐国佐不辱命左传成公二年15. 王孙满对楚子左传卷三周文返回顶部1. 晋献文子成室礼记檀弓2. 杜蒉扬觯礼记檀弓3. 公子重耳对秦客礼记檀弓4. 有子之言似夫子礼记檀弓5. 曾子易箦礼记檀弓6.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礼记檀弓7. 虞师晋师灭夏阳谷梁传8. 郑伯克段于鄢谷梁传谷梁传9. 吴子使札来聘公羊传10. 宋人及楚人平公羊传11. 春王正月 公羊传12. 申胥谏许越成国语13. 诸稽郢行成于吴国语14. 王孙圉论楚宝国语15. 叔向贺贫 国语16. 敬姜论劳逸 国语17. 里革断罟匡君国语18. 展禽论祀爰居国语19. 单子知陈必亡国语20. 襄王不许请隧国语21. 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22. 祭公谏征犬戎国语卷四战国文1. 宋玉对楚王问宋玉2. 卜居 屈原3. 谏逐客书 李斯4. 乐毅报燕王书战国策5.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6. 唐雎说信陵君战国策7. 鲁共公择言 战国策8. 鲁仲连义不帝秦战国策9.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10. 庄辛论幸臣 战国策11. 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12.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13. 颜斶说齐王 战国策14.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15. 范雎说秦王 战国策16. 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17. 苏秦以连横说秦战国策卷五汉文1. 报任少卿书 司马迁2. 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3. 货殖列传序 司马迁4. 滑稽列传 司马迁5. 游侠列传序 司马迁6. 酷吏列传序 司马迁7. 屈原列传 司马迁8. 管晏列传 司马迁9. 伯夷列传 司马迁10. 外戚世家序 司马迁11. 孔子世家赞 司马迁12.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司马迁13. 秦楚之际月表司马迁14. 项羽本纪赞 司马迁15. 五帝本纪赞 司马迁卷六汉文返回顶部1. 后出师表 诸葛亮2. 前出师表 诸葛亮3. 诫兄子严敦书马援4.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汉光武帝5. 报孙会宗书 杨恽6. 尚德缓刑书 路温舒7. 答苏武书 李陵8. 上书谏猎 司马相如9. 狱中上梁王书邹阳10. 论贵粟疏 晁错11. 治安策 贾宜12. 过秦论上 贾谊13.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汉武帝14.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汉景帝15. 文帝议佐百姓诏汉文帝16. 高帝求贤诏 班固卷七六朝唐文1. 杂说四(马说)韩愈2. 杂说一(龙说)韩愈3. 获麟解 韩愈4. 原毁 韩愈5. 原道 韩愈6. 阿房宫赋 杜牧7. 陋室铭 刘禹锡8. 吊古战场文 李华9.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10. 与韩荆州书 李白11. 滕王阁序 王勃12.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13.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14. 北山移文孔 孔稚珪15.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16. 桃花源记 陶渊明17.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18. 兰亭集序 王羲之19. 陈情表 李密卷八唐文1.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2. 祭鳄鱼文 韩愈3. 祭十二郎文 韩愈4.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5. 送石处士序 韩愈6. 送杨少尹序 韩愈7.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8.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9. 送孟东野序 韩愈10. 应科目时与人书韩愈11. 与陈给事书 韩愈12. 与于襄阳书 韩愈13.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14.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15. 争臣论 韩愈16. 讳辩 韩愈17. 圬者王承福传韩愈18. 进学解 韩愈19. 师说 韩愈卷九唐宋文 返回顶部1. 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2. 纵囚论 欧阳修3. 朋党论 欧阳修4. 袁州州学记 李觏5. 义田记 钱公辅6. 谏院题名记 司马光7. 岳阳楼记 范仲淹8. 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9. 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10. 黄冈竹楼记 王禹偁11. 待漏院记 王禹偁12.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13.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14.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15.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16. 愚溪诗序 柳宗元17. 梓人传 柳宗元18.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19. 捕蛇者说 柳宗元20. 箕子碑 柳宗元21. 桐叶封弟辩 柳宗元22. 驳复仇议 柳宗元卷十宋文1. 晁错论 苏轼2. 贾谊论 苏轼3. 留侯论 苏轼4. 范增论 苏轼5. 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6. 张益州画像记苏洵7. 心术 苏洵8. 辨奸论 苏洵9. 管仲论 苏洵10. 泷冈阡表 欧阳修11. 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12. 秋声赋 欧阳修13. 醉翁亭记 欧阳修14. 丰乐亭记 欧阳修15. 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16. 五代史宦官传序欧阳修17.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18. 送杨寘序 欧阳修19. 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卷十一宋文1.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2.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3. 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4.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5.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6.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7.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8.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9. 六国论 苏辙10. 方山子传 苏轼11. 三槐堂铭 苏轼12. 后赤壁赋 苏轼13. 前赤壁赋 苏轼14.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15.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16. 石钟山记 苏轼17. 放鹤亭记 苏轼18. 超然台记 苏轼19. 凌虚台记 苏轼20. 喜雨亭记 苏轼21. 上梅直讲书 苏轼卷十二明文 返回顶部1. 五人墓碑记 张溥2. 徐文长传 袁宏道3.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4. 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5. 沧浪亭记 归有光6. 吴山图记 归有光7. 报刘一丈书 宗臣8. 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