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地理计算能力精品课件 新课标版.ppt_第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地理计算能力精品课件 新课标版.ppt_第2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地理计算能力精品课件 新课标版.ppt_第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地理计算能力精品课件 新课标版.ppt_第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地理计算能力精品课件 新课标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地理计算能力 专题二 考情报告 专题二 考情分析预测 专题二 考情分析预测 专题二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比例尺的大小比较与缩放 1 比例尺缩放的计算 1 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 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 n 2 将原比例尺放大n倍 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 1 n 3 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 n 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 1 n 4 将原比例尺缩小1 n 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 1 1 n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2 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 或缩小 后图幅面积的倍数 是其比例尺放大 或缩小 到倍数的平方 3 实地面积的计算实地面积 图上面积 地图比例尺的平方 比例尺的大小是按照其比值的大小来衡量的 判断比例尺大小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2010 天津卷 某校地理小组学生在滨海公路沿线的山坡上 看到了几千年前形成的海浪侵蚀地貌 结合图文材料 回答问题 在学生绘制的该地区由陆到海的地形剖面图中 地形起伏不明显 为了突出图中的地形起伏 绘图时应采用的做法是 a 比例尺不变 适当扩大图幅b 水平比例尺不变 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c 比例尺不变 适当缩小图幅d 垂直比例尺不变 适当扩大水平比例尺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b 解析 在地形剖面图中 垂直比例尺的选择要考虑到地面起伏的大小 一般地图所示范围内 实际的垂直高度远小于水平距离 因此 要突出地形起伏 绘图时应选择较大的垂直比例尺 点评 在解答涉及比例尺的计算和比较的相关题目时 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单位的关系 在进行比例尺计算时 特别要注意二者单位的统一 二是比例尺的大小与比例尺分母的关系 比例尺分母越大 比例尺越小 反之越大 不能把比例尺大小与比例尺分母大小等同起来 三是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的关系 为了能更好地显示地形起伏 一般将垂直比例尺设置为水平比例尺的5 20倍 垂直比例尺越大 起伏越明显 反之不明显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c 解析 阿根廷国土面积约为278万km2 即27800000000000000cm2 由图上面积 实地面积 比例尺的平方可得出阿根廷的图上面积为27800cm2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点拨 探点 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也叫缩尺 公式为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认知 比例尺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图幅的大小和表达内容的丰富与详略 判断距离长短 地形坡度大小 风力强弱等都要注意不同幅地图比例尺的大小 这是高考考查地图知识的常见方式 关键 运用比例尺计算公式时 要将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换算成同一单位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时间计算 1 地方时的计算某地的地方时 已知地的地方时 两地的经度差 度 4分钟 东加西减 2 已知某地的区时 求另一地的区时所求地区时 已知地区时 两地时区差 1小时 正负号选取原则 东加西减 所求地位于已知地的东面 取 位于西面 取 注意事项 计算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 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 则减去24小时 日期加一天 若求出的时间为负值 则加上24小时 日期减一天 日期加减要注意大月 小月 平年及闰年等因素 若有航程时间 在已算好的时间上再加上航行 飞行 时间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3 北京时间和国际标准时间我国东西跨五个时区 为了使用上的方便 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称为 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 采用的是120 e的地方时 而不是北京 116 e 的地方时 北京时间 比北京的地方时早16分钟 以0 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国际上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 称国际标准时间 即格林尼治时间 又称世界时 国际标准时间常用于国际协定 国际通讯 天文观测和推算以及一些国际性事务中 以取得全球的一致性 在航海定位和极地科考中更是广泛应用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4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1 昼夜长短的计算 已知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数 求昼长和夜长 昼长 或夜长 昼弧经度数 或夜弧经度数 15 昼长 或夜长 24 昼弧长 或夜弧长 纬线长 已知日出和日落时间 时刻 求昼长和夜长 昼长 日落时刻 日出时刻 12时 日出时刻 2 日落时刻 12时 2夜长 24时 日落时刻 2 日出时刻 2 已知昼长的一半 即半昼长 也就是上午或下午时段 或者夜长的一半 即半夜长 也就是上半夜或下半夜的时段 求昼长或夜长 昼长 半昼长 2 24小时 半夜长 2夜长 半夜长 2 24小时 半昼长 2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据另一半球的同纬度的昼长 夜长 确定 某纬度的昼 夜 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的夜 昼 长 2 太阳出没时刻的计算 据晨昏线与当地纬线的交点确定 晨线与该纬线交点所在的经线时间为日出时刻 昏线与该纬线交点所在的经线时间为日落时刻 据昼夜长短确定 日出时刻 12 00 昼长 2 0 00 夜长 2日落时刻 12 00 昼长 2 24 00 夜长 2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5 不同日期在地球上所占的比例在地球上 分隔日期的界线有两条 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 经线 简称国际日界线 它在地球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实际上 国际日界线并不完全在180 经线上 而是稍有曲折 另一条则是地方时为0时 或24时 的经线 即自然日界线 它是由地球的自转而形成的日期的起点或终点 随着地球的自转自东向西移动 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有可能重合 即180 经线地方时为0点时 此时全球同属一个日期 解答有关某一日期范围占全球比例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地球上实际新的一天的起点 0时 所在的经线及其经度 然后再计算自该经线向东至日界线 180 经线 的范围占全球的份额 此为新的一天在全球所占的比例 以上计算的是地方时 在实际解题中 我们还要考虑区时的问题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 2011 重庆卷 某地北京时间6月22日6时左右日出 13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 约83 回答 1 2 题 1 该地最可能是 a 北京b 沈阳c 成都d 海口 2 该地当天上午太阳高度角达到36 时 布宜诺斯艾利斯 西四区 的区时约为 a 6月21日9时b 6月21日21时c 6月22日9时d 6月22日21时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1 c 2 b 解析 第 1 题 当北京时间为6月22日13点时 此地太阳高度达最大值83 即此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83 由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得此地纬度为16 26 n或30 26 n 由北京时间13点时 此地为正午12点可得此地经度为105 e 由此得出该城市可能为成都 第 2 题 据上题可知此地当地时间5点日出 到12点太阳高度由0 增大到最大83 需要7个小时左右 大约每小时太阳升高12 当太阳高度为36 时 应为日出3小时后 即105 e 东七区 地方时为8点 进而可得出西四区的区时为6月21日21时 故选b项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1 c 2 d 解析 第 1 题 由甲图可知当地发生了极昼 北京时间12时 当地0时太阳高度为10 正午太阳高度为30 解出当地位置为 80 n 60 w 直射点纬度为20 n 第 2 题 由乙图可知乙昼夜平分 因为此时不是二分日 故知乙在赤道 北京时间12时 乙地为半夜 乙地经度为60 w 故乙地的地理坐标为 0 60 w 解出甲乙距离约为8880千米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点拨 时间计算 计算时间首先必须区分地方时 区时 国际标准时间和北京时间等时间概念的区别和含义 明确所求点的经度位置 并在所给条件中找到某一条经线的经度数和该经线的时间 然后根据东加西减的方法计算 昼夜长短的计算 明确昼弧和夜弧的概念 昼夜长短取决于昼弧和夜弧所对应的弧度大小 求某地日出 日落时间的关键是找到所求点所在纬线与晨线 或昏线 的交点 该点地方时即日出 或日落 时间 日期比例 结合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明确新旧日期的范围是判断不同日期范围大小的关键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三等高线图中的 三度 计算 1 等高线地形图上有关高度的计算 1 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高度 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 h相 h甲 h乙 2 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若某地形区最小等高线值为h低 最大等高线值为h高 该图的等高距为d 则该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为 h高 h低 h相 h高 h低 2d 其最大的相对高度接近 h高 h低 2d 最小的相对高度接近 h高 h低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3 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一般情况下 等高线不能相交 因为同一点不会有两个海拔 但在陡崖处 等高线可以重合 假设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有n条 等高距为d 则陡崖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 n 1 d h n 1 d 4 估算陡崖的绝对高度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范围为 h大 h h大 d h大 指重合等高线中数值最大的 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范围为 h小 d h h小 其中 h小 是指重合等高线中数值最小的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2 等高线地形图中坡度的比较坡度 高差 水平距离 高差 图上距离 比例尺 高差 图上距离 比例尺 3 等高线地形图中两地间温差的计算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h相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 0 6 100m 可以计算这两地间的气温差异 t差 0 6h相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3 2011 课标全国卷 读图2 4 完成 1 2 题 1 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 50mb 55mc 60md 65m 2 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 设计坝高约13m 若仅考虑地形因素 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 15mb 40mc 65md 90m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1 c 2 b 解析 第 1 题 图中最高处海拔在80 85米之间 最低处海拔在20 25米之间 所以最大高差无限接近65米 但不能是65米 第 2 题 在河流 与 之间的等高线最窄处修建大坝 根据坝高并结合比例尺可知 坝顶长度约为50米的五分之四 因此坝顶长度约为40米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1 b 2 b 解析 第 1 题 河流发源于山谷中 因此b高于a 图中等高距为100米 a b的高度分别为200米 500米 根据闭合等高线判断规律知p q的高度范围分别是 100 p 200 500 q 600 运用交叉相减法可以计算出p q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为300 h 500 第 2 题 p q的最小高差接近300米 根据温度随海拔的递减规律可知 q地的最高温度为20 300米 0 6 100米 18 2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三点拨 高度计算 绝对高度相对海平面而言 相对高度是相对某一地点来说的 其单位为米 千米等高度单位 计算高度的关键是对等高线图判读的熟练程度及相关公式的运用 坡度计算 坡度是一个比值 是坡面的垂直高度和水平宽度的比 计算的关键是结合等高线地形图找准垂直高度和水平宽度 然后进行计算 温度计算 等高线地形图中温度的计算关键是把握气温随海拔的垂直变化规律 熟练利用公式得出正确答案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四人口与城市问题的有关计算 1 人口问题的有关计算 1 人口出生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出生人口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通常用千分率 或百分率 表示 人口出生率 出生人数 人口总数 100 2 人口生育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出生人口数与同期育龄妇女总数之比 通常用千分率 或百分率 表示 生育率 出生人数 育龄妇女 15 49岁女性 人数 100 一般情况下 生育率越高 出生率越高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3 人口死亡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死亡人口数与同期人口总数的比值 通常用千分率 或百分率 表示 人口死亡率 死亡人数 人口总数 100 4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与人口总数的比重 或者说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年净增人数与总人数之比 通常用千分率 或百分率 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某时段末人口数 该时段初人口数 该时段初人口数 100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5 人口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人口变化数 出生人口 死亡人口 迁移人口 与人口总数之比 通常用千分率 或百分率 表示 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迁移率 迁入大于迁出为正 迁入小于迁出为负 人口增长率 现有人口 原有人口 原有人口 100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机械增长率 迁入率 迁出率 6 人口密度某地人口与土地面积之比 通常用人 平方千米表示 人口密度 人口 面积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7 人口算术密度表示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 通常用人 平方千米表示 人口算术密度 总人口数 总面积 8 人口生理密度表示总人口与耕地面积之比 通常用人 平方千米表示 人口生理密度 总人口数 可耕地面积 2 城市问题的有关计算 1 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数 该地区总人口数 100 2 人均gdp增长率 某时段末gdp总量 该时段初gdp总量 该时段初人口总数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4 2011 重庆卷 图2 6表示2000 2005年间我国各省 市 区 省际人口迁入率 迁出率 以5年为统计单位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 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b 净迁移率小于 5 的省 市 区 多c 净迁移率大于10 的省 市 区 少d 所有省 市 区 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由图可以看出迁入率最大值 18 左右 大于迁出率最大值 6 5 左右 a项错 净迁移率 迁入率 迁出率 通过计算可知净迁移率小于 5 的省区应该比较少 c项是正确的 由图中数据可以直接排除d项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1 丙机械增长 2 乙甲 丁为人口净迁出地 人口规模在减小 丙人口增长主要靠人口的自然增长 且人口迁移目的地为乙 乙人口自然增长为负值 城市规模扩大靠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 解析 第 1 题 根据材料中的数据 经计算可知丙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数是1800 若图中四个城市年初人口规模相当 则丙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乙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数是 1000 但该年迁入的人口数是3500 人口增长为机械增长 第 2 题 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乙城市人口迁入数最多 说明其经济发展水平高 就业机会多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四点拨 有关人口的计算 依据条件找出新增 或死亡 人口及其原有人口的数值是基础 掌握并能利用有关公式进行计算 得出正确结论是关键 有关密度的计算 明确有关人口数量及所在区域面积是基础 掌握并能利用有关公式进行计算 得出正确结论是关键 有关城市化问题的计算 城市化的最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明确城市化的概念是基础 能掌握并能利用有关公式进行计算 得出正确结论是关键 专题二 教师备用习题 备选理由 地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