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论文:行政管理论文——新农村建设.doc_第1页
自考论文:行政管理论文——新农村建设.doc_第2页
自考论文:行政管理论文——新农村建设.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由于是一个农业、农村和农民大国,在整个20世纪,中国发展的基点在农村,并以农村为动力源。但“三农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有赖于工业和城市发展。20世纪,农村和农民为现代工业和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进入21世纪,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由此将实现从“农村包围城市”向“城市带动农村”的转变。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中国现代化所作出的贡献,造就了当下中国在世界竞争格局中迅速崛起的大国地位。与此同时,中国还必须解决在当今世界上有着最多农村人口的农村和农民问题。但与20世纪相比,进入21世纪后,中国发展战略的基点已由农村转入城市。国家发展走向将从“农村包围城市”向“以城市带动乡村”转变。其一,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马克思在谈到现代历史时,是将城市作为发动机的。在马克思看来:“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和需求这个集中的事实;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列宁也曾经将城市比作现代历史前进的火车头。20世纪中国,我们不余遗力,甚至不惜让农民作出巨大贡献,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现代工业和城市才是现代历史发展的发源地和推进器。中国要在21世纪崛起为世界强国,从根本上还得依靠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在现代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是依靠传统农业成为世界强国的;也还没有那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依靠传统农业而摆脱生存与发展困境的。20世纪70年代的波尔布特在柬埔寨推行非城市化和反城市化道路,结果造成巨大灾难。其二,城市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在20世纪,中国不得不依靠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因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在农村。进入21世纪后,这一格局正在发展深刻的变革。第二、三产业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5%以上,城市人口已占三分之一以上。如果不以户籍制为线,城市人口的比例更大。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占三分之二以上。无论是经济贡献,还是人口数量,城市已成为主体。其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了统筹城乡发展,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这本身就表明,单纯依靠农村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克服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总体框架下进行的。换言之,没有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新农村建设。韩国在1970年代兴起的“新村运动”只是缓解了城乡矛盾,但并没有根本上解决。根本解决城乡矛盾的基础还是依靠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这也是韩国为我国许多人到韩国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泼冷水的重要原因。当下,离开现代工业和城市发展,孤立地看待新农村建设,试图仅仅农村内部寻求新农村建设动力的思路,实在是一种“孤芳自赏”的臆想。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大多是从毗邻城市的城郊地区向边远地区扩展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农村建设有赖于城市发展。参见潘维:“组织贫困农村建新城”,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2期。参见温铁军:两个没有看见和两个支持体系关于建设新农村的理论问题,“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6年1月26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