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主编必修课计算机科学授课课程 : 计算机组成原理使用教材:课程类别 :授课班级 :-可编辑修改 -前言本教案基于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唐朔飞编著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二版。教案包括:课程总体设计;实验内容设计;研究型教 学设计;章节设计;单元设计等。课程总共 64 学时,其中理论课程48 学时,实验 16 学时。研究型教学内容不占课堂学习学时,在实际教学的执行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部分研究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包括混合式教学及翻转课堂等,并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等电子资源。目录一 总体教学设计111.1 教学目的和要求121.2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131.2.1 教学手段131.2.2 教学方法141.3 把前沿内容引进课堂151.4 教材与参考资料151.5 教学内容和安排161.5.1 课堂教学内容及安排191) )计算机系统概论(2 学时)19( 1)教学内容 19( 2)基本要求 19( 3)重点和难点 192) )运算方法和运算器(10 学时)19( 1)教学内容 19( 2)基本要求 20( 3)重点和难点 203) )存储器及存储系统(10 学时)20( 1)教学内容 20( 2)基本要求 21( 3)重点和难点 214) )指令系统(4 学时) 21( 1)教学内容 21( 2)基本要求 22( 3)重点和难点 225) )中央处理器(10 学时) 22( 1)教学内容 22( 2)基本要求 22( 3)重点和难点 236) )总线系统(2 学时) 23( 1)教学内容 23( 2)基本要求 23( 3)重点和难点 237) )输入输出系统(8 学时)23( 1)教学内容23( 2)基本要求24( 3)重点和难点241.5.2 实践教学及安排241) )运算器实验i252) )运算器实验ii253 )存储器及存储系统 264 )基础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275 )微程序验证实验 276 )微程序设计实验 287 )输入输出系统 281.6 研究型教学291.6.1 研究性教学训练载体的设计291.6.2 研究性教学实施计划301.6.3.研究性专题指导书31研究性专题一:多体交叉存储器设计31研究性专题二:微程序控制器和微程序设计32研究性专题三:中断控制器及中断服务程序设计331.7 成绩考核35二、章节教学设计362.1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教学设计362.1.1 教学内容介绍362.1.2 教学目的362.1.3 重难点分析362.1.4 案例372.1.5 教学方法和手段372.1.6 小结372.1.7 作业382.2 第二章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教学设计382.2.1 教学内容介绍382.2.2 教学目的382.2.3 教学方法和手段382.3 第三章系统总线教学设计392.3.1 教学内容介绍392.3.2 教学目的392.3.3 重难点分析392.3.4 案例402.3.5 教学方法和手段402.3.6 小结402.3.7 作业41第 3 章题5 、8、 14412.4 第四章存储器教学设计412.4.1 教学内容介绍412.4.2 教学目的412.4.3 重难点分析422.4.4 案例422.4.5 教学方法和手段432.4.6 小结432.4.7 作业432.5 第五章输入输出系统教学设计442.5.1 教学内容介绍442.5.2 教学目的442.5.3 重难点分析442.5.4 案例452.5.5 教学方法和手段452.5.6 小结462.5.7 作业462.6 第六章计算机的运算方法教学设计462.6.1 教学内容介绍462.6.2 教学目的472.6.3 重难点分析472.6.4 案例482.6.5 教学方法和手段482.6.6 小结492.6.7 作业492.7 第七章指令系统教学设计492.7.1 教学内容介绍492.7.2 教学目的502.7.3 重难点分析502.7.4 案例502.7.5 教学方法和手段502.7.6 小结512.7.7 作业512.8 第八章cpu 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512.8.1 教学内容介绍512.8.2 教学目的522.8.3 重难点分析522.8.4 案例522.8.5 教学方法和手段522.8.6 小结532.8.7 作业532.9 第九章控制单元的功能教学设计532.9.1 教学内容介绍532.9.2 教学目的542.9.3 重难点分析542.9.4 案例542.9.5 教学方法和手段542.9.6 小结542.9.7 作业552.10 第十章控制单元的设计教学设计552.10.1 教学内容介绍552.10.2 教学目的552.10.3 重难点分析562.10.4 案例562.10.5 教学方法和手段562.10.6 小结572.10.7 作业57三、教学单元设计573.1 教学单元1573.2 教学单元2583.3 教学单元3583.4 教学单元4593.5 教学单元5603.6 教学单元6613.7 教学单元7623.8 教学单元8633.9 教学单元9633.10 教学单元10643.11 教学单元11653.12 教学单元12663.13 教学单元13673.14 教学单元14683.15 教学单元15693.16 教学单元16703.17 教学单元17713.18 教学单元18723.19 教学单元19723.20 教学单元20733.21 教学单元21743.22 教学单元22753.23 教学单元23763.24 教学单元2477一 总体教学设计本课程讲述单机系统计算机各部件和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内部工作机制,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各大部件的组成原理、逻辑实现、设计方法及其互连构成整机系统的技 术。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发展概况、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计算机的层次结 构;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法及其主要部件;计算机内部的指令系统;如指令格式、指令类型、寻址方式等、计算机内部的存储系统;存储介质的存储原理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cpu 的逻辑组成和工作过程;常用输入/输出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输入/输出系统的组成, cpu 与外设间传送数据的控制方式等。课程首先讲述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的五大部件:运算器、控制器、i/o 和存储器系统。然后,面向 alu 和 cu ,从数据的表示方法、运算方法、运算部件、控制器讲述计算机的基本运行原理。最后介绍硬布线逻辑和微程序控制器的原理。课程按照由系统整体概貌介绍开始, 沿着核心的部件cpu 的功能展开, 介绍运算器和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再分析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工作原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教学整体思路的示意图如图1 所示。图 1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图1.1 教学目的和要求1、教学目标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理解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中各部件的内部工作原理、组成结构以及相互连接方式,具有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 理解计算机系统层次化结构概念, 熟悉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界面, 掌握指令集体系结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现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中各部件的内部工作原理、组成结构以及相互连接方式,具有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对计算机硬件新技术以及发展方向有一定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专业后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能力:1. 掌握计算机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工程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2. 能够运用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和设计。3. 具有不断自主学习和适应学科发展的能力。2、教学要求(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最新动态,形成对计算机整机系统总体的认识,掌握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思想与基本设计方法。(2) 理解计算机系统中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利用算法设计计算机功能部件的能力。(3) 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中的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具备对整机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的基本能力。1.2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1.2.1 教学手段(1) ) 采用多媒体和板书配合,使用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 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提高对计算机各个部件工作原理的认识。(3)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提高对部件的设计开发能力。(4) ) 创建仿真环境,使学生能够对部件设计中相关的问题进行设计和调试, 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5) ) 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的学习,拓展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6) )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翻转教学和混合式的教学。1.2.2 教学方法(1) ) 启发式和研究型的教学方法计算机组成原理属于硬件类的课程,而通过语言描述硬件的构成和原理比较抽象,有时也不太好理解。 根据上课的同学都有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的特点,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以学习过的知识为基础, 提出问题, 并启发引导同学积极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引入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知识点,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同时,设计适中的探索性的研究题目,这些题目在书本、网络上没有直接的答案,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法针对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都设置一定数量的问题和课后习题,采用任务式驱动教学法,增强学习目的性和针对性。充分利用网络,对同学所做习题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反馈,提高学习效率。(3)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部分内容比较复杂,如微程序设计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使学生提高感性认识。另外,采用仿真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供给学生微程序设计的仿真环境,使他们在仿真环境中,通过跟踪指令的执行过程,理解计算机部件的控制过程和原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学通过实际的操作、通过电路和程序的设计、调试,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1.3 把前沿内容引进课堂在教学中与时俱进,优化课程内容,与计算机发展保持同步,注重介绍计算机系统的最新研究和应用进展。主要介绍:1)cache ;2)流水线; 3)多体交叉存储器; 4) risc;5)mips 等。1.4 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 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主要参考资料:1 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薛胜军计算机组成原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 薛胜军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实验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 pattersond a, hennessyjl computerorganizationanddesign :the hardware/software interfacechina machine press,2006 1.5 教学内容和安排本课程总计 64 课时,其中课堂讲授48 课时,实验教学16 课时。总体安排如下:序号知识单元(章节)知识点要求推荐学时1 计算机系统概论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硬件系统了解的基本组成和指令的执行过程2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理解进位计数制及其相互转换方法;定点小数和整数的表示,掌握包括原码、反码、补码和移码表示定点数的移位运算、原码及补2 运算方法和运算器码加减运算的方法、溢出的概掌握10念与检测方法定点乘法运算的工作原理掌握alu 的功能、设计方法和工作理解原理浮点数的表示和规格化表示方掌握法,浮点运算方法3 存储器及存储系统主存储器的技术指标与存储系了解统的分类、层次化结构特点10sram 、 dram 的组成和工作了解原理flash 和只读存储器的组成和工了解作原理主存储器与cpu 的连接的方法掌握双端口存储器、多模块存储器理解的组成和工作原理cache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cache和主存之间的映射方式,替换策略虚拟存储器概念,理解段式、理解页式、段页式虚拟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 替换策略4 指令系统指令的基本格式及各个组成部理解分的功能4指令字扩展的方法掌握指令和数据的寻址方式掌握cpu 的基本组成和功能理解典型指令的指令周期,能够用掌握方框语言表示指令周期5 中央处理器时序产生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了解10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设掌握计方法硬布线控制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解理流水线的工作原理了解总线的功能、组成及性能指标了解集中仲裁方式和分布仲裁方式了解6总线系统同步定时方式异步定时方式4总线的控制方式和总线的通信掌握方式i/o 接口的功能和基本结构, i/o 端口及其编址的基本方了解法7输入输出系统8i/o的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掌握方式、 dma 信息交换方式通道方式的基本原理了解运算方法和运算器掌握存储器及存储系统掌握8实验指令系统了解16微程序设计掌握中断实验掌握1.5.1 课堂教学内容及安排1) 计算机系统概论( 2 学时)( 1)教学内容计算机发展历程,计算机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计算机的层次结构。( 2)基本要求(1) 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指令的执行过程,了解软件的种类和特点。(2) 掌握描述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参数,包括: 吞吐量、响应时间; cpu 时钟周期、主频、 cpi 、cpu 执行时间、 mips 等。(3) 理解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的定义。( 3)重点和难点重点: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的组成和特点。难点: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2) 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10 学时)( 1)教学内容数制与编码,定点数的表示和运算,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算术逻辑单元alu 。( 2)基本要求掌握进位计数制及其相互转换方法,掌握真值和机器数、bcd码、字符与字符串、校验码的表示方法。掌握定点小数和整数的表示,包括原码、反码、补码和移码表示,掌握各种机器码的特点和数的表示范围。掌握定点数的移位运算、原码及补码加减运算的方法、溢出的概念与检测方法。理解定点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的工作原理。理解 alu 的功能、设计方法和工作原理。掌握浮点数的表示和规格化表示方法。掌握浮点运算方法,了解浮点运算器的组成和原理。了解文字与字符串的表示方法。了解算术逻辑单元alu 的功能和结构。( 3)重点和难点重点:机器码的转换,定点和浮点运算算法。难点:定点运算器和浮点运算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3) 存储器及存储系统( 10 学时)( 1)教学内容存储器的分类、层次化结构,sram 、dram 芯片的结构、工作原理,主存储器与cpu 的连接, 双端口存储器, 多模块存储器, 高速缓冲存储器 (cache )和虚拟存储器。了解主存储器的技术指标与存储系统的分类、层次化结构特点。 理解 sram 、dram 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 flash 和只读存储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主存储器与cpu 的连接的方法。了解双端口存储器、多模块存储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 cache 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cache 和主存之间的映射方式,了解各种替换策略的优缺点。掌握虚拟存储器概念,理解段式、页式、段页式虚拟存储器的工作原理,了解各种替换策略的特点。( 3)重点和难点重点:各种存储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难点:存储器系统的组织。4) 指令系统( 4 学时)( 1)教学内容指令的基本格式,扩展操作码指令格式,指令的寻址方式、功能和分类,cisc 和risc 的基本概念。理解指令的基本格式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掌握指令字扩展的方法。掌握指令和数据的寻址方式。( 3)重点和难点重点:指令格式,寻址方式。难点:指令字的扩展。5) 中央处理器( 10 学时)( 1)教学内容cpu的功能和基本组成,机器指令的执行过程,数据通路的功能和基本结构,控制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指令流水线的基本概念。( 2)基本要求掌握 cpu 的基本组成和功能。掌握典型指令的指令周期,能够用方框语言表示指令周期。了解时序产生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理解硬布线控制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流水线的工作原理。( 3)重点和难点重点: cpu 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指令的执行过程。难点:微程序设计原理和方法。6) 总线系统( 2 学时)( 1)教学内容总线概述,总线仲裁,总线操作和定时,总线标准。( 2)基本要求了解总线的功能、组成及性能指标。了解集中仲裁方式和分布仲裁方式。了解同步定时方式异步定时方式。掌握总线的控制方式和总线的通信方式。( 3)重点和难点重点:总线的组成和功能。难点:总线的控制方式。7) 输入输出系统( 8 学时)(1) )教学内容i/o 系统的基本概念, i/o 接口( i/o 控制器),i/o 方式。(2) )基本要求了解 i/o 接口的功能和基本结构,i/o 端口及其编址的基本方法。掌握 i/o 的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 信息交换方式。了解通道方式的基本原理。(3) )重点和难点重点:外部设备和系统进行信息交换的原理、接口组成。难点:中断和 dma 控制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1.5.2 实践教学及安排序号时间内容备注实验教学安排7 个实验,共 16 个学时,具体时间安排如下:16 周周三( 4.15 )运算器实验i时2学27 周周三( 4.22 )运算器实验ii时2学39 周周三( 5.6 )存储器及存储系统时2学410 周周三( 5.13 )基础汇编语言2学时512 周周三( 5.27 )微程序验证实验3学时613 周周三( 6.3 )微程序设计实验3学时715 周周三( 6.17 )中断实验2学时实验内容介绍:1) 运算器实验 i实验目的:了解脱机操作下am2901运算器的功能与控制信号的使用,了解运算器am2901的内部结构及工作时序,观察运算器运算的结果对状态标志的影响。实验内容 :am2901 运算器的功能, am2901 的级联用法,运算器的组成和控制原理。2) 运算器实验 ii实验目的:深入了解 am2901运算器的功能与具体用法,掌握用am2901完成各种运算操作时各控制信号的使用, 观察指令执行的结果对状态标志的影响;了解 4 片 am2901 的级联方式,深化运算器部件的组成、设计、控制与使用等诸项知识。实验内容 :寄存器的立即数赋值;寄存器算数运算;逻辑运算移位运算联合移位运算3)存储器及存储系统实验目的:在教学计算机上设计、实现并调试出存储器容量扩展的实验内容。要求:1) 理解计算机内存储器的功能、组成知识;2) 掌握静态存储器芯片的读写原理及其组成教学计算机存储器系统的方法(即字、位扩展技术),控制其运行的方式;实验内容:要完成存储器容量扩展的教学实验,需为扩展存储器选择一个地址,并注意读写和 oe 等控制信号的正确状态;用监控程序的d、e 命令对存储器进行读写,比较ram( 6116 )、eeprom (28系列芯片)在读写上的异同;用监控程序的a 命令编写一段程序,对ram (6116 )进行读写,用 d 命令查看结果是否正确;用监控程序的a 命令编写一段程序,对扩展存储器eeprom (28 系列芯片)进行读写,用 d 命令查看结果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分析原因,改写程序,重新运行。4)基础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目的:学习和了解 th-union教学实验系统硬件组成;学习和了解 th-union教学实验系统监控命令的用法;学习和了解 th-union教学实验系统的指令系统;学习简单的 th-union教学实验系统汇编程序设计; 实验内容:学习联机使用 th-union教学实验系统和仿真终端软件pcec.使用监控程序的r 命令显示 /修改寄存器内容、 d 命令显示存储器内容、 e 命令修改存储器内容;使用 a 命令写一小段汇编程序,u 命令反汇编刚输入的程序,用g 命令连续运行该程序,用 t、p 命令单步运行并观察程序单步执行情况。5)微程序验证实验实验目的: 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组成; 理解典型机器指令的控制流程; 实验内容:看懂 th-union 教学计算机的功能部件组成和线路逻辑关系,然后分析教学计算机中已经设计好并正常运行的几条典型指令(例如,add、mvrr 、out 、mvrd 、jrc 、cala 、ret 等指令)的功能、格式和执行流程,注意各操作功能所对应的控制信号的作用。6)微程序设计实验实验目的:掌握微程序控制的设计方法实验内容:设计实验系统中不存在的机器指令,写出其指令格式、各个字段的含义、功能描述,并在教学计算机上进行调试,验证其正确性。7)输入输出系统实验目的:加深理解计算机系统中断工作的原理及处理过程。学习和掌握中断产生、响应、处理等技术;实验内容:扩展开中断指令 ei、关中断指令 di、中断返回指令 iret 不能用汇编命令输入,只能用 e 命令输入指令的机器代码。 确定中断向量表地址。中断向量表的高 12 位由数据开关确定为( 0010 0100 0000 )。三级中断对应的中断向量为 2404h 、2408h 、240ch 。当有中断请求且被响应后,将执行存放在该中断的中断向量所指向的内存区的指令。填写中断向量表。在上述的2404h 、2408h 、240ch 地址写入三条 jr转移指令, jr 指令的 offset 是偏移量,但在pcec16 中输入时,用户不需要计算偏移量,直接输入要转向的绝对地址即可。编写中断服务程序。中断服务程序可以放在中断向量表之后,中断服务程序可实现在程序正常运行时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与优先级相对应的不同字符;写主程序。可编写一死循环程序,要求先开中断。1.6 研究型教学计算机组成原理研究性教学是针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是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的重要环节。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本课程理论和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创造学生独立思考和工程设计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各部件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帮助同学建立计算机时间-空间和整机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开阔学生对计算机领域的知识面,尤其是硬件领 域;了解硬件设计的基本工具和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硬件的设计方法,加深对计算 机系统的认识。1.6.1 研究性教学训练载体的设计专题名称研究内容及要求相关知识点设置章节1. 交叉存储器设计一个容量为 64kb 的交叉存储器结构和存储器第4章设计采用低位交叉编址的8 体并行并行工作原理。结构存储器。画出cpu 和存译码电路设计储芯片(芯片容量自定)的连地址、数据和控制电路设接图,并写出图中每个存储芯计。片的地址范围 (用 十六进制数表示)。配合理论教学和实验,在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时间的情况下,本课程安排了综合性的研究性专题,专题名称、研究内容及相关的知识点如下表所示:2. 微程序控制研究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过程机 器 指 令 和 微 程 序 的 关第10 章器及微指令设计和相关技术。研究机器指令格式和微程序的关系,对多种寻系,微程序和微指令微命令的关系,微程序的设计址方式的指令,设计相应的微程序。方法,控制器的结构和设计方法。3. 中断控制器及中断服务程序设计研究多级中断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中断向量,中断服务程序的设计方法,扩展中断隐指令、开中断指令、关中断指令、中断返回指令。计算机系统中断工作的原理,中断产生、响应、处理等技术;中断嵌套。第5章1.6.2 研究性教学实施计划研究性教学的实施,需要与理论课和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密切结合。具体实施计划的详细时间见下表。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题目进行深入探讨,查阅文献资料,提交研究报告和实验报告。专题名称实验周次设置章节交叉存储器设计第十周第十一周第4章微程序控制器及微指令设计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10章中断控制器及中断服务程序设计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5章1.6.3. 研究性专题指导书研究性专题一:多体交叉存储器设计问题的提出:并行性是提高计算机系统效率的重要途径。交叉存储器是采用相同的存储器,利用并行结构设计方法,提高存储器工作效率的一种特殊存储器。交叉存储器的结构复杂,在随堂存储器扩充的基础上,展开研究性教学,便于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 cpu 共有 16 根地址线, 8 根数据线,并用m/-io 作为访问存储器或i/o 的控制信号(高电平为访存,低电平为访i/o), -wr(低电平有效)为写命令,-rd(低电平有效)为读命令。设计一个容量为 64kb 的采用低位交叉编址的8 体并行结构存储器。画出 cpu 和存储芯片(芯片容量自定)的连接图,并写出图中每个存储芯片的地址范围(用十六进制数表示)。要求:参考教材中关于交叉存储器的原理,给出系统设计方案。包括译码芯片的选择、各个芯片的工作时序设计。考查知识点:(1) )片选信号的产生电路设计;(2) )地址锁存电路设计;(3) )数据信号线的电路设计;(4) )控制信号线的设计;(5) )交叉存储的实现。需要注意的问题:(1) 多体存储器是如何实现1/8 存储器周期就能够读取一次数据的;(2) 各个存储器提的启动信号和地址、数据、片选信号的关系;(3) 交叉存储器并行工作原理,与普通存储器结构上的主要差别。研究性专题二:微程序控制器和微程序设计问题的提出: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核心,是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重要内容。微程序控制器将全部指令的每个执行步骤所需要的全部控制信号保存在微程序的控制存储器中,并在控制信号中明确给出下一条使用的微指令的地址,这样,控制器可通过读取微程序的控制存储器来得到指令的控制信号。微程序控制器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调试和修改控制器功能等功能。本专题的内容为:设计存储器寻址或存储器间接寻址机器指令的微程序,并在教学计算机上加以实现、通过调试,得到正确结果。要求:微程序存放在控制存储器中,控制器中的指令寄存器ir和程序计数器 pc 选用运算器内部的寄存器实现,微程序的后继地址由am2910 (微程序定序器 ) 和配套线路(微指令转移条件判断线路、微指令地址映射部件)实现。对每一条指令,合理划分指令的执行步骤。考查知识点:(1) 微指令格式;(2) 微堆栈功能和使用方法;(3) 微地址形成逻辑;(4) 控制字段功能;(5) 微程序方框图需要注意的问题:(1) 微指令转移所依据的判断条件(2) cpu 内部总线数据来源的控制(3) 控制字段中, alu中通用寄存器的使用(4) 微程序的节拍控制微程序控制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微下地址微命令.cp/vect/plci3ci0微指令寄存器微地址映射部件maprom/mapcp微程序定序器am2910微地址控制存储器/oe/cc/ccen16位32位指令寄存器cp条件判断线路程序计数器irhscc图2-10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组成研究性专题三:中断控制器及中断服务程序设计问题的提出:中断是现代计算机中普遍采用的技术,是外设与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重要途径。中断技术的实现,既涉及中断控制器硬件电路,也涉及中断服务程序的软件编程。本专题的内容为:分析由分立元件构成的中断控制器的工作原理,研究中断向量的产生和排队器的实现问题,设计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实现中断嵌套。要求:针对分立元件构成的中断控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编写主程序和中断服务程序。达到的效果如下:主程序显示某个字符,当按下某个键盘时,主程序被中断, 显示与按键所对应的另外一个字符。持续一段时间后,在回到主程序,显示原来的字符。定义另外一个按键,使其能够在第一个按键按下时,按第二个键时,终止第一个键显示的字符,而显示第二个键所对应的字符,实现中断嵌套。参考教材中关于交叉存储器的原理,给出系统设计方案。包括译码芯片的选择、各个芯片的工作时序设计。考查知识点:(1) 现场和屏蔽字;(2) )中断服务程序寻址;(3) )中断嵌套;(4)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5) )中断向量表需要注意的问题:(1) )什么时间开中断,什么时间关中断?(2) )中断向量和中断服务程序的关系;(3) )中断嵌套的现场保护问题由分立元件构成的中断控制器结构图如下:1.7 成绩考核为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综合性研究性专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出设计方案,以研究报告和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研究性教学的考核,包括研究报告或实验报告,接受教师和同学提问和答疑等环节。研究报告能够准确把握所研究的问题,全面、系统地阐述相关内容,观点新颖, 论据充分,计算正确。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程教学时间为每周 4学时,共计 16周。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验、研究性专题、作业和答疑。分数比例见下表。平时作业 ,研究性专题实验期末考试30 20 50 二、章节教学设计2.1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教学设计2.1.1 教学内容介绍(1)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2)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3) 计算机的特点:快速性、通用性、准确性和逻辑性。(4) 性能指标。(5) 计算机的分类方法。2.1.2 教学目的理解冯诺依曼计算机中的五大部件在计算机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每个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存储器地址和存储单元的关系。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及各个层次间的相互依存关系。2.1.3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 计算机的层次结构。(2) 存储器地址和单元的关系。2.1.4 案例通过对两种机器结构: 冯诺依曼的基本结构和改进型的冯诺依曼结构的分析和对比, 说明两种结构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从并行性角度,分析不同系统结构对机器性能的影 响。2.1.5 教学方法和手段1) 用视图的方法,让学生对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关系和原理建立直观和形象的认识。2)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已经学过的对基本运算部件的控制,引导学生理解从一般器件层依次向更高的层次:汇编语言层次、操作系统层次和高级语言层次。再从组合逻辑和时序电路控制角度,启发学生由一般机器层次向下理解微程序控制层次。2.1.6 小结(1) 从系统的观点,理解计算机的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所构成,而如果按功能再细分,可分为第零级是硬联逻辑级,第一级是微程序级,第二级是传统机器级,第三级是操作系统级,第四级是汇编语言级,第五级是高级语言级,第六级是应用语言级。 把计算机系统按功能分为多级层次结构,就是有利于正确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过程,明确软件,硬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常用指标会不断的提高。(3) 组成原理是讲解计算机的一般组成方法,而不是针对某一类计算机而言。2.1.7 作业1.2计算机系统从功能上可划分为哪些层次?各层次在计算机系统中起什么作用?1.5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按照此思想设计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应由哪些部件组成?各起什么作用?1.11.指令和数据都存于存储器中, 计算机如何区分它们? 【计算机内部由哪两种信息在流动?它们彼此有什么关系?】2.2 第二章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教学设计2.2.1 教学内容介绍(1) )计算机的发展史;(2)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3) )计算机的展望。2.2.2 教学目的(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2) )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3)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2.2.3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学2.3 第三章系统总线教学设计2.3.1 教学内容介绍(1) 总线及分类。(2) 总线特性及性能指标。(3) 总线结构 :单总线结构、双总线结构和三总线结构。(4) 总线连接方式 : 串行传送、并行传送和分时传送。(5) 总线的控制:链式查询方式、计数定时查询方式和独立请求方式。(6) 总线的通信: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2.3.2 教学目的了解总线的功能、分类、性能指标和典型的结构。了解集中仲裁方式和分布仲裁方式。掌握总线的控制方式了解同步、异步、半同步通信、分离式通信方式。2.3.3 重难点分析使用总线的关键在于判别连接到总线的各个设备或部件的优先权;设备或部件取得总线控制权后,以什么通信方式与总线进行数据交换。总线的控制包括链式查询方式、计数定时查询方式和独立请求方式。要讲清楚他们的工作原理和总线的控制过程,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链式查询方式:使用的线数少,优先级固定不能改变,对查询链的敏感性强。计数定时查询方式:使用的线数 中,优先级容易改变,但速度比较慢。独立请求方式:使用的线数多,优先级容易改变,速度也快。总线的通信方式包括:同步、半同步、异步等通信方式。同步通信由统一时标控 制数据传送;异步通信采用应答方式,没有公共时钟;半同步通信方式是同步和异步的结合。2.3.4 案例介绍微机系统中常用的pci 总线。pci 的中文意思是 “外围器件互联 ”是一种局部并行总线标准,由isa 总线发展而来的, isa 并行总线有 8 位和 16 位两种模式,时钟频率为 8mhz ,工作频率为 33mhz/66mhz 。是一种同步的独立于处理器的32 位或 64 位局部总线。从结构上看,pci 是在 cpu 的供应商和原来的系统总线之间插入的一级总线,具体由一个桥接电路实现对这一层的管理,并实现上下之间的接口以协调数据的传送。 pci总线已成为了计算机的一种标准总线。已成为局部总线的新标准,主要用于连接显示卡、网卡、声卡。2.3.5 教学方法和手段(1) )结合图片形象地演示总线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总线的工作原理。(2) )结合案例教学,理解总线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3)采用翻转教学的方法,留一定的时间,给同学进行讨论和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2.3.6 小结总线是连接各个部件的信息传输线,总线包括:片内总线、系统总线和通信总线。总线的性能指标包括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时间特性。总线结构:单总线,双总线,三总线。总线判优有两种方法:集中仲裁方式和分布仲裁方式。集中仲裁方式的具体实现有三种:包括链式查询方式、计数定时查询方式和独立请求方式。总线的通信方式包括:同步、半同步、异步等通信方式。2.3.7 作业第 3 章题 5、8、142.4 第四章存储器教学设计2.4.1 教学内容介绍存储器是现代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之一,本章主要介绍存储器的基本工作原理。首先从存储器概述入手,介绍存储器的分类和层次结构,通过主存的单元、地址、技术指标等概念引入半导体存储器芯片,静态ram 和动态 ram 的读写时序以及动态刷新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存储器与cpu的连接,掌握主存储器的组织方法。然后介绍提高访存速度的两个措施: cache和多体交叉存储器,重点掌握cache 的原理和地址映射方法。2.4.2 教学目的本章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主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辅助存储器等的介绍,使得学生掌握主存储器的技术指标、 基本结构和基本操作, 掌握主存储器组织, 掌握 cache的功能、基本原理、地址映像(直接映像方式)和替换策略,掌握多体交叉存储器的基本原理及地址交叉方法。具体要求为:(1) 理解存储器的分类和分级结构;(2) 掌握主存储器的技术指标、基本结构和基本操作;(3) 理解半导体存储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4) 掌握主存储器组织;(5) 掌握 cache 的功能、基本原理、地址映像(直接映像方式)和替换策略;(6) 掌握多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期中专题复习-词汇句型训练-2025-2026学年 译林版2024 英语七年级上册 原卷
- 20xx教师节感谢信3篇
- 文化遗产法律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洞察及研究
- 【2025年秋七上语文阶段测试】第2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1(解析版)
- 车驾管窗口业务课件培训
-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能源交易场景下的仪表数据确权机制
- 基于人工智能的刺五加提取物多靶点作用机制预测模型构建
- 城市热岛效应缓解工程中列管散热器的分布式微气候调控效能评估
- 国际安全认证体系下扳手抗冲击测试标准与本土化适配冲突
- 四方结构力学性能优化与用户使用习惯冲突
- 2025至2030中国高压水射流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合作劳务外包协议范本
- 急性胰腺炎早期液体复苏的思考 2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高眼压护理查房
- 2025年工会财务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税收的原则课件
- 医疗机构应急管理与急救技能手册
- 2025留置辅警笔试题库及答案
-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 村两委换届选举培训
- 《丁香结》说课课件(共22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