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险大塘(余杭水利志)_第1页
西险大塘(余杭水利志)_第2页
西险大塘(余杭水利志)_第3页
西险大塘(余杭水利志)_第4页
西险大塘(余杭水利志)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东苕溪治理东苕溪位于杭州西北,杭嘉湖上游, 处于浙西山区与杭嘉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其主流南苕溪源出东天目山,系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支流有中苕溪和北苕溪。经历代修建整治,形成南湖、北湖和东苕溪右岸西险大塘:自汉、唐始,历代曾相继修筑堤塘涵闸湖,堤防为防御洪水侵袭, 建涵闸为放水灌溉之用,筑湖为分杀洪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起初以维修加固为主,20 世纪 60 年代起,遵照“上蓄、中分、下泄”的治理方针,按省、市、县统一规划, 陆续建造调洪水库、加高加固堤塘、 改建沿塘涵闸、 整修南湖北湖、 河道截弯取直、拓宽束窄河段,经数十年努力,至21 世纪初,初步形成拦、滞、御、导较为完整的防洪体系。第一节西险大塘加固东苕溪右岸西险大塘自余杭镇西的石门桥,经余杭、瓶窑、安溪、獐山至德清大闸,全长 44.9 公里,其中余杭境内长38.98 公里(经加固工程截弯取直后实测为38.73 公里)。杭县志稿水利“西险大塘”条载“自余杭石门桥起,至化湾人县境,东至奉口陡门,沿西为武康县境,北至劳家陡门人德清县境之通称。”苕溪自古建有堤塘, 相传初为大禹所建, “大禹筑塘,名西海险塘”( 陈善南湖考 )。苕溪经天目山脉而流人杭嘉湖平原,为何有“险塘”之称呢? “余杭非临海地,胡为乎苕溪之塘而有“险塘”之名哉?“是以苕溪之塘,险要厉害,并埒于海塘也”(潘瑗 南湖水利论 。苕溪大塘其险要厉害并埒于钱塘江海塘。旧志多有记载: “西险大塘旧以险名,当三苕汇合之冲,左多高山,右皆平壤”,“汇万山之水于一溪,下关杭嘉湖三郡田庐性命”,“三水既合,势益奔涌,直流暴涨,不能追泄则泛滥为害,流尸散人旁邑,多精品资料稼化为腐草。”宋代余杭县丞成无玷水利记日: “苕水发源天目,经两郡六邑以人于具区。二当天目之麓,山隘地高,水经三邑,处其下流水势奔放不可为力;余杭界其间,襟带山川,地势平彻,当苕水之冲。流洪常一再至,久雨或数至。倏忽弥漫,高处二丈许,然不三日辄平。其为患虽急除,而难测以御也。故堤防之设,比他为重。使是邑也,无堤防,则野不可耕,邑不可居,横流大肆为旁郡害。故余杭之人视水如寇盗,堤防如城廓。旁郡视余杭为捍蔽,如精兵所聚,控扼之地也。 ”西险大塘系东苕溪的右岸大堤,因位于杭州西,堤塘险要,为杭城及杭嘉湖西部屏障,东与钱塘江相对,故称西险大塘。西险大塘为余杭历代重要水利工程,始建年代不详。明确记载是东汉熹平年间 ( 172 178) , 余杭县令陈浑于东苕溪南岸筑塘,设陡门、塘堤、堰坝数十处,俾蓄泄以时,旱涝无患。 “浙江东迳余杭故县,东汉陈浑移筑南城。县后溪南大塘即浑立以防水也” ( 郦道元水经注 )。“后汉熹平二年,县令陈浑修提防, 开湖灌溉县境公私田一千余顷, 所利七千余户”(舆地志)。“汉邑令陈公浑相形度势,于溪南浚南上、下湖,幅员数十里,筑高塘汇水。仍通一港,由石门桥引溪水入湖,暂潴以杀其怒,俾得徐就溪流不致泛滥” ( 戴日强南湖说 )。唐宝历年间,归珧出任余杭县令。时南湖年久失修,堙塞严重,归珧循陈浑所建旧迹,浚湖修堤, 恢复蓄泄之利。宋崇宁五年, 杨时为余杭县令,竭力阻止权相蔡京欲潴水增胜葬母于南湖之侧,使南湖蓄洪功能免受侵害。南宋绍兴二年(1131) 三月,左从事郎、余杭县丞章籍建龙光陡门。淳熙六年(1179) ,钱塘县分段筑塘间以陡门,名为“十塘五闸” , 十塘为黄鄱、烂泥湾、化湾、羊山、压沙、上林陵、中林陵、下林陵、唐家渡、大云寺湾塘,五闸为化湾、甪窦、安溪、乌麻、奉口陡门,今仍沿用其名。明代朝廷对水利较为重视,永乐元年(1403 )浙西大水,朝廷特差户部尚书夏元吉督治水患。次年又派通政使赵居宸至浙添设治农官置圩。永乐三年 (1405) ,苕溪洪水冲决化湾塘,闸圮,朝廷遣户部尚书夏元吉、通政使赵岳来浙,督修3年方成。正统十年(1445) 又坍,派遣工部侍朗周经来浙江主持修复,动支仓米3700 石,南关厂木3000 株,才修复如故。嘉靖三十六年(1557) ,组织民工对黄鄱塘等加高培厚,使之坚固。万历三十六年(1608) 五月,化湾塘被冲毁,钱塘县令聂心汤主持先筑备塘,后修水闸,以为水旱备。黄汝亨有碑记。万历三十九年(1611) ,西险大塘余杭险要地段900丈,堤脚用木桩、块石加固,并挑 土培厚,历时一年。明代堤塘整治技术逐渐改进。然限于条件,西险大塘仍经常出观险情和 坍塘圮闸,其中有明确记载的,自明永乐元年(1403) 至清光绪八年 (1882) 就发生14 次:永乐间,化湾闸圮;正统十年,化湾塘闸圮;景泰七年,瓶窑塘圮;成化七年,化湾塘决;万历三十六年,化湾闸圮,南湖塘溢决;万历三十七年,南湖诸堤皆决。清康熙五十五年,安溪闸圮; 乾隆四十年, 大云湾塘大溃; 嘉庆十六年, 羊山塘坍陷; 道光三年, 唐家渡塘冲塌; 道光八年,压沙塘,大云湾塘坍溃;道光二十九年,大云湾塘,化湾塘,安溪陡门大崩;道光三十年,烂泥湾塘,化湾塘,羊山塘,龙岗塘,下陵林塘,唐家渡塘,安溪陡门冲坍;光绪八年,化湾塘,羊山塘,龙岗塘冲圮。屡毁又屡修,清嘉庆余杭县志水利载:“堤防之设,所以为旱潦之备,依时修理,则水旱不能为害。 ”雍正三年(1725) ,西险大塘化湾陡门陷一丈五尺崇化七里居民出资修筑,官府优免杂使差徭。雍正五年(1727) ,浙江巡抚李卫派员携资整修压沙塘58丈。雍正七年(1729) ,巡抚程元、章檄,知县李惺查议化湾陡门。康熙五十五年(1716) ,知县魏原主持修复安溪陡门。道光十一年(1831) ,余杭大水,危及西险大塘,巡抚陈芝楣命仁和、钱塘等县兴修圩堤,官督民办,所修圩岸不下千万计。光绪二年(1876) ,余杭大水,田庐淹浸,招集民工整修大塘。光绪八年(1882) ,余杭苕溪水势陡涨,冲垮堤塘,各乡捐资修整。光绪十三年(1888) 十一月, 粮储道廖寿丰捐俸5000 两开浚北湖河, 又命邑丁丙对西险大塘择要挑浚, 分段清丈。其时,塘堤修筑由各乡有田者出资经办,每年推一人或数人为领队,称塘正、圩长,并由县丞加以督察。民国时期,水旱灾害频繁。由于连年战乱,政局不稳,能致力于建设的时间仅:有10 年左右。 民国 22 年 (1933)3月,拆建西 (1947) 险工奉口陡门, 新建陡门, 闸孔宽 4 米, 闸上为钢筋混凝土桥。 民国 36 年(1947) ,杭县发动l1 个乡镇对东苕溪局部河道进行疏浚。 同时,对西险大塘进行培修加固抛石护岸,修补漏洞,由县政府派员监督实施。民国时期,西险大塘等较大堤防堰坝由官府呈报批拨经费或粮食以工代赈,或向乡绅、 商界募捐等方法筹措 (1403) 历史上西险大(1882) 出现险情和坍塘圯闸,有记载可查的,自明永乐元 年(1403) 至清光绪八年 (1882) 就发生 14 次。后出险情况见表5-10时代出险年代公元年出险地点及项目永乐年1403142化湾闸圮4正统十年1445化湾塘闸圮景泰十年1456瓶窑塘圮明代成化七年1471化湾塘决万历二十四年1596堤塘冲毁万历三十六年1608化湾塘圮,南湖塘溢决万历三十七年1609南湖诸皆决康熙五十五年1716安溪闸圮雍正三年1725化湾陡门土陷一丈五尺乾隆四十年1775大云湾塘大溃乾隆五十七年1792瓶窑塘决嘉庆十六年1811羊山塘坍陷清代道光三年1823唐家塘冲塌道光八年1828鸭沙塘,大云湾塘坍溃道光十一年1831秋龙冈塘冲决道光二十九年1849大云湾塘, 化湾塘, 安溪陡门大崩道光三十年1850烂泥湾塘, 化湾塘, 羊山塘, 龙岗塘, 下陵林塘, 唐家塘, 安溪陡门冲坍光绪八年1882化湾塘,羊山塘,龙岗塘冲圮民 国 11 年1922沿苕各塘冲溃1956余杭龙舌嘴冲开缺口20 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84大涧塘塌坡1996余杭乌龙涧大塌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苕溪治理采取防重于抗和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上游建造水库拦蓄洪水,减轻苕溪压力;下游疏浚河道,截湾取直,使其泄水通畅,争取抢排时间;加固加高堤防,提高防御能力;改建沿塘涵闸,可按需要人为控制调节分洪。并建立岁修制度,每年冬春发动群众进行培士修理。从1963 年始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常年维护管理。1949 年 5 月,余杭县人民政府建立后,7 月就对西险大塘进行抛石、打桩、修补,完成土方 7022 立方米,抛石790 立方米,打桩100 余根,投资4480 元。此后,对大塘年年进行岁修。 1951 年发生洪水, 瓶窑水位达到8.48 米,是年冬和1953 年春 全县发动 10473人上塘,全线39 公里堤塘进行加宽加高,完成土方64.40 万立方米 _石方 1.15 万立方米,投工 74.15 万工,投资27935 元。 1952 年为搞好施工放样和掌握质量标准,培训农民技术员 152 人 0 1953 年冬进行修补, 完成土方 15.10 万立方米, 石方 1.10 万立方米, 投工 8.56 万工,投资 25126 元。1954 年发生特大洪水, 当年冬至次年春组织 14348 人再次加固加高。1955 年冬至翌年春又发动 12289 人上塘,继续进行培厚加固,两年共完成土方 58.65 万立方米,石方 1560 立方米,投工 60.19 万工,投资 18.07 万元 0 1957 年 6 月 10 日,洪水造成瓦窑塘滑坡百米以上,余杭镇组织500 多人连续抢修4 天 5 夜,投入劳力1.2 万余工,麻袋泥包2500 余包,完成土方500 立方米 0 1963 年遭台风暴雨袭击, 瓶窑水位达8.63 米, 超过历史最高水位,西险大塘安然无恙。为预防更大的洪水出现,省水利电力厅提出大塘堤 顶高程按最高洪水位超高一米,要求达到余杭11.58 米,瓶窑9.62 米,劳家陡门7.82 米,堤顶宽 4 米,边坡 1: 2 1: 2.5 ,内坡平台宽 3 5 米,高于田面 l 米,当年冬至次年春全县发动 2 万多人上塘, 连历来没有大塘培修加固任务的临平区也发动2600 人支援维修与大塘连接处之南湖堤塘,共完成土方51.35 万立方米,投工73.12 万工,投资15.36 万元。1963 年,浙江省副省长王醒到西险大塘检查防汛工作时,要求西险大塘险工地段采用砌石护堤,将原抛石护脚提高一步。后经省水电厅批准,从1964 年春开始,由国家投资在9 个险工地段进行干砌石护坡,组织 13 个建筑单位及沿塘群众,年内完成大方脚3.51 公里,护坡3.5 万平方米,使用经费34.5 万元。第二年完成大方脚5.14 公里,护坡6.37 万平方米,投资 24.10 万元。1966 年又完成大方脚1.70 公里,护坡 1.80 万平方米, 投资 11.21万元,当年还组织1.3 万人上塘挑士加固,完成土方20 万立方米,投工22.13 万工。1977 年,根据省水利厅意见,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对西险大塘进行标准塘建设,堤顶高度要求按1963 年最高洪水位超高2 米,顶宽达6 米,迎水坡1:2, 背水坡 1:2.5 。施工期自1977 年冬至 1979 年春,基本达到上述标准,共完成土石方156 万立方米,投工103 万工,投资74 万元。同时建成余杭镇至劳家陡门34.48 公里简易路面。1983 年 6 月 23 日至 7 月 10 日,因连续降雨导致苕溪水位猛涨,瓶窑水位达8.49 米,西险大塘发生滑坡6 处,堤脚坍方18 处,堤顶裂缝3 处,渗 18 处,大小漏洞95 个。为预防再次出现洪水和台风到来,县人民政府作出突击抢修的决定,省水利厅紧急增拨抢险经费22 万元,组织沿线乡村拖拉机百余辆,运输砂石料抢修,并动员余杭、瓶窑、三墩区范围内有货车的厂矿、企事业单位支援,至8 月底,共运输石料9715 吨。 12 月底做好内坡平台 3.60 公里,堤脚砌石6.31 公里导渗沟609 米,土方 4.67 万立方米, 石方 0.68 万立方米,石渣 46010 吨。完成大塘水毁修复及部分加固工程。1984 年 6 月 13 日、14 日连续暴雨,瓶窑水位达到8.97 米,超历史记录水位,在青山水库拦洪错峰, 南湖和北湖滞洪区分洪和中、北苕溪部分堤塘决口进水的情况下,西险大塘大涧、五马陡门相继出现险情,发生大小滑坡29 处,堤身裂缝2 处,漏洞137 处,渗漏29 处。为确保西险大塘安全,洪水过后,省、市、县水利技术人员多次会诊分析,通过钻探摸清堤身和基础地质情况,在此基础上,省水利厅提出“根治隐患,提高标准”的要求,确定规划在大塘背水坡筑7米宽和堤身三分之一高的石渣镇压平台,确保堤身稳定。同时,对渗漏地段进行套井回填处理,在堤内筑成黄泥防渗墙。是年,省水利厅下拨抢险经费95万元,抢险加固工程着手进行,当年完成石渣平台6.35 万立方米, 浆砌块石1.27 万立方米, 土方 10.61 万立方米。1984年 12 月 26 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西险大塘第一期工程计划审查会议纪要决定全面加固西险大塘,其中土桥湾至压沙塘(堤塘里程桩号6k20k )14 公里堤塘为 1985年计划先行施工。县政府建立“余杭县西险大塘加固工程指挥部”,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指挥, 苕溪堤防管理所具体组织实施,1984年底开工, 1986 年完成, 14 公里堤塘背水坡填筑 7米宽的石渣平台1987 年省水利厅批复当年施工计划,第期加固工程展开,因大塘除险加固安全度汛时间紧迫西险大塘第一期工程修正初步设计书直至 1988 年才编制完成明确防洪标准为20 年一遇。工程项目为堤塘背水坡填筑石渣平台,部分地段防渗漏处理。沿塘大树清理,苕溪河道急弯段抛石固脚,奉口闸、安溪闸、化湾闸改建(详见本章第二节沿塘闸涵改造)o 一期工程从1984 年开始到1994 年底完工。期间,苕溪堤防管理所干部职工分段负责,责任到人,落实周边 10 多处矿山购石渣和块石,组织 200 余辆手扶拖拉机投入运输与填筑, 按路程和数量支付报酬 共填筑石渣平台 36.50 公里(时余杭集镇及獐山杨梅山段未列入计划) ,累计填筑石渣 107.28 万立方米,块石护脚 3.39 万立方米,临池塘处抛石 9.68 万立方米,填筑土方2.18 万立方米,急弯道抛石1.95 万立方米。堤塘清挖大树 41 株(另保留 4 株古樟)。防渗漏处理4.09 公里, 其中套井回填784.25米,劈裂灌浆3.3公里(“套井回填”指用冲抓钻打 10 米深孔,孔直径1.05 米两竖井间连环搭接,搭接处厚度70 公分,形成一道10 米深连续防渗粘土心墙。“劈裂灌浆”是引自湖南省的防渗技术,即在堤顶中轴线每隔4 一 5 米用钻机钻孑l 810 米,用泥浆泵将黄泥浆压入堤身,使堤身产生一条纵向裂缝,堤内形成5 8 公分厚的粘土防渗帷幕)。一期加固工程堤塘背水坡石渣平 台填筑,共拆迁房屋33639 平方米(每平方补助10 23 元),征用土地840.9 亩(耕地每亩补助 1000 元,旱地每亩补助600 元)。工程总投资2307.8万元。1988 年 4 月,西险大塘瓶窑镇老大桥上游侧,因自来水厂穿堤涵管漏水,造成迎水面50 米堤塘滑坡。县林水局及苕溪堤防管理所立即组织抢修,采用回填土夯实,用混凝土块砌筑护坡,完成土方1000 立方米,混凝土67.50 立方米。1995 年 10 月 16 日,西险大塘第二期加固工程动工,至1996 年底,土桥湾至何家陡门 6 公里试验段 (6k12k) 完成。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治理太湖流域总体规划和杭州市城市防洪规划西险大塘第二期加固工程列为东、西苕溪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十大骨干工程之一。1996 年 7 月,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西险大塘第二期加固工程设计,标准为国家二级堤防,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经省水利厅审批实施。余杭市人民政府于1997 年 1 月 13 日发文,建立余杭市西险大塘加固工程指挥部,设办公室,分设行政后勤、工程技术、政策处理3 个小组,负责工程建设。西险大塘第二期加固工程除6 公里试验段外,共分28 个标段,经公开招投标,由省、市及萧山、诸暨、余杭等7 家水利建筑工程公司分段承建,分期分批施工。同时组建工程监理部和 =项目质量监督组,实行现场监控与检查监督。至 2005 年底第二期加固工程完工,西险大塘全线拼宽加高,背水坡堤脚石渣平台从 7 米拼宽至 8 米,部分地段防渗漏处理、改建沿塘部分涵闸及瓶窑、安溪二束窄段退堤。1998 年 10 月至 2001 年 6 月,实施瓶窑镇段(桩号19k+060530) 470 米退堤,退堤后河道宽度从69 米增加到104 米。同时改建瓶窑老大桥( 19k+530 ),新桥从原3 孑 l 69米改建为 4 孑 l 104 米。1998 年 ii 月至 2000 年 5 月,实施安溪段(桩号 24k+025780 ) 755 米退堤工程,最大退堤幅度 28 米。同时拆除1985 年移位重建的安溪新拱桥,原址改建120 米长, 桥面净宽9.5米平桥。西险大塘第二期加固工程共开挖土方108.2 万立方米, 回填土方145.7 万立方米, 块石砌筑 13.3 万立方米,抛石12.89万立方米, 石渣填筑35.32 万立方米, 浇筑混凝土4.28 万立方米,套井回填35.48 万立方米,混凝土灌注桩2.24 公里,沥青路面约21.8 万立方米,绿化 40.45 万平方米。拆迁房屋45514 平方米,征地1301.91亩,借地 2047.51亩。建造安置房 176 户计 14631.83平方米。工程总投资32118万元。2006 年 1 月 19 日至 20 日,由省水利厅主持,进行工程初步验收。2007 年 8 月 8 日,通过竣工验收。西险大塘经一期、二期加固加高,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堤塘堤顶高程达到9.06 13.18 米,堤顶宽5.5 7.0 米,堤坡1:2.0 。堤塘迎水面全线干砌石护坡,其中里程桩3k+140 200,18k+140 225 计 145 米为混凝土面板护坡。 堤顶增设混凝土防浪墙 20k 以上防浪墙高度0.3 1.4 米,20k 以下段为0.3 米。堤塘背水坡散播草籽或种植草皮,面积41.58万平方米,种树1.79万株,既防水土流失又成绿色护坡。西险大塘全线防渗处理38.15 公里,其中套井回填30.60 公里,其余为高压摆喷防渗及振动沉模混凝土板墙防渗。堤塘背水坡脚全线填筑石渣镇压平 台宽度8 米(弯道险段增加到10 米),高度为堤塘高度的三分之一,并与 2005 年 7 月至 11 月全线浇筑沥青混凝土路面,用作防汛公路。第二节沿塘闸涵改造东苕溪水闸最早见诸记载的是东汉熹平年问,县令陈浑在县 (余杭) 东十里所建西涵陡门,高 2.2 丈,宽 1.5 丈。宋淳熙六年(1179) ,东苕溪兴筑“十塘五闸”,其中五闸即甪窦、安溪、乌麻、化湾、奉口5座陡门。均为八字型条石干砌闸门,方木闸板。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改建,均用水泥浆砌或混凝土浇捣,有钢丝网闸门、钢筋混凝土闸门、钢板闸门等。启闭方式有人力和电动两种。至2010 年,西险大塘共有5 座水闸,其中化湾、安溪、奉口为一占水闸改建,余杭、f:牵埠为新建闸。余杭闸位于余杭镇通济桥上游,两险大塘里程桩号2k+621米处, 1966 年建成,为4x4 米引水闸,闸底高程l 米,闸顶高程1 1.23 米。下通余杭塘河上游的南渠河,与文昌阁船闸配套使用,引南苕溪水解决余杭镇饮用水及仓前镇部份农田用水。1998 年 5 月改建, 在闸前新建2x2 米箱涵与老闸连接,新建启闭机房,原手动螺干启闭机改为手电两用启闭。化湾闸位于长命乡水河桥村 (今属瓶窑镇崇化村) ,西险大塘里程桩号16k+089米处, 系沟通东苕溪与内河的孑l 道,始建于宋淳熙六年(1179) ,屡遭冲毁,“淹没田禾、灾及旁邑、死亡无算”,明清时多次修筑。1956 年 1 月,进行基础处理,拆除重建。1972 年,再次加固并将木闸板改建成启闭式钢筋混凝土闸门,但边墩与翼墙仍大量漏水,历次洪水中带病运行。1990 年 9 月, 省水利厅 关于化湾陡门改建工程扩大初步设计的审批意见决定拆除重建,经议标方式确定由萧山水利建筑安装公司承建,9 月动工,拆除老闸,将闸底下1300 余根松木桩截短,浇筑混凝土底板及边墙,至1991 年 4 月竣工。重建后闸孔净宽4 米,闸底板高程 1.1 米,闸顶高程11.85 米。堤顶工作桥净宽4 米。新建启闭室。修建管理房。可从东苕溪引水补充瓶窑镇的长命、良渚镇的大陆、仓前镇的吴山一带河道水源。工程投资52.27万元,是年1 1 月通过省、市、县水利部门验收,评为优良工程。安溪闸位于安溪乡桥南村(今属良渚镇杜城村),西险大塘里程桩号24k+282米处,是沟通苕溪与良渚镇安溪前山港的通道。始建于淳熙六年(1179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 被洪水冲毁,知县魏源修复。清光绪十七年(1892 )重建。新中国成立初多次整修,1974 年改木闸门为钢筋混凝土闸门,安装15 吨手动螺杆启闭机。但翼墙漏水严重,且闸底较高,有碍抗旱引水。 1991 年,省水利厅关于安溪闸改建初步设计的审批意见决定原址拆建。经议标确定由萧山水利建筑安装公司承建,当年 9 月动工, 拆除条块石0.09 万立方米, 开挖鸟浆0.06 万立方米,截松木桩3255 根,至 1992 年 3 月底竣工。重建后闸室长20.7米,闸孔从2.4 米扩大到 4 米,闸底板高程从1.8 米降至 0.8 米,闸顶高程11.1 米, 钢筋混凝土闸门配电动 25 吨螺杆式启闭机,新建启闭房,堤脚平台处建交通桥,可从东苕溪引水补充安溪、长命、良渚带河道水源。共完成土方630 立方米,浆砌块石50立方米,干砌块石5054.89 ,灌砌混凝土60 立方米, 耗用钢材24 吨、水泥 257 吨、用工 9000 工,投资 54.89万元。 1993 年 3 月通过验收,为优良工程。30k+509埠船闸位于安溪镇上牵埠村(今属良渚乡纤石村),西险大塘里程桩号30k+509米处 系航运、引水综合工程,是境内东苕溪与大运河沟通的主要通道。因奉口陡门漏0 1982 ,形成隐患,且陡门孔径较小,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工业用水和航运需要o l982 年 9 月,由杭州市城乡建委主持召集市、县有关部门会议,商讨另行选址建闸并经实地查勘和多方案比较,决定在其上游的上牵埠新建一座引水航运综合水闸经费由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杭州市航运管理处,余杭县林水局三方投资。由余杭县林水局负责勘测设计,上报省、市主管部门审批。1983 年 10 月省水利厅批复同意。11 年,市城乡建委批复同意初步设计。余杭县苕溪堤防河道管理所为工程建设单位,由余杭县下沙水利桥梁工程队承建。1983 年 12 月动工 1986 年 10 月竣工, 1988 年, 10 月投入运行。工程为二级永久性建筑物,闸顶高程按历史最高洪水位7.48 米超高 2 米,与堤顶接平,桥梁为4级公路桥, 通航为 100 吨级的 6 级航道, 闸孔净宽7 米、上闸首高9 米,下闸首高 8.25 米,闸室长 100 米、宽 18 米,水深2.2 米,上、下闸首闸槛及闸室底板高程为0 。最高通航水位上游 5 米,下游4.25 米,通航净孔高4 米。上闸首建于西险大塘内侧20 米处,闸首长l3 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空箱室闸墩,沉井基础,反拱底板13x15米。上、下闸门为上下扉 2 扇上提式钢筋混凝土梁板闸门,用两台 qpq2 16 吨双吊卷扬机启闭。闸室为重力式挡土墙,浆砌块石墙身,底宽33 米,墙高6.7 米,混凝土透水底板。下闸首面向西塘河, 闸首长 10 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箱式闸墙”反拱底板,10x15米沉井基础,上设工作桥。完成工程量:土方8.90 万立方米、干砌块石0.11 万立方米,浆砌块石0.78 万立方米、混凝土 0.50 万立方米,征用土地14.5 亩,投资173.09万元:此闸建成后下游奉口闸被替代,从东苕溪至沪杭船只不必绕道德清,缩短航程15.82 公里。同时能引东苕溪水至运河区域,灌溉农田 5 万亩。 杭州半山电厂在船闸下游出口对岸设取水口, 建取水泵房, 年取水量 579 万立方米。奉口闸 位于獐山乡奉口村(今属仁和镇奉口村) ,西险大塘里程桩号 3ik+941 米处,原是东苕溪沟通西塘河、獐山港、东塘港至大运河的孔道,防洪要隘。始建于宋淳熙六年 (1179) ,历代由官府拨款修理,至明朝税赋加派日增,改由当地民众自行修缮。至光绪16 年(1890) ,修理奉口陡门,划归钱塘县公所承担。民国21 年(1932) ,县人王澜提出:奉口陡门为苕溪水下游一大锁匙,防洪最为扼要,岁久失修势将倾,创议重建。经县长叶风虎会浙江省水利局、浙西水利参事会查勘,于民国22 年(1933)3月动工,全部拆除至基部木桩,首次采用水泥重建,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桥面板。由地方公推沈心田监工,县建设科技士项享指导,至9 月完成:新中国建立后多次修理加固。1978 年又进行整修9 加高,将木闸板改为钢筋混凝土闸门,手电两用启闭机启闭,闸宽4 米,闸身高9.22米可通行农船。1988 年 1 月,经省水利厅批复同意杭州祥符水厂关于将奉口陡门作为水厂取水口的要求,决定老闸接长后重建水闸 l 座,老闸底高程 o 米及净孔 4 米不变, 闸后筑成 2x1.5 米两个空箱式涵洞作为水厂专用取水口(引水通航已由上牵埠闸替代)二 1988 年 11 月动工, 1989年 12 月完成, 共完成土方 1.76 万立方米, 石方 0.06 万立方米, 钢筋混凝土 0.07 万立方米,填筑石渣平台0.15 万立方米,投资67.41 万元,投工1.47 万工。历史形成的西险大塘沿线古老涧洞有16 处,虽早已封堵,但为防止留下隐患,在西险大塘第一、二期加固期间,再作防渗处理或开挖重堵,同时又封堵了松毛涧、外窑机埠等7处涵洞,至2010 年尚有 18 处穿堤涵洞,均进行防渗处理或重建加固。西险大塘现有穿堤涵管情况见表5-2.西险大塘已废弃穿堤涵管情况见表5-3.西险大塘现有穿堤涵管情况表 5-2.序号涵洞名称地点位置(大塘桩号)孔 口 尺寸( m)进 口 高程( m)用途闸式门 形启式闭 方改 建 年月1石 门 桥 涵原 南湖0+0750.406.47排涝铸铁 插手动 螺1997-0洞闸边板杆42瓦 窑 塘 涵瓦窑塘0+9310.406.56抗旱铸铁 插手动 螺1997-0洞板杆43长 松 机 埠塘外畈5k+5290.405.35抗旱铸铁 插手动 螺1997-0涵洞板杆44钱 家 机 埠钱家埠7k+1320.405.72抗旱铸铁 插手动 螺1996-0涵洞板杆15于 家 机 埠于 家塘8k+4610.405.73抗旱铸铁 插手动 螺1997-0涵洞埠板杆46应 家 机 埠应家塘9k+2320.405.44抗旱钢筋 混手动 螺1996-0涵洞凝土门杆17高 岗机 埠胜家涧10k+470.405.24抗旱钢 筋 混手动 螺1996-0涵洞0凝土门杆18庙 湾机埠庙湾里11k+380.404.56抗旱钢 筋 混手动螺1996-0涵洞9凝土门杆19何 家陡门何 家 陡11k+810.503.10抗旱铸 铁 插手动螺1997-0涵洞门1板杆110北 云涧涵北云涧12k+460.404.55抗旱铸 铁 插手动螺1997-0洞6板杆111半 夜斗涵下房村13k+370.503.49抗旱铸 铁 插手动螺1997-0洞8板杆112费 家头机井家头20k+550.505.59抗旱铸 铁 插手动螺1997-0埠涵洞6板杆313黄 泥口涵黄 泥 口21k+710.403.55抗旱铸 铁 插手动螺1997-0洞村4板杆314五 马斗门安 溪 塘25k+761*1-0.17抗旱钢 筋 混手动螺1984-1涵洞东1凝土门杆215石头塘涵下溪涧26k+920.402.40抗旱钢 筋 混手动螺1997-0洞7凝土门杆116唐家陡门安 溪三27k+590.5*2孔0.25抗旱钢 筋 混手动螺1997-0涵洞合村5凝土门杆317杨梅山涵杨 梅山33k+640.403.21抗旱钢 筋 混手 动 拍2000洞石矿5凝土门门18老外山石樟 山石33k+322.1*1.75.26通道临 时 封人工矿旱桥矿0堵西险大塘已废弃穿堤涵管情况表 5-3.序涵洞名称地点及桩号用途进口尺寸废弃(封堵)时间备注号( cm )1 排涝机埠涵洞原南湖闸边0+075排涝1995 年随机埠拆建移至西堤2 排水闸原南湖闸0+075排涝0.81995 年随机埠拆建移至西堤3 瓦窑塘机埠瓦窑塘2+010抗旱1997 年拆除,回填封堵4幸福涧瓦窑塘引水100*8019681958 年改建2+4305 乌龙涧乌龙涧4+600老涧80*601969有说 1953 年封堵,1969 年再封堵6 邵家涧长松园5+40060*6019697 小涧小涧岸上6+600504*019668 大涧木香埠6+80070*6019841985 年 2 月重堵9荷花涧九连池7+950706*0196510西涵陡门9+1502000古为陡门,后改涵洞11盛家涧高岗庙10+45070*60196512庙湾涧庙湾 11+55070*50197613南行涧高池荡80*8019611961 年改为11+980抗旱进水涵洞14何家陡门何家陡门1984以前建堵情况15北行涧12+350何家陡门40*01980不明1985 年 10 月16下涧12+650黄鄱塘重堵1987 年 3 月重14+044堵17羊山旱桥羊山18+250通道拆除封堵18外窑机埠涵洞大桥边19+260抗旱1997 年套井回填封堵19三都涧中林陵塘1987 年 5 月重20荷花涧22+461五马陡门以堵上 24+92021松毛涧安溪东塘村25+4751997年开挖封堵22杨坟渡涵洞獐山五星34+4251989年已封堵23地铺陡门35+065封堵时间不详24劳家陡门与德清交界处封堵时间不详惠泽祠碑记明邹 干余杭县南有巨湖,湖之堤东南隅,地势高爽,昔宋人建屋于上,以奉祀县令杨文清公, 号日“龟山书院”。历世既久,遗构悉毁,故址为居民所有,种植桑麻,或为蔬圃,过者太息。后予致政还家, 闻其地故人方彦璋得之,其子景高太学生,省墓归家,一日因与之纵步长堤 之上,俯仰昔人捍患之功,兴叹久之。稍东行,至书院旧址。景高曰:“此地数易其主矣。后为先人购得, 亦尝有意前贤以俟兴复之者,不幸其志未伸而殁。今先生致大政归, 正其时也。请以遗址奉之, 愿振起颓风, 一新旧迹, 俾前人善政光照不泯,德莫大焉! ”予有志于斯久矣, 今又嘉景高之尚贤如是,乌可辞哉!考之郡志,由汉及唐至宋,余杭令有功于当时后世,其陈、归、杨三人与!汉熹平间, 陈公浑筑南湖三十余里,即湖之西北凿石门通大溪,泄水势,徒城置堰,有功于民独多。后唐长兴三年,封灵卫王,邑人立祠祀之。唐宝历中归公珧因陈公故绩,修上、下湖,又开北湖,溉田千余顷,筑甬道百余里,以免西北行李之患。耆旧相传,云昔洪水冲决堤岸,功用弗成。公与神誓: “民遭此水溺,不能拯救,是某不职也。神矜于民,亦何忍视其灾! ”堤由是筑就,至今人名之日“归长官螗” 。宋崇宁间,杨公时专务以德化民,而于水利尤尽厥心。当蔡京贵盛, 其母前葬余杭, 因术者言, 欲浚南湖潴水为胜, 托言便民, 事下, 询诸父老不可,时极言以阻止。嗟夫!三贤之生,虽有先后远近不同,然为政泽民,有功于水利,则同一心也,苕之民至今赖之。后杨文靖公以道学,从祀先圣庙庭,及越之萧山县,享有春秋祭祀,可云盛矣。惟陈、归二公与文靖公本县祠庙久毁,祀事有缺,揆之于义,窃有未安。今也合三贤于一祠而奉之,则情文具举,人心允协矣。于是市材命工,复得隙地二寻以增广之,而乡之士大夫君子,亦相与助之,冀成其美。逐作新祠宇三楹,制度简朴,不雕不饰,轩居门屋,次第完毕,瓮以砖石,缭以垣墉,前临大湖,波光潋滟,而汀鹭渚禽,飞鸣上下。其西南一带,诸山森列环拱,朝晖暮霭,靖胜莫加焉。诚栖神佳所,抑一岂之伟观也。由是塑各贤之像,设以神主。 其名号并从生前任职与殁后追谥之称,位次之列, 亦依时之先后。 祠宇总名之曰“惠泽”, 以昭其布功于民。广东布政使盱江左公赞篆书,以揭于楣。庶使邑之官名有所瞻仰,岁时崇奉,修其祀事,神必昭格于冥冥之中,敷佑邑人,灾渗不作,年谷顺成,而痹益之功有莫测焉。呜呼!事之兴废有数,而振作之则在乎人。凡在官守与我同志者,徘徊其侧,顾瞻景仰,时加茸而新之,将来栋宇宏壮,神道肃清,后之人睹兹庙貌之庄严,山川之郁秀,宁不惕然有感于中,而思继承盛于永久欤!祠经始于成化二十二年十一月,成于明年十月。予老矣,不能文,逐直叙其事之大略, 刻石置于祠右,以示后日云。( 辑自清嘉庆余杭县志重印本) 注:邹干,余杭人,明正统四年(1439 年)进士。余杭镇南凤凰山有官建“旌德祠” , 以祀邹济(谥文敏) 、邹干父子。化湾闸碑明黄汝亨撰聂侯治钱塘之五年,士服教,民载德,吏不敢为奸下;令流水沃焦润槁,所兴除不可胜纪。惟是苕溪居邑之西偏,通霅溪、太湖注于海,沿袤百五十里。为闸有五,日化湾闸者, 北注径山,南注天目,承双流之要冲焉。水溢则阖,旱魃则辟,以堤以泄,讵惟钱邑是赖, 盖三郡邑利病,所寂系重矣。创始于宋淳熙六年,重建自洪武,而永乐间数横决闸圮,至淹没郡国,人民流散。天子乃敕大司农夏公元吉继大纳言赵公岳,会同三司,诣勘修筑,三年乃竣。迨正统十年,复以冲圮,民害尤烈。邑令叶公宗行申请,事闻上,敕少司空周公经再勘议, 动支广丰仓米三千七百石有奇, 抽分厂木三千余株, 筑治如故, 详碣中。 至今利赖之, 盖百六十二年无患矣。万历戉申夏四月,天乃降割,淫雨为灾,浃四旬不休。五月塘崩,闸复圮,苕水县注,如倾三峡,大浸稽天,桑田为海,下民其鱼,屋庐荡析,莳种亡具,啼号流散,遍于四野。侯蒿目计拯,而里诸生徐生懋升,率父老徐梦麟,陈埙辈伏侯庭,具陈利害状。侯蹙额曰: “赤子在溺,父母之谓何?且一劳永逸,策之善也。前事后师,政之经也。民将亡命,吾何爱顶踵。”于是单车出郭门,挐小艇行赤爆下,涉巨浸凡旬日,数临患所,与父老议。谓: “闸不备塘,胡以御冲?冲则易渍,何以施筑?”于是得衍义黄河筑堤法,用六尺竹篰千余,实之以石, 下柱水为两股, 中填土而累之若干。 发公帑可百金, 庾粟百石, 父老辈奋身董其事, 不期月备塘成。举伏地欢呼曰: “是沟壑也而登之场圃,父母哉! ”虽然,亡塘患水,亡闸亡以输水射患旱,焦烂之祸与沦胥等,闸何可已?侯乃复与父老辈议, 闸工必千余金。 乃瞻顾灾民不堪,再浚而赋亡出,帑藏且告匮。侯概然曰:“不闻医家以血步血法乎?小损大益,先瘠而后肥。”于是量乡都之邻闸者,凡八十里亩派五厘,凡若干亩可得九百金,民输恐后,又力请诸上官,动支常平仓粟五百石,凡材木、伐石、缮工取给焉,不足则捐俸多方济之。又躬为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