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3《马说》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3《马说》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3《马说》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3《马说》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说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2008年7月第3版内容来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主题:马说 课时:二课时课型:新授课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 林启宏 审核:八年级语文组目标确定依据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2.教材分析马说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是古诗文单元,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托物寓意的议论性文章。作者借物喻人,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寓自己怀才不遇之感,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和控诉。学习本文,不应只局限于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也应当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3.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一定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为这一课的学习奠定了相当的基础,基本能够根据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大致读懂文意。但是,本文有一些一词多义,同一个字在不同意义时读音不同在以往的学习中不是很多见,还是需要特别指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认识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要理解作者托物寓意的手法及寄寓的感情还是一个难点。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写作背景,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感情,知道托物寓意的写法。3.能联系现实谈谈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从而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3. 积累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评价任务:1. 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找学生在班上读,教师纠正读音,最后达到全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目标。2. 针对目标2,设计两组题目,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以及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让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3. 针对目标3,设计二个活动和一组题目。活动一是让学生和同伴互助疏通文意;再用一组题目检测学生重点语句理解程度;活动二让学生比赛背诵课文。通过活动完成疏通文意和背诵的目标。教学过程:环节一:预习检测(了解作者)韩愈(768824)字 ,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 家, 尤其著名,有“ ”的美誉,与 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为“ ”,是“ ” 之首。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 _里。 环节二:自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1、 学生自读课文2、找中等程度及以下的几个学生读课文,教师正音。3、再找中等以下程度的学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4、全班齐读。环节三:学生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义。2、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虽有千里之能 策之不以其道安求其能千里也 执策而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策之不以其道鸣之不能通其意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执策而临之 食之不能尽其材故虽有名马 其真无马邪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不知马也环节四:小组合作同桌二人或前后桌四人为一组,再读课文,在理解词义基础上,疏通文章大意。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环节五:背诵课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写作背景,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感情,知道托物寓意的写法。2.能联系现实谈谈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从而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评价任务:1. 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活动一,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独立思考之后讨论交流三个问题。活动二,是通过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进一步探究两个问题,让明白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感情,知道托物寓意的写法。2. 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联系现实谈看法,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分享伯乐相马的故事。回顾复习第一课时重点词、句。环节二:活动一:小组合作,思考讨论(在理解文意基础上再反复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用原句回答)1.千里马的遭遇是怎样的?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3.食马者是如何对待千里马的?活动二:借助写作背景,质疑探究以下问题:写作背景: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七岁起发奋苦学,十九岁参加考试,二十五岁中进士,本渴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然而初入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均无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三被拒之门外。只好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这种坎坷遭遇,正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写作基础。1.作者在这里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感情?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教师小结:本文运用( 托物寓意 )的手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人才不得重用的处境,寄托了作者( 怀才不遇 )的愤慨,也讽刺和控诉了统治者( 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的愚妄无知。环节三:学习启示(以下两个问题请任选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1.如果你是“千里马”,目前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环节四:随堂练习1、本文的作者是 ,他是 代著名的文学家, 之一。与 并称为“韩柳”。2、“说”是古代一种散文文体,以 为主,类似于今天的 。我们学过的文体相同的作品还有 、 等。3、划分句子的停顿,不准确的是( )A.千 里 马 常 有,而 伯 乐 不 常 有 B.骈 死 于 槽 枥 之 间C.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D.且 欲 与 常 马 等不 可 得4、按要求默写:(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5)本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