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反复地有感情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2、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作者通过咏雪,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3、 当堂成诵。【教学重难点】1、读出诗歌的感情来,直至成诵;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与学生沟通,并分好组,画好表格准备小组比拼,准备小礼物,送给前两名的小组。提前板书课题。课前预习学案,小声自由读学案内容和诗歌。一、 导入:我们生活在温柔似水的南国,可能大部分同学没有见过雪,更没见过奇丽的边塞风光。(展示雪和边塞的图片)找一个同学来形容一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边塞雪景的诗歌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让我们一起随着诗人的笔调,置身于大雪纷飞的边塞,品几杯小酒,听几曲琵琶,送别即将归京的朋友。千言万语难以言表,一切尽在此诗中。二、资料介绍、解题:一分钟看学案。从我们刚刚所阅读的关于这首诗的资料,结合这首诗的题目有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引导生答:这是一首描写边塞雪景的诗,又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板书:咏雪 送别咏雪即是写景,送别即是抒情。板书:景 情三、 展示学习目标:n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n 细细品味语言,感受边塞奇丽的雪景,体味诗人依依不舍的情感。n 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关键在于三个字:读、品和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进行小组比拼,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力争第一。接下来我们来完成第一个目标: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出色的朗读是使自己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通过读来走入诗人给我们的情境。)四、朗读1、自由朗读。请同学们们各自带着自己预习时候对诗歌的理解,结合注解,先自己自由地大声地读一遍课文。2、听老师配乐范读,把握字音和节奏,初步体会感情;你们先认真听老师读,老师读完后请你们推荐男女同学各一名来pk一下,看谁读得最好。3、朗读比赛:推选男女生各一名,读后稍作点评。(谢谢你们!两名同学的朗读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下面找一名同学来稍作点评。好在哪里?感情比较悲壮激昂,悲壮激昂中又带有丝丝感伤。)4、齐读:(刚刚听完两名同学精彩的朗读后,不少同学很有感触,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想不想再读一次,亲自把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融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人的悲壮激昂来。)5、初读感悟:我们常说,人生就像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具备,而诗人作诗,也会融入对人生的理解,这首诗中也包含了人生百味,同学们通过刚刚有感情的朗诵,你能从中读出来哪些味道呢?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离别后的心酸。如此之外,你还能读出什么味道来呢?(提问两到三位同学,对其回答给予赞许。同学们的领悟能力真的很强,才读了两遍就能读出诗人的感情来。)五、品读:(先提出品读要求,在自由品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回答旁书关键词;并结合学生熟悉的有关写景和送别的诗句进行比较理解。)第一个目标已经顺利完成,接下来我们来细细品读一下这首诗。我们知道,古往今来,咏雪佳作层出不穷,而此作堪称经典。岑参作为唐代最突出的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打出幻灯),他的作品离不开一个“奇”字。下面我们来细细品味他绮丽的文字,比较我们以前学过的咏雪和送别的作品,看看他描绘的雪景和异域感情有什么奇异之处。老师给出两个关键词:赏景、品情。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是相伴相生的,我们在赏景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品情。(板书:赏景、品情)1、品读要求:选出你最喜欢的几个句子,从修辞、用词、情感、意境(指诗歌构成的画面)等方面进行品读,可以运用“我从 一句欣赏到雪景的 特点”或“我从 一句品读出作者 的情感”的格式。当然,你也可以不受这个模式的束缚,想到什么就谈什么。2、小组讨论后品读:(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加以补充和总结)(比拼) (每位同学选择一句进行品读,先在组内说给小组的同学听,接着小组推荐一名讲得最好的与全班一起分享,并比比哪个小组讲得最好。)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我们初一学过的世说新语咏雪中描写雪景的句子:“俄而雪骤白雪纷纷何所似柳絮因风起。”“骤”是什么意思?(急速、大)这里的雪大吗?同样是骤雪,但是美的感觉不一样,咏雪中的氛围很轻松和谐温馨,岑诗里更多了几分悲壮之美。让我们细细品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问题引导:这句写什么?雪和梨花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看到雪后会有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除了读到景色的美外,还读到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诗人是湖北人,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雪,你们想象一下,假如你是诗人,一觉醒来,推开门一看,遍地都是银装素裹,惊喜之情油然而生,可叫同学模仿。)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昂扬乐观的精神乐观。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毫无畏惧伤感,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英雄气概。这是本诗非常亮丽的一笔,请你尝试着读一下,希望能读出其惊喜、乐观、豪迈之情。我没有更多的话说,只想说太漂亮了!这个同学对诗的理解、感悟相当到位,读得声请并茂。下面就请大家根据他的示范,把这句话齐声吟诵一遍。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想想我们这里,八月还是丹桂飘香的季节,边塞却是漫天大雪了。诗人当然惊奇,“即”字就能表现)“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狐裘是最高级的保暖衣物,锦衾是丝绸被子,“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运用拟人手法,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过渡到送别,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品完雪景后总结雪的特点:早、大、急、奇寒、悲壮。比较南方的雪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相比之下,南方的雪景多了几分温柔,少了几分悲壮。B、我们通过品读欣赏了一副奇丽的边塞雪景图,这首诗中景美情更美。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也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引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可以说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请君多听一支曲,别后回京无故人。”)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能描绘一下这句写的是什么景象吗?)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是拉扯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红色“亮点”色彩感强,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化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天山路再长再远,也不及我对朋友的感情啊。)“空”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借景写情,不仅写出了诗人凭栏目送友人所乘船孑然远逝的情景,而且“唯”字写出诗人在友人的帆影消失后,望着浩渺的江水,心中怅然若失的感受。(反复读这句,要读出依依不舍的感觉。)3、欣赏古代评论家品读这首诗的经典语句。同学们的品读实在是太精彩了,同学们或议论纷纷,自在娇莺恰恰啼;或朗朗读书,大珠小珠落玉盘。说雪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底各不同。也有同学求异创新,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可以说是边塞诗的代表,我们古代文豪与同学们一样,对它也有很多精彩的评论。(幻灯片展示) 李渔闲情偶寄评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赞曰:“雪为天上之雪,梨花乃人间之雪;雪之所少者香,而梨花兼擅其美。”(这是李渔对比“梅须逊雪三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所言在雪与梅之间二者难分高下,各有所长。梨花兼有二者之长,不但有雪的洁白,也有梅的冷香,冷艳梨花更幽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岑嘉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峭,起飒爽。忽如六句,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须日诵一过,心摹而力追之。翰海换气,起下归客。” 清代王国维评论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著一“空”而境界全出。境界者,“具体而真实之意象表达”也。“忽如”句和“山回”句是历代评论家们大为赞赏的,看来同学们很有欣赏眼光,与古代文豪的观点不谋而合。4、 总结品读诗歌的方法(结合同学们和历代名家的品读,也可结合其他我们熟悉的诗歌。)由学生发言再总结(幻灯片展示): 紧扣关键词语(如“忽如”、“愁云”、“空”等)。 借助修辞(如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夸张:“百丈冰”“万里凝”;拟人:“愁云”)。 体会意境和情感。(“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六、拓展延伸:我们随着诗人优美的语言,欣赏了边塞壮丽的雪景,体会到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并感悟到了边塞诗悲壮、诗中句句精妙传神,可以说诗人是妙笔生花,我们今天学习了这首诗,也能够妙笔生花,我们能不能根据今天所学内容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一幅对联。(提示:对联要求:上联字数相等但字数不限,结构相称,内容相关。)雪中送别 赏 漫天大雪 景品 依依惜别 情诗人通过咏雪、送别,把情和景结合在一起,以情为灵魂,为我们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雪中送别诗。七、诵读直至背诵诗歌:1、 全班齐读。(我们品了岑参的诗,自己也创作了,下面请同学们饱含深情地再将这首诗齐读一遍。)我明显感到这一遍比前一遍感情要饱满多了,大家深情的朗诵让我如坐春风。我想就一篇文章的朗读,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节奏、停顿、重读、语速、情感。)2、 自由背诵这首诗。(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背诵古诗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与人谈话时能出口成章,自然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