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图分类号:D90密级:公开UDC:300学校代码:11832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法律硕士)论侵权责任法中见义勇为行为人之保护Good Samaritan ResearchIn The Perspective of Tort Liability Law作 者 姓 名 :杨斌淇指 导 教 师 :柴振国 教授学科专业名称:法律硕士(法学)论文完成日期:2015 年 3 月二一五年三月十三日中图分类号:D90密级:公开UDC:300学校代码:11832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法律硕士)论侵权责任法中见义勇为行为人之保护Good Samaritan ResearchIn The Perspective of Tort Liability Law作 者 姓 名 :杨斌淇指 导 教 师 :柴振国 教授学科专业名称:法律硕士(法学)论文完成日期:2015 年 3 月I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论中见义勇为行为人之保护,是在导师的 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经贸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经贸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年月日II摘要笔者以小月月等实践中出现的案例为思考,发现见义勇为在实践中经常出现“讹 诈”、“碰瓷”等现象,这些见危不救情况的发生,引发笔者的反思。本文以侵权责任 法为出发点,立足于对见义勇为的保护,分析我国现在的法律体系在实践中的运用, 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借鉴国外优秀的立法和实践经验,从问题出发回到解决问题上来, 对我国目前的立法和实践保护见义勇为中的问题,提出笔者的建议。本文第一章是引言,简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明确见义勇为研究的必要性和紧 迫性。在研究意义中提到本文以侵权责任法为出发点研究见义勇为非常必要,因为 见义勇为行为的本质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之间的关系,属于民事法律 规范的范畴。另外侵权责任法第 23 条直接规定了见义勇为的侵权人、受益人和见 义勇为行为人之间的责任承担内容。随后笔者论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简述我国有关 见义勇为方面的研究现状,其中我国学者现有的研究弊端和笔者的创新之处都有所提 及。最后笔者简述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笔者在第二章中分析了见义勇为的一般理论,其中包括对见义勇为的概念界定,对 于见义勇为的界定分为行政法有关规定中的定义与民法对见义勇为的定义。二者基本上 都体现了见义勇为的基本要素。接下来笔者简介了学界对见义勇为的性质的争议。有学 者将见义勇为界定为行政协助,认为见义勇为属于公民协助国家履行义务,也有学者认 为见义勇为属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中,主流学者认为见义勇为属于特殊的无因管理。但 笔者认为行政协助说有利于见义勇为的保护和奖励,但不能体现见义勇为行为各主体之 间的关系,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有利于对见义勇为行为人免除责任或减轻责任,但不能解 释见义勇为的行为性质。无因管理有利于见义勇为行为人的损失补偿。各家学说各有利 弊。最后阐述了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明确了见义勇为的主体应该是无法定或约定的义 务且不是职务行为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见义勇为的归责原则首先是侵权人和受益人 以及见义勇为行为人之间的过错责任,然后是受益人与见义勇为行为人之间的公平责 任。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侵权人对受益人和见义勇为行为人的侵权行为和受益人与见义勇 为行为人之间的侵权责任及免除。第三章中分析了实践中适用侵权责任法保护见义勇为时存在的问题。笔者首先 分析了见义勇为的认定中的问题,见义勇为认定机关包括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而行政III机关的认定权、认定程序和认定救济都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对见义勇为认定适 用法律也存在问题,有司法机关认定见义勇为适用侵权责任法第 23 条之规定,有司法机关认定见义勇为适用民法通则第 93 条之规定,还有适用人身损害赔偿解 释的规定。然后讨论了实践中适用侵权责任法在适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其中包 括受益人中不含国家这一重要的主体,适当给予补偿的补偿范围不明确,不能确定是在 受益人受益范围内补偿还是在见义勇为行为人受损范围内补偿还是公平分担。讨论了受 益人与见义勇为行为人之间的证明责任不明。第四章中笔者借鉴了国外立法中对见义勇为保护的做法,其中按照大陆法系和英美 法系的区别进行分类比较论述。建议借鉴大陆法系中有关赔偿范围可以包括“有用的必 要合理的利益”,以及借鉴英美法系中有关国家赔偿的等内容。第五章中笔者根据我国实践中保护见义勇为的问题,以及国外优秀经验的借鉴,对 我国见义勇为的保护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议。其中包括出台侵权责任法司法解释的 建议,建议在司法解释中明确受益人包括国家,同时明确补偿范围涵盖见义勇为行为人 的损失(精神损失和物质损失),明确见义勇为行为人与受益人之间证明侵权的责任归 受益人。另外建议调整见义勇为保护相关的法律规定,一方面形成司法与行政保护的衔 接,另一方面修改国家赔偿法使见义勇为行为人的补偿落实到位。关键词:见义勇为 补偿范围 拟制受益人 侵权证明IVAbstractThinking for the practice case of“Xiao Yue-yue”,I found that touching porcelain often appear in practice , many people dont save the danger one. These phenomenon lets me reflect deeply. Based on the Tort Liability Act as a starting point, I want to analyze our country present legal system applied in practice, and find th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and then learn excellent experience from foreign legal,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our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good Samaritan problem.At the end of the paper ,I will give some suggestions.In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I briefly describ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background. I study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protect the Good Samaritan.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paper is the tort liability act.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good Samaritan, I analyze our countrys legal system and see how to apply. So that I can found the problem. Then I learned the good foreign legislation and best practice. For protecting the good Samaritan,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in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in our country. Finally, I put forward many suggestions.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paper is the introduction. In this chapter I illustrat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I explained 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protect the Good Samaritan. Because of the Good Samaritan is happened between citizens of there personal rights and property rights. This is a civil law content. So it is correct to be protected by the tort liability law. Article 23, of The tort liability law, regulated: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fringer, the beneficiary and good samaritans. Then I illustrate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foreign. I list the conditions of protection the good Samaritan law in our country. I explained the lack of domestic research and my innovation.Finally, I illustrate research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In the second chapter, I analyze the general theory of the good Samaritan. General theory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administrative law and civil law concept of the good Samaritan.They are both very nice. And then I explained the dispute of the nature of the good Samaritan. Someone say that good Samaritans nature is administrative assistance. Because of the good Samaritan is helping the countries to perform its obligations. Some people think that good Samaritan is justifiable defense or emergency actions. Most people think that good Samaritan is special negotiorum gestio. I think the first idea is easy to protect and reward the good Samaritan. But, I think it cannot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ductors. The second point is beneficial to waive or reduc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od Samaritan. But, I think it can not explain the nature of the good Samaritan. The third view is helpful to make up for the loss of the good Samaritan. Each view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 finally illustrates the components of the good Samaritan. I explained the good Samaritan has no law obligation nor the obligations stipulated in the contract,and is not the duty behavior. He is a complete civil capacity. The Imputation principle contains the fault liability between the infringer and the beneficiary, the fault liability between the infringer and the good samaritan,and the fair liability between the beneficiary and the good samaritans. Tortious conduct including the infringer to the beneficiary and good Samaritan, and between the beneficiary and the good samaritan.VIn the third chapter, I analysis used the tort liability act to protect good samaritans. First, I analysis the problems of protecting good Samaritan. The courts and the government both can maintain good Samaritan. But the government has no right to determine the good Samaritan. The court sometimes decide with the tort liability law article 23th, sometimes with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civil law the 93th, sometimes with the explanation on compensation for personal injury. So you cant uniform standard. Then I discuss the problem of the tort liability act to protect good samaritans. The first problem is national is also the beneficiary, but the law has not stipulated. The second problem is that the compensation scope is not clear, Im not sure whether within the scope of compensation or within the scope of damage compensation or share with fair. The third problem is the burden of proof between the beneficiary and good Samaritan is unknown.In the fourth chapter, I draw lessons from the foreign law to protect good samaritans. In the discussion, I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ntinental law system and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I suggest that we can learn the extent of indemnity from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I also recommend that we can learn the state compensation from the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In chapter five, according to Chinas practice, the problem of protecting good samaritans, and foreign good law, I put forward two suggestions. The first is take up a tort liability law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It should be clear compensation including mental loss and material loss. It should also clear the beneficiary has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ve the infringement. Second, I suggest that the court and government should cooperate.Key Words: Good Samaritan The compensation scope The beneficiary Tort liabilityVI目录中文摘要III英文摘要V1引言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意义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31.2.1国内研究现状31.2.2国外研究现状41.3 见义勇为实例及研究方法51.3.1见义勇为实例51.3.2研究方法及思路72见义勇为的一般理论82.1 见义勇为的界定82.1.1见义勇为的行政法界定82.1.2见义勇为的民法界定92.2 见义勇为的性质之争102.2.1行政协助说102.2.2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说112.2.3无因管理说112.3 见义勇为中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122.3.1见义勇为行为中涉及的主体132.3.2不同主体的侵权行为分析132.3.3保护见义勇为适用的归责原则143适用侵权责任法保护见义勇为在实践中的困境163.1 见义勇为行为认定中存在的问题163.1.1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认定不同16VII3.1.2司法机关依据的法律不同173.2 侵权责任法适用中的问题183.2.1“受益人”类型不周延183.2.2“给予适当补偿”范围不明193.2.3受益人与见义勇为行为人证明责任不明204国外见义勇为立法及保护224.1 大陆法系立法的内容与借鉴224.1.1大陆法系立法的内容224.1.2大陆法系立法的分析与借鉴234. 2 英美法系立法的内容与借鉴234.2.1英美法系立法的内容244.2.2英美法系立法的分析与借鉴255对见义勇为行为的保护建议265.1 建议出台侵权责任法司法解释265.1.1拟制国家为受益人265.1.2明确“适当补偿”的范围275.1.3明确被救者与施救人之间的证明责任275.2 建议调整见义勇为相关法285.2.1见义勇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对接285.2.2建议修改国家赔偿法相关内容29结论30参考文献31后记33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34VIII1引言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 目前,从道德方面讲,见义勇为是社会提倡和鼓励的传统美德,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期望,但实践生活中见义勇为行为人却非常少,面对一件件“见危不救” 的报道,公众敏感的道德神经被触发。但为使更多的人能在危险时刻获得救助,为使见 义勇为行为增多,不只需要道德的力量,更需要法律的调整和适用。从法律法规方面讲, 我国与见义勇为有关的法律法规涉及到行政法、刑法、民法、诉讼法以及地方型法律法 规和条例,具体来讲:行政法律法规方面的相关规定数量最多,多以保护和鼓励见义 勇为条例为法律法规名称,我国 30 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政府规章 60 部之多;民事法律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 93 条、第 109 条、第 142 条的内容,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民法通则解释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民通意见)对上述几条的解释规定。另外在 2010 年在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第 23 条中也 有关于见义勇为的规定;刑事法律法规中通过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规定对见义勇为行 为人免除或减轻处罚。另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的工伤和医疗保险问题也为见义勇为 行为人扫除了后顾之忧。但为什么实践中“见危不救”现象时有发生呢?是对见义勇为的精神产生了怀疑? 是自私自利之风的“潜移默化”?还是制度建设不能为见义勇为行为人除去后顾之忧? 原因当然是十分复杂的,其中不乏真善美等传统道德观念动摇等原因,但作为法律工作 者我们更应反思制度中的问题,考虑如何在制度上使见义勇为行为人获得精神上的鼓励 和认可、如何让受有损害的见义勇为行为人获得赔偿保障他们的生活不至于因善举而蒙 受贫乏、如何减少“碰瓷”“讹诈”等行为发生不至于伤害了公众善良的心。不同的法 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解答,有学者提出要完善见义勇为立法,如通过见义勇为 民法通则第 93 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 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 民法通则第 104 条规定:“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权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责任,被侵权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侵权责任法第 23 条规定的内容与民法通则第 104 条的规定基本相同,只是最后规定“受益人应当给予适 当补偿”。1单行法、或通过刑法规定见危不救入罪、或通过民法规定见义勇为行为的性质等,从 而加强立法上对见义勇为行为的保护、加大对“见危不救”行为的打击。但笔者认为,见义勇为单行法必然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内容,这需要以全国人大立法的形 式通过,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会导致部门法适用的混乱,该单行法涉及的主体过 多,因而管辖的主体交织在一起,更不容易保护见义勇为行为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刑 法,对“见危不救”入罪又往往会加重见义勇为行为人的负担,更何况危险的结果并 非完全由见义勇为人导致,对刑法因果关系理论是一种强大的理论冲击;从行政法方面 加强对见义勇为的保护,从结果看是有可能的,因为见义勇为行为人可以获得国家给予 的奖励、补偿、赔偿等,但行政法规往往面临着最基础的问题见义勇为的认定空白。 因此还需要从侵权责任法的角度对见义勇为进行分析。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明确见 义勇为行为的构成要件、见义勇为的行为类型、见义勇为的赔偿范围、赔偿责任人、以 及证明责任承当等;另一方面,从案例分析的角度,为什么我国见义勇为行为非常少, 在现有的制度中存在什么问题,是现有侵权责任制度不利于保护救助人还是不利鼓励行 为人施救等。通过对实践中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找出“见危不救”频频出现、见 义勇为行为人得不到补偿的问题,再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所在。1.1.2研究意义 鉴于对见义勇为的敬仰之心和对上述社会问题的忧虑,笔者认为无论是在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都有紧迫的必要认真研究见义勇为作为一种民事行为类型,在见义勇为发 生过程中施救者、被救者、第三人、加害人以及国家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从侵权责 任法的角度为他们之间的侵权类型等进行认定。学者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当然 这种研究方式无可厚非,而且是目前被大部分学者广泛使用并认同的研究方法。但鉴于 笔者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工作学习经历。如果能从实际案例的角度研究更有发现真正的实 践问题,将研究的视野从单纯的理论拓展到实践中,发现法律援助机构、政府审批部门、 法院审判部门中对此类案件的处理结果,从中发现其对社会行为的指引作用、从中找出 见义勇为行为实行的难点,然后归纳总结出见义勇为处理的统一意见,或者出台司机法 解释及可操作性强的司法审判指导,专门用于实践中处理见义勇为的问题,保护见义勇 为行为人免受侵犯,保障见义勇为人的合法权益。这些都使案例角度研究见义勇为非常 有意义。我国目前正面临着道德的大洗牌,在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上,哪些对物质过分追求的 人们抛下了道德的“包袱”,导致市场经营主体缺乏诚信、个人之间缺乏信任、人与人2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情变的冷漠、对弱者缺乏同情、对危难中的人观望冷淡这 些现象无不警醒我们是时候重拾道德楷模的作用,加强对见义勇为行为人的保护非常紧 迫。我国民法基本原则与道德的基本要求都对见义勇为行为积极的追求,如公序良俗原 则、诚实信用原则等。对见义勇为行为的保护是法律内在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见义勇为作为法律和道德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现在提倡“以德 治国、依法治国”的理念下必然能发光发热,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与保护人们之间的 爱的桥梁更加坚固;通过对他人财产和人身的保护,减少了他人的人身财产损失也降低 了犯罪造成的不良后果,对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即时道德的需求 也是法律的追求,更是和谐社会的必然结果。为了保护危难中的人们,为了道德标杆的 树立,也为法律目的的达到,对见义勇为的大力倡导和有效保护都显得极为重要。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学者对见义勇为行为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有从社会学角度、心理学角度、伦理学角度和社会保障角度对见义勇为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社会学者认为“见 死不救”是因为现代社会趋利避害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是传统道德观念动摇的一大体现, 必须从社会道德宣传教育入手;有心理学者认为见义勇为本就是对人性善的倡导,所以 需要对见义勇为行为进奖励宣传等激励措施,满足大众趋利避害的心理;也有学者根据 我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伦理等方面的情况讨论现实的原因。当然,见义勇为在 法学界的研究更值得我们介绍:法学理论界从行政法、刑法、民法等部门法的视角审视见义勇为的内容。其中有些 对见义勇为的概念的研究非常科学;有些对见义勇为行为人的补偿研究的非常透彻;有 些对见义勇为行为人的救济提出的建议非常可行这些都为笔者讨论侵权责任法 保护见义勇为提供了独特的观点和丰富的参考材料,为本文从案例角度研究见义勇为行 为做好的理论铺垫。有行政法学者认为“从见义勇为的行为类型来看,政府对处于危难 中的公民法人的人身财产负有保护的义务,而见义勇为行为人在紧急情况下代替国家挽 回了损失,顾见义勇为行为人遭受的损失应由国家承担”;有刑法学者认为:应该借 鉴在 1871 年的德国刑法典的“拒不救助罪”内容,在我国刑法中规定“见危不救”张运萍.国家奖励和补偿见义勇为制度应当法制化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2,2:1.“意外事故、公共危险或困境发生时需要提供救助,根据行为人当时的情况提供救助有可能,尤其对自己无重大危险且又不违背其他重大义务而不进行救助的,处 1 年以下自由刑或者罚金”.3入罪,不仅规定具有特殊救助义务人的不作为犯罪,也规定具有一般救助义务人的不作 为犯罪;法理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见义勇为应停留在道德要求还是应上升为法律规范。 本文也是从民事类法律入手分析,而民法角度的分析多集中在讨论见义勇为中的施救 者、加害人、受害人与受益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立法者也积极探索对见义勇为的立法如,各地出台了见义勇为保护和鼓励条例等, 在条例中规定了见义勇为基金会,见义勇为的立法虽然层级比较低,但其所表明的立法 态度非常明确保护和鼓励见义勇为行为人,从立法上对见义勇为行为的保护,为从 侵权责任法角度切入奠定基础。学术界对见义勇为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 并有见义勇为的有关专著,如方世荣教授撰写的见义勇为及其行政法规制、中华平 民英雄(2002-2012)中涉及的见义勇为案例事例汇编等。也有专家学者通过论文等研 究对见义勇为的相关的道德和法律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究,如徐国栋教授对 见义勇为国内外立法的比较研究;厦门大学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主任王雷发 表于法学家的见义勇为行为中的民法学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博士后研究人员徐同远在法治研究中发表的见义勇为受益人与行为人之间法律关 系的调整以我国规则为中心的探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见义勇为的立法探索” 课题组在经济研究导刊中发表的见义勇为补偿制度的探索;江苏省泰州市中级 人民法院主要从事法律经济学、法理学研究的法官助理王凤涛发表于学者论坛中的立法期待的隐忧“小悦悦事件”与搀扶跌倒老人被“讹诈”分析等。 1.2.2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将“见义勇为”称作“好撒玛利亚人”,好撒玛利亚人起源于在基督文化, 它是指:见义勇为行为人或者好心人。“好撒玛利亚人”是圣经中的一段寓言故事, 讲了一个受伤的犹太人躺在路边,经过了好多从事看似善良正义职业的人都没有救助 她,而是一个撒玛利亚人放下教派之争帮助了她。后来英美法系国家就将“撒玛利亚人” 这个单词翻译成“善良人”。目前西方又将“善良人”分成“消极的善良人”和“积极 的善良人”,对于只救助受害人而对自身没有人身危险性的善良人,被称为“消极的善 良人”;对于抗衡或阻止罪犯与自然灾害的善良人,被称为“积极的善良人”。一般情况 下“积极的善良人”往往面对强大的人身危险性,而“消极的善良人”基本上没有人身孙日华.见义勇为认定的法理反思与制度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2013,1.参见徐国栋.见义勇为立法比较研究J. 河北法学,2006,7.朱孟杰.论见义勇为法律制度的完善D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3,6.4危险性。西方现代对见义勇为的研究因两大法系的不同而不同。在美国各州纷纷通过好撒 马利亚人法,其中包括对见义勇为人受到包括死亡在内的损害由国家赔偿。在英国, 多采用判例法,其中包括上诉法院的判例形成的鼓励和表彰救援他人行为的司法政策, 救援人员因施救行可以从危险引起人处获得物质赔偿和精神赔偿。英国的判例法并不规 定人们救助他人的义务,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道义责任,不应强加于人,但他们对救助他 人的人给予优待,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优,这与美国多数州的做法是相同的,是对“消 极好撒玛利亚人”的提倡。大陆法系的国家多以刑法的对“见危不救”进行入罪,如挪威刑法典(第 387条)、土耳其刑法典(第 476 条)、意大利刑法典(第 593 条)、德国刑法典(第330 条)等,除了刑法的不作为犯罪外,大陆法系国家对见义勇为还通过民法规定了见 义勇为的内容。比如法国规定了见义勇为行为人在尽了善良理性人应尽的注意义务,且 没有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受害人(被救助人)遭受损失的,见义勇为行为人可以免除责 任的承担。对于而见义勇为行为人在见义勇为过程遭受损失的赔偿,依据无因管理制度 处理,即由受益人承担赔偿责任。可见法国对见义勇为行为人的保护分为积极的保护和 消极的保护,在积极方面是对见义勇为行为人的赔偿,消极方面是对见义勇为行为人的 过失免除责任。德国对见义勇为行为人在见义勇为过程中遭受的损失也是依据无因管理 制度来解决的;与法国相似,德国民法规定见义勇为行为人在见义勇为过程中只对因故 意或重大过失造成被害人的损害承担责任。1.3见义勇为实例及研究方法1.3.1见义勇为实例案例一:北京某大学 21 岁的学生高某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勇敢救助落水队友, 最终队友被救而高某却丧生于黄河之中。后被北京市认定为“见义勇为好市民”给予了 精神奖励,并获得学校的认可,获得了“全国优秀大学生”的奖励。虽然有如此多的 精神嘉奖,但其的背后还是有诸多的失落:父母老年丧子无限哀伤、高某尸体无处寻找、 精神上的鼓励无法弥补父母的经济压力于是高某父母诉请法院判决被救者和活动组织者支付人身损害赔偿,却被一审裁定 驳回。理由是“被救者已年满 18 岁,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承担民事责任,将记者陈霞,大学生见义勇为牺牲,父母向获救人索赔EB 兰州晨报. /a/20080228/002233.htm.访问时间 2015 年 3 月 21 日。5其父列为被告属主体不适格。带队的队长赵某提供的证据证明其不是组织单位的负责 人,将其列为被告,主体也不适格”。与此同时,舆论也不支持高某父母提起诉讼, 称身负如此多的名誉,高某父母还要求索赔不配做英雄的父母等。根据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 害赔偿解释)第 15 条的规定,法院应该做出支持诉讼请求的判决,但结果为何事与 愿违呢?是见义勇为行为人及其利害关系人不该获得这份用生命换来的赔偿?还是法 律规定的证明责任对见义勇为行为人保护不利?案例二:沈阳市的 24 岁的宋某在就餐时,看到同学王某与刘某发生争执厮打中, 上前劝阻不幸被王某的朋友用持随身携带的尖刀刺伤,后抢救无效死亡。王某的朋友被 刑事处罚,但父亲老宋一直在为儿子申报“见义勇为”,证明材料包括:老宋所在单位、 老宋居住的凤凰城经济管理区村民委员会、凤城市凤凰城经济管理区和宋某所在的学校 开具的证明。但仍然申报未果,于是老宋将沈阳市铁西区“综治办”起诉到法院,要求 认定宋志强为见义勇为。 但法院以老宋的请求事项不属于行政审判权限范围为由驳回 起诉。根据辽宁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的规定见义勇为申报人的救济权利 只有向上一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机构申诉,而没有行政诉讼的权利。另一方面行政 机关只认定材料齐全、没有争议的见义勇为行为,一旦见义勇为行为中存在纠纷就不予 确认。各省条例中的这种确认漏洞如何弥补?见义勇为申报人在行政机关不予认定、认 定错误时如何维护权利?见义勇为行为中存在的权利争议到底是什么性质?这些问题摆在笔者面前,如果解决不好也实实在在的伤害了那些善良勇敢的见义勇 为行为人,于是笔者提出了从侵权责任法的角度剖析见义勇为行为中本质上的民事 法律关系。记者陈霞,大学生见义勇为牺牲,父母向获救人索赔EB 兰州晨报. /a/20080228/002233.htm.访问时间 2015 年 3 月 25 日。该法第 15 条规定:“为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因没有侵权人、不能确定侵权 人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赔偿权利人请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参照朱孟 杰,论见义勇为法律制度的完善D.中国海洋大学,2013,6.辽宁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规定,对拟确认为见义勇为的,除确需保密外,县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机构应当将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主要事迹通过媒体或者网络向社会公示,公示期限为七日。对公示期届满无异议或 者经审查异议不成立的,由县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机构予以书面确认;不予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的,应当向申 报人书面说明。申报人对不予确认有异议,可以自收到不予确认书面说明之日起十日内,向市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 工作机构申诉。61.3.2研究方法及思路 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本文通过搜集已有文献资料,从中研读与见义勇为的学术争议;从不同学科角度展开的对见义 勇为的问题分析、建议提出;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有关见义勇为的立法及实施情况 的汇总等。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方法,对与见义勇为有关的学术讨论进行行政法、刑法、 法理、民法等不同学科的比较分析,对国内外有关见义勇为的学术讨论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异同点,并通过国外优秀经验的借鉴对我国见义勇为不足方面提出建议;本文对与 见义勇为的研究并不仅仅停留在就理论论理论的层面上,还加强了解了实践中见义勇为 的审判实例等,深入的分析了实践中见义勇为审判多以侵权责任法进行认定,因此 分析如和联系实践增强对见义勇为的保护和鼓励;本文整理实践中的特殊案例,由案例 引出问题,进而对案例进行分析,对理论进行讨论并适时的提出作者的拙见。此外,本 文还采用了逻辑归纳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图表法和综合法等。在研究思路上,本文首先通过对见义勇为的界定、国内外立法比较以及国内立法缺 陷和国外立法借鉴等内容的阐述,为见义勇为奠定理论基础;进而通过详细分析见义勇 为在侵权责任法中的理论问题,详细讨论如何适用侵权责任法认定见义勇为,详细的讨 论了见义勇为中适用的一般归责原则、侵权主客体、证明责任以及赔偿等内容;接下来 在立法上对见义勇为有了更加专业的了解后,笔者引入实践中的案例,对见义勇为适用 侵权责任法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实践中常见“见危不救”现象的原因,分析并提出笔 者的拙见。72见义勇为的一般理论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勇为从简单的字面意义来看就是遇 见或看见正义的事要勇敢的做。可以说,见义勇为中最重要的就是“义”和“勇”二 字,可以说见义勇为本就是道德提倡和鼓励的行为,因此它的伦理学意义非常重要,这 在我国古代表现的尤为明显,但在古代民刑不分、道德与法律不分,因此仁人志士见义 勇为行为鼓励倡导又入罪加以惩罚。唐律疏议第 453 条和第 454 条就规定,遇到 故意伤害、盗窃、强奸犯罪的“路人”要拘捕罪犯送到衙门;追捕犯罪的人向行人呼救, 行人有能力帮助而未帮助的,打八十大板。宋刑统也有相似的规定,唐宋将追捕犯 罪制止侵害型见义勇为规定为义务,同时在道德上提倡其他类型的见义勇为,与现代法 律意义上规定的见义勇为尚有区别。2.1见义勇为的界定现代成语大辞典将见义勇为解释为“没有特殊职务或义务的人,为了保护国家、 公共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侵害或危险,而做出的紧急危难zkq20150910救助行为。”成语大辞典对见义勇为的解释基本上与很多省市的见义勇为鼓励和保护条例中的定义基本吻合。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义勇为的法律界定。 2.1.1见义勇为的行政法界定见义勇为虽不属于广泛适用的法律术语,但国务院的决定、地方法律法规中直接以 见义勇为为规范对象,只是不同的地方法规中的定义不同;民法中没有“见义勇为”这 一用法,但理论界都有对见义勇为的界定。民法学和行政法学对见义勇为的定义相似, 但对于见义勇为的性质却存在行政协助说、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说和无因管理说等不同的 界定,那么我们先阐述行政法和民法理论对见义勇为的界定,然后再比较行政法和民法 理论对见义勇为性质认定的区别。行政法对见义勇为的界定体现在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如河北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邝少明.法律视野下的见义勇为基于立法进行补偿和奖励的角度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12: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 年版 620 页.钱大群.唐律译注M.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8: 361.唐律疏议第 543 条规定“诸被人殴击折伤以上若盗及强奸,虽 旁人皆得捕系以送官司。”钱大群.唐律译注M.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8: 361.唐律疏议第 543 条“诸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 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能得助者,勿论。”萧蓉.世界著名法典选编中国古代法卷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61 页.宋刑统卷 28“诸邻里被强 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罗竹凤.成语大辞典M.汉语大辞典出版社 2000: 388.8为条例规定“见义勇为是指在法定职责、法定义务之外,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 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行为”;浙江省见义勇为 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规定与河北省的相似,也是规定了排除特殊职务和特定义务人的 适用,保护的对象也就是说受益人也包括:国家、集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湖南衡阳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3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年山东省公费师范生(定向临沂就业)竞岗选聘专项考试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招聘43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新)
- 2025年岳阳市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中信银行吕梁市交城县2025秋招笔试综合模拟题库及答案
- 平安银行南昌市红谷滩区2025秋招面试典型题目及参考答案
- 民生银行深圳市盐田区2025秋招信息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招商银行广州市南沙区2025秋招面试典型题目及参考答案
- 在2025年学校作风建设专题总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
- 执业药师之《药事管理与法规》能力检测及答案详解1套
- DB37-T 1997.1-2019.物业服务规范 第1部分:通则
- 牛津9AU3-Head-to-head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课件
- 小学数学西南师大四年级上册二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
- 深信服SDWAN产品介绍
- 通信光缆线路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大全
- 购牛合同参考参考
- 纳迪亚之宝全流程攻略 100%完结完整通关指南
- mc2200监控模块后台通讯协议v
- 第四讲政府间关系
- GB 30678-2014 客车用安全标志和信息符号(高清版)
- 中国传统节气二十四节气秋分简介农民丰收节专题资料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