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庸节选教学思路一、文化背景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中庸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但是在南宋以前,就已经有人开始重视中庸。刘向别录把中庸列为礼记中的“通论”一类,把它看成是从总体上来论述儒家学术的基本原理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为中国古代士人必读的经典,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虽并非出自孔子亲笔,但是它却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的思想,被认为是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章。朱熹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不仅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且强调它的思想“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意思是中庸的意义无穷无尽,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体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朱熹认为中庸不仅重要,而且也是四书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籍。他曾经说过,读“四书”,应该先读大学,再读论语孟子,最后才能读中庸。中庸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中庸之所以受到后儒的重视,根本原因是其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从总体上作了系统化的阐述。其深刻而精微的思想内容,它所阐述的一整套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十分切合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二、内容理解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反映在课文部分,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其一:“性”“道”“教”的含义及其关系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与人是一体的,“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朱熹论语集注季氏),天不仅化育了万物,而且把天的正理也赋予了万物,所以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是“性”。“率性之谓道”,“率性”的意思并不是任由本性为所欲为,而是说,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做“道”。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完善。人之性,是上天所赋予的;道,是按照人的本性去做。教,教化,使道得以修明。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因而,中庸强调,“道”是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中庸论修道,主要在“慎独”上下功夫。“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句话揭示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些与“道”相背离的细微的萌芽在隐蔽不为人所见的时候,人们自己已经知道了,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这时候就非常谨慎,要阻遏这种萌芽的发展,以免使自己越来越偏离正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求自己整个身心的活动,处处合乎规范,凭着高度自觉,遵循正道。当喜、怒、哀、乐尚未表现出来的时候,是“性”,“性”本来就包含着喜怒哀乐之情,而且是无过无不及之的,所以把它叫做“中”;这种喜怒哀乐之情表现出来而合乎法度,叫做“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这样,天地万物就能各得其宜,各得其所,运行不息,生生不已。“中”是“性”,是天下的根本。“和”是“道”,是天下人普遍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其二:“诚者”“诚之者”的含义及其区别“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按照朱熹的解释,诚,是真实不乱的意思,是天理的本来状态。圣人的道德,和天理是一致的,不必思考和努力自然就能达到中道。诚之,是不能真实不乱,但是希望真实不乱的意思,这是人力所能做的,而且是应当做的。不能达到圣人境界的人,不能没有个人的欲望,品德不能完全真诚,所以不能不经过思考就达到天理,而必须选择善,然后明了至善的道德。既然不能做到像圣人那样不必努力就能达到中道,所以就一定要坚决地守住至善的道德,然后可以使自己达到真实不乱的诚的境界,这是一般人达到中道的方法、途径。可见,人为地达到诚,需要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孟子离娄上中有孟子类似的话:“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之道就应该思诚;“思诚者,人之道”,思诚就是追求诚,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要求。天道是诚,人人都拥有天命所赋予的“性”,但是,诚性虽然人人具有,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即不经过个人努力而自发地实现,所以在追求诚的过程中,自身的努力,自我的完善就非常重要。“择善”,是要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来完成的;“固执”,是要通过不达到目的就“弗措”的坚定意志和“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加倍努力来完成“择善”。“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告诉我们人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就能使自己获得成功。应该注意的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虽然属于“择善”的方法,但也属于学习过程理论。程颐曾经说:“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朱熹则认为这是“为学之序”。作为学习过程理论,五步学习过程可以说是明确、具体、深刻、全面、系统的。中庸不仅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明确的阶段划分,而且还强调了学习过程中非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性化定制离婚协议书模板
- 物流运输合同签订与仓储管理流程图
- 离异父母子女抚养费增加及支付金额调整协议
- 物业分公司7月物业费收缴及使用专项合同
- 离婚协议签订时双方子女国际交流及留学协议
- 煤炭运输合同范本:煤炭行业运输安全标准
- 房地产销售团队核心信息保密及竞业限制合同样本
- 讲师礼仪培训纲要
- 生字记得快课件
- 乳房标本解剖课件
-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解读课件
- 2025安化事业单位笔试真题
- 浙江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换发证检查标准
- 万玮:《班主任兵法》
- 拔牙知情同意书
- 《结构化学》课件第二章-原子的结构与性质
-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与建议
- 个人分期还款协议书的范本
- SOP的作用与重要性
- 数据结构课程标准
- 中国地图(各省可调整编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