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期末复习大题_第1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期末复习大题_第2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期末复习大题_第3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期末复习大题_第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期末复习大题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 有面裂和唇裂。(1 )面裂: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将发生横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较轻微者可为大口畸形; 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将形成斜面裂,(裂隙自上唇沿着鼻翼基部至眼睑下缘)。还有一种极少见的情况,因侧鼻突与中鼻突之间发育不全,在鼻部形成纵行的侧鼻裂。(2 )唇裂:多见与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单侧者较多。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这两种唇裂罕见。唇裂可能是面部发育异常性综合征的一部分,分为综合征性唇裂和非综合症性唇裂。#2 腭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 有腭裂和颌裂。(1 )腭裂的形成背景: 为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单、双侧均可发生。在腭突的融合缝隙中,有时有上皮残留,可发生发育性囊肿,如鼻腭囊肿、正中囊肿。(2 )颌裂的形成背景:上颌裂为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常伴有唇裂或腭裂;下颌裂为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的结果。#3 舌的发育异常(1 )侧舌隆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可形成分叉舌或舌裂,罕见。(2 )舌盲孔前有时可见小块菱形或椭圆形红色区,此区的舌乳头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称正中菱形舌。正中菱形舌与局限性慢性真菌感染,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3 )甲状舌管未退化,其残留部分可形成甲状舌管囊肿。面、牙齿发育过程#4面部的发育过程 十个突起的联合1面部发育的早期阶段可以分为两步:一是面部各突起的生长分化;二是各突起的联合和融合。2面部的发育始于胚胎第3周,额鼻突、下颌突形成。(下颌突的发育特别迅速,由两侧向前,向中线生长, 并在中缝处联合。)3胚胎第四周: 1)大约第 24 天时,上颌突、原口形成。(原口是以额鼻突,下以下颌突、两侧以上颌突为界,围成一个凹陷,也称为口凹,就是未来的口腔。)2)大约第 28 天,额鼻突的末端被两个凹陷分成三个突起,中间的成为中鼻突,两侧的称为侧鼻突。嗅板(鼻板),鼻凹(嗅窝) 。嗅窝将额鼻突分成3 个突起: 1个中鼻突, 2个侧鼻突。4胚胎第五周,中鼻突生长迅速,其末端出现两个突起,称为球状突。面部发育所需突起已备齐。5(面部是由上述下颌突、上颌突、侧鼻突和中鼻突(包括球状突)联合而形成的。)6胚胎第 6周,面部突起一方面继续生长,一方面又与相邻的或对侧的突起联合。(两个球状突中央部分联合,形成人中,球状突与同侧的上颌突联合形成上唇,侧鼻突与上颌突联合,形成鼻梁的侧面、鼻翼和部分面颊。上颌突与下颌突由后向前联合,形成面颊部,同时使口凹缩小至正常口裂的大小,口角即两侧两个突起联合的终点。下颌突将形成下颌的软、硬组织;中鼻突形成鼻梁、鼻尖、鼻中隔,中鼻突末端的球状突除形成部分上唇外,还形成前颌骨及上颌切牙,侧鼻突形成鼻侧面、鼻翼、部分面颊、上颌骨额突和泪骨; 上颌突形成大部分上颌软组织、上颌骨及其上颌尖牙和磨牙)7胚胎第 7 8周,面部各突起已完成联合,颜面各部分初具人的面形综上所述, 面部的发育来自于第1鳃弓和额鼻突衍化出的面突,它们是额鼻突衍化出的一个中鼻突和两个侧鼻突;第 1鳃弓即两个下颌突及其衍化出来的两个上颌突。5牙齿发育过程?牙及其支持组织是从上下颌突和额鼻突的外胚层间充质发育而来,牙的发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与细胞、上皮与间充质的相互作用,细胞分化、形态发生、组织矿化和牙萌出。所有牙的发育过程是相似的。乳牙从胚胎第2 个月开始发生,到3岁多牙根完全形成。而恒牙胚的发育晚于乳牙胚。牙的发育是一连续过程,包括牙胚的发生,组织形成和萌出。一牙胚的发生和分化1成釉器的发育(1 )蕾状期:( 2)帽状期:成釉器分化成三层细胞: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和星网状层。 ( 3)钟状期:此期的成釉器分化为四层: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星网状层; 中间层。2 牙乳头 3牙囊二牙体组织的形成1牙本质的形成 2釉质的形成 3 牙髓的形成 4牙根的形成 5 牙周组织的形成 (1)牙骨质的形成( 2)牙周膜的发育(3)牙槽骨的形成精品资料三节牙的萌出和替换1 牙的萌出 : 萌出前期、 萌出期、萌出后期2 乳恒牙交替: 乳牙从 6 岁开始, 到12 岁全部被恒牙代替。纤维、釉柱、结合上皮、牙骨质、牙周膜6牙龈、 #牙周膜各有哪几组主纤维束?名称及功能如何?*牙龈: 龈牙组:牙龈纤维中最多的一组。牵引牙龈使其与牙紧密结合。 牙槽龈组:穿过固有层,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的固有层中。 环形组:细、与其他纤维束缠绕在一起。有助于游离龈附着在牙上。 牙骨膜组:越过牙槽突外侧皮层骨骨膜,进入牙槽突和前庭肌和口底。 越隔组:保持牙弓上相邻两牙的接触,阻止其分离。#*牙周膜: 牙槽嵴组:将牙向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方力,保持牙直立。 水平组:维持牙直立的主要力量,并与牙槽嵴纤维共同对抗侧方力,防止牙侧方移动。 斜行组:将牙承受的咀嚼压力转化为牵引力,均匀地分散到牙槽骨上;限制牙的转动。根尖组:固定牙根尖的作用,保护进出根尖孔的血管和神经。根间组: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的作用#7 釉柱的超微结构特点。 选择(电镜)(1 )电镜下釉柱横断面呈球拍样,有一个近乎圆形, 较大的头部和一个较细长的尾部,头部朝咬合面方向, 尾部朝牙颈方向。相邻釉柱均以头尾相嵌形式排列。(2 )釉柱由有一定排列方向(即择优取向)的扁六棱柱形晶体所组成。(3 )牙釉质中的晶体是全身各种矿化组织晶体中最大的,宽约40 90nm ,厚约 20 30nm ,而长度较难确定。(4 )釉质晶体在釉柱的头部互相平行排列。它们的长轴(c 轴)平行于釉柱的长轴,而从颈部向尾部移行时,晶体长轴成一角度,至尾部时与釉柱长轴呈65 70 的倾斜。(5 )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称为釉柱间隙, 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形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8何谓结合上皮?结合上皮的形态特点(组织学特点)及其与牙结合的方式如何?临床意义如何?(1 )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齿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 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2 )a 无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向根尖方向逐渐变薄;细胞呈扁平状,其长轴与牙面长轴平行;无上皮钉突。电镜下张力细丝、桥粒较少。b 结合方式为:结合上皮形成许多半桥粒,使细胞与牙面紧密附着(3 )随年龄增长,结合上皮的位置会发生改变;是牙周组织中结构上薄弱之处。9有细胞牙骨质和无细胞牙骨质的组织学特点(1 )有细胞牙骨质常位于无细胞牙骨质表面,或者细胞牙骨质和无细胞牙骨质交替排列,在根尖1/3 可全部为细胞牙骨质。(2 )无细胞牙骨质紧贴于中间牙骨质表面,主要由牙骨质层板构成而无细胞,分布于自牙颈部到近根尖1/3出,牙颈部往往全部由无细胞牙骨质占据,牙骨质分层形成构成牙骨质层板,形成速度较快的牙骨质表面有刚形成尚未钙化的类牙骨质慢者无10 牙周膜中的细胞种类及其功能。1成纤维细胞: 形成、更新牙周膜纤维; (2)成牙骨质细胞: 形成牙骨质;( 3)成骨细胞: 形成牙槽骨;(4) 破骨细胞(破牙骨质细胞):吸收牙槽骨(或牙骨质) ;(5 )上皮剩余:正常时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刺激时增殖,可成为颌骨囊肿和牙源性肿瘤的来源;(6 )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是牙周膜中新生细胞的来源。11 牙周大致组织结构?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三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固定和营养牙齿。又可称为牙支持组织。1) 牙周膜是致密的结缔组织,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由细胞、基质、纤维组成。其中大量胶原纤维将牙固定在牙槽窝中,并能抵抗和调节牙所承受和咀嚼压力,具有悬韧带作用,又称牙周韧带。2) 牙槽骨 牙槽骨是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又称牙槽突。容纳牙根的窝称牙槽窝。牙槽窝在冠方的游离端称牙槽嵴。两牙之间的牙槽突部分称牙槽中隔。牙槽骨按其解剖部位分为;固有牙槽骨,密质骨,松质骨。3) 牙龈是包围和覆盖在牙颈部和牙槽嵴的口腔黏膜,呈浅粉红色包,坚韧而不活动。可分为游离龈、附着龈、牙间乳头三部分。牙龈是口腔粘膜的一部分,由上皮层和固有层组成,无粘膜下层。其中上皮又可分为三种功能部分:牙龈上皮、龈沟上皮、结合上皮。特殊解剖特征称为牙龈结合。龋#12 早期釉质龋(釉质平滑面龋)在光镜和电镜下有哪些表现,成因如何?(病理特点?结构?)光镜下观察釉质龋磨片,最早显示为病损区釉质横纹和生长线变得明显。龋病继续发展, 病损区呈三角形, 三角形顶部向着釉牙本质界,基底部向着釉质表面。由深层至表层病变可分为四层: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和表层。(1 )透明层: 位于病损的最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 是龋损最早发生的组织学改变。光镜下呈均质透明状, 有轻度脱矿。呈负双折射。(2 )暗层:紧接于透明层表面。混浊而模糊,晶体间空隙较正常釉质增大。呈正双折射。(3 )病损体部:病变主要部分,从表层下一直延伸到近暗层。为釉质龋中脱矿程度最严重的层次,在所有病损中都存在。此层显得较为透明,釉质横纹和生长线较为明显。呈正双折射。(4 )表层:位于龋损的最表面。矿化程度较病损体部轻。呈负双折射。#13 牙本质龋病理学特点?(病变特点?)牙本质龋在病理形态上是一个累及范围较广的三角形病变,三角形顶指向髓腔侧,底向着釉牙本质界。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和坏死崩解层。(1 )透明层:牙本质龋最深层、最早期出现的改变。光镜:呈均质透明状,小管结构不明显。电镜:牙本质小管中不同程度的晶体沉着。(2 )脱矿层:位于透明层表面,是在细菌侵入前,酸的扩散导致脱矿现象。光镜:色素沉着,小管结构完整,无细菌。电镜:管周、管间牙本质脱矿,晶体数量减少。(3 )细菌侵入层:位于脱矿层表面,光镜:a 小管内充满细菌,扩张呈串珠状b 产酸菌使小管脱矿c 产蛋白溶解酶的细菌使有机基质分解d 牙本质小管互相融合,形成坏死灶。电镜:a 管间牙本质脱矿b 牙本质小管融合成大的腔隙c 充满细菌。(4 )坏死崩解层:龋损的最表层,光镜和电镜下见此层无正常牙本质结构保留,牙本质完全崩解破坏,只残留一些坏死崩解组织和细菌存在。#14 请说出四种主要的龋病病因学说化学细菌学说 蛋白溶解学说 蛋白溶解 -螯合学说 三联因素学说:龋病是由细菌、食物、宿主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15 龋病形成机制?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的形成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形成机制主要经过下述各阶段: 最早的表现为釉质表面下方出现透明层,此时在临床、x 在线都不能发现病变; 透明层区域扩大,其中心有暗层出现,即有再矿化现象;随着病变区扩大,更多矿身盐丢失,暗层中央出现病损体部,病损体部相对透明,可见较明显的生长线、釉柱横纹, 此时临床上釉质表面见白垩色斑块状病变; 病损体部由于食物、烟草、细菌等外源性色素沉着而着色,此时临床上可见棕色斑块; 当龋达到釉牙本质界,向侧方扩展, 以此种方式釉质可出现广泛损害,导致临床上所见牙表面的蓝白色外观; 结构崩解,龋洞形成。16 窝沟龋与釉质平滑面龋的进展有何不同?(窝沟龋与平滑面龋的关系:损害性质相同,进展形式不同;原因:釉柱排列方向不同)(1 )平滑面龋和窝沟龋的病损均呈三角形。平滑面龋:三角形的顶部向着釉牙本质界,基底部向着釉质表面。窝沟龋:三角形的顶部向着窝沟壁,基底部向着釉牙本质界。( 2)由于窝沟附近的釉柱排列方向为向窝沟底部集中,形成龋损为口小底大的三角形潜行性龋损,由于窝沟底部较薄,窝沟龋病变很容易进展到牙本质。(3)窝沟龋的病损底部较宽大,病变进展,在釉牙本质界所累及到的牙本质区域较平滑面龋大, 很易造成大面积的牙本质病变。故与平滑面龋比较,窝沟龋进展快,程度严重。17 牙本质龋透明层的形成有何意义?由于脱矿后溶解的钙、磷离子向周围扩散,加之成牙本质细胞突起输送一定量的钙、磷离子,而在脱矿深部区域相对 ph 又较高,这一微环境有利于矿物盐的重新沉积,从而使小管发生矿化而闭塞,形成牙本质龋透明层,这种生理性改变从本质上是有助于暂时阻止外来刺激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使龋进展变缓。根尖肉芽肿、牙髓、牙髓炎、龈炎#18 根尖肉芽肿上皮条索或上皮团的来源有时根尖周肉芽肿内可见增生上皮团或上皮条索相互交织成网状,这些上皮可能来源于:malassez上皮剩余, 经瘘道口长入的口腔黏膜上皮或皮肤, 牙周袋壁上皮, 呼吸道上皮瘘管上皮来源 :malassez上皮剩余;肉芽组织内;口腔上皮或皮肤表皮#19 牙髓组织的细胞组成、结构分层?a1)成牙本质细胞2 )成纤维细胞3)组织细胞和未分化间充质细胞4)树突状细胞5)淋巴细胞b1)成牙本质细胞层:靠近牙本质的一层2) 乏 c 层( weil ):紧接着成牙本质细胞层,细胞相对较少的组织。有血管、五髓nf 和纤细的成fc 的突起分布。此层存在与否决定于牙髓的功能状态,在牙本质形成较快和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区域可能无此层。3) 多 c 层:无细胞层内侧,细胞密集。4) 固有牙髓或髓核:牙髓中央区细胞分布此,较均匀,含丰富血管和神经。20 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的形成条件及组织学特征?(1 )有较大的穿髓孔,髓腔开放,根尖孔粗大,血运丰富。(2 )组织学特征是: 主要表现是增生的牙髓组织充填于龋洞中或超出颌面突向口腔。 可分为溃疡型和上皮型。1 溃疡型: a 增生炎性肉芽组织充填龋洞 b 表面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 c 深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d 可有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形成。 2上皮型: a 息肉由有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 b 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c 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21 慢性龈炎的病理变化?(慢性龈炎又叫边缘性龈炎、单纯性龈炎、牙龈乳头炎、慢性龈缘炎)(1 )主要在牙龈的龈沟壁处有炎症细胞浸润(2 )可分为以下两型: 炎症水肿型:组织水肿,毛细血管扩张,淋巴细胞、中性白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纤维增生型:纤维组织增生成束,毛细血管扩张不明显, 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 3)以上两型炎症均只局限于牙龈组织内,其深部的牙周膜与牙槽骨均未见明显变化。炎症水肿型类似于炎症肉芽组织;纤维增生型类似于瘢痕组织。)22 急性牙髓炎的病理变化?(1) 浆液期:急性浆液性牙髓炎a 局部牙髓血管扩张、充血b 浆液渗出 c 组织水肿 d 纤维蛋白、中性白细胞渗出(2) 化脓期:急性化脓性牙髓炎a 中性白细胞聚集、变性坏死,形成脓液b 局部脓肿形成c 脓肿周围血管扩张、充血d 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牙周炎#23 慢性牙周炎的病理变化是什么?(活动期牙周炎病理变化?、牙周炎病理变化?)牙周炎的病理变化牙面上可见不同程度的菌斑,软垢及牙石堆积 牙周袋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等成分沟内上皮出现糜烂或溃疡,一部分上皮向结缔组织内增生呈条索状或网眼状,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并见一部分炎性细胞及渗出物移出至牙周袋内 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延伸,形成深牙周袋,其周围有密集的炎症细胞浸润 沟内上皮及结合上皮下方的胶原纤维水肿、变性、丧失,大部分已被炎症细胞取代,牙槽嵴顶骨吸收明显牙槽骨出现活跃的破骨细胞性骨吸收陷窝。牙槽嵴顶及固有牙槽骨吸收、破坏 牙周膜的基质及胶原变性、降解,由于骨的吸收、破坏,导致牙周膜间隙增宽深牙周袋致使根面的牙骨质暴露,可见牙石与牙骨质牢固的附着。#24 从组织病理学的角度叙述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牙周炎的发展过程: 牙周炎的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现将菌斑诱发的炎症过程人为地分为4个阶段:始发期、早期病变、病损确立期及进展期。 始发期: a 沟内上皮和结合上皮周围急性渗出性炎症b 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炎性渗出c 结缔组织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d 下方少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早期病变: a 出现大量的 t 淋巴细胞浸润b 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见少量浆细胞c 炎性渗出物增加d 胶原变性、破坏e 结合上皮开始增生。病损确立期: a b 淋巴细胞增多,浆细胞多见b 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浅牙周袋 c 牙槽骨吸收不明显d 治疗及时,炎症可被逆转。进展期: a 结合上皮继续增殖,形成深牙周袋b 破骨细胞活跃,牙槽骨吸收c 临床症状典型d 如不能控制,最终导致牙齿松动、脱落。口腔粘膜、病#25 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种类及部位分布、排列特点。(1 )上皮的细胞种类:角质细胞和非角质细胞;(2 )分布或排列特点:角质细胞在有角化口腔上皮,由4层细胞构成: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化层;角质细胞在非角化口腔上皮,由4 层细胞构成: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非角质细胞有:黑色素细胞分布在基底层,朗格汉斯细胞分布在棘层和基底层,梅克尔细胞分布在基底层。#26 糜烂与溃疡的比较糜烂: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称糜烂。可由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而引起,也可继发于水疱破溃后。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以后由上皮细胞增生而痊愈,并不遗留瘢痕。 溃疡: 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而脱落形成凹陷为溃疡。按其破坏组织的程度,可为浅层溃疡和深层溃疡。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愈合后不留瘢痕。而深层溃疡侧病变波及粘膜下层痊愈后遗留瘢痕。#27 白斑的病理变化1主要病理改变为上皮增生: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 上皮单纯性增生为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上皮过度正角化,上皮粒层明显和棘层增生,基底层清晰没有非典型细胞 上皮钉突可伸长且变粗,可呈水滴状固有层和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可伴有上皮异常增生重度异常增生实际上就是原位癌。28 扁平苔藓临床表现及其#病理变化(1 )扁平苔藓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 4049 岁女性,患病率为 0.5% 左右,发病部位多见于颊、舌、唇及牙龈等粘膜,尤以颊粘膜最为多见,以网纹型最为多见。#( 2)扁平苔藓病理变化: 表层白色条纹处不全角化,发红部位无角化,且结缔组织内血管可有扩张充血 棘层增生较多,也有少数棘层萎缩 上皮钉突显示不规则延长,少数上皮钉突下端变尖呈锯齿状 基底细胞层液化、变性,细胞排列紊乱,基底膜界限不清,基底细胞层液化明显者可形成上皮下疱 粘膜固有层有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带 上皮的棘层、基底层或粘膜固有层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的胶样小体。29 多形性腺瘤#一、病理变化1)肉眼观察,多呈不规则结节状,剖面多为实性,灰白色或黄色,有白色条纹,可见囊腔形成,囊腔内含透明黏液,肿瘤周围有厚薄不一的包膜,多数肿瘤包膜完整。2)光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