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课程试卷答案-卫生学部分.doc_第1页
《预防医学》课程试卷答案-卫生学部分.doc_第2页
《预防医学》课程试卷答案-卫生学部分.doc_第3页
《预防医学》课程试卷答案-卫生学部分.doc_第4页
《预防医学》课程试卷答案-卫生学部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资料推荐- 预防医学课程试卷答案-卫生学部分 一、 卫生学部分 简述大气环境有害物质的来源 答案: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来源: (一)、 生活环境产生的有害因素 1. 生活炉灶和烹调油烟能够产生烟尘、 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特殊地区烟尘中含有高氟和高砷。 2. 室内人类的活动 3. 建筑材料及装饰材料 甲醛、 苯、 铅、 汞和射线等 4. 室内生物性污染 细菌、 霉菌和病毒 5. 家用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 (二)、 职业环境产生的有害物质 1.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排入大气 包括: 燃料的燃烧, 主要是煤和石油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质, 如烧煤可排出烟尘和二氧化硫; 烧石油可排出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 生产过程排出的烟尘和废气。 以火力发电厂、 钢铁厂、 石油化工厂、 造纸厂、 水泥厂等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 生产企业发生的有害化学物质的泄漏事件引起的大气污染。 2. 采用液体燃料的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 比如, 汽车、 火车、 轮船和飞机等交通工具产生的尾气, 其中汽车排出有害尾气距呼吸带最近, 而能被人直接吸入, 其污染物主要是氮氧化合物、 一氧化碳、 多环芳烃(碳氢化合物)、 醛类、 铅尘等等, 已经成为大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二、 什么叫生物转化, 并简述有害物质在体内发生生物转化的意义和方式; 答案: 生物转化: 进入机体的毒物, 有的直接作用于靶部位而产生毒效应, 并可以原形排出体外,但多数有害物质吸收后须经过生物转化, 即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 其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 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 称为生物转化, 也称为代谢转化。 预防医 学课程试卷标准答案 医 学院预防医 学系 2003 年级临床医 学专 业 A 卷/B 卷 生物转化的意义: 有害物质在体内经过氧化、 还原、 水解和结合反应, 使脂溶性较强的有害物质获得极性基团, 增加极性或水溶性, 而有利于毒物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降低或消除其毒性。 但个别毒物经过生物转化后, 其毒性增强。 如许多致癌物经生物转化后, 其致癌性被激活, 如, 苯并芘、 芳香胺等; 甲醇等。 氧化反应, 是最多见的生物转化反应, 由肝细胞中多种氧化酶系所催化; 还原反应, 少数有害物质可在肝内被还原酶还原而发生生物转化; 水解反应, 有害物质在一些酶的作用下, 发生水解反应耳被代谢, 催化水解反应的酶类主要包括酯酶、 酰胺酶、 糖苷酶等, 分布于胞液中; 结合反应, 结合反应是毒物在体内最重要的生物转化方式。 分为葡萄糖醛酸结合、 硫酸结合、甲基化、 乙酰化等反应等结合反应。 三、 简述环境有害物质能引起人体那些呼吸系统疾病 (1) 急性呼吸系统疾病 1) . 急性上呼吸道炎症 2) 肺炎 a 中毒性肺炎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所致。 b 吸入性肺炎(机化性肺炎) 由于吞吸液态性化学物质所致。 c. 过敏性肺炎(弥漫性间质性肉芽肿性肺病, 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 ) d. 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以农民肺为代表 e. 过敏性气道炎症以职业性哮喘为代表的 f. 金属性肉芽肿职业性铍病为代表的 3) 中毒性肺水肿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4) 阻塞性气道疾病 环境化学物质和有机粉尘引起的哮喘和气道阻塞。 如, 职业性哮喘、 棉尘症。 (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1) 慢性化学性支气管炎及 COPD 2) 慢性纤维化性疾病 四、 什么是职业病, 叙述我国法定职业病的种类 概念: 职业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机体的代偿能力, 造成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 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 影响劳动能力时, 称为职业病。 目前职业病有 10 类 115 种: 1. 尘肺; 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3. 职业中毒; 4.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5. 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 6. 职业性皮肤病; 7. 职业性眼病; 8.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9 职业性肿瘤; 10其他职业病。 A 卷 【试题】 简述当前我国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有哪些? (5 分) 【答案及采分点】 1. 传染性疾病: ( 0. 5 分) ( 1) 新发现的传染病( 0. 5 分), 如 SARS/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 H7/O139 霍乱; ( 2) 再出现的传染病( 0. 5 分): 如结核病/性传播疾病/血吸虫病/布氏菌病; ( 3) 常见多发传染病( 0. 5 分): 如病毒性肝炎/霍乱/痢疾/感染性腹泻/流感/疟疾 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0. 5 分): 如心脑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 糖尿病、 呼吸系统疾病; 3. 伤害( 0. 5 分): 如交通事故/自 杀/溺水/意外事故/中毒/他杀/火灾/烧伤; 4. 职业性危害( 0. 5 分): 如急性职业性中毒/慢性职业性中毒; 5. 老年健康问题( 0. 5 分) 6. 医源性疾病( 0. 5 分) 7. 食源性健康问题( 0. 5 分) B 卷 【试题】 在研究疾病及健康问题时, 预防医学通常是以哪种方式进行的? 请简述其基本理念。 (5 分) 【答案及采分点】 预防医学在研究疾病或健康问题时, 经常将人群的健康状态或疾病与周围环境密切联系( 1 分)起来, 作为一个生态群体 ( 1 分)来看待, 以便于研究危害健康的危险因素或病因( 0. 5分), 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0. 5 分)。 群体的疾病或健康问题表现形式构成了 疾病的群体现象( 1 分), 比喻为冰山现象 在群体中能发现的某种疾病或健康问题的患者仅占该病或健康问题所有表现形式的很少一部分。 因此, 在研究疾病及健康问题时, 要将环境与健康/疾病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加以研究( 1 分)。 1. 何为健康相关行为? 按行为对行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健康相关行为分为哪几类? 每一类当中又划分为几类? 请各举一例。 (5 分) 答: 个体或团体( 0. 5 分) 的与健康或疾病有关联( 0. 5 分) 的行为称为健康相关行为。 按行为对行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行为 ( 0. 5 分)和危害健康行为( 0. 5 分)。 促进健康行为指个体或团体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 0. 5 分) 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可分为 5 类( 0. 1 分): 1) 日常健康行为( 0. 1 分), 如合理营养、 充足的睡眠、 适量的运动、 饭前便后洗手等( 举 1 例即可得分, 0. 1 分)。 2) 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0. 1 分), 如离开污染的环境、 不接触疫水、 积极调适应对各种紧张的生活事件等( 举 1 例即可得分, 0. 1 分)。 3) 戒除不良嗜好( 0. 1 分), 如戒烟、 戒酒、 戒除药物滥用等( 举 1 例即可得分, 0. 1分)。 4) 预警行为( 0. 1 分), 如家车使用安全带、 火灾、 溺水、 车祸等的预防, 以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与他救行为等( 举 1 例即可得分, 0. 1 分)。 5) 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0. 1 分), 如定期体检、 预防接种、 患病后及时就诊、 遵从医嘱、积极配合医疗互护理、 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积极康复等( 举 1 例即可得分, 0. 1 分)。 危害健康的行为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 0. 5 分) 的一组行为, 可分为 4 类( 0. 1 分): 1) 不良生活方式( 0. 1 分), 如吸烟、 酗酒、 不良饮食习惯、 缺乏体育锻炼等( 举 1 例即可得分, 0. 1 分)。 2) 致病性行为模式( 0. 1 分), A 型行为模式(又称冠心病易发性行为), C 型行为模式(肿瘤易发性行为)( 举 1 例即可得分, 0. 1 分)。 3) 不良疾病行为( 0. 1 分), 如疑病、 瞒病、 恐病、 讳疾忌医、 不及时就诊、 不遵从医嘱、 求神拜佛、 自暴自弃等( 举 1 例即可得分, 0. 1 分)。 4) 违规行为( 0. 1 分), 指违反法律法规、 道德规范并影响健康的行为, 如药物滥用、性乱等( 举 1 例即可得分, 0. 1 分)。 2. 简述食物中毒的概念、 特征和分类(5 分) 答: 食物中毒系指摄入含有生物性( 0. 2 分)、 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 0. 2 分) 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 0. 2 分) 摄入后所出 现的非传染性( 0. 4 分) (不同于传染病) 的急性、 亚急性疾病( 0. 4 分), 不包括因暴饮暴食( 0. 1 分) 而引 起的急性胃 肠炎( 0. 1 分)、 食源性肠道传染病( 0. 1 分) (如伤寒) 和寄生虫病( 0. 1 分)( 如旋毛虫) ,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毒、 有害物质( 0. 1 分) 而引 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 0. 1 分) (如致癌、 致畸、 致突变) 的疾病。 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 但发病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 发病潜伏期短, 来势急剧, 呈暴发性 ( 0. 2 分), 短时间内 可能有多数人发病 ( 0. 2分), 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趋势( 0. 1 分)。 2) 发病与食物有关, 病人有食用 同一污染食物史( 0. 2 分); 流行波及范围与污染食物供应范围相一致( 0. 2 分); 停止污染食物供应后, 流行即告终止( 0. 1 分)。 3) 中毒病人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0. 3 分), 以恶心、 呕吐、 腹痛、 腹泻等胃 肠道症状为主( 0. 2 分)。 4) 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0. 5 分)。 一般按病原物分类, 可将食物中 毒分为 5 类: 1) 细菌性食物中毒( 0. 2 分) 2) 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 毒( 0. 2 分) 3) 动物性食物中毒( 0. 2 分) 4) 有毒植物中毒( 0. 2 分) 5) 化学性食物中毒( 0. 2 分) 3. 什么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和条件必须氨基酸? 各有哪些? (5 分) 答: 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 0. 2 分) 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 0. 2 分),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 0. 5 分) 的氨基酸。 构成人体蛋白 质的氨基酸有 20 种, 其中9 种( 0. 1 分) 氨基酸为必需氨基酸, 它 们是异亮氨酸( 0. 3 分)、 亮氨酸( 0. 3 分)、赖氨酸( 0. 3 分)、 蛋氨酸( 0. 3 分)、 苯丙氨酸( 0. 3 分)、 苏氨酸( 0. 3 分)、 色氨酸( 0. 3 分)、 缬氨酸( 0. 3 分) 和组氨酸( 0. 3 分), 组氨酸为婴幼儿必须( 0. 3 分) 的氨基酸。 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 分别由蛋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变而成( 0. 5 分), 如果膳食中能直接提供这两种氨基酸, 则人体对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需要可减少。 所以半胱氨酸和酪氨酸这类可减少人体对某些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氨基酸( 0. 5 分), 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 4. 简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内 容(5 分) 1) 食物多样、 谷类为主( 0. 7 分) 2) 多吃蔬菜、 水果和薯类( 0. 7 分) 3) 常吃奶类、 豆类或其制品( 0. 6 分) 4) 经常吃适量鱼、 禽、 蛋、 瘦肉、 少吃肥肉和荤油( 0. 6 分) 5) 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 保持适宜体重( 0. 6 分) 6) 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0. 6 分) 7) 如饮酒应限量( 0. 6 分) 8) 吃清洁卫生、 不变质食物( 0. 6 分) 5. DRIs 指的是什么 ? 包括哪些含义? (5 分) 答: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是在推荐的每日 膳食营养摄入量(RDA) 基础上发展起来( 0. 5 分) 的一组每日 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 0. 5 分)。 RDIs 包括四个营养水平指标: 估计平均需求量(EAR) ( 0. 5 分)、 推荐摄入量(RNI)( 0. 5 分)、 适宜摄入量(AI)( 0. 5 分) 和可耐受的高限摄入水平(UL) ( 0. 5分)。 估计平均需求量(EAR) 系指某一特定性别、 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 0. 1 分) 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0. 1 分)。 营养素摄入量达到 EAR 的水平时( 0. 1 分) 可以满足人群中 50 个体的营养需要( 0. 1 分), 但不能满足另外半数个体的需要( 0. 1 分)。 推荐摄入量(RNI) 相当于传统使用的 RDA( 0. 1 分), 是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 0. 1 分) 中绝大多数个体(97%98%)( 0. 1 分) 的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0. 1 分)。 长期摄入 RNI 水平, 可以满足机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 维持组织中 有适当的营养素储备和保持健康( 0. 1 分)。 适宜摄入量(AI) 系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 0. 2 分) 的健康人群( 0. 2 分) 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0. 1 分)。 可耐受的高限摄入水平(UL) 是指平均每日 可以摄入某营养素的最高量( 0. 2 分),即这个量几乎对所有个体健康都无任何副作用和危险( 0. 2 分)。 当摄入量超过 UL 时,发生毒副作用的危险性增加( 0. 1 分)。 6. 根据供给病人营养物质的途径把临床营养分为 哪两类? 每一类又包括哪些营养形式? (5 分) 答: 包括肠内营养( 0. 5 分) 和肠外营养( 0. 5 分) 肠内营养: 经口营养( 0. 5 分) 普通膳食( 0. 3 分) 软食( 0. 3 分) 半流质膳食( 0. 3 分) 流质膳食( 0. 3 分) 经管膳食( 0. 5 分) 非要素膳( 0. 3 分) 要素膳( 0. 3 分) 组件膳( 0. 2 分) 肠外营养: 中心经脉营养( 0. 5 分) 周围经脉营养( 0. 5 分) 7. 什么是 BMI? 如何计算和用于成人体质判定? (5 分) 答: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 1 分): BMI=体重(kg) /(身 高 m)2( 1 分)。 BMI正常 值为 18. 524. 99( 0. 5 分)。 BMI16. 0 为重度消瘦( 0. 5 分), 16. 016. 9 为中度消 瘦( 0. 5 分), 17. 018. 49 为轻度消 瘦( 0. 5 分), 2527. 99 为超重( 0. 5 分),28 为肥胖( 0. 5 分)。 A 卷. 1. 何为健康相关行为? 按行为对行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健康相关行为分为哪几类? 每一类当中又划分为几类? 请各举一例。 (5 分) 2. 简述食物中毒的概念、 特征和分类(5 分) 3. 根据供给病人营养物质的途径把临床营养分为哪两类? 每一类又包括哪些营养形式? (5 分) 4. DRIs 指的是什么 ? 包括哪些含义? (5 分) 5. 什么是 BMI? 如何计算和用于成人体质判定? (5 分) B 卷 1. 什么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和条件必须氨基酸? 各有哪些? (5 分) 2. 何为健康相关行为? 按行为对行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健康相关行为分为哪几类? 每一类当中又划分为几类? 请各举一例。 (5 分) 3. 简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内 容(5 分) 4. 根据供给病人营养物质的途径把临床营养分为哪两类? 每一类又包括哪些营养形式? (5 分) DRIs 指的是什么 ? 包括哪些含义? (5 分) 二、 流行病学部分 1、 简述流行病学用途(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疾病监测、 疾病病因研究和危险因素研究、 疾病自然史、 疾病预防效果评价) 2、 简述筛检的意义及其原则(意义: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病人、 了解疾病自然史、 开展疾病监控; 原则: 有良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有可识别的早期症状和体征; 科学性和有效性; 效益高于成本) 3、 简述病因研究的一般过程(提出并因假设; 验证病因假设; 作出病因推断) 4、 简要解释下表, 说明该类资料在病因学研究上的意义。 死因 日本人 移居美国的日本人 美国白人 非美国出生 美国出生 胃癌(男) 100 72 38 17 胃癌(女) 100 55 48 18 乳腺癌(女) 100 166 136 591 肠癌(男) 100 374 288 489 肠癌(女) 100 218 209 483 (移民流行病学可以研究遗传和环境在疾病中的意义, 可见日本人胃癌发病率较美国人高, 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 美国人乳腺癌、 肠癌发病率较日本人高, 也是受环境因素影响) 5、 简述病因推断的标准(关联的时间顺序、 关联的强度、 剂量反应关系、 暴露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 可重复性、 合理性、 终止效应、 特异性) 6、 简述流行病学实验中设立对照的形式(标准疗法对照、 安慰剂对照、 自身对照、 交叉对照) 7、 写出你所知道的所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并画一个图, 在这个图上标出各种具体研究方法的时间方向。 历史性队列研究 研究开始 前瞻性队列研究 双向性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现况研究 过去 现在 将来 8、 简答传染病发生流行的必备条件(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9、 简述流行病学在病因研究中突出的作用是什么?()描述流行病学通过揭示流行分布规律,提出病因假设; 然后分析流行病学检验或验证所提出的病因假设; 试验流行病学确证病因假设; 最后以找到的病因为基础提出措施。 10、 有一筛检试验, 每周可处理 1000 人若早期检出此病的患病率为 2%, 该实验的灵敏度为95%, 特异度为 90%时, 求: (1) 一周内可查出多少阳性例数? (2) 其中多少为真阳性? 多少为假阳性? (3) 该实验的阳性结果预测只是多少 灵敏度=95% a=200.95=19 c=1 特异度=0.90 d=9800.90=882 b=98 阳性数=117 真阳性数=19 假阳性数=98 19 98 117 1 882 883 20 980 1000 11、 何谓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的发病或死亡占全部病因的百分比) 12、 反应停与先天断肢畸形的研究, 被认为是流行病学研究的成功范例, 现将原始资料整理表列出, 请注明每个表格的内容是通过什么研究方法获得的信息。 表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