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线通信复习大纲什么是无线通信?答:无线通信是采用电磁波作为信息承载工具的一种通信方式。由于电磁波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无需各种有线媒质传输的限制,所以无线通信方式一种非常便捷的通信方式,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通信。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的业务也呈现出多种方式,使得人们之间的通信彻底实现了自由的互联和互通在这中间,无线通信发挥了自由通信的作用。第23章 传播特性与多址技术23-1 什么是无线电波?当在不同媒质的分界面传播时,电磁波会产生哪些边界效应?答:无线电波是一种能在自由空间传播的电磁波。无线电波是以能量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的,其传播速度与空间中的媒质有关,当在不同媒质的分界面传播时,电磁波会产生以下边界效应:(1)反射当无线电波碰到的障碍物的几何尺寸大于其波长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可能发生在地球表面,也可能发生在建筑物墙壁或其他大的障碍物表面。多个障碍物的多重反射会形成多条传播路径,造成多径衰落。(2)折射当无线电波穿过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由于传播速度不同,会造成路径偏转,即发生折射。(3)绕射当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被障碍物的尖利边缘阻挡时会发生绕射(物理中也称为衍射)。无线电波的波长越长,绕射能力越强,但是当障碍物的尺寸远大于电波波长时,绕射就会变弱。(4)散射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尺寸小于其波长的障碍物且障碍物的数目又很多时,将会发生散射。散射波产生于粗糙表面、小物体或其他不规则物体,在实际环境中,雨点、树叶、微尘、街道路标、路灯杆等都会引起散射。散射会造成能量的散射,形成电波的损耗。另外,由于能量的扩散与媒质的吸收,传输距离越远信号强度越小。23-2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哪些?答: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是指无线电波从发射点到接收点的传播路径,主要有地波传播、天波传播、空间波传播、对流层传播、外层空间传播等方式。(1)地波传播方式地波传播是指电磁波沿地球表面到达接收点的传播方式。电波在地球表面上传播,地面上有高低不平的山坡和房屋等障碍物,根据波的衍射特性,只有当波长大于或相当于障碍物的尺寸时,波才能明显地绕过障碍物。地面上的障碍物一般不太大,长波、中波和中短波均能绕过,而短波和微波由于波长过短在地面上不能绕射,只能按直线传播。地波的传播比较稳定,不受昼夜变化的影响,而且能够沿着弯曲的地球表面达到地平线以外的地方。但地球是个良导体,地球表面会因地波的传播引起感应电流,地波在传播过程中有能量损失,而且频率越高,损失的能量就越多,因此中波和中短波的传播距离不长,一般在几百千米范围内,可用于进行无线电广播。长波沿地面传播的距离要远很多,但发射长波的设备庞大、造价高,因此长波很少用于无线电广播,多用于超远程无线电通信和导航等。(2)天波传播方式天波传播就是自发射天线发出的电磁波进入高空被不均匀的电离层反射后到达接收端的传播方式,无线电波信号一般要经多次反射后才能到达接收端。电离层对于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实验证明,波长短于10m的微波能穿过电离层,波长超过3000km的长波几乎会被电离层全部吸收。对于中波、中短波、短波,波长越短,电离层对它吸收越少而反射越多。因此,短波最适宜以天波的形式传播,它可以被电离层反射到几干干米以外。但是,电离层是不稳定的,白天受阳光照射时电离程度高,夜晚电离程度低,因此电离层在夜间对中波和中短波的吸收减弱,这时中波和中短波也能以天波的形式传播。(3)空间波传播方式当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架设地较高时,在视距范围内,电磁波既可以直接从发射天线传播到接收天线,也可以经地面反射达到接收天线,因此,接收天线处的场强是直射波和反射波的合成场强,直射波不受地面影响,而反射波则要受到反射点地质、地形的影响。空间波在大气的底层传播,传播的距离受地球曲率的影响,收、发天线之间的最大距离被限制在视距范围内,若将天线架设在高大建筑物或山顶上,则可以有效地延伸空间波的传播距离,同时还可以利用微波中继站来实现更远距离的通信。空间波在传播过程中除受地形地物影响外,还受到低空大气层(即对流层)的影响。(4)对流层传播方式距离地面大约10km以内的大气层称为对流层。由于对流层中大气温度、压力和湿度的变化使得大气介电常数随高度而改变,当电波通过这些不均匀的大气层时就会经过反射、折射和散射到达接收天线。对流层传播较之电离层传播的应用更为广泛,超短波和微波均可采用对流层传播方式实现远距离传播。(5)外层空间传播方式外层空间传播是指电磁波在对流层、电离层以外的外层空间进行传播的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卫星或以星际为对象的通信中,以及用于空间飞行器的搜索、定位、跟踪等。由于电磁波传播的距离很远,且主要是在大气以外的宇宙空间内进行,而宇宙空间又近似于真空状态,因此电波在其中传播时,传输性能比较稳定。在外层空间传播的电磁波又称直达波,沿直线传播。23-3 试述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的传播特点。答:根据无线电波的波长可将其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它们具有一下传播特点:(1)长波长波的波长很长,地面的起伏和其他参数的变化对长波传播的影响可以忽略。在通信距离小于300km时,到达接收点的电波基本上是地波。长波穿入电离层的深度很浅,受电离层变化的影响很小,电离层对长波的吸收也很小,因此长波的传播比较稳定。虽然长波通信在接收端场强非常稳定,但存在着对其他无线电台干扰严重以及受雷电影响比较严重的两个缺点。(2)中波中波能以地波或天波的形式传播。中波由于频率较长波高,故需要在比较深入的电离层处才能发生反射。(3)短波与长、中波一样,短波可以靠地波和天波传播。由于短波频率较高,地面吸收效强,用地面波传播时衰减很快,一般情况下,短波的地波传播距离只有几十千米,不适合用于远距离通信和广播。与地波相反,天波在电离层中的损耗却随着频率的增高而城小,因此可利用电离层对天波的一次或多次反射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4)超短波和微波超短波和微波的频率很高,地波衰减很大,电波穿入电离层很深,甚至不能反射回来,因此超短波和微波一般不用地波和天波的传播方式,而只能用空间波、外层空间等传播方式。超短波和微波由于频带很宽,因此应用很广泛。超短波广泛用于电视、调频广播、雷达等方面。利用微波通信时,可以同时传送几千路电话或几套电视节目而互不干扰。超短波和微波在传播特点上有一些差别,但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是可在低空大气层进行视距传播,因此,为了增大通信距离,通常需要把天线架高。23-4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的无线信号存在哪些衰耗?答: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的无线信号存在路径衰耗、慢衰落和快衰落的损耗三种衰耗。(1)路径衰耗路径衰耗是指电磁波直线传播的损耗,包括在自由空间中传播时与距离的幂次方成反比的固有衰耗以及散射和吸收等导致的衰耗等。(2)慢衰落无线电波在传播路径上遇到起伏的地形、建筑物和高大的树木等障碍物时,会在障碍物的后面形成电波的阴影。接收机在移动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障碍物和阴影区时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会发生变化,造成信号衰落,这种衰落称为阴影衰落,由阴影引起的衰落是缓慢的,因此又称为慢衰落。慢衰落反映了百米波长量级内接收电平的均值变化而产生的损耗,一般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慢衰落的衰落速率与工作频率无关,只与周围地形、地物的分布、高度和物体的移动速度有关。(3)快衰落损耗快衰落主要由于多径传播而产生的衰落,由于移动体周围有许多散射、反射和折射体,它们引起信号的多径传输,使到达的信号之间相互叠加,其合成信号幅度表现为快速的起伏变化。快衰落反映了十米级波长量级接收电平的均值变化而产生的损耗,其变化率比慢衰落快,因此称为快衰落。23-5电磁波在传播时,对接收端而言,无线信号将产生几种效应?答:电磁波在无线信道上传播时,对接收端而言,无线信号将产生以下几种效应:(1)阴影效应 在移动通信中,移动台运动过程中,由于大型建筑物和其他物体对无线电波传播路径的阻挡而在传播接收区域上形成半盲区,从而形成电磁场阴影,这种随移动台位置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接收端场强的起伏变化称为阴影效应,阴影效应是产生慢衰落的主要原因。(2)多径效应多径效应是指由多条路径传播引起的干涉延时效应。由于各条传播路径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因此参与干涉的各分量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会随时间而变化,从而引起合成波场强随机变化的现象,从而造成总的接收场强的衰落。因此多径效应是衰落的重要成因,对于数字通信、雷达最佳检测等都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3)远近效应在移动通信中,由于接收用户的随机移动性,移动用户与基站间的距离也是在随机的变化,若各用户发射功率一样,那么到达基站的信号强弱不同,离基站近信号强,离基站远信号弱。通信系统的非线性则进一步加重,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和以强压弱的现象,通常称这类现象为远近效应。由于CDMA是一个自干扰系统,所有用户共同使用同一频率因此“远近效应”问题更加突出。(4)多普勒效应无线电波收、发终端之间存在沿它们二者径向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接收端收到的信号频率相对于发送端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附加频率变化量,称为多普勒频移,23-6 什么是码分多址?直接序列扩频技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CDMA是以传输信号的码型不同来区分信道建立多址接入的方式。其原理是基于扩频技术的,即将需传送的具有一定信号带宽信息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调制,使原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再经载波调制并发送出去。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码与接收的带宽信号做相关处理,把宽带信号换成原信息数据的窄带信号即解扩,以实现信息通信。CDMA是利用地址码的正交性来实现多址通信的,但通常可根据扩频的不同实现方法将CDMA分为直接扩频、跳频、跳时及混合扩频技术等。直接序列扩频是依据香农定理的理论发展起来的,即在信号平均功率受限的白噪声信道中,系统信息传输速率的极限C(bit/s)与信道带宽B(Hz)、信噪比S/N间存在一些关系C=Blog(1+SN)该式表明在所需最高传输速率C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码调制来展宽带宽B,就可以在信噪比很低的情况下实现可靠通信。23-7 随机接入多址技术主要有哪些技术?试述其基本原理。答:采用无线通信进行数据的传输和交换时,大多采用采用随机接入多址技术,以适应数据业务的非实时性、分组性和突发性的业务特点。在随机接入多址方式中,每个用户可以随意发送信息,如果发生碰撞,则采用相应的退避算法重发,直至发送成功。随机接入多址方式有纯ALOHA(P-ALOHA)、时隙ALOHA(S-ALOHA)、预约ALOHA(R-ALOHA)方式等。(1)P-ALOHAP-ALOHA方式又称为“经典ALOHA”方式,是一种完全随机的多址方式,不需要定时和同步,用户根据其需要向公用信道发送信息,若发生信息碰撞,则退避随机时间后再重新发送。ALOHA的信道利用率不是很高,其最大信道利用率为18.4%,并且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2)S-ALOHAS-ALOHA是一种同步的随机多址方式,将时间分成许多等间隔的时隙,将各站点对应一个时隙,所发送的信息放在各自的时隙里发送。时隙的定时由系统时钟来决定,各站点的发送控制设备必须与该时钟同步。由于S-ALOHA方式不是随机发送信息,因此减小了相互之间的碰撞,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使信道最大利用率提高到了36.8%。该方式需要全网定时和同步,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3)R-ALOHAR-ALOHA是在S-ALOHA的基础上考虑到系统内各站点业务量不均匀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解决长、短报文的兼容。R-ALOHA的基本原理是对于发送数据量较大的站点,在它提出预约申请后,将用较长的分组在预约的对隙进行发送。对于短报文,则仍然使用非预约的S-ALOHA方式传输。这样既解决了长报文时延长的问题,又保留了S-ALOHA传输短报文时信道利用率高的优点。23-8 分集技术主要有哪些?其基本思想是什么?答:分集技术是充分利用多径信号的能量来改善传输性能的技术。基本思想是利用多条具有近似相等的平均信号强度和相互独立衰落特性的路径传输相同的信号,在接收端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以降低多径衰落引起的接收电平的起伏波动影响,从而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分集技术分为两部分内容,即分离技术和接收合并技术。通过分离与合并来提高接收端的信噪比,从而获得分集增益。为了在接收端得到相互独立的路径,可以通过空域、时域和频域等方法来实现,具体的实现方法有以下几种:(1)空间分集空间分集也称天线分集,是移动通信中应用较多的分集形式。其原理是采用多副接收天线来接收信号,然后进行合并。为了保证接收信号的衰落特性不相关,要求天线之间的距离足够大,在理想情况下,接收天线之间的距离只要波长的一半即可。(2)时间分集将同一信号在不同时间区间多次重发,只要各次发送时间间隔足够大,就可以得到多条衰落特性独立的分集支路。时间分集利用位于不同时间区间的信号经衰落信道后在统计上的互不相关特性,来实现抗时间选择性衰落功能。(3)频率分集采用2个或2个以上具有一定频率间隔的微波频率同时发送和接收同一信号,然后进行合成或选择。频率分集利用位于不同频段的信号经衰落信道后在统计上的不相关特性,来实现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功能。(4)极化分集在移动环境下,两副在同一地点、极化方向相互正交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呈现不相关的衰落特性,利用这一特点,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各装两副天线,即水平极化天线和垂直极化天线,这样就可以得到两路衰落特性不相关的信号。(5)角度分集由于地形、地貌、接收环境的不同,使得到达接收端的不同路径的信号可能来自不同的方向,这样在接收端可以采用方向性天线,分别指向不同的到达方向,而每个方向性天线接收到的多径信号是不相关的。任何一种分集方式,接收端都必须对收到的互不相关的多条相互独立的衰落信号进行合并,通过合并技术得到抵消了衰落的信号,从而获得分集增益。分集的接收合并技术23-9 试画图说明多用户检测原理。答:多用户检测(Multiple User Detection, MUD)技术是根据信息论中最佳联合检测理论提出来的抗多址干扰技术,MUD的概念是由K. Schneider于1979年提出来的,1986年SVerdu提出基于最大似然序列(Maximum Likelihood Sequence Estimation, MLSE )的最佳多用户检测算法。CDMA系统中MUD的定义如下:联合考虑同时占用某个信道的所有用户或某些用户,消除或减弱其他用户对任一用户的影响,并同时检测出所有这些用户或某些用户的信息的一种信号检测方法,MUD有时又称为联合检测(Joint Detection)。MUD在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造成MAI的所有用户信息对多用户做联合检测,以有效地消除MAI和远近效应问题。典型的多用户检测原理图如图23.5.1所示。匹配滤波器1匹配滤波器2匹配滤波器kx(t)多用户检测算法y1(t)y2(t)yk(t)用户判决1用户判决2用户判决ky1(t)y2(t)yk(t)r1(t)r2(t)rk(t)图 23.5.1 多用户检测原理图23-10 试画图说明非直接方式实现OFDM的方法。答:在OFDM的实现中,一般不采用直接实现方式,而是采用傅里叶变换的方式来实现,原理框图如图23.5.4所示。串/并FFT去掉循环前缀并/串OFDM信号输出信号(b) OFDM信号的接收原理图串/并IFFT加入循环前缀并/串输入信号OFDM信号(a) OFDM信号的形成原理图图23.5.4 OFDM系统原理框图图23.5.4 (a)中,数字序列信号以串行的形式输入到“串/并”转换器,将原来的一路速率为R(bit/s)的高速数码流变换为M路的低速数码流,变换后的各路低速数码流的速率变为R/M(bit/s)。将这M路的数字码流送入反傅里叶变换器IFFT,得到N个时域离散信号,然后加入Lbit的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 CP),CP一般选择N个时域信号的后L位(如N个时域离散信号为d0, d1, d2, d3, d4, d5,若L=2,则循环前缀为 d4, d5),加入循环前缀后的信号长度变成了N+L,即成为 d4, d5, d0, d1, d2, d3, d4, d5。加入CP的目的是使OFDM信号码元更具有循环性,便于消除码间干扰。最后经过并串后,再经过适当的滤波和调制后发送出去。接收端对OFDM信号的接收是发送端的逆过程。由FFT/IFFT实现的OFDM系统较简单,因此在实际中常采用该方式。第24章 移动通信总体结构及相关概念24-1 什么是移动通信?移动通信具有哪些特点?答:移动通信就是在运动中实现的通信,即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是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或方式,如车辆、船舶、飞机、人等移动体与固定点之间,或者移动体之间的通信。移动通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灵活、快速、可靠地实现信息互通,是目前实现理想通信的重要手段之一。移动通信具有以下特点:(1)电波传播条件恶劣移动台依靠无线电波传播进行通信,移动通信的质量取决于电波传播条件。电波传播损耗除了与收发天线之间的距离有关外,还与传播途径中的地形地物紧密相关。例如,由于移动体来往于地面建筑群和各种障碍物之中,根据电波传播的特性会发生宣射、折射、绕射等各种情况,从而使电波传播的路径不同,而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则是这些信号的多径传播效应。移动体处于不同的位置,不同方向接收到的合成波信号强度就会有起伏。(2)环境噪声、干扰和多普勒频移影响严重移动通信,特别是地面移动通信的电波在地面传播时会受到许多噪声的影响和干扰,这些噪声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比如汽车点火、电机启动、开关闭合和断开产生的电火花、各种发动机的噪声等都能成为无线电通信的干扰源。移动通信本身发射的电磁波也会相互干扰,不同小区内的频率复用会形成同频干扰、邻道干扰、多路干扰和互调干扰等。另外,雷达等其他能发射高频电磁波的设备、装置都会对移动通信信号造成干扰。当移动台运动到一定速度时,设备接收到的载波频率将会随运动速度的变换而产生明显的频移,即多普勒频移。多普勒频移是无线电波在移动接收中必须考虑的特殊问题,移动速度越快,多普勒频移越严重。(3)频率资源有限每个移动用户在通信时都要占用一定的频率资源,无线通信中频率的使用必须遵守国际和国内的频率分配规定,而无线电频率资源有限,分配给移动通信的频带比较窄,随着移动通信用户数量和业务量的急剧增加,现有规定的移动通信频段非常拥挤,如何在有限的频段内满足更多用户的通信需求是移动通信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开发新的频段外,还应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来扩大移动通信的信道容量,提高频率的利用率,如多信道共用、频率复用、小区或微小区制、窄带调制等技术。(4)组网技术复杂移动通信的特殊性就在于移动,为了实现移动通信,必须解决几个关键问题;由于移动台在整个通信区域内可以自由移动,因此移动交换中心必须随时确定移动台的位置,这样在需要建立呼叫时,才能快速地确定哪些基站可以与之建立联系,并可为其进行信道分配;在小区制组网中,移动台从个小区移动到附近另一个小区时,要进行越区切换;移动台除了能在本地交换局管辖区内进行通信外,还要能在外地移动交换局管辖区内正常通信,即具有所谓的漫游功能;很多移动通信业务都要进入市话网,如移动终端和固定电话通话,但移动通信进入市话网时并不是从用户终端直接进入的,而是经过移动通信网的专门线路进入市话网,因此,移动通信不仅要在本网内联通,还要和固定通信网联通。这些都使得移动通信的组网比固定的有线网通信要复杂得多。24-2移动通信的发展大致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答:移动通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人们把它称为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以微处理器和移动通信相结合的产物。它采用了频率复用、多信道共用技术,能全自动地接入公共电话网,并采用了小区制,是一个大容量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在美国、日本和瑞典等国家先后投入使用。其主要技术特点是模拟调频、频分多址,主要业务是电话。(2)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以数字信号传输、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为主要技术,频谱效率得到了提高,系统容量得到增大。具有易于实现数字保密、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和智能化,标准化等特点。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制定了更加完善的呼叫处理和网络管理功能,克服了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不足之处,可与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相兼容,除了传送语音外,还可传送数据业务,如传真和分组的数据业务等。(3)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为了满足更多更高速率的业务以及更高频谱效率的要求,同时减少目前存在的各大网络之间的不兼容性,一个世界性的标准未来公用陆地移动电话系统FPLMTS(Future Public Land Mobile Telephone System)应运而生。1995年,又更名为国际移动通信2000(IMT-2000)。IMT-200支持的网络被称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为多功能、多业务和多用途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在全球范围内覆盖和使用的。它根据特定的环境提供从144kbit/s到2Mbit/s的个人通信业务,支持全球无缝漫游和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目前常用的标准有欧洲提出的WCDM、北美提出的CDMA-2000及中国提出的TD-SCDMA。(4)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标准比第三代标准具有更多的功能。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宽带接入互联网(包括卫星通信),能够提供除信息通信之外的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是多功能集成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或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应该比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更接近个人通信。24-3 什么是移动通信的大区制和小区制?各有何特点和不同?答:一般来说,移动通信网的服务区域覆盖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容量的大区制;另一类是大容量的小区制,即蜂窝系统。(1)大区制大区制是指一个基站覆盖整个服务区,并由基站(BS)负责移动台(MS)的控制和联络。在大区制中,服务区范围的半径通常为20km50km。为了覆盖这个服务区,BS发射机的功率要大,通常为100w200w;BS天线要架得很高,通常在几十米以上,以保证大区中的MS能正常接收BS发出的信号。MS的发射功率较小,通常在一个大区中需要在不同地点设立若干个接收机,接收附近MS发射的信号,通过有组微波接力将信号传输至基站。大区制的特点是只有一个个天线,且架设高、功率大,覆盖半径也大,一般用于集群通信中。该方式设备较简单、投资少、见效快,但频率利用率低,扩容困难,不能漫游。(2)小区制小区制就是将整个服务区划分成若干个小区,在每个小区中分别设置一个BS,负责小区中的移动通信的联络控制。各BS统一连接到个移动交换中心(MSC),由MSC统一控制各BS协调工作,并与有线通信网相连接,使移动用户进入有线网,保证MS在整个服务区内,无论在哪个小区都能正常进行通信。采用小区制不仅提高了频率的利用率,而且由于基站功率减小,也使相互间的干扰减少。此外无线小区的范围还可根据实际用户数的多少灵活确定,具有组网的灵活性。采用小区制最大的优点是有效地解决了信道数量有限和用户数增大之间的矛盾。小区制有一下四个特点:特点一:BS仅提供信道,其交换、控制都集中在一个移动电话交换局(Mobile Telephone Switching Office, MTSO),或称为移动电话交换中心,其作用相当于市话交换局,而大区制的信道交换、控制等功能都集中在BS完成。特点二:具有“过区切换功能”,简称“过区”功能,即一个服从一个小区进入另一个小区时,要从原BS的信道切换到新BS的信道上,且不能影响正常通话。特点三:具有漫游功能,即一个MS从本管理区进入到另一个管理区时,其电话早码不能变,仍然像在原管理区一样能够被呼叫到。特点四:具有频率复用的特点,频率复用是指一个频率可以在不同的小区重复使用。由于同频信道可以重复使用,复用的信道越多,用户数也就越多,因此,小区制可以提供比大区制更大的通信容量。24-4 试述带状覆盖服务区和面状覆盖服务区的概念。答:带状覆盖服务区:列车的无线电话、长途汽车的无线电话,以及沿海内河航行的船舶无线电话系统等部属于带状服务区。为了克服同信道干扰,常采用双频组频率配置和三频组频率配置,这种服务区域的无线小区是按横向排列覆盖整个服务区,因此在服务区域比较狭窄时,带状服务覆盖网的基站可以使用定向天线,这样整个系统是由许多细长的无线小区相连而成,因此也称“链状网”。面状服务区:面状服务覆盖区的形状取决于电波传播条件和天线的方向性。如果服务区的地形、地物相同,且基站采用全向天线,它的覆盖面积大体是一个圆。为了不留空隙地覆盖整个服务区,一个个圆形的无线小区之间会有重叠。每个小区实际上的有效覆盖区是一个圆的内接多边形。根据重叠情况不同,这些多边形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或正六边形。24-5无线区群的组成应该满足什么样的两个基本条件?答:蜂窝移动电话网,通常先由若干个邻接的无线小区组成个无线区群,再由若干无线区群组成一个服务区。为了实现频率复用,而又不产生同信道干扰,则要求每个区群中的无线小区,不得使用相同频率。只有在不同区群中的无线小区,并保证同频无线小区之间的距离足够大时,才能进行频率复用。无线区群的组成应该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若干个无线区群彼此之间可以互相邻接,并且无空隙地带组成蜂窝或服务区域;第二,邻接之后的区群应保证同频无线区之问的距离相同。第25章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5-1 GSM数字蜂窝通信系统主要哪些部分构成?答:GSM数字蜂窝通信系统主要由移动台、基站子系统和网络子系统部分组成,如图25.1.1所示。MSBTSBCSMSCSEIRHLRAUCVLROMCPSTNPDNISDNMSCS移动台基站子系统网络子系统图25.1.1 GSM组成结构移动台MS:MS是移动通信系统的用户终端设备,包括收发信机、天线、电源、频率合成器、数字逻辑单元等,可自动扫描基站载频、响应寻呼、自动更换频率和自动调整发射功率。建立呼叫时,MS可以与最近的基站BS之间建立一个无线信道,并通过移动交换中心MSC的接续与被叫用户通话。 MS可分为车载、便携和手持三种。25-2 简述基站子系统BSS的组成及功能。答:基站子系统(BSS)是GSM系统中与蜂窝覆盖关系最直接相关。它通过无线接口直接与移动台相接,负责信息的发送、收接和无线资源管理,同时基站子系统与网络子系统(NSS)中的移动交换中心(MSC)相连,实现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网络用户之间的接续通信,传送系统信号和用户信息等。基站子系统是由基站收发信机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和基站控制器BSC(Base Station Controller)两部分功能实体构成。实际上,一个基站控制器根据话务量的多少大约可以控制数十个BTS,BTS可以直接与BSC相连接,也可以通过基站接口设备DIE (Base Interface Equipment),采用远端控制的连接方式与BSC相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基站子系统还应包括码变换器TC和相应的子复用设备SM。码变换器在更多的情况下是设置在BSC和MSC之间,该方式在组网的灵活性和减少传输设备配置数量方面具有许多优点。图25.1.2为本地和远端配置BTS的典型BSS组成方式。BTSBIEBIEBSCBTSSMSMTCMSCUm接口Abis接口Um接口A接口图25.1.2 一种典型的BSS组成结构移动台到网络的接口是基站收发信机BTS,为基站子系统的无线部分。由基站控制器BSC控制。服务于某个小区的无线收发设备,完成BSC与无线信道之间的转换,实现BTS与移动MS之间通过空中接口的无线传输及相关的控制功能。BTS主要分为基带单元、载频单元、控制单元三大部分。基带单元主要用于必要的语音和数据速率匹配以及信道编码等。载频单元主要用于调制/解调与发射/接收机之间的耦合等。控制单元用于于BTS的操作与维护。另外若BSC与BTS不设在同一处时,则需采用Abis接口,同时传输单元必须增加,以实现BSC与BTS之间的远端连接方式。如果BSC与BTS设置在同一处,只需采用BS接口,不需要传输单元。在朝向基站控制器BSC侧,BTS区分与移动台有关的语音和控制信令,并通过各自信道传给BSC。在朝向MS侧,BTS将信令和语音合在一个载波上。BTS位置通常在小区中心,BTS的发射功率决定小区的大小。个典型的BTS通常具有1到24个收发信机(TBX),每个TBX代表个单独的RF信道。基站的各种配置与应用有关,基站可设置成扇形或全向。一个BTS可控制一个扇区或多个扇区。个基站控制器BSC监视和控制几个基站,是基站的控制部分。BSC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频率管理以及BTS的控制和交换功能。BSC承担各种接口及无线资源和无线参数管理的任务。BSC通过BTS和MS的远程命令对无线电接口进行管理,主要有无线信道安排和释放、切换的安排。BSC向下连接一系列BTS,向上连接移动交换中心MSC。BSC主要由下列部分构成:(1)朝向与MSC相接的A接口或与码变换器相接的Ater接口的数字中继控制部分;(2)朝向与BTS相接的从Abis接口或BS接口的BTS控制部分;(3)公共处理部分,包括与操作维护中心相接的接口控制;(4)交换部分。25-3网络子系统NSS的由哪些子系统组成的?这些子系统有何作用?答:NSS由一系列功能实体构成,整个GSM系统内部,即NSS的各功能实体之间和NSS与NSS之间都通过信令系统No.7和GSM规范的7号信令网路互相通信。NSS中的移动交换中心MSC是网络的核心,它提供交换功能和接口功能。接口功能包括面向基站子系统BSS功能实体,面向原籍位置寄存器HLR、鉴权中心AUC、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操作维护中心OMC 功能实体,以及面向固定公用电话网PSTN、ISDN、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PSPDN、电路交换公用数据网CSPDN的接口功能。通过这些接口将移动用户与移动用户、移动用户与固定网用户互相连接起来。1) 移动交换中心MSC移动交换中心MSC可从原籍位置寄存器(HLA)、访问位置寄存器(VLR)和鉴权中心(AUC)这三种数据库获取处理用户位置登记和呼叫请求所需的全部数据。同时MSC也根据其最新获取的信息请求更新数据库的部分数据。作为网络的核心,MSC还支持位置登记、越区切换和自动漫游等和其他网络功能。对于容量比较大的移动通信网,一个网络子系统可包括若干个MSC、HLR和VLR。为了建立固定网络用户与GSM移动用户之间的呼叫,此呼叫首先被接入到关口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称为GMSC),关口交换机负责获取位置信息,且把呼叫转接到可向该移动用户提供即时服务的MSC(称为被访MSC(VMSC)。GMSC是具有与固定网络和其他NSS实体互通的接口。2)原籍位置寄存器(HLR)原籍位置寄存器(HLR)是GSM系统的中央数据库,存储着HLR控制的所有的移动用户的相关数据。一个HLR能够控制若干个移动交换区域以及整个移动通信网,所有移动用户重要的静态数据都存储在HLR中,这包括移动用户识别号码、访问能力、用户类别和补充业务等数据。HLR还为MSC存储移动用户实际漫游所在的MSC区域的有关动态信息数据。这样,任何入局呼叫可以即刻按选择的路径接续到被叫的用户。HLR所存储的用户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些永久性的信息,例如用户类别,业务限制,电信业务,承载业务,补充业务,用户的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以及用户的保密参数等;另一类是有关用户当前位置的临时性信息,例如移动用户漫游号(MSRN)等,用于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3)访问位置寄存器(VLR)访问位置寄存器(VLR)是服务在其控制区域内的移动用户的。存储着进入其控制区域内已登记的移动用户相关信息,是已登记的移动用户提供建立呼叫接续的必要条件。VLR从该移动用户的原籍位置寄存器(HLR)处获取并存储必要的数据。一旦移动用户离开该VLR的控制区域,则重新在另一个VLR处登记,原VLR将取消临时记录的该移动用户数据。因此VLR可看作为一个动态用户数据库。通常每一个移动交换区有一个VLR。VLR中的永久性数据与HLR中的相同,临时性数据则略有不同。这些临时性数据包括当前已激活的特性,临时用户识别号(TMSI)和移动台在网络中准确位置(位置区域识别号)。当漫游用户进入某个MSC区域时,必须向该MSC相关的VLR登记,并分配一个移动用户漫游号(MSRN),在VLR中建立该用户的有关信息,其中包括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移动用户漫游号(MSRN)、所在位置区的标志以及向用户提供的服务等参数,这些信息是从相应的HLR中传递过来的。MSC在处理入网出网呼叫时需要查询VLR中的有关信息。一个VLR可以负责一个或若干个MSC区域。4)鉴权中心(AUC)GSM系统采取了特别的安全措施,例如用户鉴权、对无线接口上的语音、数据和信号信息进行保密等。鉴权中心(AUC)存储着签权信息和加密钥,是认证移动用户的身份以及产生相应认证参数功能的,用来防止无权用户接入系统和保证通过无线接口的移动用户通信的安全。AUC对任何试图入网的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只有合法用户才能接人网中并得到服务。它给每一个在相关HLR登记的移动用户安排了一个识别字,该识别字用来产生用于鉴别移动用户身份的数据及用来产生用于对移动台与网络之间无线信道加密的另一个密钥。AUC存储鉴权和加密算法。AUC只与HLR通信。AUC属于HLR的一个功能单元部分,专用于GSM系统的安全性管理。5)设备识别寄存(EIR)EIR是存储有关移动台设备参数的数据库。EIR实现对移动设备的识别、监视功能,以防止非法移动台使用。移动用户识别寄存器(EIR)存储着移动设备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通过核查白色清单、黑色清单或灰色情单这三种表格,在表格中分别列出了准许使用的、出现故障需监视的、失窃不准使用的移动设备的IMEI识别码,使得运营部门对于不管是失窃还是由于技术故障或误操作而危及网络正常运行的MS设备,都能采取及时的防范措施,以确保网络内所使用的移动设备的唯一性和安全性。6)操作维护中(OMC)OMC操作维护中心是网络操作维护人员对全网进行监控和操作的功能实体。接入MSC和BSC,处理来自网络的错误报告,控制BSC和BTS的业务负载。OMC通过BSC对BTS进行设置并允许操作者检查系统的相连部分。在实际蜂窝网络中,根据网络规模、所在地域以及其他因素,上述实体可有各种配置方式。通常将MSC和VLR设置在一起,而将HLR、EIR和AC一同设置设于另一个物理实体中。25-4 GSM网络接口主要有哪些?它们有何功能?答:GSM的网络接口分为三类,即主要接口、网络子系统内部接口及与其他电信网的接口,这三类接口都有相应的接口协议,使得整个GSM系统能够协调工作、互联互通。(1)主要接口GSM系统的主要接口有A接口、Abis接口和Um接口。这三种主要接口的定义和标准化能保证不同供应商生产的移动台、基站子系统和网络子系统设备能在同一个GSM数字移动通信网运行和使用。(2)网络子系统内部接口网络子系统由MSC、VLR、HLR等功能实体组成,因此GSM技术规范定义了不同的接口以保证各功能实体之间的接口标准化。(3)GSM系统与其他公用通信网的接口其他公用电信网主要是指公用电话网(PST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PSPDN)和电路交换公用数据网(CSPDN)。 GSM系统是建立在ISDN接入的基础上的。为了充分利用ISDN业务的优点,GSM系统通过MSC与这些公用通信网互联,其接口必须满足有关接口和信令标准及各个国家电信运营部门制定的与这些电信网有关的接口和信令标准。25-5 GSM系统中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又分为哪些信道?它们的有何作用?答:业务信道就是语音信道。(1)语音信道VC(Voice Channel)VC主要用于传递语音信号。其占用和空闲受移MSC控制和管理的。在MSC中保存有一张所有信道和它们状态的表格,状态包括;空、忙、阻塞等。当一个语音信道空闲时,基站语音信道单元发射机关闭;而当一个语音信道被占用时,发射机打开;当一个语音信道空闲但存在干扰电平并超过定的值时,该语音信道不可使用,应暂时阻塞。这些动作全根据MSC或BSC命令完成。通常每个无线小区分配几十个语音信道。在话音信道中,平时除传递语音外,还传递一些其他信息,如检测音、数据和信号音等。1)检测音SAT(Supervisory Audio Tone, SAT)在AMPS和TACS模拟蜂窝系统中,检测音(SAT)是指在语音传输期间连续发送的带外单频信号音。MSC通过对SAT的检测,可以了解语音信道的传输质量。当语音信道单元发射机启动后、就会不断在带外发出5970Hz、6000Hz或6030Hz的检测音。SAT由BS的语音信道单元发出,经移动台MS返回。2)数据在特定情况下,在语音信道上还可传送数据,如在越区切换时,通话将暂时中断(模拟蜂窝系统中一般要求限定在800ms之内),可利用这段时间在语音信道中,以数据形式传递必要的指令或交换数据。3)信号音ST(Signaling Tone, ST)信号音为线路信号。它是由移动台发出的单向信号。例如在BS寻呼MS过程中,如果BS收到MS发来的ST,就表示示振铃成功。在切换过程中原BS收到MS发来的ST倍号,则表示MS切换认可。ST是带内信号,一般在0300Hz之间。(2)控制信道CC(Control Channel)一般控制信道的下行信道用于寻呼(Page),上行信道用于接入(Access),控制信道还可用来传递大量的其他数据。在每一个无线小区内,通常只有一个控制信道。所以一个中心激励的基站,配备一套控制信道单元,而通常一个覆盖三个扇区的小区顶点激励的基站应配备三套控制信道单元。1)寻呼当移动用户为被呼时、就在控制信道的下行信道发出呼叫移动台信号,所以将该信道称为寻呼信道(Page Channel, PC)。2)接入当移动用户为主呼时,就在控制信道的上行信道发出主呼信号,所以将该信道称为接入信道(Access Channel, AC)。在控制信道中,不仅传递寻呼和接入信号,还可传送大量的其他数据,如系统的常用报文、指定通话信道、重试等信号。25-6 试简述GSM通信呼叫建立的过程。答:(1)移动台的主叫的呼叫建立移动台首先搜索专用控制信道,当控制信道空闲时,即可通过此信道发出包括其自身的识别号码、被呼用户号码等的呼叫信号。基站收到这些信号后转送至MSC,经识别后即为移动台指配一个基站,此时的空闲信道分配给移动用户使用,这些信息由基站转发给移动台。同时,MSC对基站的有线线路进行导通试验,如果试验良好,即可进行其他交换处理。若被呼用户为本移动局内的用户,则直接进行交换处理;若为固定网的用户,则接入固定网。(2)移动台作为被叫的呼叫建立MSC收到呼信号之后,经识别并确认被呼用户此时空闲,则在该MSC控制区的所有基站,通过专用控制信道一起发出呼叫包括被呼移动台的识别号码和信道指配代号等信号。有时可能移动台暂时未收到这个呼叫信号,因此当没有收到移动台的应答时,基站应在一段时间内多次重复发送此呼叫信号。空闲的移动台是锁定在专用控制信道上的,当收到此呼叫信号后即可判别是否呼叫本机,若判定为呼叫本机,则发出应答信号,并转入所指配的语音信道。MSC收到某一基站转来的应答信号之后即停止发送呼叫信号,接通线路,开始计费。若多次呼叫仍不应答,则通知主呼用户此次呼叫失败,不能建立通信。25-7越区切换的准则有哪些?试简述这些准则。答:在决定何时需要进行越区切换时,通常是根据移动台处接收的平均信号强度来确定,也可以根据移动台处的信噪比(或信扰比)、误比特率等参数来确定。假定移动台从基站1向基站2运动,其信号强度的变化如图25.2.1所示。判定何时需要越区切换的准则为:1)准则1准则1是相对信号强度准则。在任何时间都选择具有最强接收信号的基站,如图25.2.1中的A、B、C、D处将要发生越区切换。该种准则的缺点是,在原基站的信号强度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会引发太多不必要的越区切换。2)准则2准则2是具有门限规定的相对信号强度准则。仅允许移动用户在当前基站的信号低于某一门限,且新基站的信号强于本基站的信号情况下,才可以进行越区切换。如图25.2.1所示,在门限为Th2时,在B点将会发生越区切换。在该方法中,门限选择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图25.2.1中,如果门限太高,取为Th1则该准则与准则1相同。如果门限太低,取为Th3,则会引起较大的越区时延。此时,一方面可能会因链路质量较差而导致通信中断,另方面会引起对同道用户的额外干扰。3)准则3准则3为具有滞后余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展板设计专业毕业论文
- 中文系毕业论文难写吗
- 电子商务物流优化操作流程
- 广告营销策略制定指南
- 服装销售毕业论文
- 2025至2030中国西餐厅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
- 太原科技大学毕业论文
- 二零二五年度酒店客房环保节能改造设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资金监管协议
- 2025版高端酒店客房清洁与消毒服务合同
- 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健康讲座
- 2025年湖北省中考化学试题深度解读及答案详解
- Unit 3 Same or DifferentSection A Grammar Focus (3a-3c) 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管线及设备开启作业安全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
- 2025年保密知识试题库附参考答案(完整版)
- 2025年医学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库及答案
- 1.5 植物的变化 教案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
- 揭西招投标管理办法
- 2025年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考试题目(含答案)
- 社区与小课堂的合同协议
- 低空经济相关政策文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