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29课《寓言二则》教学设计.doc_第1页
2019年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29课《寓言二则》教学设计.doc_第2页
2019年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29课《寓言二则》教学设计.doc_第3页
2019年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29课《寓言二则》教学设计.doc_第4页
2019年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29课《寓言二则》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29课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来宾市金秀县教研室 余 玥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 “刺、纪昌、妻子、绑住、穿梭、虱子、注视、竟然、百发百中、聚精会神”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联系有关词句及上下文理解人物的想法,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4、体会练好基本功及决心、恒心、毅力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领悟故事中所阐明的道理。2、结合重点语句,体会纪昌学射的决心、恒心、毅力。教学准备:课件、视频录像、课前故事图片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此环节安排在课前5分钟进行)此故事是纪昌学射的原因。一是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增加对课文人物的兴趣;二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更好地体会、理解纪昌为什么能坚持五年苦练眼力的决心和恒心作好铺垫。二、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三、初读课文,识字写字。1、自由读文,画出字词。2、检查生字词语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引导学生讲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五、细读品读,理解课文。学习第二自然段。 1、纪昌为什么要练眼力?飞卫师父是怎么说的?(出示飞卫的话,理解飞卫的话)2、听了师父的话,纪昌是怎样做的呢?请找到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出示纪昌练习的句子)3、播放视频,认识织布机和梭子。4、简单感受一下纪昌躺在织布机下练眼力的感受。5、创设情境,通过纪昌的妻子、邻居等不同角色的劝说,深入体会纪昌练眼力的艰辛和刻苦学习的决心。 6、理解“相当到家”一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学习第三自然段。1、纪昌练得相当到家了,这样就可以去学习开弓射箭了吗?师父怎么说?2、听了师傅的话,纪昌又是怎么做的?3、比较句子: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然后站在虱子旁边,看着它。4、抓住“竟然”,进一步感受纪昌把虱子看得像车轮那么大的非凡成就。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纪昌的敬佩和赞叹。三、总结拓展,揭示寓意。1、纪昌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距今两千多年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纪昌”,他们是怎么获得成功的呢?2、出示图片:达芬奇和他的画、刘翔与孙海平。介绍他们苦练基本功的故事。3、引用名言警句进行拓展延伸。板书设计: 29 纪昌学射 刻苦学习 决心 练眼力 百发百中 坚持不懈 恒心【设计说明】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学苦练的纪昌。特别是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如:练习眼力的句子“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这几句话写出了纪昌练习眼力的决心、毅力和恒心。他躺在织布机下面,并且一躺就是两年,其学习之劳苦可想而知。据说他练习看虱子时又用了三年。前后利用五年时间练习基本功,其恒心和毅力可见一斑。纪昌学习的态度及决心、毅力、恒心,与他成为一个射箭能手,也是不无关系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的可贵品质。寓言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寓意。这则寓言内容短小精炼,似乎思想性比工具性更强。那么,怎样把这样一篇课文上出语文味来呢?我们认为要以语文的方式来学习语文,就要引导孩子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文实践。本次教学设计,首先从学生已经感知的故事内容入手,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并通过朗读指导与评价感知人物形象,领悟故事中所阐明的道理。为了引导孩子感悟纪昌勤学苦练的品质,教学中,教者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然后创设情境,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纪昌的注视中所蕴含的坚持不懈,认真刻苦的品质。通过想象,感悟只有认真刻苦还不够,还要有恒心,有毅力,让学生在品词读句中深入地感悟纪昌的学习品质,在此基础上再把句子读出感情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29课纪昌学射教学实录执教:来宾市金秀县民族小学 金梅珍整理:来宾市金秀县民族小学 韦菲艳来宾市金秀县教研室 余 玥课前故事: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上课前,老师跟大家讲一个故事。纪昌是一名远近闻名的猎人,每次参加乡间的射箭比赛他都能拿到第一名,每次上山打猎都有不少收获,因此他常常吹嘘自己,显得非常骄傲。但是有一天,一位老人告诉他,世界第一射箭能手不是他,而是一名叫飞卫的人。纪昌很不服气,决定找飞卫比试比试。他不远万里找到飞卫,要跟飞卫比箭法。正巧,一只老鹰从空中掠过,纪昌马上拉起弓,搭上箭,一箭就射中了老鹰(图示)。这时,不远处的小溪里,一只鲤鱼刚露出水面,纪昌看见了,一箭就射中了鲤鱼(图示)。按当时的说法,一个猎手,上能射中天上的飞鸟,下能射中水中的游鱼,那是非常了不起了。所以,纪昌每次射中以后都洋洋得意地看着飞卫,好像在说:“看,我厉害吧!”可是飞卫每次也都是笑着摇摇头。正好,远处的一棵大树上一片树叶正飘飘悠悠地从空中往下落,飞卫随手拾起地上的一颗石子,用弓一弹,不偏不倚,正好打在树叶上,只见树叶在空中停了一下,接着又飘飘悠悠地沿着原来的路线往下落(图示)。纪昌看呆了。同学们,你们知道纪昌为什么呆住了吗?原来呀,射箭是最讲究力度的,如果用力过猛,树叶就会飞得很远,如果用力不够,又打不中树叶,而飞卫既打中了树叶,又不改变树叶飘落的路线,这才是射箭的高手啊!纪昌羞愧得满脸通红,对飞卫佩服得五体投地,倒地就拜飞卫为师傅(图示),而飞卫呢,看见这个年轻人虽然有点骄傲自大,但也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于是就收下了这个徒弟。这就有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纪昌学射。师:请看老师写课题(师板“纪”)师:怎样读这个字?生:j师:这是一个多音字,这里作为姓氏读第三声。师:“昌”是本课的生字,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有什么特点?(师板“昌”字)师:你怎样记好这个“昌”字?生:“昌”字上下结构,由两个扁日组成,上小下大。师:请把两个字连起来读两遍。(师板“学射”)师:注意“射”的写法,“身”作为偏旁,撇不穿。请把课题念两遍。师:纪昌是怎样学射的,结果怎样?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用笔画出生字、好词。(生自由读文)师:下面来检查大家的学习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分行读生字词,并指正。让学生识记其余三个生字,齐读所有词语。)师: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默读课文)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这篇课文讲了纪昌向飞卫学习怎样射箭的事。师:课文主要是写纪昌学射箭呢?还是生:主要讲了纪昌怎样练眼力。师:是的,课文并没有写纪昌怎样学射箭,而是写他怎样练眼力的事。(师板书:练眼力)师:结果怎样?生:纪昌通过学习,最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师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填空练习,生填,齐读)(出示:课文主要写了纪昌为了成为像飞卫那样的射箭能手,刻苦练习眼力,最后终于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的故事。)师:纪昌为什么要练眼力?师傅是怎么说的?请在课文中找一找。(出示师傅说的话,生齐读)师:句子中的“首先”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的话说一说。生:是第一的意思。师:请具体说说,什么是第一?生:练眼力是第一。生:练眼力是学会射箭的第一步,是学会射箭的关键。师: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你要想学会射箭,第一步是(引生齐读:应该下功夫练眼力。)师:我们还可以这样说:你要想学会射箭,关键是(引生齐读:应该下功夫练眼力。)师:我们还可以用“只有才”这样的句式来说:只有下功夫练眼力,才能(引生齐读:学会射箭。)师:听了师傅说的话,纪昌是怎么做的?(课件出示纪昌练眼力的句子,生读)师:同学们见过织布机吗?你知道梭子是怎样织布的吗?(播放民间织布机织布录相,教师边讲解)师:纪昌就是躺在这样既潮湿又狭窄阴暗的织布机下面练眼力的。你们想体验一下吗?请把头尽量往后仰,伸出右手食指,把它当作梭子,睁大眼睛,注视梭子,左右晃动手指,一、二、三、四二九、三十。)(生跟着教师的口令,情境体验)师:怎么样,说说你的感受。生:我觉得颈很累。生:我觉得眼花缭乱,头脑发胀!师:我们只练了30秒钟,就觉得很难受,而纪昌一练就是多久?生:两年。师:两年啊,可想而知,他要吃多少苦头,遇到多少困难啊!夏天到了,酷暑难耐,蚊叮虫咬,纪昌累得满头大汗。看着织布机下那么辛苦的纪昌,妻子心疼极了,想劝劝他不要再练下去了。假如你是纪昌的妻子,你会对也说些什么话?生:纪昌呀,你不要再练了,再练下去,你的身体就垮了!生:纪昌,你那么辛苦,别再练了。师:真是一个心疼丈夫的妻子!师:每当听到妻子的劝说,纪昌会怎样想?又会怎么说呢?生:坚持下去。师:你是从哪里知道他要坚持下去?生:我是从“两年后”这里知道的。师:你真会学习!是啊,虽然这么辛苦,但纪昌心里想(师出示引读:我一定要练成像师傅那样的射箭高手,所以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师:于是,他是这么做的(师出示引读: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师:寒冬腊月,冰天雪地,纪昌的手冻僵了,腿麻木了,整个人冷得就像一个冰坨坨。妻子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请来邻居劝他。假如你是他的邻居,你会说些什么? 生:这么天寒地冻的,你别练了,这样太苦了!生:纪昌,你这样练下去,会冻坏的!生:纪昌,快别练了,你要想想你妻子的感受。生:纪昌,你一定要坚持下去,我相信你!师:是啊,因为他一直在坚守地想(引读)生齐读:我一定要练成像师傅那样师:于是(引读:妻子织布的时候)师:腰酸背痛、头晕脑胀、眼睛胀得像要爆炸一样,也许纪昌也有打退堂鼓的时候:“太累了,休息几天再练吧!”但他转念一想:“不行,不练好眼力,就不能达到师父那样的境界。”所以,他下定决心(引读:我一定要练成像师傅那样)再坚定些(生更坚定地齐读)师:于是(引读:妻子织布的时候) 师:同学们,这可不是一天一个月,而是一练就是两年啊。从纪昌的身上,你看到什么样的品质?生:从纪昌的身上,我看到了坚持不懈的品质。生:我看到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师相机板书:刻苦学习的决心)师:两年以后,纪昌的眼力练得怎样了?生:相当到家了。师:(出示相当到家一段话)“相当到家”是什么意思?你能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吗?生:水平很高!师:高到什么程度?生: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睛,他也不会眨一下。师:那么,这个破折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生:解释说明。师:你佩服他吗?你能在朗读中读出这种佩服吗?(生读师指导、齐读)师:了不起的纪昌!竟然练到针扎眼皮都不眨眼,这么高的本领,可以学习射箭了吗?(不能)飞卫是怎么说的?(师出示飞卫说的话,生齐读。)师:飞卫说的重点是什么?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极大的东西。师:听了师傅的话,纪昌是怎么做的?(生读课文)出示:1、纪昌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2、纪昌站在虱子旁边,看着它。师:请比较这两个句子,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生:我认为第一个句子写得好,这一句多了个“每天”突出了他每天都在坚持。生:我认为第一个句子好,这一句用了“聚精会神”“盯”写出了纪昌练习的认真。师:是啊,加上“每天、聚精会神、盯”突出了纪昌认真学习的态度。师:纪昌经过苦练眼力,结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生齐读课文,师生比划虱子与车轮的大小,抓住“竟然”,进一步感受纪昌的眼力达到的惊人的境界。)师:同学们知道纪昌这一次又练了多久吗?据说他这一次又练了三年。了不起的纪昌!我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另一个品质(板书:坚持不懈的恒心)。你能读出对他的夸赞吗?(指名读)师:这样的眼力可以学射箭了吗?(可以了)于是,飞卫就开始教他开弓放箭了。故事的结尾怎样?生: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师板:百发百中)(利用板书师引导:因为纪昌有刻苦学习的决心,坚持不懈的恒心,所以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师:同学们,纪昌的成功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从纪昌的身上,我知道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生:学习上,我们要有刻苦学习的决心。师:说得没错。纪昌学射的故事离我们已两千多年了,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感人的事例。(课件出示达芬.奇、刘翔,师生共述他们刻苦学习的故事)师:无论是纪昌,还是达芬.奇、刘翔,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朝着奋斗目标苦练基本功,打下扎实的基础,最终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因此,从他们身上,老师想到了咱们三年级学过的一句名言(出示: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只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刻苦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后一定会取得成功。这也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师:同学们,你是否也想起了哪句这样的名言警句?也可以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师: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些名言警句,记住这些感人的故事,并用他们鞭策自己,刻苦学习,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相信只要坚持这样做,有朝一日你也会取得辉煌的成就。因为,请相信这样一句话生齐读:有志者,事竟成。师: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句话生齐读:有志者,事竟成。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附送:2019年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问题研讨 (I)一、有关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教学问题。1.教材中为什么要安排这一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空间与图形”内容标准中规定,“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在本册教材中安排了“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以下几点考虑。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内容。因为有研究证明儿童只有在牢固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之后,才能够掌握按水平方向分出的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了许多既符合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特点又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教科书中设计了让学生到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在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方位的知识。2.“位置与方向”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好上,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 这些方位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比较抽象。而且由于地域的因素,有些学生在生活中也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例如,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确定东方,再与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相联系:明确后面是西,左手指向北,右手指向南,认识四个方向。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操作活动,就让所有的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基本空间方位知识(前、后、左、右)为基础,与新知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立了联系,获得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例题、习题的编排上学生接受起来吃力。如,例3和例2跨度太大,学生较难适应。1教材为什么改变了原来的编排,减少了例题?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内容标准中规定,“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可见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与熟练程度。* 我们在整套教材“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注意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在本册教材中“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个单元里,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从原通用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16个减少为9个,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加强估算。2.例3和例2跨度较大,如何进行教学?例3从整理照片为素材引出除法算式2386,然后呈现了两个学生估算和笔算的过程,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另一方面体现估算、笔算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个例题里面难点比较集中,估算与笔算同时出现,要进行比较;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除不尽,有余数。在教学例3时,可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如果大多数学生都有困难,教师可增加“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能整除)”的题目,在学生突破了“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这个笔算难点之后,再呈现例3。三、有关第三单元“统计”的问题1.为什么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几乎每一册书中都安排统计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内容标准中规定“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而要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因此,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从一年级开始安排统计知识的教学,以后的各年级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统计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例子,让学生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加深对有关概念、以及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逐步形成统计观念。2本册“统计”中认识横式统计图,与认识竖式统计图在其他要求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感到这样的内容安排过长,可以在二年级统计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对竖式统计图与横式统计图比较观察,更容易理解。在本册的“统计”这一单元里,我们安排的“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一小节,除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统计过程性目标的达成及对统计表特征和统计量实际意义的理解。*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素材作载体,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四、第六单元“面积”题中,出现平方千米、公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劲,希望后移。1.教材为什么在六册安排“平方千米、公顷”这一内容?教材是如何处理的?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空间与图形”内容标准中规定“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在原通用教材中,这一内容是安排在六年制第七册。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将此内容提前到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本册教材中进行安排。教材在编排中,以学生对体育场的广阔面积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两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并且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100100、10001000等计算,所以平方千米、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不要求学生推算,只是介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具体规定。2.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千米2”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在教学中,可以先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学生看一看1公顷的土地有多大,以便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形成明确的表象。再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米2,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平方千米。五、有关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问题。1与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太重复,教材为什么安排“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内容标准中规定,“能认、读、写小数”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所以我们本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在编排这一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为学习小数认识和计算的形象支撑,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2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要求?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在把握教学要求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是结合元、角进行计算。3.例1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如何进行教学?例1是教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写法。虽然教材设计了米、分米、厘米这一学生熟悉的素材,但由于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