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docx_第1页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docx_第2页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docx_第3页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上篇。故篇名亦作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题中,召公亦作邵公。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便介绍了其被逐的过程,文章简洁分明,逻辑清晰,是国语名篇。作品原文厉王虐(1),国人谤王(2)。召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6)。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7),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8)。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9),为民者宣之使言(10)。故天子听政(11),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2),瞽献曲(13),史献书(14),师箴(15),瞍赋(16),曚诵(17),百工谏(18),庶人传语(19),近臣尽规,亲戚补察(20),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1),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2)。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3),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4)。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5)。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6),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7)?”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28)。三年(29),乃流王于彘(30)。(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国语)1词句注释(1)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2)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邵,一作召。(4)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5)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6)谤者:批评国王的人(7)弭(m米):消除。(8)障:堵塞。(9)为川者:治水的人。(10)宣:疏导。(11)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12)公卿:指执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称。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列士:古代官员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统称列士。位在大夫之下。诗:指有讽谏意义的诗篇。(13)瞽(g鼓):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14)史:史官。书:指史籍。(15)师:少师,乐官。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16)瞍(su):没有眼珠的盲人。赋:有节奏地诵读。(17)曚(mng蒙):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18)百工:周朝职官名。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19)庶人:平民。(20)亲戚:指君王的内外亲属。(21)耆(q其)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修:整理修饰。(22)悖(bi倍):违背道理。(23)原隰(x席):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井衍沃”。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24)兴:兴起、表露之意。(25)阜:丰盛。(26)夫(f扶):发语词,无义。(27)与:语助词,无义。一说为“偕从”之意,句谓老百姓跟从你的能有多少?亦通。(28)国人:“国”下原无“人”字,据别本补。(29)三年:周厉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国人放逐到彘,据此邵公谏厉王事当在公元前845年。(30)乃流王于彘(zh):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于是:从,从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31)谤:议论;指责。(32)甚:严重。(33)于是:从这里1白话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能有多少人来辅助帝王您呢?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作品鉴赏中国古代历史家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有尚实录、寓褒贬的优良传统。他们往往忠于历史真实,并从那些孤立甚至偶然的事件中,去挖掘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后代统治者借鉴。国语这篇文章记载了周厉王被逐的过程。召公亦作邵公。周厉王执政时,由于残暴无道,遭到人们的谴责,然而他非但不思改弦易辙,反而采取高压手段堵塞舆论的批评。结果,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举起反叛的旗帜,把他从国君的宝座上拉了下来。它告诉人们一条真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即是说,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全篇文字简洁,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召公谏厉王弭谤在结构上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文章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2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1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2出处简介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公元前990(周穆王十二年)到公元前453(周贞定王十六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一些史实。包括各贵族间朝聘、宴会、讽谏、辩论、应对之辞,一些历史事件及传说故事。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