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过零丁洋》.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过零丁洋》.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过零丁洋》.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过零丁洋》.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努力体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贯彻落实“学生自主、教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力求达到:以构建高效课堂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课堂不仅带给学生知识的增进、能力的提高,更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导学为载体和抓手,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实现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都能学得好,都能为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堂是洋溢着动人的情感的,力求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感氛围中,培养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材分析】 过零丁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诗词曲五首的第三首,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这首七言律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这首诗的人文内涵直指学生的精神层面,给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让学生能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唤起人性的光辉,这是教材编委和执教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我认为,本文适宜我们对文本的情感进行努力挖掘,深入探究,让学生体会诗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为古代诗歌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斟词酌句,搜集筛选提取信息等阅读能力和圈点勾画等阅读习惯,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独立意识也逐渐增强。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将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必要的牵引下,放手让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和谐平等的语文课堂。并且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这一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教师导学”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在合作探究中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激发同学的同情心和爱心,让他们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关爱他人。通过“导思点练”的操作,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为了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还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教学目标】1、继续巩固学习古诗的步骤与方法。2、整体感知诗文,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特有的韵味和情感,能熟练背诵。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染与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辅助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导学案、练习检测卡【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教师导学”六步教学法(情境创设法、读悟法、问题导学法、知识迁移法)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前准备】1、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案”;2、收集、准备课前展示内容,为课前展示打好基础。【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趣(创境激情,以情唤效)播放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陆游、岳飞、屈原、辛弃疾、文天祥图片及代表诗句,创境激情,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课前展示:(由学生主持)开场白:同学们,历史上有很多爱国名将,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比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元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今天,我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他的过零丁洋一直为后世广为传颂,他的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后人。下面先让我们进行课前展示。(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课前展示内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有分工,有合作,参照学法提示完成展示。)1、明作者: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 代表作(正气歌)、(过零丁洋)。 2、知背景:这首诗是作者在第二年正月经过零丁洋时写的,里面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当时元军的都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作为回答。3、解题:“过”_经过_;“零丁洋”_;体裁:(内容)_咏志诗_;(格式)_七言律诗_。(学生利用各种手段搜集作者的相关材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要求:作者简介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整理并加以识记。收集写作背景,了解文天祥抗元故事,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注:其他同学做好倾听、补充与整理。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多种学习古诗的方法,比如“五读法”和“五步法”等,但我认为朗读是学习古诗中的最好方法,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鉴于此,我今天设计的学习目标为:(投影显示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理解全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带领学生解读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效率会更高。)(二)自主学习(先学后展,以学增效)1、学生自由读诗,正音、辨形。(采用多媒体画面出示全诗,学生试读。其他学生静静地倾听,并正音正字。正音:干戈(ge) 寥落(lio ) 正形:萍 汗青2、学生默读诗歌,标注四联和韵脚,划分节奏。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首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颔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颈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尾联)全班齐读四首古诗。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诗,大家评议(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三)问题导向(质疑互动,以问提效)学生结合书下注解,通过组内合作来译读诗句,疏通文意。学生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白板出示补充注解,理解加点字词的意思。学习小组完成填空。(投影显示)要求:组长组织,组织语言,派代表汇报展示,其他组补充。(四)合作探索(合作解疑,以究明效) 活动一:品读诗句,感情朗读。学习小组按指定诗句,组内研讨,通过体悟、品味诗句来把握作者情感,每组派一名代表感情朗读。首联(1组、2组)颔联(3组、4组)颈联(5组、6组)尾联(7组、8组)学生结合注释,试着描述一下整篇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景象?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一联对仗如何?表现了文天祥的什么感情?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进一步渲染了作者的什么感情?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气节?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可跟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联系,特定的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表情作用。如本诗的“飘絮”与“浮萍”一般指坎坷的命运或不顺的仕途。)3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这两句是全诗的文眼句。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就在于他的精神境界,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在于诗人以生命为歌,以生命殉国,以生命殉诗,从而赢得了后世的尊崇!活动二:赏析诗句,进行评说。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句诗并说明理由。(学生参照下面所给的诗句赏析方法进行鉴赏)诗句赏析方法:a、诗意解析;b、字词品味;c、情感体会;d、修辞手法;(五)点拨升华 (画龙点睛,以点见效)1、整体分析,理清结构。2、体悟情感,归纳主旨。讨论明确:主旨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面上看,诗句毫无技巧,直抒胸臆,但这首诗最具震撼力就是这两句统一为人格的宣言。一个“照”字用得很自然,不着痕迹。“丹心”和“汗青”的光,二者相映衬,在色彩上自然的构成和谐的反衬。(六)归纳提升(三维评价,以评促效)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抱石投江;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2、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学生有感情地全体背诵全诗。【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语速 语调 情感基调)首联: 缓慢 低沉 凄楚颔联: 缓慢 低沉 悲痛颈联: 缓慢 低沉 忧愤尾联: 高昂 上扬 以死明志【教学反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读悟式”教学法,通过“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形式,积极运用“五读法”,即读通,通读,读懂,读会,会读来把握诗歌的内涵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学生可以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思想与情感。这种自然的领悟胜过老师的分析讲解。通过学生试读,听名家的范读,老师范读、学生的赛读、表情读,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诗句的精妙、意蕴的幽深。当然,我们不做逐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