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税收概论 2 税收在历史上也称为税 租税 赋税或捐税 它是国家为向社会提供公共品 凭借行政权力 按照法定标准 向居民和经济组织强制 无偿地征收取得的财政收入 3 税收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行使征税权的主体是国家国家凭借行政权征税征税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品税收须借助于法律形式进行 4 第一节税收的特征 一 税收的基本属性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 凭借政治权力 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 参与剩余产品价值的再分配 强制地 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分析税收的基本属性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税收的共性 二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税收的特性 5 税收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 有了剩余产品 产生了私有制 出现了阶级 建立了国家的产物 税收属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范畴 征税的过程就是把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从其他社会成员手中转变为国家所有的过程 6 西方理论界较有代表性的是 交换说 与 义务说 所谓 交换说 指的是 税收是纳税人对国家向其提供安全保护和公共秩序所付出的一种代价 国家与纳税人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 国家征税的依据是他向纳税人提供了安全保护和公共秩序等利益 7 义务说 则可概括为 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向纳税人所进行的强制课征 纳税人对国家负有纳税的义务 国家征税的依据即是纳税人具有这一纳税义务 8 我们认为 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征税 这才是国家征税的最深层次依据 这叫 权力说 国家为了满足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但自身又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因而只能凭借其政治权力 对纳税人进行强制课征 国家取得税收收入从来都是与国家权力相联系的 国家征税所依据的只能是其政治权力而非财产权力 9 二 税收的特征 1 强制性 强制性并非国家的暴政 征纳双方都被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之中 是一种强制性与义务性 法制性的结合 强制性是相对的2 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并不是绝对的 而是一种无偿性与非直接 非等量的偿还性的结合 3 固定性 规范性 实际上是指程序的确定性 征纳双方都不能任意违背 10 第二节税收发展 一 税收的发展税收同其他财政范畴和经济范畴一样 存在从萌芽到定形的发展过程 税收的起源是一个过程的概念而不是时点的概念 我国税收在西周至春秋的井田制时期处于萌芽状态 在鲁宣公 初税亩 时期随土地私有制的确定成为成熟的 定型的财政分配形式 其中初税亩是战国时期鲁国在鲁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594年 实行的制度 即不论公田 私田一律按亩征税 11 井田制 而井田制即井田 一井 九百亩 八家农户各分百亩私田 剩余的百亩公田由八家共耕 公田的农产品归奴隶主国家所有的制度 实行于夏 商时期 如 孟子 滕文公上 载 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 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 12 井田制 记其九夫为井而无公田者 如 周礼 地官 小司徒 载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 九夫为井 四井为邑 四邑为丘 四丘为甸 四甸为县 四县为都 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凡税敛之事 当始实行于周代 13 初税亩 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 田赋的历史最为悠久 夏 贡 商 助 周 彻 已具有田赋的雏形 鲁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594年 实行 初税亩 是我国正式农业赋税制度的开始 从秦汉至明清 历代封建王朝把对土地征收的田租或赋税作为主税 同时 还有按人口征收的人头税和徭役 14 初税亩 我国最早的税收形式为战国时期的 初税亩 而之前的 井田制 以征取劳役地租形式出现 包含了税收的萌芽 为后世力役之征的雏形 是西周时期典型的土地制度 公田之法 十足其一 今又履其余亩 复十取一 首先 这一制度用税收这种国家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其次 这一制度使中国按照田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开始萌芽 15 初税亩 第三 这一制度使中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第四 这一制度造就了一种全新的封建分配制度 第五 这一制度的实施给了奴隶制致命的一击 为奴隶制的彻底崩溃敲响了丧钟 中国的赋税历史 政治历史从此翻开了新一页 16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税收制度大致沿着以人头税 力役之征为主体 人头税和土地税并重 土地税为主体的轨迹发展 其分水岭为唐德宗建中元年 公元780年 杨炎推行的 两税法 和明嘉靖年间实行 一条鞭法 及清康熙时期实行的 摊丁入地 地丁合一 制度 17 租庸调 唐初的租庸调 有田则有租 有家则有调 有身则有庸 租者 十一之税也 调者 调发兵车井田之赋也 庸者 岁役二旬 不役则收其资 役多则免调 过役 则租调俱免 无伤于民矣 租庸调制是 租出谷 庸出绢 调出布麻 唐中期的两税法 两税法将农业赋税简化为地税和户税两种 地税征粮 户税征钱 分夏 秋两季交纳 18 两税法 两税法是唐朝中叶实行的用以取代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 自唐玄宗开元 713 741 以后 均田制度逐渐废弛 与之相适应的租庸调也难以为继 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 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 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 始改行两税法 19 两税法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国家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 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额 向当地人民征收 土著户 当地人 和客居户 外来户 均编入现居州县户籍 依照丁壮和财产 主要是土地 多少定出户等 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税额 每年分夏 秋两次征收 夏税限6月纳清 秋税限11月纳清 故称 两税 亦有一说因其分为户税 地税两项 20 两税法 两税依户等纳钱 按垦田面积纳米粟 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 779 垦田数为准 平均摊派 租庸调和杂徭 杂税悉省 但丁额不废 无固定居处的商人 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 21 两税法 两税法变租庸调以人丁为征收赋税标准的原则为以财产 主要是土地为征收标准的原则 是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改变后的反映 是中国古代税制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两税法实行初期 统一了紊乱的税制 扩大了赋税的承担面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后来 弊端丛生 征敛趋于苛重 但由于两说法适应地主私有制经济的发展 其税制的基本原则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 22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 明神宗万历九年 1581年 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主要内容是 把一切征项包括田赋 徭役 杂税等合并起来编为一条征收 化繁为简 把过去按丁 户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 称为户丁银 户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 需要注意的是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入田赋 只是部分摊入 一概征银 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 差役由政府雇人充当 这是我国税收历史上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 23 地丁合一 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 又称摊丁入亩 地丁合一 丁随地起 通称地丁 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的改革 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后 代役的丁银随役 赋合并 已逐渐按田亩征收 但未普遍实行 清初 地赋 丁赋一般分别课征 16 60岁者称丁 按人丁所课之赋称丁赋 丁数每五年调查一次 康熙五十一年 1712 清政府规定 以康熙五十年征粮册之丁数 2462万人 为常额 征收丁赋 固定不变 此即所谓 盛世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 清史稿 食货志 24 地丁合一 摊丁入地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取消了沿袭几千年的人头税 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农民的人身束缚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简化了税制 节省了征收费用 增加了财政收入 充裕了国库 据统计 自康熙帝推行摊丁入地制以后 到乾隆末年的50余年 政府贮存库银有7000万两 相当于改革前丁银335万两的20倍 摊丁入地的局限性在于 它不可能真正长期减轻农民的负担 25 二 税收变化 一 税收形式发展变化贡 助 彻 赋 租 捐 税等 二 征税依据发展变化实物 力役 货币 三 税收法制发展变化专制课征 法制课征 四 税制结构发展变化直接税 间接税 直接税 五 税收地位变化发展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 26 第三节税收要素和税收分类 一 税收制度的要素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此外还泛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税收体系 其核心是税法 我国的税收体系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种 以财产税 资源税和行为税为辅助税种 税制要素指的是税收的实体部分 即各个税种法规必须规定的内容 27 28 一 广义税基 是指抽象意义上的课税基础 从宏观角度进行考察 可把整个税基归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国民收入型 以国民收入为课税基础的税收统称 如各种所得税就属于这种类型 2 国民消费型 以居民消费支出为课税基础的税收统称 如各种商品税就属这种类型 3 国民财富型 以社会财富为课税基础的税收统称 如各种财产税就属这种类型 29 二 中义税基 是指具体税种的课税基础 也可称为课税对象 是从微观角度进行考察 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 也是税收分类的主要依据 30 现仅就最具特点的典型税种的课税基础进行介绍 1 以商品销售额为课税基础 主要有销售税 消费税 营业税 周转税等税种 2 以商品增值额为课税基础 主要有增值税 3 以企业利润为课税基础 主要有企业所得税 4 以个人收入为课税基础 主要有个人所得税 5 以工资额为课税基础 主要有工薪税或社会保险税 6 以财产价值额为课税基础 主要有财产税和财产转移税 31 三 狭义税基 是指计算税额时的课税基础 也可以称为计税依据 是计算政府税收和纳税人税收负担的最重要因素 32 一 纳税人 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是纳税的主体 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 与纳税人有关的概念还有负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其中扣缴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33 二 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是指征税的客体 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 税目 指税法规定的同一课税对象范围内的具体项目 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 反映征税的广度 计税依据 是税法规定的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 是征税对象量的表现 34 三 税率 税率是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 反映征税的深度 是税收制度的核心 国家征税的数量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取决于税率 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税率可划分为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三种 1 比例税率 对同一征税对象 不论数额大小均按同一比例征税 具体又有统一比例税率和差别比例税率 2 定额税率 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 35 3 累进税率 它是对同一征税对象 随着数额的增大 征收比例也随着增高的税率 表现为将征税对象按数额的大小分为若干等级 不同等级适用由低到高的不同税率 征税对象数额愈大 税率愈高 数额愈小 税率也愈低 全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照所属级距的税率计算应纳税款的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 对每一级距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进行计算应纳税款的税率 36 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 对每一级距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进行计算应纳税款的税率 超倍累进税率则是以征税对象数额相当于计税基础数的倍数为累进依据 按超倍方式计算应纳税额的税率 37 38 税率的划分 比例税率 定额税率 累进税率 图8 1定额税率 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 税基 累进 比例 定额 O 税率 39 四 减税免税 减税 免税是根据国家政策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 它把税收的严肃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使税收制度按照因地制宜和因事制宜的原则 更好地贯彻国家的税收政策 起征点 是指征税对象数额所达到的应当征税的界限 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不征税 达到起征点数按全部数额征税 国家对某些需要鼓励的事业或某种行业 明确规定给予免税或减税以支持其发展 40 免征额 是指准予从征税对象数额中扣除的免于征税的数额 征税对象小于免征额时 不征税 超过免征额时 只就其超过的部分课税 41 五 违章处理 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的税务违章行为所采取的惩罚性措施 如纳税人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 未按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 未按规定设置 保管账簿或计账凭证 未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等 税收制度法规定方面违章行为偷税 抗税 骗税 欠税等 42 第四节税收负担分析 一 税收负担的含义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 个人和法人 实际承受的税款 它表明国家课税对全社会产品价值的集中程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 43 二 税负水平分析 宏观税收负担主要研究国家当年征收的税收总额与一国的社会产出总量或总经济规模之间的对比关系 即社会的总体税负水平 宏观税负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 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重要指标 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程度 微观税收负担主要研究单个纳税人向国家交纳的税收与其产出的对比关系 即企业或个人的税负水平 44 2010年 我国宏观税负为26 4 2009年为25 3 而2009年世界各国平均水平为36 4 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40 8 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32 9 从人均财力水平来看 我国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口径 2010年我国人均政府财政收入按照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66美元 而根据预测 2010年 美 日 德 法等国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都在14000美元以上 45 46 47 三 拉弗曲线 简介 拉弗曲线 一般情况下 税率越高 政府的税收就越多 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 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 投资减少 收入减少 即税基减小 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48 三 拉弗曲线 简介 1高税率并不一定能带来高效率和高税收 2 一定数额的税收都可能通过两种税率取得 3 适当的低税率反而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49 第五节税负转嫁与归宿 一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税负转嫁是纳税人通过一定的方法 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负的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 也就是税收负担的实际承受者 这样就产生了纳税人可以是负税人 部分负税人和非负税人的不同情况 如果税负的归着点是纳税人自己 这是税负的直接归宿 如果是他人 称间接归宿 50 二 税负转嫁的形式 1 前转 2 后转 3 混转 4 辗转转嫁 5 税收资本化 6 消转前转是指纳税人在进行交易时 按课税商品的流转方向 用提高价格的办法 把所纳税款向前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消费者 这是税负转嫁的基本形式 后转是指纳税人用压低价格的办法把税款向后转嫁给货物或劳务的供应者 例如纳税人通过压低购进原材料价格将税负转嫁给原材料生产者 51 混转是指对一个纳税人而言 前转和后转可以兼有 也就是将税款一部分向前转嫁给商品购买者 另一部分向后转嫁给商品供应者 辗转转嫁是指转嫁行为发生多次税收资本化是指税负转嫁的一种特殊形式 即应税物品 主要是土地和其收益来源较具永久性的政府债券等资本品 交易时 买主将物品可预见的未来应纳税款从所购物品价格中作一次性扣除 此后名义上虽由买主按期纳税 实际上税款由卖主负担 消转又称转化 指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抵补 通过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大数据的生物质颗粒锅炉行业研究报告
- 农业科技驱动下的农产品流通变革
- 产品营销策划书编写要点
- 2025至2030耳麦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咨询报告
- 计算机硬件设备维修手册
- 绿色能源生态圈建设中的新型电力存储技术趋势研究
- 物流经理年度工作回顾与展望
- 2025至2030蜂蜜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建筑钢材智能检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 【初中科学】土壤与植物生长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医疗机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清单(试行)》知识培训
- 人工智能辅助科研数据挖掘与分析
- 2024年秋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
-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2024-2025学年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含答案
- SEAtech 石油石化ICS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 班级管理中的法治教育实践
- 高二【数学(人教A版)】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2)-教学设计
- 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