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品种资源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毕业论文.doc_第1页
大豆品种资源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毕业论文.doc_第2页
大豆品种资源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毕业论文.doc_第3页
大豆品种资源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毕业论文.doc_第4页
大豆品种资源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大学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论 文 题 目 :大豆品种资源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学 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 年 级:2011级 专 业:植物保护 姓 名:郭亮 学 号:20114570 指导教师:马淑梅 2014年 5 月 7日摘 要通过对大豆品种抗疫霉根腐病鉴定,旨在为抗病育种提供优良抗源和挖掘新的抗病基因。采用苗期下胚轴接种方法,对黑龙江和吉林大豆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菌优势生理小种。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137份大豆品种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54个,占39.4%,表现感病的有83个,占60.6%。吉林省的54份大豆品种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34个,占63%,表现感病的有20个,占37%。 大豆品种对多个生理小种(5个)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鉴的黑龙江省99个大豆品种中,有41个品种抗1个或1个以上的小种,占鉴定总数的41.4%。其中,有9个品种对5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9.1%;有3个品种对4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3.0%;有5个品种对3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5.1%;有14个品种对2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14.1%;有10个品种对1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10.1%。关键词大豆品种;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 Abstract We identify soybean cultivar resistant to Phytophthora sojae to supply good anti-disease resource for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ce and discover new disease-resistant genes. We use seedling stage hypocotyl inoculation method to vaccinate advantage physiological seeds of Phytophthora sojae in Heilongjiang and Jilin soybean cultivar.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54 soybean cultivars in 137 cultiva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resistant to Number 1 physiological seed, occupied 39.4%, and 83 cultivars were susceptible to disease, occupied 60.6%. While in Jilin Province, 34 cultivars in 54 soybean cultivars were resistant to Number 1 physiological seed, occupied 63%, 20 ones were susceptible, occupied 37%.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soybean cultivar resistant to 5 physiological seeds revealed that in 99 soybean cultivars from Heilongjiang identified, there were 41 cultivars were resistant to one or more than one seed, occupied 41.4% of the total identified, and 5 cultivars resisted to 3 seeds, occupied 5.1%, as well as 14 cultivars were resistant to 2 seeds, occupied 14.1%, and 10 cultivars was able to resist to 1 seed, occupied 10.1%.Key wordssoybean cultivar; Phytophthora sojae; resistant evaluationII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第一章 前言11.1大豆疫霉根腐病概述11.1.1大豆根腐病的分布和危害11.1.2大豆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11.1.3大豆根腐病菌的侵染和流行规律21.2大豆疫霉根腐病致病性变异与研究目的21.2.1大豆根腐病致病性变异21.2.2研究目的3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42.1供试材料42.2试验方法42.2.1大豆植株培植42.2.2鉴定方法42.3调查评价标准4第三章 结果分析53.1大豆品种对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性鉴定53.1.1大豆品种对1号优势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与评价53.1.2大豆品种对多个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与评价83.1.3黑龙江省、吉林省以及国外的大豆品种抗性比较13第四章 结论14参考文献16致 谢18大豆品种资源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第1章 前言1.1大豆疫霉根腐病概述1.1.1大豆根腐病的分布和危害大豆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根腐病菌 (Phytophthora sojae)引致的病害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破坏性病害之一,该病于1948年首先发生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1954年在北卡罗兰那州被确认为由Phytophthora sojae引起,之后相继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匈牙利、日本、阿根廷、前苏联、意大利和新西兰等国都发现了该病,仅美国就有800万公顷受害。于1989年沈崇尧等首次在我国东北地区分离到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目前在北京、山东、内蒙等地都已分离到该菌,1995年3月增列为我国重要的对外检疫对象。黑龙江省植保站1997、1998年对黑龙江省大豆疫病进行普查工作,仅黑龙江一省已有34个县市,5个国营农场分别发生该病,发病面积己超过30万公顷,大豆疫霉根腐病已成为影响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目前已分布于世界各主要大豆生产区1。在我国部分大豆产区已有发生,其危害严重,对大豆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是大豆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2 。该病已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在生产上发生呈上升趋势。此病在大豆出苗前病害可引起种子腐烂及死苗。出苗后因根腐或茎腐引起幼苗萎蔫和死亡。大豆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大豆疫霉病,造成出苗前种子腐烂和出苗后幼苗猝倒,或生长发育的其它时期植株活力降低,逐渐死亡。较大的植株受害,茎基部变褐腐烂,病部环绕茎并蔓延至第10节。下部叶片脉间变黄,上部叶片褪绿,以后植株萎蔫,叶片凋萎仍悬挂植株上。病株主根常变褐色,侧根、支根多腐烂。病部被镰刀菌、拟茎点菌等真菌再度侵染而呈现红色或黑色。1.1.2大豆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大豆疫霉菌有性态产生卵孢子。卵孢子球形,壁厚,单生在藏卵器里。雄器侧生。卵孢子发芽长出芽管,形成菌丝或孢囊。孢囊无乳状突起,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生出芽管。形成游动孢子最适温度为15,最低为5,孢子囊直接萌发适温为25。卵孢子在水中4天后萌发,每天需光照2小时以上。2427卵孢子萌发率高达78%,15或30萌发率只有8%9%。该菌已划分出24个生理小种。1.1.3大豆根腐病菌的侵染和流行规律大豆疫霉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该病初侵染源。带有病菌的土粒被风雨吹或溅到大豆上能引致初侵染,积水土中的游动孢子遇上大豆根以后,先形成休止孢子,后萌发侵入,产生菌丝在寄主细胞间蔓延,形成球状或指状吸器汲取营养,同时还可形成大量卵孢子。土壤中或病残体上卵孢子可存活多年。卵孢子经30天休眠才能发芽。大豆根腐病的流行与气象条件、品种抗病性及菌源量密切相关。气候潮湿也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高度湿润的环境可以加速病情蔓延。大豆重迎茬和不翻耕豆田都会导致田间越冬菌源量增加,如果连续种植会使病原菌大量积累,导致根腐病的大发生。大豆根腐病的抗原研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广泛收集、鉴定、筛选抗原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在解决了大豆根腐抗原的问题后,抗病品种的选育就尤为重要了。1.2大豆疫霉根腐病致病性变异与研究目的1.2.1大豆根腐病致病性变异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诱发其发生病害的特性,是一种病原物的、较为固定的性状,如有的病原物引起叶部病害,有的病原物则引起组织腐烂。致病型是病原物的种下分类单元,它是由病原菌对寄主种或一个种的不同品种基因型的致病专化性决定的。病原菌不同致病型的形态相似,但对含有不同基因型的寄主的致病性是不同的。全世界己培育出了大量的抗病品种广泛应用于生产,但是抗病品种在种植几年后会出现抗性丧失而成为感病品种。70年代早期在俄亥俄州由于3号小种的盛行,导致抗l号小种的品种的抗性丧失3。在美国俄亥俄州RpSal和Rpscl基因抗性丧失的时间大约为8-10年,据此推算第3个广为利用的抗性基因Rpslk也将在几年内丧失抗性4。由于单抗基因的使用,促进了能克服该抗性基因的小种的积累,最终会导致品种抗性丧失。所以说前景堪忧,挑选优秀的抗病品种和抗病育种势在必行。抗病育种是防治大豆疫霉病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抗病性丧失问题已成为农作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的限制性因素5。研究已经明确,该病原菌的毒性变异是导致作物品种抗病性丧失的直接原因,因此,掌握病原菌毒性变异及毒力结构对种质资源抗病性的正确评价和抗性基因的合理应用具有重大意义,并有助于延长抗性品种的使用寿命6-7。在植物病害的综合防治各项技术和措施中,抗病品种的应用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人类利用抗病品种控制了大范围流行的毁灭性病害8。因此,鉴定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区主要大豆品种的抗病性,筛选直接用于生产的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的有效途径;同时迅速开展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为抗病育种提供丰富抗源,加速抗病育种的进程。大豆对疫霉根腐病菌的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迄今已有14个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被鉴定,但这些基因在我国尚未利用。在我国已筛选出一些抗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种质资源9-14,但多是用当地的菌原进行鉴定的,尤其是多抗性鉴定工作还开展的很少。多年来,黑龙江省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毒力结构逐渐趋于复杂化,多种毒力类型已被鉴定,新的优势毒力型也正在形成,如对Rps1d、Rps3b和Rps5抗病基因的毒力频率已超过了50%17-20。因此,开展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多抗性鉴定,筛选多抗性大豆品种和抗源已势在必行。1.2.2研究目的大量的研究表明,大豆群体内,抗根腐病的材料是非常丰富的,这在大豆品种、品系和资源材料中都可以找到,这也是大豆抗根腐病育种的基础。本研究的目的是对黑龙江省主要大豆品种和吉林省的大豆品种进行抗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力类型鉴定,为抗病品种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依据。为黑龙江省及国内其它地区的大豆抗病品种培育、病害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8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2.1供试材料黑龙江省的品种来自佳木斯、哈尔滨、绥化、黑河、大庆、农垦系统等各大豆育种单位;吉林省的品种来自吉林和公主岭等大豆育种单位;还有国外品种,共计306份。其中,接种单一优势生理小种进行抗病性鉴定的有191个品种,接种5个主要生理小种进行抗病性鉴定的有115个品种。2.2试验方法2.2.1大豆植株培植 每个大豆品种分别取8-10粒种子,播种在装有蛭石的直径为12cm塑料盆中,出苗前温度控制在25-29,出苗后温度控制在18-25。8-10天后接种,用合丰35品种作为感病对照。2.2.2鉴定方法 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利用直径为5mm的打孔器在装有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平板上打出菌柄。在大豆植株的第二片真叶刚刚展开后,用消毒过的刀片在其下胚轴1cm处轻轻划一伤口,深度不能超过茎粗的三分之一,将菌柄接种在伤口处,接种后在苗的上部罩上塑料袋,在装盆钵的托盘内加入适量的水,保持袋内空间相对湿度95%以上,在25条件下培养48h,然后除去塑料袋,转入常规条件下管理。7d后进行病情调查。2.3调查评价标准统计大豆植株死苗率,死苗率超过70%的植株为感病(S),死苗率低于30%的植株为抗病(R),死苗率介于30%70%的植株为中间类型(I),试验重复二次。第三章 结果分析3.1大豆品种对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性鉴定3.1.1大豆品种对1号优势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与评价对191份大豆品种用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株P1进行抗性鉴定(表3-1)。鉴定结果表明对P1表现抗病的有88个品种,占46.1%,表现感病的有103个品种,占53.9%。其中黑龙江省的大豆品种对P1表现抗病的有54个品种,占39.4%,表现感病的有83个品种,占60.6%。吉林省的大豆品种对P1表现抗病的有34个品种,占63%,表现感病的有20个品种,占37%。吉林省品种的抗病性高于黑龙江省品种的抗病性。表3-1 大豆品种对疫霉根腐病P1菌株的抗性鉴定结果序号大豆品种反应类型序号大豆品种反应类型1合丰1号S97黑河13号R2合丰5号S98黑河14号S3合丰14号S99黑河15号R4合丰15号S100黑河16号R5合丰17号R101黑河17号S6合丰22号S102黑河18号S7合丰23号S103黑河19号S8合丰25号S104黑河20号S9合丰26号S105黑河21号S10合丰27号S106黑河22号R11合丰28号S107黑河23号S12合丰31号S108黑河24号R13合丰33号S109黑河25号R14合丰34号R110黑河26号R15合丰35号S111黑河27号R16合丰36号S112黑河28号R17合丰37号S113黑河32号R18合丰38号S114黑河33号R19合丰39号S115黑河34号S20合丰40号S116黑河35号S21合丰41号S117黑河36号S22合丰42号R118黑河54号S23合丰43号S119东农33号S24合丰44号S120东农40号S25合丰45号S121东农41号S26合丰46号S122东农42号S27合丰47号S123东农43号R28合交6号S124东农44号S29合交8号S125东农45号R30合交11号R126东农46号S31合交13号S127东农47号R32黑农9号S128垦农4号R33黑农10号S129垦农5号R34黑农16号S130垦农6号R35黑农26号S131垦农7号S36黑农34号S132垦农14号S37黑农35号S133垦农15号R38黑农36号S134垦农16号R39黑农37号S135垦农17号R40黑农38号S136垦农18号S41黑农40号S137垦农19号R42黑农43号S138吉育60号S43黑农38号R139吉育61号S44黑农40号S140吉育62号S45黑农41号S141吉育63号S46黑农42号R142吉育64号S47黑农43号R143吉育65号S48黑农44号R144吉育66号S49黑农46号S145吉育67号S50黑农47号R146吉育69号R51黑农48号R147吉育73号R52垦丰1号S148吉育74号S53垦丰2号S149吉育75号R54垦丰5号S150吉育79号R55垦丰6号S151吉育80号R56垦丰7号S152吉育82号S57垦丰8号R153吉育83号R58垦丰9号S154吉育84号R59垦丰12号S155吉育85号R60垦鉴豆1号R156吉育87号R61垦鉴豆3号R157吉育88号R62垦鉴豆4号R158吉育89号R63垦鉴豆7号R159吉育90号R64垦鉴豆14号S160吉育91号S65垦鉴豆15号R161吉育92号S66垦鉴豆16号R162吉育94号S67垦鉴豆22号S163吉育101号R68垦鉴豆23号R164吉育102号R69垦鉴豆25号S165吉育小粒6S70垦鉴豆26号R166吉农3号R71垦鉴豆27号S167吉农5号R72垦鉴豆28号R168吉农6号R73垦鉴豆31号R169吉农7号R74垦鉴豆33号R170吉农16号R75垦鉴豆34号R171吉农17号R76垦鉴豆35号R172吉农18号S77绥农4号S173吉农19号S78绥农10号R174吉农21号S79绥农11号R175吉农22号S80绥农12号S176吉农23号R81绥农13号R177吉农24号S82绥农14号S178吉林3号R83绥农15号R179吉林33号R84绥农16号R180吉林34号R85绥农17号R181吉林35号S86绥农18号S182吉林36号R87绥农19号S183吉林37号R88绥农20号S184吉林38号R89绥农21号S185吉林41号R90绥农22号R186吉丰2号R91黑河3号S187吉丰4号R92黑河7号S188吉利豆1号R93黑河9号S189吉利豆2号R94黑河10号R190吉林小粒8R95黑河11号R191吉密豆1号R96黑河12号S 注: R:抗病;S:感病 3.1.2大豆品种对多个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与评价鉴定不同来源的大豆品种对5个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其中有53个品种对1个或1个以上的小种表现为抗病,占鉴定总数的46.1%(表3-2)。其中有14个品种即黑农39号、合丰11号、合丰17号、合丰41号、合丰51号、抗线1号、铁丰3号、本小粒、青选1号、吉林3号、吉林5号、PI103、Williams82以及Harosoy62XX对5个小种表现均为抗病,占12.2%;有5个品种对4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4.3%;有7个品种对3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6.1%;有15个品种对2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13.1%;有12个品种对1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10.4%。其中抗P1小种的品种最多,为38份,占鉴定总数的33.0%。其次是抗P2小种和P5小种的品种,为31份,占鉴定总数的27.0%。第三位是抗P3小种的品种,为27份,占鉴定总数的23.5%。最后是抗P4小种的品种,为26份,占鉴定总数的27.0%。表3-2 大豆品种对疫霉根腐病菌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结果序号大豆品种 不同生理小种反应类型P1P2P3P4P51绥农8号RRSSR2绥农10号RRSSS3绥农11号RRRSS4绥农12号SSSSS5绥农14号RSSSS6绥农15号RRSSR7绥农19号SSRRR8绥农20号SSSSS9绥农21号RRSSS10绥小粒豆RSSRS11黑农9号SSSSS12黑农10号SSSSS13黑农16号SSSSS14黑农26号SSSSS15黑农34号SSSSS16黑农35号SSSSS17黑农36号SSSSS18黑农37号SSSSS19黑农38号SSSSS20黑农39号RRRRR21黑农40号SSSSS22黑农43号SSSSS23黑农44号SRRRR24东农33号SSSSS25东农40号SSSSS26东农41号SSSSS27东农42号SSSSR28东农43号RSSSR29东农44号SSSSS30黑河3号SSSSS31黑河7号SSSSS32黑河9号SSSSS33黑河13号SSSSR34黑河14号SSSSS35黑河17号SSSSS36黑河18号SSSSS37黑河19号SSSSS38黑河27号SSSSS39黑河54号SSSSS40合丰25号SSSSS41合丰14号SSSSS42合丰15号SSSSS43合丰17号RRRRR44合丰22号SSRSS45合丰26号SSRSS46合丰27号SSRSS47合丰28号SSSSS48合丰31号SSSSS49合丰33号SSSSS50合丰34号RRSRR51合丰35号SSSSS52合丰36号SSSSR53合丰37号SSSSS54合丰38号SSSSR55合丰39号SSSSS56合丰40号SSSSS57合丰41号RRRRR58合丰42号RSSRS59合丰43号SRRSS60合丰45号SSSSS61合丰47号SSSSS62合丰49号SSSSS63合丰51号RRRRR64合交6号SSSSS65合交8号SSSSS66合交11号RRRRR67垦农4号RRSRR68垦农7号SSSRR69垦农14号SSSRS70垦农18号SSSSS71抗线2号RSSSR72抗线1号RRRRR73抗线3号RRSSS74抗线4号SSSSS75红丰10号SSSSS76红丰5号SSSSS77北丰9号SSSSS78宝丰7号SSSSS79垦鉴豆25号SSSSS80垦鉴豆27号SSSSS81垦丰2号SSSSS82垦丰1号SSSSS83垦丰7号SSSSS84嫩丰14号SSRSS85嫩丰15号RSSSR86铁丰3号RRRRR87铁丰6号SSSSS88铁丰20号SSSSS89铁丰23号SSSSS90新合丰25号RSSRS91本小粒豆RRRRR92青选1号RRRRR93抗疫E8RSSRS94哈北46号RRSSS95小六豆RRRSS96长龙5号RRSSS97丰收12号SSSSS98丰收10号SSSSS99丰收19号SSSSS100通农9号SSSSS101吉林3号RRRRR102吉林5号RRRRR103吉62号RSSSS104吉67号SSSSS105吉育67号RRSSS106吉育62号RSSSS107PI103RRRRR108L83-570SRRRR109HarlonRRRSS110Williams82RRRRR111SloanSSSSS112Harosoy13XXSSRRR113HarosoySSSSS114Harosoy62XXRRRRR115Wiliams79RRRSRR:抗病;S:感病 3.1.3黑龙江省、吉林省以及国外的大豆品种抗性比较测定的黑龙江省99个大豆品种,其中有41个品种抗1个或1个以上的小种,占鉴定总数的41.4%;有9个品种对5个小种均表现为抗病,占9.1%;有3个品种对4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3.0%;有5个品种对3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5.1%;有14个品种对2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14.1%;有10个品种对1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10.1%。测定吉林省的7个品种,其中有5个品种抗1个或1个以上的小种,占鉴定总数的71.4%;有2个品种对5个小种均表现为抗病,占28.6%;有1个品种对2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14.2%;有2个品种对1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28.6%。测定国外的9个品种,其中有7个品种抗1个或1个以上的小种,占鉴定总数的77.8%;有3个品种对5个小种均表现为抗病,占33.4%;有2个品种对4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22.2%;有2个品种对3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22.2%。由此看出,吉林省的品种对P1小种抗性最高,为71.4%。其次是国外的品种,为55.6%;对P2小种国外的品种对其抗性最高,为66.7%。其次是吉林省的品种,为42.9%;对P3小种国外的品种对其抗性最高,为77.8%,其次是吉林省的品种,为28.6%;对P4小种国外的品种对其抗性最高,为55.6%,其次是吉林省的品种,为28.6%;对P5小种国外的品种对其抗性最高,为66.7%,其次是吉林省的品种,为28.6%;从总体看,国外的品种抗性最高,其次是吉林省的品种,而黑龙江省的品种抗性相对较低。第四章 结论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同一地区不同大豆品种的发病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品种表现为抗病,而有的品种却表现为感病,说明品种间存在着明显的抗病性差异。王晓鸣11评价了黑龙江省94份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病性,只有32.9%的资源表现为抗病。本研究对191份大豆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有46.1%的品种表现为抗病,表明大豆品种和资源中具有比较丰富抗病材料,能为有针对性的培育垂直抗病品种提供优良的抗病资源。研究表明,大豆品种的单基因小种专化性抗性是普遍存在的,这使得利用抗病基因的方法来育成许多抗病品种成为了可能8。虽然大豆疫霉根腐病原菌的变异对只含单个抗病基因的大豆品种易于丧失,但垂直抗病品种对解决强毒性小种的流行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来自黑龙江省、吉林省以及国外共115个品种进行了抗5个不同毒力类型的疫霉根腐病菌小种的鉴定,黑龙江省有31个品种抗2个或2个以上的小种,占鉴定总数的31.3%。这表明在黑龙江省大豆品种中存在多抗性的资源。同样,在吉林省的7个品种中有3个品种抗2个或2个以上的小种,占鉴定总数的42.9%。在国外的9个品种中有7个品种抗2个或2个以上的小种,占鉴定总数的77.8%。广谱抗病资源是培育水平抗性品种的基础,随着大豆生产发展和育种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抗源的筛选也要求筛选和挖掘广谱性资源。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在抗病品种的选择压力下,其种群变异很快,新的毒力类型非常容易产生,使得大豆品种的抗性会逐渐丧失。因此利用多个抗性的单基因系的大豆品种将成为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育种中的重点,可将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对解决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危害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致病性频率变化是随着抗病育种的深入进行和生产上新品种的不断出现而发生相应变化的,并且由于抗病品种的应用,其专化抗性越强品种越单一,其病菌生理小种的致病频率变化也越快,因此要求在进行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源筛选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致病频率的变化。本研究鉴定的供试材料中既有专化抗单一小种的品种,又有抗几个甚至全部(5个)供试小种的品种,这对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育种工作在确定亲本选配和基因导入、累积的方案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如果设计以抗2-3个生理小种为目标的抗病育种中,就应主要以抗源的筛选为手段通过简单杂交、回交,可指望直接获得抗病品种;如果以抗4-5个以上生理小种为育种目标,则在抗源筛选的同时,主要以导入积累抗性基因为手段。掌握不同生理小种的毒力情况可以了解病菌群体动态消长;了解优势小种的毒力,可在育种中有针对性地选用抗源育成抗病品种,延长品种的使用年限,还能指导生产上品种的合理使用和布局,以免毒力最强的生理小种由于有大量的哺育品种而转变为优势小种,对生产的危害将会很大。本研究筛选出的同时抗优势和强毒力生理小种的材料,其抗性更强、更持久、更稳定,是抗疫霉根腐病育种的宝贵材料,应充分加以利用。参考文献 1 马淑梅,马成云.大豆疫霉病发生危害区域调查及病原菌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7,27.2 韩晓增,何志鸿,张增敏.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大豆通报,1998, (6):63-68. 3 Sehnlitthenner,A.F.,Problems and proessing in control of phytophthora root Rot of soybeanJ,Plant Disease,1985,69:462一468.4 Kyle,D.E.,Niekell,C.D.,Nelson,R.L.,et.al.,Response.of.soyben.accessions from Provinces in southern China to phytophthora sojaeJ,Plnat Disease,1998,82:555一559.5 李宝英,马淑梅.大豆疫霉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