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三章.ppt_第1页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ppt_第2页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ppt_第3页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ppt_第4页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犯罪行为的起源 生物因素 赵景欣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主要内容 一 犯罪的生理心理因素二 Eysenck的人格和犯罪理论三 精神病态 生物心理因素的一个研究焦点 一 犯罪的生理心理因素 一 犯罪的生理心理因素 天生犯罪人体型与犯罪吸引力轻微生理缺陷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 一 天生犯罪人 犯罪人类学家CesareLombroso 1836 1909 把犯罪 遗传和人格联系起来的先驱 意大利医生 最初的观点 1876年 有些人天生具有强烈的反社会行为倾向在 人的遗传 一书中 他指出 有的人天生比别人更接近其原始祖先 罪犯代表了一种尚未进化为更高等级的智人的独立物种 这一物种的某些生理和心理遗传特征介于现代人和现代人的原始祖先之间 这种进化上发生停滞的物种叫做智人犯罪人 他们是文明人里的变异 可以用某些异常的生理特征来辨别犯罪人 不对称的颅骨 平坦的鼻子 大耳朵 厚嘴唇 巨大的下巴 高颧骨以及蒙古人种的眼睛等 天生犯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忠实再现了原始人最初的审美倾向 1897年对自己理论的修订天生犯罪人事实上只占罪犯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其他三分之二包括各种罪犯类型 罪犯的六种类型职业型犯罪人司法型犯罪人激情型犯罪人倾向型犯罪人精神病态型犯罪人歇斯底里型犯罪人 天生犯罪人的特征 天生犯罪人具有生物学上的犯罪情绪 他们对所犯的任何错误都缺乏罪恶感和悔恨 尽管事后他们也会声称后悔 对辨别是非有一种特异性的学习无能 天生犯罪人不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 更容易背叛同伴和同谋 表现出 极度自我中心 冲动 冷酷和对疼痛的高度耐受 关于女性罪犯的看法 Lombroso首次提出女性罪犯与男性罪犯一样的观点 女性罪犯和男性罪犯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为表现上都一样 卖淫是一种典型的女性犯罪 Lombroso认为卖淫就是一种返祖现象 大多数卖淫者是缺乏母性的天生犯罪人 女性天生犯罪人并不像男性那样明显地表现出相同的生理异常 然而从心理上看 她们似乎像怪物一样比男性罪犯更加恐怖和残忍 女人与孩子之间的共同特征更多 例如 两者都好报复和嫉妒 而且女性更倾向于 极端残忍的报复 Lombroso理论的评价 该理论拥有大批忠实的追随者 他们后来形成了犯罪学的意大利学派 但是 Lombroso惊世骇俗的论断常常使其他犯罪学家感到不安 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对他进行驳斥 然而 Lombroso的理论已经对遗传和犯罪人格之间关系的研究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他应该被称为现代犯罪心理学之父 Shafer 1976 二 体型与犯罪 关注的重点 生理特征与人格的关系 假设 人固有的外表生理特征可以说明一个人的品质 Hippocrates 观相术 颅相学 EmilKretschmer的观点 德国精神病学家 划分除了四种体型 并试图将他们与特定的心理障碍相联系 矮胖型 pyknic 瘦长型 leptosomaticoraesthenic 运动型 athletictype 发育异常型 dysplastic WillamH Sheldon理论 体型学 Sheldon发展出一套与观相术相似 但更优良的体型分类方法 并把不同的体型类别与犯罪行为联系起来 内胚层型 endomorph 外胚层型 ectomorphic 中胚层型 mesomorphic 平衡型 体型与人格的关系 体型与犯罪的关系 青少年犯与大学生的对比研究 Sheldon 1939 大学男生普遍属于平衡体型被研究的罪犯更倾向于中胚层型 也有一部分内胚层型 外胚层型在犯罪人群中很少见 其他研究者的支持性证据 中胚层与反社会行为密切相关反对性证据 犯罪与身高体重没有明显相关 体型与犯罪的关系 结论 关于体型与犯罪之间的相关 研究结果表现出了很大的不一致 因此要做出确定性的结论 为时尚早 尽管中胚层型似乎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但并不意味着它与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有关 三 吸引力 一些体型学者认为 双眼间距 前额形状 身体状态和体型等生理特征 与诚实 智力和犯罪行为等有关 文献中一个最有力的研究发现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 生理吸引力 attractiveness 都表此出了某种跨情境和跨经历的优势 一个看似合理的假设 吸引力与犯罪行为之间有某种联系 相关研究 关于面部特征与犯罪关系的研究表明 非裔美国人和白人的罪犯都明显比未犯罪者缺乏吸引力 Cavior Howard 1973 矫治人员往往认为罪犯的相貌比正常人更丑陋 缺乏相貌美丽会增加被同伴拒绝的危险 并增大在社会环境中接受不公正待遇的可能性 手术矫形实验 关于 娃娃脸 娃娃脸 对男孩行为模式和人格的影响 来自Zabrowitz等人的研究 一般印象中产阶级家庭中的 娃娃脸 男孩低社会经济阶层中的 娃娃脸 男孩高社会经济阶层中的 娃娃脸 娃娃脸 男孩可能是为了改变和补偿那些认为他们应该表现得犹豫 依赖和脆弱的负面刻板期望而表现出相反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问题 有关吸引力与犯罪之间关系的研究不仅在数量上很少 而且还受到方法学上的限制 四 轻微生理缺陷 minorphysicalanomlie MPAs 左右耳不对称 耳朵柔软易弯曲 小指弯曲 多个发涡 并趾 舌纹等 MPAs最早由Down于1866年进行了描述 把它与多种神经发育障碍相联系 包括精神分裂症 孤独症 ADHD和学习障碍等 MPAs似乎与儿童的某些气质和行为特征有关 MPAs的产生与胚胎发育开始的前三个月里出现的致畸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也以同样的方式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导致行为问题和发育异常 关于MPAs与犯罪的关系 研究很少 关系不确定Mednick Kandel 1998 Brenman Mednick Kandel 1993 发育不稳指数 developmentalstability DI 发育不稳 MPAs FA波动不对称现象 五 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 1 双生子研究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之间犯罪率和犯罪类型的差别 是确定犯罪行为中遗传因素作用的方法之一 几个术语 Sharedenvironment 以同样的方式影响双生子双方的教养经历和生活经历 Nonsharedenvironment 双生子之间生活经历等的差异 Concordance 双生子的特定行为或生理状况所表现出的相似程度 1 双生子研究 以一致率为指标的早期研究发现 遗传因素可能对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决定性影响 智力 精神分裂 抑郁 神经症 酒瘾和犯罪行为 早期的研究第一项研究 JohannesLange 1929 AuguesteMarclLegras的研究 同卵双生子的一致性是异卵双生子的4倍 这一发现似乎足以消除遗传在犯罪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疑虑 HansEysenck 一项例外 Dalgoard Kringlem 1976 的研究 近期的研究发现 高度一致性可能只存在于成年非暴力犯中 而在青少年犯罪中则没有这种情况 双生子研究的评价 双生子一致性的研究方法还存在缺陷对犯罪的不同法律界定 尽管特定的基因 可能与行为问题的发展有特定的关系 但大多数有行为问题者的遗传基础很可能反映了在不同生命阶段中以不同方式表达的基因组合 因此 确实可以根据某些基因组合将一些孩子划为可能出现犯罪或反社会行为的高风险人群 但是环境因素在这些犯罪行为中仍然起重要作用 2 收养研究 Adoptionstudy 收养研究是辨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这种方法有助于确定环境对犯罪的主导作用 然而 这样的研究数量很少 并且存在很多方法学上的问题 几项具体研究 Schulsinger 1972 在丹麦开展的收养研究Crowe 1974 对52名因母亲犯罪而被领养的孩子的追踪研究Hutchings Mednick 1975 的研究Mednick Gabriell Hutchongs 1984 1987 的研究关于产前环境 结论 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表明 遗传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倾向性具有中等程度的影响 对非暴力犯罪的影响更是如此 环境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虽然有些人天生倾向于违反社会价值和社会规范 但是环境因素则或促进或制约着他们的这种先天倾向 具有犯罪倾向性的孩子长大后是否会成为累犯 惯犯 很大程度上却绝育社会环境对其神经生物学问题的反应 生活中经历了苛责 社会排斥和失败的孩子 终其一生都会有很高的反社会行为的犯罪风险 二 Eysenck的人格和犯罪理论 在很多方面 我们不赞同在二战后逐渐流行起来的各种社会学理论 我们认为 它们从根本上就与事实相违背 是错误的 我们相信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 它是建立诸如犯罪预防和罪犯矫治等进展的基础 心理学不仅为解决犯罪问题开辟了道路 而且人格的神经学基础是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Eysenck 一 基本观点 犯罪行为是特定环境条件和神经系统特征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犯罪行为理论必须能同时经受住神经生理学和个体独有的社会经历的检验 环境 神经生理和人格因素的不同组合会导致不同的犯罪类型 遗传因素在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中起重要作用 这一简单的实施已经勿庸置疑 这并不意味着罪犯本身或犯罪是天生的 它是某种独特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对教养的反应 很多其他环境因素都会增加既定个体做出某种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 一 基本观点 人格有四种高阶因子 一个能力的高阶因子 G因子 一般智力 三个气质的高阶因子 外向性 extraversion 神经质 neuroticism 精神质 psychoticism 图1Eysenck的神经质和外向性人格维度示意图 外向性维度被认为反映了由大脑和脊髓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神经质代表了外周神经系统 中午神经系统之外的神经通路 的功能 对于精神质的神经系统机制 尚没有作出假设 相关问卷 英国Mandsley人格问卷Eysenck人格调查表 EysenckPersonalityInventory Eysenck人格问卷 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 EPQ EPQ R 二 各维度人格特质的基本内涵及其生物学基础 1 外向性发生率 大约16 的人是外向型 另有16 的人是内向型 其余的为中间型 1 外向性 行为特征 典型外向 喜爱社交 冲动 乐观 他们渴望令人兴奋的事情和变化多端的环境 很容易失去耐心 丧失理智 变得具有攻击性 喜欢有人陪伴在身边 享受各种聚会 而且通常都很健谈 典型内向 含蓄 安静和谨慎 他们尽力控制自己的各种感觉 避免兴奋 避免改变 尽量回避社交活动 多数都是可靠 非攻击性 重视伦理标准的人 中间型 表现出外向和内向兼有的特征 但他们不像内向和外向的个体那样具有相同的特征和一致性 1 外向性 外向性维度可以被视为一个连续体 代表一种渐进的刺激需求 而这些刺激可以影响大脑的某些特定区域 其作用与品尝事物相似 在Eysenck看来 这些极度外向的人喜欢刺激是由其生理结构所决定的 与日常名词外向 extrovert 和内向 introvert 的区别 1 外向性 外向者非常需要兴奋和刺激打破普通生活中的沉闷 所以他们很有可能做出违法的事情 外向者具有侵犯性 四处找机会惹事生非 喜欢恶作剧 开玩笑 寻找挑战 想法设法做出一些反常的行为 甚至是反社会的行为 外向 内向的生物学基础 Eysenck的基本假设 个体在外向 内向轴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机制具有遗传差异所导致的 特别是网状激活系统的差异所致 网状激活系统 ReticularActivatingSystem RAS 是位于脑干中央部的结构细微而复杂的神经网络 功能 类似哨兵 可以激活和维持大脑皮层的唤醒 使大脑皮层保持警觉 图2网状激活系统 RAS Eysenck假定外向者和内向者经遗传得到的RAS与普通人的不同 他们的RAS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控制皮层的唤醒 外向者的RAS产生皮层兴奋的水平或皮层唤醒的效率似乎较低 内向者的RAS先天就表现出放大输入刺激的作用 它将皮层唤醒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结论 外向者需要寻求额外的刺激以获得最佳的皮层唤醒 内向者则总是避免刺激 中间型的人对中等数量的刺激即可得到满足 外向者具有感觉寻求的强烈倾向 因此可以推测这种感觉寻求的倾向会使他们卷入到法律纠纷中 Eysenck的理论认为 绝大多数罪犯是外向型的人 关于酒精的影响 2 神经质 神经质有时也被称为情绪性 反映了个体在应对压力事件时做出生理反应的先天的生物学倾向 发生率 16 的人高于或低于平均数的一个标准差 行为特征 量表得分高的人 在应激时会持续地高度紧张 甚至在低应激条件下 这样的人也喜怒无常 对小事情神经过敏 容易焦虑 他们还常常抱怨各种身体不适 如头痛 背痛和消化不良等问题 他们的应激反应过度且很难回复到正常的平静状态 高度情绪化的人非常由可能患上神经症 量表得分低的人情绪稳定 冷静 举止温和 他们善于在应激 高度兴奋和紧急状态下保持理智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神经质 稳定性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神经质 稳定性维度与自主神经系统有关 见图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根据Eysenck的理论 情绪性差异是由于自主神经系统的不同敏感性造成的 它们都受边缘系统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布图 神经质的人具有高度敏感的边缘系统 所以他们的情绪变化迅速且历时很长 尽管自主神经的激活似乎使个体处于一般性的唤醒状态 但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应对压力 应激反应的特异性倾向 Eysenck假设 情绪性高的个体比这一维度得分低的个体更有可能犯罪 情绪性作为一种内驱力 将推动个体采取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在高度情绪化的影响下 个体更容易受到原有习惯的影响 如果个体已经形成了反社会的行为习惯 高度情绪化者更有可能犯罪神经质对成年人犯罪影响最大 青少年次之 对儿童犯罪影响最小 最可能卷入犯罪行为的人格类型 外向神经质 3 精神质 目前尚未建立解释精神质特征的神经生理机制 但是 Eysenck认为体内高水平的雄性睾丸酮与低水平的单胺氧化酶和神经递质5 羟色胺一起在精神质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3 精神质 特征 冷酷 残忍 低社会性 非情绪性 漠视危险 仇视他人 行为怪异等 对他人怀有敌意 喜欢愚弄和奚落别人 要与在临床意义上脱离现实的精神病人相区别 3 精神质 Eysenck推测 精神质与外向性和神经质一样 将被证明是犯罪人群的一个重要特征 精神质尤其应该暴力型累犯的一个重要特质 与神经质不同 从儿童到成年的所有发展阶段 精神质都很重要 小结 Eysenck理论一览表 三 基本的心理学原理 犯罪和条件化能力 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学习社会学习仔细考察这三种学习过程 对于理解为什么有的人犯罪是非常必要的 经典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基于个体知道特定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而形成 观察学习 Eysenck 为什么有人会犯罪 似乎 由于存在某种安全保障 犯罪人不用太担心结果 根据Eysenck的说法 被查获的 被判刑的和被监禁的罪犯 常常代表了犯罪群体中那些智力低下 受教育程度低 雇不起律师或者仅仅因为不走运的罪犯 因此 如果操作性学习是犯罪的主要因素 那么应该有更多的人犯罪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能够从犯罪中获得好处 Eysenck 为什么更多的人不犯罪 对大多数人来说 经典条件学习的影响远大于操作性学习的作用 大多数人遵纪守法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已经形成了对社会规范的条件反射 Eysenck相信 大多数人不参与犯罪活动 因为在一系列的尝试之后 人们已经在越轨行为和负性强化之间形成了牢固的神经联系 由于缺乏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 或者由于没有形成这种联结的适当机会 有些人没有形成适当的联结 他们就更有可能表现出越轨行为或犯罪行为 个体差异 巴甫洛夫发现 狗对铃声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有很大差异 理论上来说这是它们神经系统的个体差异所致 人类呢 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难形成条件反射 是由其神经系统的生物差异所致 条件化的良心 conditionedconscience 两个作用 一是阻止我们从事违禁活动 二是使我们在做了坏事之后产生负罪感 厌恶刺激出现的时间不同 条件反射的效果也不同 神经质的作用 行为 恰当的或不恰当的 已形成的条件反射或习得的习惯x情绪性 具有放大作用 家庭 学校和运动场上普遍滋长的放任纵容 使得那些有助于孩子们形成条件反射的机会显著减少 其直接后果是孩子们长大后的条件化的良心很薄弱 导致更多的孩子将来从事犯罪和反社会活动 为什么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犯罪率增加 小结 罪犯作为一个群体 会表现出较低的皮层唤醒水平 内向性 较高的自主唤醒水平 神经质 和相当的冷酷无情 精神质 四 Eysenck理论的证据 我们能找到支持它的研究吗 一些研究支持 很多研究结果否定了这种假设 关于研究设计 实验组与控制组关于犯罪类型 一些具体的研究 Berman Paisey 1984 Sila Martorell Clemente 1986 Jamisom 1980 Bartol Holanchock 1979 关于Eysenck理论 第一 该理论是少数几个全面阐释遗传在反社会行为中起何种作用的理论之一 我们需要继续研究它 也许经过一些修改可以增强它的解释力 第二 Eysenck的理论发现了环境与神经系统的交互作用 特别是经由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部分 但是 他过于强调了经典条件反射的作用 而忽视了其他学习形式和中介 认知 过程的作用 第三 Eysenck的理论是独特的 因为他试图构建一个综合的具有普遍性的犯罪行为理论 这代表了一种心理学家的有益尝试 作业 实验报告 题目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基于个案的研究实验日期 2010年10月27日包含的内容 1 案例陈述2 原因分析3 干预对策交纳日期 两周以后 课堂讨论 分享访谈转录的感受 三 精神病态 生物心理因素的一个研究焦点 案例 Demara F W 一个伪造文件 冒充各种职业且不断接受高等教育的 超级骗子 NevilleHeath 魅力十足 穷凶极恶 手段残忍 一 关于精神病态 精神病态 psychopath 通常用于描述一类在心理 人际和神经生理等方面明显异常的人 需要区分的名词 精神病社会病态反社会人格 1 历史背景 争议 19世纪早期的法国精神病学家PhilipPinel认为有必要区分出那些具有自我中心 反社会行为 不一定犯罪 但是又没有明显心理疾病的人 不伴谵妄的躁狂症 1837年 英国精神病学家J C Pritchiard把这类奇特的临床患者重新命名为 悖德狂 moralinsanity 精神疾病的一种表现 1888年 德国精神病学家J Koch建议采用精神病态卑劣 Psychopathicinferiority 现代精神病态术语的起源 1952年 美国精神病学会为了避免症状描述和名称的增多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在DSM中正式采用了社会病态 sociopath 的名称 即社会病态人格障碍 反社会行为 sociopathicpersonalitydisturbance antisocialreaction 社会病态 习惯性地违反法律却不能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教训的人 即那些缺乏适当社会化的惯犯 1968年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将社会病态更名为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antisocialpersonality 特指那些具有 从儿童或青年早期直到成年 始终漠视和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模式 的个体 心理学家RobertHare 1970 的工作 原发型精神病态 primarypsychopath 在心理 情绪 认知和生物学上具有明显区别于正常人或普通罪犯的特点 继发型精神病态 secondarypsychopaths 由于严重的情绪问题或内心冲突而作出反社会行为或暴力行为的人 逆社会行为型精神病态 dyssocialpsychopaths 他们表现的反社会行为是从亚文化 如家庭或帮派 中习得的 当我们提到精神病态时 就是指的原发型精神病态 他们通常没有爆发性的暴力行为和极端的破坏性 他们也可能犯罪 也有很多并不犯罪 犯罪型精神病态 criminalpsychopath 指那些具有反复的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原发型精神病态 2 精神病态的行为描述 基于HerveyCleckley的观点 富有魅力的外表高于平均水平的智力通常没有中等或严重的心理异常表现 争议 自私和不能爱人或为他人付出情感病态性撒谎者不可靠 不负责 不可预测和冲动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丝毫自责和罪恶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能力非常有限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病态刺激寻求 二 犯罪型精神病态 注意 很多精神病态者没有严重反社会行为的历史 而持续严重犯罪的人也不都是精神病态 假如精神病态与犯罪和暴力有关 那么精神病态就是刑法体系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心理学概念之一 StephenPoryer犯罪型精神病态者 他们似乎是 一个以冲动 冒险和反社会的生活方式为特征的具有强烈和支配和操控欲的群体 1 犯罪型精神病态的发生率 在普通人口中的比例大约为1 在成年囚犯中的比例约为15 25 Hare 1998 只有11 的在押犯人可以被划为精神病态 Simourd Hoge 2000 2 犯罪型精神病态的犯罪模式 犯罪型精神病态通常 缺乏正常的伦理和道德感受 按他们自己的准则生活 他们倾向于使用那些冷血的 工具性的威胁和暴力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无视社会规范和他人的权利 Grettonetal 2000 犯罪模式 极端暴力被刺激寻求和兴奋所驱使 三 精神病态的心理测量 常用测量工具 精神病态核查表 Psychopathychecklist PCL PCL RPCL SVPCL YVP Scan researchversion 快速识别的筛查工具 1 关于PCL 编制目的 用于鉴别在监的男性罪犯 司法过程中或精神病人中的精神病态者 主要从情绪 人际关系 行为和社会方面对犯罪型精神病态进行评估所用资料 自我报告 行为观察和其他佐证材料量尺 0 从来没有 2 经常有 量表得分30分以上可以被诊断为原发型精神病态 Hare与Cleckley对精神病态行为描述的对照 信效度 大量研究肯定的PCL R的信效度 2 精神病态的核心因素 两个因子人际关系和情绪异常的社会生活方式三个因子傲慢的 有欺骗性的人际交往冲动 不负责任的行为模式不适当的情绪反应 四 心理生理上的差异 精神病态行为是神经心理和学习或社会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尽管近年来的精神病态研究集中在心理测量上 但神经心理因素仍然是理解精神病态研究行为的一个重要成分 脑电波皮肤导电性心血管其他神经系统上的改变 1 精神病态的EEG研究 1 研究一致发现 精神病态者的异常EEG慢波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常人 波 波 波 波 成熟阻滞假说 maturationretardationhypothesis 大脑发育延迟不成熟的脑电波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 部分精神病态未成熟的EEG模式变得成熟了 而且他们的行为也向符合社会期许的方向改变 Hare等人发现 犯罪型精神病态的犯罪行为确实在40岁左右出现下降 1 精神病态的EEG研究 2 正尖峰信号 PositiveSpikes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一些研究者注意到很多精神病态者和高度侵犯性的个体在睡眠时会出现一种变异的脑波节律 与正常人睡眠时的慢波活跃相反 66 具有侵犯性的被试在某些皮层区 特别是颞叶 出现一种频率为6 14cps的自发性脑电波 出现这种脑电波的个体做出侵犯行为之后仍没有任何的罪疚感 而且他 她完全能意识到侵犯或暴力行为的发生 小结 精神病态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 指导40岁左右或以后才发育完全高度侵犯性的精神病态者可能还具有其他异常的脑电波模式必须谨慎对待脑电活动与精神病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关于精神病态的分类因果关系问题 2 大脑半球不对称和缺陷 Hare的假设 犯罪型精神病态表现出两个大脑半球间的平衡关系异常 在语言处理和情绪或唤醒状态中都是如此 犯罪型精神病态者似乎在组织某些知觉加工和认知加工时特别怪异 他们的左脑似乎存在某种程度的语言加工缺陷 因为他们对言语顺序加工的以来程度不像正常人那么高 当言语任务难度提高时 非精神病态者将越来越依赖于左脑加工信息 而精神病态者则更多地依靠右脑 2 大脑半球不对称和缺陷 左脑活跃假说 精神病态者在那些需要左脑参与的各种任务中表现出缺陷 情绪悖论 emotionalparadox 精神病态者对情绪线索和情境的抽象判断表现正常 但是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情绪线索指导判断和行为则存在缺陷 换言之 他们有能力谈论情绪线索但缺乏在现实中使用情绪线索的能力 这种缺陷似乎是由于左脑的加工障碍造成的 2 大脑半球不对称和缺陷 相关支持证据 左利手的研究 3 额叶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精神病态者可能患有额叶病变或机能障碍 额叶 担负着大脑的执行功能成功的精神病态者 不成功的精神病态者额叶功能障碍并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病态者 它可能也是很多其他类型罪犯的特征 4 刺激寻求 很多精神病态者的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