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规则”及“运动技术”概念_第1页
“运动规则”及“运动技术”概念_第2页
“运动规则”及“运动技术”概念_第3页
“运动规则”及“运动技术”概念_第4页
“运动规则”及“运动技术”概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动规则”及“运动技术(技能)”概念的学科教学论考察 摘 要:对运动规则和运动技术的狭义理解是在理论认识方面束缚体育教师放开手脚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枷锁。对运动规则和运动技术的理解应该由狭义走向广义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 运动规则 运动技术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11 关于体育学科的性质在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和以终身体育为背景的体育教学改革大潮中,作为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sports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很显然,无论是我国还是诸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sports一直处于构成体育课程基本内容的位置。尽管上述国家在理解sports的学术观点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对构成sports基本要素的“运动规则”、“运动技术”都是非常重视的。以日本为例,尽管日本在战后的五十年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如何理解构成体育课程基本内容的sports有过不同的变化,但是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操作方面,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运动规则”、“运动技术”这些构成sports的基本因素,所发生的变化仅仅是如何理解和如何表现它们。目前 “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体育课程如何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出发,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的摸索,改变以往有违素质教育之处使之得到发展,是学校体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目前在理论界出现了一些否定sports的呼声,在表面上他们以实施“快乐体育”和“淡化运动技术”为旗号,在操作上片面的强调兴趣性,但是其中却潜含着抹杀体育课程基本性质的危险倾向,因为这种认识实际上忽视了构成学科(课程)成立的基本前提,即学习性的存在。换句话说,如果不想从根本上否定体育课程存在的必要性,不想将体育课程从学校教育计划中删除,其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在理论与现实操作方面坚定的表现出体育与其他学科(课程)成立所具有的共同要求,而这一共同要求就是继承人类文化遗产以及发展学生相应的认识能力。至于如何继承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以及如何解释所要发展的认识能力当然是需要不断深入讨论的。但是就体育课程而言,其学习内容的sports是作为文化财富的载体表现其存在价值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体育课程的首位目标应该是在遵循各类课程共同目标的前提下,通过sports向学生传授运动文化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绝不应该将其定位在“玩”和“快乐”这一情绪水平。也就是说传授运动文化和发展认识能力是体育课程得以存在和实施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而“玩”和“快乐”仅仅是处于方法手段的层次上。如何将传授运动文化和发展认识能力这一基本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玩”或“快乐”的方式(或者说是从学生的角度表现的具体过程)表现出来自然是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但是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应该颠倒的,“玩”或“快乐”是不能作为体育课程成立的出发点或立脚点的。更具体地说,体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不是要不要sports的问题,不是需要不需要学习运动技术的问题,而是寻求以往在将sports作为学习内容过程中存在哪些与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终身体育以及发展学科能力不一致之处和如何改进的办法。在对待运动技术的问题上,不在于是否将它们作为学习内容,而在于如何理解它们在体育课程中的价值和怎样表现它们。这才是体育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应取的基本立场。12关于体育课与竞技运动的目的尽管在一般认识方面,大家不认为体育课程的目的与竞技运动的目的相同,但是在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场,我们会注意到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着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名称上的相似性,即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名称一般与运动项目或动作的名称相同;二是形态上的相似性,二者都是将相同名称的运动按照近似的运动形态表现出来(比如跳远的助跑-单足起跳-双足落地的运动形态),教师或教练员都要对这些运动中所包含的运动技术组织学习。当然,二者之间也具有不同之处,如在身体训练方面运动训练要求的运动负荷强度大大地超过体育课,在运动技术和技能方面更侧重在细节等。但是,仅仅以这样的标准来区分二者的话,体育课似乎与竞技运动相异之处不过是程度上即“量”的不同,而不存在“质”的差别。笔者以为,如果仅仅将二者的区别停留在诸如竞技运动的基本目的在于竞赛,体育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全体学生参加竞赛;前者是基于自愿和爱好乃至个人的选择而成立的,后者是基于国家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成立的这种对各自目的的理论表述上,而不在具体的操作水平区分二者,理论的表述就将成为文字游戏。因此,在承认二者之间具有相似性的前提下,应该进一步发现二者之间“质”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体育课程自己所具有的学科性质,才可能与竞技运动相区别。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试图从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与竞技运动具有相同点的“运动规则”、“运动技术”入手,通过对运动规则与运动形态的关系,运动技术的广义与狭义理解,寻求二者相同中的不同之处,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出属于体育课程自己的教学论观点。2讨论 21运动规则、运动形态、运动方式关系的学科性考察竞技体育各个运动项目都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如果以竞技运动中的短跑规则为例,其运动规则包括:跑的距离、起跑姿势、判定优劣的方式、采用的身体姿势,甚至包括场地的坡度、材料等空间条件等。 从操作的角度说,运动规则实际上是由“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构成。所谓硬件主要是指运动实施时空间条件方面的规定。比如篮球场地的形状、篮筐的直径和高度,铅球的投掷圈、短跑中的距离等。而构成了运动规则的“软件”部分,则包括判定短跑或跳远成绩优劣的规定、足球运动中对越位的规定、篮球项目中走步的罚则或三秒违例等。竞技运动为什么要有统一的规则呢?有研究者认为确定(或改变)竞赛规则的原因是:为了使竞赛能够平等、公正的进行;更准确地判定竞赛的结果;使竞赛在更高的水准进行;保持攻守之间的平衡;使竞赛更具有吸引性;保证运动员安全等。如1997年举办的“世纪之赛”中有两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有关规则方面的事实。一个是在“世纪之赛”唱主角的短跑。作为参加者的两个运动员分别是100米跑的世界记录保持者和200米跑的世界记录保持者,值得注意的是比赛距离为150米,而且这150米不是采用直道方式,而是采用由弯道转入直道的方式。另一个是两位残疾人参加的100米跑,其竞赛规则也很引人注目。由于其中一名运动员肘部以下截肢,该运动员起跑线的位置上,放置着两个约1尺高的圆柱形物体。当裁判员发出“各就位预备”的口令时,该运动员就将肘部放在该物体之上。这两项比赛的规则方式显然是不正规的。然而,这一在距离方面和起跑条件方面与正式的竞赛规则不同的处理方式居然能够得到认可,而且被称之为“世纪之赛”,这一事实对于我们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教师的启示是什么呢?其实尽管各个运动项目都有自己的规则,但是在诸如对100米项目的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所采用的运动训练手段在表现形式上,往往超出该运动项目的有关规定。比如采用上坡跑、负重跑或者高抬腿跑、定时定距跑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在跑的距离方面有时是超出100米有时则短于100米。同样,在球类项目的运动训练中,教练员也经常采用各种各样与竞赛规则不同的训练方式,如“三打二”或“三打三”(如篮球)。这些与正式竞赛规则不同的训练方式都是教练员根据竞赛的需要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场面“提取”和“设计”出来的,没有人会认为因为竞赛规则不是这样而否认这些训练手段的合理性。但是就这些运动自身的规定性而言,它们确实又是有别于正式竞赛规则的“规则”。由“世纪之赛”和运动训练所反映出来“运动规则”表现形式的广义性或多种可能性提示给我们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在竞技运动的领域,从竞赛的需要出发,哪种手段、方式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或是最具有价值以及如何将这些有价值的手段合理组织起来才是教练员所考虑的最主要问题。也就是说对“手段目的”关系的把握才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运动规则”的角度来说,既然各种训练手段和方式都表现为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对所实施运动的规定和限定,那么,由不同手段和方式所构成的运动训练也就成为按照不同运动规则展开的运动了。根据上述分析,应该说我们已经找到决定体育课程与运动训练二者之间在“运动规则”方面差异的原点了。在运动训练领域,教练员是以按照“正式竞赛规则”参加比赛为参照物来选择运动手段和方式。所采用的各种“非规则”化表现的运动形态和运动方式,都是围绕着按照“正式竞赛规则”这一中心展开的。换句话说,教练员所选择的运动形态或运动方式是根据它们在终极目标或其价值与“正式竞赛规则”相关程度的大小予以确定的。同样,我们按照与教练员组织运动训练相同的逻辑,在体育课程实施中同样应该考虑“手段目的”之间的价值关系。体育教师所要做的同样是对所要实施的运动(学习内容)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与运动训练不同的只是体育教师所考虑的是所要实施的运动与实现体育课程目的之间的价值关系。既然体育课程的终极目的不是让全体学生按照正式竞赛规则进行比赛,那么采用的运动形态、运动条件乃至运动目的在终极目标方面是与正式竞赛规则无关或相关程度不大也就无可非议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教师没有必要将采用的手段与特定运动项目之间的价值关系作为选择或确定教学手段的唯一出发点。比如以“快速跑”为例。在体育课中采用诸如二人手拉手的快速跑、以曲线跑方式表现的快速跑、以“急停-转身”为中心的变向快速跑以及采用各种坐姿或卧姿或跪姿的起跑等为什么不行呢?又比如以“篮球”为例。是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持球、走步、三秒违例等规则予以改造甚至取消呢?是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改变篮筐的高度和直径、是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改变球场的形状及篮架的位置、甚至是否可以将投球入篮筐改为将球以投篮的方式传给作为篮架替代物的学生呢?体操中的“前滚翻”亦是如此。如位于跳箱盖上向地面进行的前滚翻、以单手支撑完成的前滚翻、以手背支撑完成的前滚翻等。以上这些表现为不同规则的运动形态和运动形式,尽管在终极目的上可能与正式竞赛规则无关或相关程度不大,但是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作为学习内容会妨碍它们发挥自己的价值吗。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从规则的角度说,竞技运动、运动训练、体育课程的教学手段三者之间可以表现为这样的递进关系:竞技运动项目=按规则表现的运动形态(规则形态I)作为训练手段表现的运动形态(规则形态II)作为体育课程教学手段表现的运动形态(规则形态III)。由于体育课所受到的限定性小于运动训练,在运动形态的选择、运动规则的制订方面具有着更大的自由度。22 运动技术(技能)的学科性理解221 运动技术(技能)与运动课题和运动条件的关系运动技术(技能)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般地说,技术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结果,是属于精神产品或说是属于文化的范畴。在实现某一目的时技术处于手段或方法的位置上。作为其下位概念的运动技术则是指解决某一运动课题时合理有效的完成动作的方法。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运动课题总是处于一定运动条件之中的,解决特定运动课题的方法又必然是与它所处的特定运动条件紧密联系的。以身体的移动来说,当我们面临的运动课题是由A点在最短时间内走到B点时,运动条件既可以表现为在平衡木上的走,也表现为在两根平行木版上的走,或者是在浪木上的走。这说明任何运动课题的解决是由运动形态(走)、物理条件(平衡木、浪木)以及特定要求三个方面共同构成。那么运动课题的解决与运动技术的关系怎样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采用“走”的运动形态来解决“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由A点至B点的身体移动”这一运动课题时,如果采用的是以平常走路的技术(技能)行走在冰面或浪木上的话,出现无法掌握平衡乃至摔倒的现象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为了维持身体的平衡,我们必须采用与在平常走路不同的操作方式,而该操作方式就可以理解为我们采用的是与平地走路所不同的行走技术(技能)。再比如田径项目中的“铅球”所需要的运动技术。从竞技运动的角度说,“背向滑步”技术是被认为合理的运动技术。但是这种合理性存在的根据恰恰在于该运动是受制于“投掷圈”中这一运动条件中的,如果运动条件发生了变化,该运动技术是否合理就需要重新考虑了。同样,象“跳高”、“跳远”、“投掷”这类运动中,所需要的运动技能都是单侧性的,如果要求学生采用弱侧肢实施这些运动的话,他们以往熟悉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就显然也会发生变化。222 作为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运动技术(技能)从目前的情况看,体育教师基本是以正式竞赛规则为蓝本来确定作为教学内容的运动技术(技能)。比如一旦说起100米的途中跑技术(技能),体育教师会非常肯定地告诉你应该是高重心、后蹬时充分展髋、,几乎没有人会认为与其不同的低重心与屈髋也可能成为短距离途中跑的技术(技能)。实际上这正是足球(项目)中的跑经常所采用的运动技术(技能),当然在军事训练中也存在这类运动技术(技能)。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在认识上将某一运动项目中的技术(如途中跑技术)等同于“途中跑技术”这一学习内容外延的倾向是非常严重的。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所表现的教学过程,将引导学生误以为仅仅是些按照特定规则和运动形式表现的技术才是运动技术,而与此不同的则归于错误动作或非运动技术(技能)的范围。这种普遍存在的将运动技术(技能)简单地等同于某一运动项目中技术(技能)的误解,一方面导致了学生将解决特定运动课题时所需要的那种运动技术(技能)神圣化和唯一化,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考虑传授诸如途中跑的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手段时,其思考的框架被限定在特定运动项目所要求解决的特定运动课题范围之内。然而,任何运动项目所要求的运动技术都是在特定运动规则的条件下以追求优异成绩为最终目的的。这对于不是以竞赛为目的而来上体育课的学生以及体育教师而言是没有理由和必要受到这种限定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体育课程是否应该传授运动技术,而是应该考虑在怎样的关联中来认识运动技术的含义及其价值,换句话说是不是只有在竞技运动世界之中的那些运动技术(技能)才具有学习的价值。很显然,对于那些参与竞技运动的人而言,对相关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不但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并非以参加竞技运动为目的而上体育课的学生而言情况显然就有所不同了。笔者以为:并非说属于竞技运动项目中的运动技术(技能)在体育教学中不重要或不应该作为学习内容,而是说无论是正式运动项目还是非正式运动项目中的任何运动技术(技能)都可以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内容。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不应该认为只有正式竞赛项目中的那些运动技术(技能)才具有学习的价值和才具有成为学习内容的资格。如前所述,所谓运动规则就是对运动条件、运动形态及运动方式的规定,既然运动技术是在特定规则范围内合理、有效地达成目的的方法,那么当规则发生变化时,在特定运动项目中由特定规则支持的那些运动技术就可能会失去它们原有的光辉。当运动项目被“教材化”后,各种运动形式以及运动课题的达成与其他运动文化一样需要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只不过那些技术(技能)可能还仅仅是为少数人所掌握的未成文的技术(技能)。概括地说,从体育课程的目的出发,我们对运动技术(技能)概念的理解应该超出竞技运动项目的范围,不仅应该将竞技运动项目中那些有效地解决运动课题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