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1页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2页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3页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4页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l、滋味教学目的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2体会文章生动的描写及简练的议论及表达效果。3联系生活获得生活的感悟。教学重难点重点:联系生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情感。难点:从两件事得到的不同滋味中去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深意。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1快速阅读,认清思路,合作、探究了解文章重要内容。2品味生动的描写,联系生活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3拓展思维,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4读写结合,根据自身情况,对“幸福”作出个性化的解读。一、引导学生走进八年级语文世界,走进“幸福”的单元。1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美妙的,它需要我们仔细去品尝,去体味,不管是酸甜还是苦辣。体味生活的滋味,体味成长的感觉。2教师提问:生活中你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事?这些事带给你什么感觉?3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检查预习,梳理字词,排除阅读障碍,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幸福的滋味是抽象的,只有使之与生活的不同滋味联系起来感受。只有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官上的感觉,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导入新课是很有必要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再者,检查课前的预习,既可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又可提前告知教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学情准备。)二、整体感知1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初步解答。a这篇文章的“我”是谁?写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b文章写了哪两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写的是回忆儿时两件有滋味的事,内容生动、有趣。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共鸣。内容明白易懂,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理清思路,从结构入手,分析概括归纳。教学时应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能引起共鸣的语句。(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或简或繁,或易或难,都是通过出声的朗读来加深印象的。朗读中圈、点、勾、画、批为后面的朗读作了准备,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三、进一步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1清楚“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吃杨梅的?2我是怎样吃杨梅的?3我是怎样焦急地等待放烟花的?4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想象“我”放烟花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心理。(这一板块是在整体感知之后进一步挖掘文章内涵。从文本语言入手提出新的问题,为进一步品读课文作铺垫。)第二课时一、品读课文,感受课文生动的描写1自主选择品味点,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各自交流品读语言的体会。(方法:全班分为6小组,每组6-8人,进行研读、讨论,要求对第一课时中圈、点、勾、画的地方认真揣摩,体会作者意图。)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所选择的品味点;第二步,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2师生共同探究,形成共识。方法指导:动词的妙用。浅从一个孩子的眼中看出杨梅逐渐变少的动态。塞单纯地往嘴里放,而没有咀嚼、回味的过程。滚与杨梅外形一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举骄傲地、兴奋地要让人看到。涌焦急等待后的喷涌而出。副词的特殊作用。“可惜”“终于”“终于”写出了度日如年的心情突然得以释放的兴奋。对比的鲜明。没吃到杨梅写杨梅的诱人。吃杨梅时的贪婪。吃完杨梅后的无味感觉。童话式的描写。像喷泉、金黄色的雨、金色的火焰、风中摇摆的稻穗天真幼稚的内心世界。“那些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炮仗”、“我下决心让他们大吃一惊。”、“恨不得马上把它点着。”“我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总算熬到,草草吃几口,溜”、“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二、研读课文,明确写作意图1从表达方式看,本文是回忆性散文,除了叙事之外还运用了议论,画出直接表达,“我”的感悟的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2从内容着墨多少比较看,为什么“放烟花”比“等待放烟花”文字反而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从两件事给人的感悟比较看,一是无滋味的痛苦,一是有滋有味的幸福,截然相反又为何放在一起,这表达了什么思想?4为什么写完放烟花后没有像写完第一件事后那样归纳?无奈的感觉相当深刻,快乐的时刻无以言表。感悟生活,体味快乐,幸福就会像童年“金色的火焰”“把周围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三、教师小结“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要求每一个个体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基本的阅读品质,而且还要善于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和探索的欲望,探求文本的含义,探求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读书中做人,实现为学为人的统一。本次教学既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提供了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机会。四、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读了本文后,你对幸福有什么新的认识?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值得忆起的往事呢?把它讲给同学们听。短文两篇走,看云去,第一次真好 教学目的1根据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义。3理解短文的内容,领悟作品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4学会合作、交流,在阅读中体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读的基础上,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引导学生感悟并珍重人生的“第一次”。难点:在自主阅读,分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感知1看一看: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云彩,通过视角的感受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看完后,请学生用优美的词浯描述所见到的景象?学情估计:用语言描述云的画面时,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进行,若有少数地方用词不准,师生可以共同交流、探讨,借此营造一个共同交流的氛围。2读一读: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二、领悟3品一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小组之间合作、交流。要求: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若有意见,小组内解答不了,提出来全班共同讨论。组与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适时予以点拨。应对办法:对词或句子的品析可以从修辞、情态或含义等角度人手,如果学生还不能领会,教师可以示范。如“沿一路柳丝轻拂的长堤,我们潇洒地逃出喧闹的城市”。句中的“潇洒”一词就写出了我们追逐大自然的风度,暗示了我们融人大自然的快乐的心情。其中的“逃”字是指我们尽快的、义无反顾的动作,表达出对喧闹城市的厌烦和无奈,同时也透射出了我们的渴望、追求与青春的冲动。指导提示:“生命美丽地活在大自然的风景里”。美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提示:健康,富有朝气的意思。“懒散的慵倦不属于我们,发霉的记忆不属于我们,畸变的生活不属于我们,虚假的面具不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是什么?提示:勤奋、向上、健康、真诚。“躺不住那就起来吧!尽兴地唱或者欢乐地跳!太阳为我们打着金色的追光。”为什么躺不住呢?(太高兴)为什么太阳会为我们打着金色的追光?提示:暗示太阳不再是太阳,太阳好像和我们一样,景和人融合于一体。“我们是云!一朵一朵活生生水灵灵的云!一朵一朵飘在春天里映着阳光的云!一朵一朵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的云!”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提示:写出了云“活生生”、“水灵灵”、“充满活力”的特点,作者从看云到宣称自己是云,表达了自己对云的喜爱。抒发了自己豪迈的情怀。“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有了一颗年轻的心灵,生活便永远鲜嫩!”这句话仅仅是赞美云吗?清联系全文谈谈自己的理解。2想一想:两句实质是写什么?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a.文“我们是云”可以看出这里写的是我们少男少女们,由“生命便永远年轻”、“生活便永远鲜嫩”进一步地证明作者是借“云”写“少男少女”的情怀。b.借“云”表达少男少女的什么情怀呢?追溯上文,可以看出是一种“活生生”的、“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的情怀,紧扣句。可以看出是抒发少男少女的有了追寻,生命便年轻,生活便鲜嫩的豪迈情怀。通读全文知道“有追寻的勇气”,“有一颗年轻的心灵”既是作者对云的赞美,更是作者对有活力有追求的少男少女们的赞美,“生命便永远年轻”,“生活便永远鲜嫩”既是对现实拥有的赞誉,又是表达对少男少女的殷切希望。在文中,作者借所托之物充满活力的云来抒发想抒之情赞美有活力有追求的人,以写云赞美人,在景中寓情,情随景生,使所托之物和所咏之志完美地融合。(这一环节教师的引导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应适时适当地予以点拔,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运用1议一议:作者赞美少男少女的有活力有追求,那你觉得怎样的人才算是有活力有追求的人呢?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学生回答提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人就是有活力的人。不怕困难,敢于战胜困难,并不断努力奋斗的人,就是有追求的人。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譬如名人、亲人、同学等。师生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从修辞、情感、含义等方面品味语言,初步掌握了一点品味语句的方法。同时,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懂得了作为青年人要有活力有追求,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练一练: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段落,力求在3分钟内背下来。根据你的体会和记忆,以走,看雨去为题,仿写一个片段。(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将读写结合起来。)第二课时一、感知1谈一谈:同学们,你们吃过西红柿吗?它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但这种营养丰富的食物据说最早只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因其叶子发出难闻的气味,被怀疑有毒,人们不敢碰,更不敢吃。真应该感谢那位第一次吃西红柿的法国画家,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正因为他那“第一次”,才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肴。相信每位同学都拥有很多很多的“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我们生命中的“第一次”呢?相信周素珊的这篇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2读一读(整体感知):点生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给学生正音。自由默读课文,用笔记录下有疑难的问题。二、领悟1议一议。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使所提问题更明朗、更有价值。将小组内有疑难的问题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讨论。(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而且力求使所提问题有价值,教师对所提问题可以进行归纳。以下几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教师也应帮助学生提出。)指导提示:本文讲了哪两件事?这两次的“第一次”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提示:第一次看柚子树和第一次看孵雏,喜悦与新奇,一新鲜而刺激。无论是什么样的第一次,作者都希望我们“珍重第一次”,为什么要我们“珍重第一次”呢?提示:因为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陕?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要尝试吗?提示:因为第一次的经验也有可能是失败的,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有益的,我们也应该大胆去尝试。2想一想。作者在题目中说“第一次真好”,在文章酌结尾写道“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生命中的第一次”呢?(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方面的,教师应适当予以总结。)引导小结:在生活中,我们既要乐于接受“第一次”,也要善于选择有益的“第一次”,我们既要勇敢去面对“第一次”,更要善于创造“第一次”,我们要在一个又一个“第一次”中去认识自我、实践自我、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快速成长。三、运用1同学们,我们从出生到现在经历了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流泪,那么,在这么多的第一次的事情当中,请你说一说印象最深的那一次?2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我们都要去尝试?为什么?提示:不是,有些明知道去尝试就有害的第一次就不要去尝试,譬如有些人第一次去尝尝毒品的味道当然是不对的。四、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社戏教学目标: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教学过程: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社戏鲁迅(板书)二、作者介绍及题解。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三、正音(归)省:xng行辈:hng惮:dn絮叨:xdo怠(慢):di撺掇:cundu凫(水):f潺潺:chn(歌)吹:chi蕴藻:ynzo(家)眷:jun皎(洁):jio漂渺:piomio纠葛:jig四、补充注释。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五、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六、划分结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七、布置作业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旧课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段。教学过程:一、检查旧课。(以下内容预先写在小黑板上)(一) 辨别字音:行()辈、银行、()、行()走、归省()、省()略省()悟(二) 辨别字形并组词:倘若、淌汗;抵挡、底细;同伴、搅拌;鱼钩、钓竿;挖掘、倔强;豆浆、木桨;竭力、揭示;陪伴、赔偿(三) 解释下列各词并指出词类:朦胧模糊皎洁飘渺婉转悠扬明确:朦胧,在课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样子。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其余词的解释可参阅课本注释)以上这些词的词性都是形容词。(四) 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两段。二、指导学习课文。(教师板书:(一)(二)(三)(四),后面的内容要学生回答。)(一) 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明确: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二,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说明多是劳动人民。这样,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文章就精炼了。(二) 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三) 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可是没有船,不能看戏,所以“我”很不乐。 “我”的不乐,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写“我”的不乐,课文还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齐读“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怕外祖母要担心”,体会对不同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四) 课文表达“我”的不乐心情,用词十分确切,我们要很好地体会。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第1组第一句表达较笼统。第二句把着急的程度描写得具体,“我”所第一盼望的看戏的愿望没有实现,“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第2组第一句与事实不符。第二句的“似乎”一词用得很好,因为这是猜测。正因为有这猜测,所以有“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的推测。从猜测到推测,反映了儿童的焦躁的心理状态,写得确实生动形象。由此可见,鲁迅用词是准确、鲜明、生动。当然,需要说明一点:由于课文的写作时间以及所反映的生活距离今天较远,特别是“五四”时期有些词的用法与现在有点不同。如结构助词“的”和“地”不分,一律用“的”;人称代词“他”和“它”不分,都用“他”。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读课文时要注意。三、布置作业。1.复习第二部分,着重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外祖母、母亲和“我”的不同神态和心情的。2.阅读第三部分,熟悉从出发看戏到回家的记叙过程。3.抄写词语:怠慢大悟 撺掇 委实 凫水 篙 磕 潺潺 朦胧 婉转 悠扬疏疏朗朗 瓢 缥缈 融 蹿 踱 颇 懈 楫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检查旧课作业,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教学过程:一、检查上堂课作业。(一)检查抄写的词语。并在检查时改为课堂听写。(二)复述课文第5、第6段内容,把“气恼”、“絮叨”、“宽慰”、“急得要哭”、“嘱咐”、“装模装样”等词语用进去。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一)引导讨论第三段的记叙层次。明确:这一段写晚上乘航船到赵庄去看戏,是课文的中心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五个层次(分行板书): 1.双喜的好主意(710段);2.行船到赵庄(1016段);3.船头看戏(1721段);4.返航路上(2227段);5.平安到家(2830段)。(二)根据“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怎样写出双喜、阿发这些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怎样写出迅哥儿对他们的思想感情。讨论中明确:这一段的第一层和第四层中最能突出双喜、阿发等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和“我”对他们的感情。第一层写双喜提议乘航船去看夜戏。作者称双喜“最聪明”、“大悟”,表示赞美和钦佩。当外祖母担心,母亲不安时,双喜果断表示:“我写包票”,并列举了三点无可辩驳的理由。(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的话充满胆识和自信,解决了外祖母和母亲无法使“我”去看戏的难题。第四层写了归航途中偷罗汉豆的事,阿发让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得多”。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明确:它们说明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淳朴、慷慨无私,总之农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也说明“我”热爱农村少年朋友,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情谊。总之,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戏和偷豆两件事来表现的。指名朗读第7段和第2426段。(三)学生朗读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找出这一节用了哪些动词,然后讨论:1.“大家跳下船”,这里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心情。2.“双喜拔前篙”,这里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这个动作。再说这个“拔”字,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的熟练。3.除了这两个动词,还有哪些主要的动词?还有“点”“磕”、“说笑”、“嚷”等。“点开船,在石桥上一磕”准确地写出了农民孩子熟练的驾船技巧。“有说笑的,有嚷的”,确切地表达了孩子们迫切和兴奋的心情。(以上加点的词板书,下同)(四)齐读第10段,体会作者用动词的好处。学生朗读“思考和练习五”中的第二段话,找出这段话写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说说它是怎样跟前面一段话互相照应的。思考,讨论后明确:这段话写在第21节末尾,也是写孩子们撑船的动作的。这里写大家看戏看得没劲了,在双喜的提议下便开船返航。前面写船来时是向赵庄前进,经过松柏林,松柏林在船的尾后;而现在船要离开赵庄,因此“拔了篙”要“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前后照应十分严密自然。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种前后照应的地方,写作时更要注意前后的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贯通一气。阅读第1113段。考虑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景状物的,第12、13段同第11段的关系如何。(五)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板书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下面写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2.写航行的迅速,为什么说连山象兽脊踊跃,向船尾跑?这是静物动态的写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这样写也符合“我”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实际情况。由于“连山”是“起伏”的,又感到是在动,便联想到象“兽脊”,这样比喻,显得形象真切。这一句描写呼应了前面的“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一句。3.第12节和13节里哪些词句是跟11节的记叙呼应连贯的?要求在这些语句下划线:“那声音大概是横笛”跟“似乎听到歌吹了”相呼应;“果然是渔火”跟“也许是渔火”相呼应:“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跟“渐望见依稀的赵庄”相呼应;因此,这三节的过渡照应很紧密、自然。(六)学生默读1113节,进一步领会记叙的顺序和内容。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四个自然段中,既写了景,也写了“我”的心情,那么课文是怎样写“我”的心情的呢?讨论明确:课文始终将情与景结合起来写,从而很好地突出了看戏的急切和兴奋的心情。(要求划出这些词语)“轻松”“舒展”,极言一旦实现愿望的兴奋。船飞一般地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说明心情何等之急。通过“似乎”、“料想”、“也许”等词,写出了猜测的心理,表达了急于到达戏台的心情。“我”的心情从“沉静”到“自失”,那就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一个“真”字,把儿童心理写得维妙维肖。课文写出了优美动人的夜景。同时又表达了儿童愉快迫切的心情。这种情与景的紧密结合,我们称它为“情景交融”,阅读时要很好体会。这四节要求背诵,学生再各自读一遍。由于作者善于细心观察事物,所以把戏台写得生动具体,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明确:课文描写戏台,有从远处看的,有从近处看的。(七)第14段是写从远处看戏台。这一节写戏台有两个特点:1.注意观察的位置和距离。作者一开始写戏台,是自远而近,先交代戏台的位置:庄外临河的空地上。再点明疑为“仙境”的缘由: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接着,由于船走得很快,渐渐接近戏台,便看到“台上显出人物来”,也看到近台的河里有“一望乌黑”的船篷。2.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从远处看戏台,因为“模糊”,所以疑为“仙境”。因为距离还较远,所以台上人物看不清,只看见“红红绿绿的动”。后面第22段里也有一句是写从远处看戏台,那是返航时“回望戏台”,也抓住了它的特征:因为远而又在灯火光中,所以“又漂渺得象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同14节的疑为仙境遥相呼应。可将上述内容列成下表:对戏台的描写(八)学生齐读第14节,体会写景的好处。第17节到第21节,写他们“都挤在船头上”看戏,这是从近处看,所以角色的上场,下场,甚至连“那老旦将手一抬”都看得清清楚楚。这五节描写的特点是把角色的出场和表演跟孩子们的反应(语言、动作、心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生动地写出了儿童们看戏的心理特点。请找出有关语句,并用线划出来:如“看见台上正打仗”、“咿咿呀呀的唱”、“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最愿意看的是跳老虎”、第20小节的大部分语句、老旦坐在一把交椅上唱,“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等。三、课堂练习。(一)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参考答案括号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中的“一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行动和欢乐、迫切的心情。(2)中的到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况前面还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出现,“我”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这个“真”字用得十分传神。(二)指出下列两句中“终于”一词的词类,并说明用法。(1)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2)双喜终于熬不住了。参考答案 “终于”是副词,表示经过一番周折而产生了某种结果。第四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归纳主题及主要写作方法,布置读写练习。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2)指名试背第1013段课文。二指导学习课文。(一) 课文怎样写出老农民六一公公纯朴、爽朗的性格?指名朗读第32节和第3438段,体会六一公公的语言特色。明确:课文写六一公公的笔墨简洁而洗炼,主要通过他的对话来表现他纯朴、爽朗的性格。他的第一句话并不责问孩子们“偷”豆之事,只是可惜于“踏坏了不少”,说明他珍视劳动果实。第二句话:“请客?这是应该的。”更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性格。至于以后送豆给“我”吃,也说明了这一点。(要求学生在以上有关语句下划线)(二)指名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后提问: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为什么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明确: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但昨夜的豆是与农村少年朋友一起吃的,充分体现了“我”与少年朋友的友情,所以在孩子看来,当天的豆不如昨夜的豆好。这两句话是用豆陪衬社戏。其实那夜的戏也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来,可是大可怀念的是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而这友情是在着社戏过程中集中地体现出来的,因此也就产生出对那夜社戏的怀念了。(三)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明确: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课文的主题就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的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及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挚的思想感情。正因为如此,戏的内容写得并不多(甚至并没有写出戏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写了许多对戏不满的内容),围绕看戏,选取了一些戏外的生活素材,这些材料都是集中反映主题思想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我们懂得了主题和材料的关系,来思考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社戏有相当大的篇幅写戏外的生活琐事,作者对这类生活琐事取而不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经历为题材,写了百草园的有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但有两件有关鲁迅读书的事没有写上;一是当时一般学生到先生面前背书,希望别人大声读书,使先生听不清楚自己的背书,因而胡混过去。鲁迅书读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二是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他为了勉励自己,从此不再迟到,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这两件事作者舍而不取。请把两篇文章比较一下,为什么前者取而不舍,后者舍而不取。明确:社戏写戏外的生活琐事,实质是表现了“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赞颂劳动人民,正是出于表达主题的要求,所以对这类材料取而不舍。相反,鲁迅没有将在三味书屋的两件事写进文章,原因在于这篇文章主题表现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和反抗,与此无关或不合题意的材料便舍而不取,两篇课文材料的取舍说明了: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用以表达主题的,材料的取舍由文章的主题决定。关于课文的写作特色,大致上可归纳这样几点:用词造句准确、鲜明、生动;情景结合,借景抒情;结合语言和行动、确切地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活动。这些特点,分析课文时都已经学过了,课后再好好体会。三课堂练习。(一)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诚然(实在)潺潺(流水声)弥散(满、遍)渴睡(迫切地希望)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皎洁(洁白)(二) 用下列单音词组成同义双音词:倘(若)伴(侣)邀(请)(舟)楫懈(怠)(三) 把下列书面语言改成口头言:大抵(大概)不惮(不怕)伊(他、她)委实(确实)惹眼(显眼)漂渺(隐隐约约)四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童年趣事要求(1)以记事为主,但一定要把与事有关的人写好;(2)事情的发生、经过、结尾要写清楚,重在经过上,要写得比较具体(3)要扣住“童年趣事”中的“趣”字充分反映出儿童的心理特征。诗两首教学目的1了解两首诗的构思及作者对幸福的深刻理解。2学习透过意象,体会诗歌意境,领会作者感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3反复诵读诗歌,品析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重难点1学习透过意象,体会诗歌意境,领会作者感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2启发学生调动个人体验赏析诗歌,理解“幸福”的内涵。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师:上课前,我想做个调查,觉得自己生活很幸福的同学举手。随机请两名同学回答幸福或不幸的原因。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如何才能将幸福抓在手里呢?今天我们听听我国当代诗人李瑛想告诉我们些什么。二、教师范读李瑛幸福,学生完成两个任务1扫清字词障碍。注意圈点出自己没读准的字,正音。瞩(zh)望茑(nio)萝颤(chn)动眸(。mu)子苦涩(s)林莽(mng)旷(kung)野2思考:本文副标题为“告诉我们的孩子”,在听读中,你认为作者要告诉你你们什么?明确:作者从“幸福在哪里”的角度诠释幸福的内涵。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必苛求完整,能大致把握诗的内容即可。(这一次的朗读旨在落实基础知识,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学生的回答应该能明确诗的写作角度,对于主旨的理解不做要求,留待后面再做解答。)三、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把握全诗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能读准字音,力求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2找出作者表现“幸福”的事物(勾画出关键词),尝试为前五节诗的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第1节:写收获之后的劳作者。第2节:写静立田间的果树。第3节:写疾飞的归鸟。第4节:写雨中的浆果。第5节:写劳作者团聚的温馨。四、分小组活动,再现诗中的画面。1学生分小组承担电视诗歌的导演任务。教师招标,每一个大组承接一个诗节的任务,有两个有能力的小组将多承担一个诗节的任务。要求:(1)从备选音乐中,挑选适合本诗节诗意的曲目作为背景音乐,也可自己推荐音乐。(备选音乐:唢呐步步高、小提琴曲沉思、克莱德曼的钢琴曲、萨克斯回家、莫扎特小夜曲等。)(2)细读每一节诗的内容,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将诗的内容变成画面。2小组讨论。3集体展示小组对诗的理解与创意。要求:每一个小组推荐两名代表,一名朗读这一一一诗节,一名代表描绘小组构思的画面。一个小组发言后,其他小组可说出不同的创意,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补充自己的想法。(诗歌的赏读离不开诵读,同时更离不开对诗歌意象的把握。这一环节用导演电视诗歌的方式,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鼓励他们找出诗中的意象,大胆联想、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感受到学习诗歌独有的快乐。教师特意加入选取背景音乐一任务,一方面使用音乐营造气氛,更好地带学生入境,另一方面也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4诗歌前几节的最后一句都是“我想到幸福”,大家在导演的过程中,是否感受到了幸福?你认为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引导学生意识到幸福无处不在。参考要点:收获的满足、奉献者的期待、归家的急切、成长的快乐、亲情的温馨。(在学生充分联想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幸福的原因,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涵。)五、品读诗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1大家的任务都较完美的完成了,同学们对于每一诗节的策划既有共鸣之处,也有各自独特的见解。你们创意的灵感源自哪里?(启发学生落实到对诗中字词的理解把握)2请小组代表再次谈谈抓住了哪些词展开联想,这些词用得好在哪里?学生回答时首先要读出所品味的诗句,在美读中赏析,在赏析中品味。例如:“丰收的镰刀”形象地点出劳动者的身份,丰收让人自然联想到丰收的喜悦。“喘息”表明它完成了丰收过程中的艰苦劳动。拟人化的写法,把镰刀人格化,赋予其生命。“瞩望”形象地写出摘净果子的树静默在田野那样一种无言的期待,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一闪而过”突出鸟儿飞翔的快捷,自然界的生命充满了对家的依恋。又如“淅淅沥沥的小雨”、“茑萝绿色的卷须轻轻颤动”营造了恬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红色”意味着成熟,“微笑”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成长的快乐,对世界的憧憬向往尽在其中。(这首诗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语言清新优美,有很多值得品析之处,这一环节的赏析是前一环节的延伸,有了前面学生的尽情想象,感悟诗意的基础,学生回到诗中品读语言就更容易了。他们自然会选择感悟最深的词句。教师要引导欣赏诗中准确、形象、富于生命力的语言,用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六、学习最后一节诗,领会诗歌的主旨1齐读最后一节诗。2自由提出自己不懂的诗句请求帮助或是自己畅谈对某一句的理解,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对某一句的感悟。参考要点:幸福和痛苦是分不开的,它们相伴相生共同构筑人生。历经痛苦折磨后得到的幸福更值得细细品尝、咀嚼。(这一环节的内容较前几节略有难度,因此教师采取这种灵活的方式,学生间合作交流,让理解能力强的感到帮助别人的快乐,鼓励稍差的同学养成求教的习愤。)七、配乐,学生朗读全诗(在音乐中,沉淀学生对全诗的理解,用美的朗读展现诗歌的魅力。)八、总结学习诗歌的有关方法赏析意象体会意境品读语言(教师的归纳应联系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的补充要简洁明了。此一环节为下堂课学生的自主阅读作准备。)九、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2思考题:“我的幸福观”。第二课时一、学生自主学习罗洛的幸福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小诗。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尝试从一个方面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1设计本诗的朗读,用有感情的朗读感染人。2调动想像力,将诗歌的内容演化为生动的画面吸引人。3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精彩的分析打动人。(这首小诗线索清楚,主题明晰。因此,我设计将这首诗的学习交给学生,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落实诗的主旨和语言技巧。让各个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二、学生自由谈谈更喜欢哪一首诗(这一环节将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以加深对两首诗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回答时言之有物,可提示他们从某一角度如诗歌的内涵与情感、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具体来谈。)三、出示画面,唤起学生对幸福的向往,加深对幸福内涵的理解1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照片,照片主题为幸福瞬间。2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幅,请尝试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你的想法。四、唤起学生的个人体验,师生尝试共同创作一首关于幸福的小诗师:我们总是抱怨生活的压力太大,学习、工作、家庭,本来该是生活的快乐所在,却变成了背上的枷锁。有时我们甚至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幸福。其实,幸福很简单,如果你有爱的目光,如果你有足够的宽容,幸福真的离我们很近。当我们的教学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希望和大家共同创作一首属于我们自己的诗歌,题目为平凡人的幸福。师:当手轻划过你熟睡的稚嫩的脸庞恬静中幸福在心中跳跃。当笔在试卷上勾画出绚烂的红色深夜里幸福在心中歌唱。如若学生觉得有困难,不妨由学生开头,甚至允许有的学生另起炉灶,形式不定,关键是让学生尝试用诗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并在其中获得快乐。(会感受幸福,才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共创的一首小诗,并不苛求它多么的完美,重要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学诗的热情和信心,为的是让课堂定格在师生情感碰撞的幸福一刻。)五、布置作业1背诵两首诗。2练笔本上,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随感。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目标 正确地朗读课文。 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学习字词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二、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三、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四、布置作业 写生字。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