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试卷分析.doc_第1页
20052006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试卷分析.doc_第2页
20052006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试卷分析.doc_第3页
20052006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试卷分析.doc_第4页
20052006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试卷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2006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试卷分析惠济区教研室 赵杰抽查考试已经过去,为了更清楚细致地了解试卷以及学生答卷情况,发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特对本次试卷进行分析,为今后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资料,希望能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有所裨益。一、抽测说明1. 抽测目的本次抽查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检测本年级学生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对本册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系统的梳理,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审视自我、评价自我的视角和依据,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充分体现新课程评价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的思想。2. 命题的指导思想本次抽查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就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 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努力体现课标基本理念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 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试题设计上,不但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3.试题范围、内容、特点由于我区46年级没有进入课改,使用的依然是老人教教材,所以本次抽查考试所依据的标准仍然是教学大纲对上述内容提出的教学要求。考查的内容是以六年级12册总复习内容为基础,涵盖112册学过的部分知识,侧重五、六年级,不包含号题和思考题。这张试卷总体上沿袭了过去的形式,但同时具有自身的特点。(1)人文性。在这张试卷中,沿袭了我以前的方式,在学生容易因非智慧原因失误的地方加以提醒。高招试卷中采用的是加着重号,我也采用过,效果不明显,这次仍然采用的是变换字体同时加大字号引起注意的方式。这样处理使无声的文字变为具有强烈提示意义的符号,避免了非智慧失误,有助于更客观、科学的考查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情况。(2)开放性。这张试卷中的开放性题目较多,比如填空6,列式解答的1、3,都不是只有一种答法。这些试题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都有积极作用。(3)渗透新课程思想和要求。目前,我区六年级还没有进入课改,但是我们必须有课改的意识。最后一题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设计的。它属于统计的领域,传统教材是从四年级开始涉及统计图表,从五年级开始专门学习,六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复杂的统计图表,新教材从一年级就开始有统计的学习,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可见新课程对统计概率的重视。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 过收集数据、描述 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 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过去考查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常常是一句话,问条形、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这有违统计的目的。这次考题我是把统计图表当成一种工具、手段,学生要在读懂统计图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分数、百分数等知识才能解答,带有较强的综合性,这是一个创新和突破。 (4)基础性和发展性。这张试卷是对六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摸底,以大纲(课标)为依据,紧扣课本,重视“双基”,避免繁、难、偏、旧。考试试题涉及了整个小学阶段所学到的内容,覆盖面大,照顾全体,力求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类学生。3.试题来源及考查点说明六年级题目及知识点说明题号对应知识点一1整数的读写、近似数2分数、百分数、小数互化;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3单位换算4分数的意义;已知数量差与对应分率的差,求单位1的分数除法应用题5分数的意义6正反比例的意义7用字母表示数8工程问题应用题9已知部分的和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求部分量的应用题10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二1比例的基本性质2时间单位3发芽率4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5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三1三种统计图的特点2比例意义或性质3表面积、体积的认识4轴对称图形5年月日换算6求一个数比另一数多(少)百分之几四、五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六、七解方程和比例八1已知单位1和部分分率,求部分量2用方程解答应用题;谁比谁的几分之几多(少)几3求利息九1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2已知体积求圆锥底面积3比例尺4读条形统计图;填写统计表;已知数量和对应分率求单位1;已知单位1数量和部分分率,求部分量;已知谁比谁多几分之几和其中一个量,求另一个量;二、总体情况1. 全区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数据分析:反映出的趋势和问题;分数段统计表分数段1009099808970796069405940以下人数16782240221312512362百分率8.7342.9521.0011.136.536.433.24注:参考人数1914人;最高分100分,最低分2分。最低分太低了。分数段扇形图我们看到,绝大部分学生的成绩超过了80分,对于六年级来说,我认为这个成绩可以算是良好。但我们怎么看那3.24呢?有人可能对3.24这个百分率不以为然,实际上它已经相当不小了,按“普九”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要小于等于3,你看这62名学生我们的初中老师能保住几个?10分以下的学生有8个,不包括得0分的,占了0.42,这些学生我们的初中老师又能保住几个?所以说,越是年级低越不能轻言放弃,补差要长抓不懈,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保证我们的学生达标,及格,在教育的接力跑中交好我们那一棒。全区学生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统计表参考人数总分平均分及格人数(大于等于59.5分)及格率()优秀人数(大于等于85分)优秀率()1914160566.883.89172990.33121763.58参考人数指得分不为0的学生数,不是取80好的计算,而是基本上按100%。这个及格率和平均分还是不错的,优秀率超过50,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不但能做基础的题目,还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是我们六年级老师的成绩,是我们付出的艰辛劳动换来的,说明了我们的教学是扎实有效地,面向绝大多数同学的。各学校均分散点图共41所学校,最高97.14分,最低57.14,正好相差40分;大多数点分布在7090之间,低于60分的有两个点。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些差异?横向的比较给了每一个学校一个位置,我们明确了位置才好,明确方向,明确目标,迎头赶上。中心校平均分条形图最高90.79分,最低66.2分,相差24.59分;大多数学区的成绩在70分以上。这个差距我们又该怎样看?2. 今年我区成绩的算法前两年我们给各学校各中心校算分,是按参加考试的学生数取前80的学生成绩除以对应人数,得出这80学生的平均分,按平均分的高低排名积分。今年按照上级的指示,改变了算法,采用等级制,具体方法是:先把全区本年级所有考生来一个大排名;然后按照3:3:3:1的比例进行等级划分,即成绩最好的30学生为A等,接着的30为B等,再往后的30为C等,最后的10为D等;各类学生所占比重不同,算一个学校的得分时,公式如下该校本年级A等学生数学校本年级总人数100A等学生总分该校本年级B等学生数学校本年级总人数80B等学生总分该校本年级C等学生数学校本年级总人数60C等学生总分该校本年级D等学生数学校本年级总人数40D等学生总分A、B、C、D四项总分的和就是学校的总得分。中心校得分采用同样的算法。各学校的总分算出以后,进行大排名,仍然按照3:3:3:1的比例划分ABCD四个等级,像六年级数学,共有41所学校参加考试,12所A等,12所B等,12所C等,5所D等。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优劣。今年的算法和过去相比有什么优点?我们觉得用那种方法更客观更科学?下面是六年级数学各个等级学生数以及取值范围。参考人数ABCD1914取值人数取值人数取值人数取值人数956298654459.555659185从这些数据我们看出来什么呢?这和前面的情况是一致的,两极分化有些严重。C等五年级取到62分,四年级取到71分,可是五年级的均分比六年级还低0.2分。三、具体分析第一题 填空(20分)参考人数总分题号每题分值错误人数错误率()正确人数正确率()601200121016.675083.3321830427031626.674473.3342338.333761.675152545756711.675388.3371321.674778.3381931.674168.3392236.673863.33104778.331321.67 除了1、6、7题,其他题目错误均超过了20,显得偏高,说明六年级学生对众多概念的选取和综合运用能力普遍还是有欠缺的,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我选取的样本中有一个考场比较差也是错误率较高的一个原因。1是亿以内数的读写,是四年级的知识;6是正反比例,是六年级的知识;7是数与代数中的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综合运用,都掌握的较好。2题是数的互化,一种常见的比较典型的综合运用,首先是理解连等,一般是把已知数化成最简分数,再根据商不变性质、分数和比的基本性质填写缺项。3是单位互化,错误在方法,还有比较多是没有化简。4的错误率高一些,因为这道题要用到分数意义,还要用到分数除法或其他方法,不是单纯的记忆、识别,而是要理解运用。6/(1/51/7),相当于一道两步应用题,还是间接告知条件的,有一定难度。5是分数意义的考察,但这个图有些复杂,分成两部分比较好做些。8是一道工程问题,理解了“工效”就OK了。9是已知和与部分间的关系,求部分的应用题,错的不少。这是用方程解答的一种典型题目,与此类似的有告诉差和部分间关系的。求单位1还容易些,像这道题,求另一个量更复杂。当然,放在填空里有些难。10是圆柱圆锥关系,这道题放在最后说明我认为它比较难,事实也是如此。这道题的错误很多,错误答案有6:1、1:4、1:9等。它难在光是记住面积比是半径比的平方还不行,还要考虑1/3,最好是列出来这个比,实际去比一下,1/3*S1H:S2H1/3*S1:S2,面积的比是1:4,体积比是1/3*1/41/12。用举例子的方法比较好,这是小学常用的一种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第二题 判断(5分)参考人数总分题号每题分值错误人数错误率()正确人数正确率()60300111321.674778.332610549033557954915518551321.674778.33 1是考察的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比例,5是考察三角形内角和以及三角形分类。应该说,只要算是不容易出错的。这里我要提出的就是,要引导、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不能养成学生撞的毛病。第三题 选择(12分)参考人数总分题号每题总分错误人数错误率()正确人数正确率()6072012711.675388.3321016.675083.33358.335591.67446.675693.3351118.334981.676274533555题错误最多,因为它最难。这里要理解工作效率与时间的关系,还要会求百分数。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容易混淆的知识对比着呈现在一起,时间减少了百分之几,工作效率呢,引导学生分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第四题 直接写得数(5分)参考人数总分题号每题总分错误人数错误率()正确人数正确率()6030010.558.335591.67246.675693.333813.335286.6741423.334676.67558.335591.67661054907711.675388.3381016.675083.339711.675388.3310711.675388.33我们看见的错题几乎全出在比较差的那个考场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考场的学生基本技能多么差劲。该题有3名同学得了0分,说明这些学生从四年级下期的简单的小数加减开始就完全真空。30份卷子里,有6份第3页全部白板,还有一个是从文字题开始白板。也许是恶作剧,从后面的答题情况看更像是不会。面对他们我们该怎样做?这里我们要讨论一个关于怎样对因欠帐过多形成的基础极其薄弱的学困生进行转化的问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不要把目标定得过高,要看到成绩,稳步前进,比如原来不会两位数乘除法,一个学期后会了,原来考10分,过了一个月能考20分,这就是显著的提高。一般我们对这些同学补到能正确计算基础的式子题就相当不错了,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专一让他们做计算,保证计算的20分能得到。当然,如果学生很快进入了正常的学习轨道,就应该给他们增加内容,引导他们逐步赶上大部队。岭军峪郭丽伟老师在这方面就有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在网上或通过其他方式来讨论这个问题。第五题 脱式计算(12分)参考人数总分题号每题总分错误人数错误率()正确人数正确率()6072013610549021321.674778.333711.675388.3341016.675083.33这道题的正确率还可以,2题涉及到小数的加减除,每一处都有错误,还有抄错18/1.55.612/5.66.4。第六题 解方程和比例(6分)参考人数总分题号每题总分错误人数错误率()正确人数正确率()6036013915518521016.675083.33这两道题的错误率在15左右,我认为正常。第七题 文字题(6分)参考人数总分题号每题总分错误人数错误率()正确人数正确率()60360131423.334676.672152545751题里蕴含了分数乘法的两种意义,绝大部分同学能正确列式,列式错误的同学也不是不懂意义,而是没有带括号;计算出现了不少错误。2题还是50的理解有问题,还是把2/3x50560,还有两种奇怪的错误2/3x=560*50%,2/3x+50%*2/3x=560,暴露出学生对数量与分数之间关系的不理解。第八题 只列式不计算(9分)参考人数总分题号每题总分错误人数错误率()正确人数正确率()60540131728.334371.6721423.334676.67324403660这三道题考察了三种类型,1是已知单位1和分率求数量;2是比的百分之几多(少)几,用方程解的典型题目;3是利息。求利息的题目比我想得情况要坏,40的同学错了。为什么套公式的题目错误这么多?一是公式不会,这很少;二是手误,少抄或多抄了百分号;三是不能活用公式,也就是不理解,这是主要错误。比如照套公式4000*2.52*3*20,还有是算出了税后利息再加上本金。这道题列式相对较长也增加了难度。第九题 应用题(25分)参考人数总分题号分值错误人数错误率()正确人数正确率()601500175125588252846.673253.33351728.334381.67482846.673253.332题是空间图形,算出体积的同学很多,错误还是在圆锥体这三个黑体字上,直接100/812.5,完了。1/3年年说年年有错。3题比较简单,这里要说明的是七年级老师判卷时有个失误,参考答案上说测量误差在0.5厘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