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4课《在柏林》同步练习.doc_第1页
人教统编版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4课《在柏林》同步练习.doc_第2页
人教统编版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4课《在柏林》同步练习.doc_第3页
人教统编版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4课《在柏林》同步练习.doc_第4页
人教统编版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4课《在柏林》同步练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4课在柏林同步练习姓名:_ 班级:_ 成绩: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 基础达标 (共7题;共29分)1. (6分)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 (q j)汤药还能治疗。 (2)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 (zhng zhng)的射箭能手。 (3)他自己立下一条规矩 (ju j),每天至多撒 (s s)四次网。 (4)老话确实讲得不错,真是“恩将 (jing jing)仇报”! (5)文成公主到了达尤龙真这个地方的时候,可恶 ( w)的乌鸦飞来说了坏话。 (6)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 (q j)汤药还能治疗。 (7)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zhng zhng)的射箭能手。 (8)他自己立下一条规矩(ju j),每天至多撒(s s)四次网。 (9)老话确实讲得不错,真是“恩将(jing jing)仇报”! (10)文成公主到了达尤龙真这个地方的时候,可恶( w)的乌鸦飞来说了坏话。 (11)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q j)汤药还能治疗。 2. (5分)照样子,写词语。(至少二个) (1)隐隐约约(叠词)1 (2)跃跃欲试 1欲动 2欲坠 (3)南征北战(含反义词)_(4)神清气爽(含近义词)_3. (8分)看拼音,写词语。shu zh di tgng zhngji chb k f d_4. (4分)连线。 弹_ 京戏唱_ 钢琴画_ 秋千荡_ 图画欲穷千里目_ 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直下三千尺_ 更上一层楼不敢高声语_ 独钓寒江雪孤舟蓑笠翁_ 恐惊天上人5. (2分)按要求写词语 (1)写近义词。 抑制1 瞬间2 潮湿3(2)写反义词。 幸运1 轻松2 腼腆36. (2分)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是( )A . 他的作文提纲写得很好。B . 我们要刻服困难,努力学习C . 既使遇到困难,他也能想方设法解决。(2)下列句子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件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B . 我们要发挥成绩,改正缺点。C . 他在赛场上非常冷静,发扬了正常水平。(3)“你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不能把它作为骄傲自大的资本”。给这句话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是( )A . 因为所以B . 即使也C . 无论也7. (2分)对在柏林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产生了震撼。B . “静得可怕”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C . “静得可怕”是基于老兵说话的同时眼光散发出的威慑力。D . “静得可怕”激起读者的思考,唤起人们对战争的憎恶与愤恨。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3分)8. (12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握住母亲的脚日本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人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抱过你母亲的脚吗?”年轻的大学生被主考的提问弄愣了,满脸(排 绯)红。主考官接着又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 必需)抱抱你母亲的脚。”青年红着脸走了。他闹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照主考官的要求抱抱母亲的脚。 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大学。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他压根儿没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脚时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青年回到家时,母亲还没归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母亲很晚了才归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住母亲的脚。突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 竞)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脚拥在怀里,久久不肯松手开。第二天,青年如约去了那家公司,心情(沉重 深重)地对主考官说 我现在才真正明白 做人是那么不容易 成才又是何等的(坚 艰)难 你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 人只有理解母亲 他才可能善待自己 主考官这时笑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公司上班吧!” 主考官旨在(考验 检验)大学生的悟性,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1)在文中的横线上加上标点。1 (2)选择括号内正确的字和恰当的词语。 (3)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互相依靠着过日子,彼此不能分离。 1时刻牢记着。 2能力出众。 3(4)写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然后再仿写一个。_(5)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_9. (31分)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在柏林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假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 他说 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 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 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 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1)根据括号内语句的意思,在前面的横线上填入相应的成语。 聪聪的心算能力非常强,一看题目就能_(不经过考虑)地说出正确的答案。对别人_(用手脚示意,乱发号施令)是不文明的行为,也是对对方的不尊重。(2)文中两个小姑娘一次“嗤笑”一次“傻笑,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是( )。 A . 渲染气氛。B . 设置悬念。C . 埋下伏笔。D . 烘托心情。(3)文段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说明了_。句中“几乎”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4)文段中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是_、_,这描写是为了揭示_。 (5)文段中多次重复“一,二,三”的原因是_。 (6)将文段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双重否定可改为陈述句。 (7)在文段空白处加标点。 (8)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9)文段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10)大家为什么都不说话?你觉得他们都在想什么? 第 8 页 共 8 页参考答案一、 基础达标 (共7题;共29分)1-1、答案:略1-2、答案:略1-3、1-4、答案:略1-5、答案:略1-6、答案:略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