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粤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特征》公开课教案附反思2套.doc_第1页
2019-2020年粤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特征》公开课教案附反思2套.doc_第2页
2019-2020年粤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特征》公开课教案附反思2套.doc_第3页
2019-2020年粤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特征》公开课教案附反思2套.doc_第4页
2019-2020年粤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特征》公开课教案附反思2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粤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特征公开课教案附反思2套【教材分析】物体的特征是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质与材料单元中的一部分。生活中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的。本课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从身边实际、生活经历中认识具体的事物,让他们运用多种感官以及测量手段了解物体的特征,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使学生从对物体的具体认识逐渐向抽象的概念过渡,为今后建立物质概念和学习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设计理念】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尚欠缺。呈现学生的感知,调动学生的兴趣就应该成为本课的重点。为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课件)再现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活动和交流机会。通过操作实践、讨论、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对物体特征有具体的认识,并能学会一定的测量物体长度和质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词汇较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2)初步了解并判断物体的材料构成情况。知识与技能:(1)学习比较的方法,能用各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2)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能对物体的轻重进行估量。(3)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2)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情趣:1、同学们看了许多书,了解了很多知识,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吗?(课件出示谜语并演示)谜语一: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洗洗身体小,再洗不见了。(香皂)(师:你猜得真准!你能否告诉我你怎样猜到的?归纳:抓住了香皂的颜色、遇水起泡泡的化学反应等来猜的,颜色、化学反应等就是香皂主要特征)谜语二: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雨伞)(师:你真是一个猜谜语大师!你是如何想到的?归纳:抓住了伞的材料、用途等主要特征来猜的。下面,我再出一个看谁能最快猜出?并说说你猜谜的方法。)谜语三: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西瓜)2、师总结:平时我们观察物体要善于抓住物体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用途、沉浮等主要特征,我们向别人介绍物体的时候,也要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这些特征。(课件出示这句话)3、学生齐读这句话。 二、展示交流,任务驱动:1、师:下面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件“宝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谁能够又快又准确地将它们描述出来?(问题驱动,课件并展示玩具熊猫、储钱罐)(老师引导学生可以用看形状、颜色;摸质地、材料;听声音;闻气味等方法进行观察)2、小组相互交流从家中带回来的自己喜爱的物品12件,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三、活动激趣,弄清材料:1、师:听了同学们刚才的描述,看来大家已基本掌握了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许多同学在描述中介绍了物体的材料或者质地。的确,物体是由材料构成的,大家知道有哪些材料吗?(让学生自由说)2、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适时归纳:物体都是由材料组成的。橡胶、塑料、陶瓷、玻璃、钢铁、化学纤维、动物毛皮等都是制造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农业生产用品的常用材料。3、活动一: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知道下列常用物品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请同学们将对应的关系用线条连接起来。(课件出示连线内容,左边出示小图片,右边出示材料)并请同学们操作电脑连线。气球图 钢铁皮鞋图 塑料汽车轮胎图 动物毛皮酒杯图 橡胶铁轨图 玻璃4、活动二:看来这个问题是简单了点儿,许多同学很快就能将线连好,这也说明了平时我们爱观察。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杯子,看看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了?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课件出示,并发下观察记录表)杯子的名称 制造杯子的材料 杯子的作用或特点酒杯 玻璃 用来装酒纸杯 纸 用来盛水喝磁化杯(保温杯) 陶瓷 装开水,保温金属杯 金属 装东西,不易破碎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不同材料做成的物体形状、体积可能不同,质量的大小也可能不一样;也有的物体形状、体积相同,但制造的材料不同,它们质量的大小可能也不一样。5、活动讨论: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仓库,说说平时我们在学校和教室观察到同种物体由哪些不同材质构成的?(引申学生观察到如垃圾桶有塑料、铁等做成;扫帚由塑料、植物茎叶等做成)6、游戏竞赛:听了同学们刚才的介绍,可见同学们对事物观察得非常仔细。下面请各组开展竞赛。第一、二组:开展把手伸进袋子里摸一摸,猜一猜袋子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第三、四组:描述一种物品(可让学生到网上收集),让同学猜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评判标准:猜中的次数多的为胜。)四、故事引入,实验探究,测量物体的质量:1、观看一则曹冲称象动画片。师:看了这个短片后,大家知道了曹冲是利用方法来测得大象的重量的?(水的浮力)(课件出示动画片)2、师:我相信同学们也会像曹冲一样聪明,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几件物品,请大家估算一下这些物品的重量,将你的结果写在形成性报告里。(见附件)3、想知道你们估算得准确吗?说说你会采取什么办法来验证你的估算结果。4、学生自由交流。5、实验操作,师生互动。师动:老师现场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天平的左侧的托盘放物品,用镊子把砝码放在右侧的托盘上(师提示一定要用镊子的原因是怕砝码受到腐蚀),调节天平平衡,砝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生动:让学生用天平称出估算物品的重量来,将结果写在形成性报告里,比较一下你估算的水平。6、讨论探究:怎样用天平将一个小纸杯的重量测出来。(可先测出100个纸杯重点,再求平均数的方法)五、动手操作,长度的测量1、大家知道“量体裁衣”这个成语吗?有谁敢向大家说说这个词的意思?(这个词的原意是指按照身材裁衣裳),要想把衣服裁好,首先就要知道自己的身高。大家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你是通过什么办法知道的?(自由交流)2、通过交流,老师归纳:看来许多同学都是通过皮尺和一些专用的量身高的工具进行的。下面老师给一些皮尺给每个小组,让同学们互相测验同学们的身高,为了保证测量的精确性,要求测量三次,然后算出几次测量结果的平均数,并将结果填在形成性报告中(见附件)3、师:同学们测得非常认真。但是现在老师要将皮尺收回来,你们没有测量工具时,如何测量课桌、教室的长度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4、通过讨论,师归纳:在没有测量工具时,可利用自己的身体或身边的物体估量被测物的长度。下面请同学们两人小组互动测量自己身体每个部位,主要是拇指宽、四指宽、脚长、两臂水平伸展后两中指指尖距离长度等。并让学生记住自已的身体部位的长度。 5、运用自己身体部分的长度,现场测量课桌、教室的长度,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比较,看误差为多少。6、任务布置:请同学们上网了解更多的测量工具,或向出售测量工具的商店进行调查。教学反思: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较欠缺。呈现学生的感知,调动学生的兴趣就应该成为本课的重点。为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课件)再现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活动和交流机会。通过操作实践、讨论、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对物体特征有具体的认识,并能学会一定的测量物体长度和质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体的特征教材分析:本课选自粤教科技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体与材料的第一课,本单元先从认识物体入手,再研究材料,让学生从认识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获得抽象的概念。本课从学生观察喜爱的物品引入,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以及测量的手段从各方面认识物体的特征,把观察到的特征用语言加以描述,能判断出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知道一种物品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同种材料也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学生分析:物体无处不在,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常见和熟悉。但学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形状、冷热、颜色等方面的特征及物体由什么材料组成,学生都理解得比较模糊。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各种物体都各自的特征,初步了解物体由什么材料组成。设计理念:这节课活动的情境创设都来自学生的生活,驱动学生在熟悉的疑难问题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活动的材料也是师生容易找到的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主要安排了一些观察、描述、分辨材料等活动,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物品的观察,提高观察、描述、分辨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和了解物体与材料,并对研究材料产生兴趣。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利用各种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冷热、颜色等,并能用适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特征。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探究,使学生知道物体是由玻璃、纸、陶瓷、金属、塑料等不同材料构成的。(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2、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1、教师:玩游戏用的物品、各种材料做的杯子、观察记录表、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带自己喜爱的物品、收集各种材料做的杯子资料。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活动一:猜物游戏。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现在我们来做“摸物体猜物体”的游戏。1、教师出示袋装物体,各小组学生轮流摸物体,并猜出物体的名称。(摸物体前不允许学生看袋里的物体。)袋子物体有:杯子、CD盒、盒子、罐子、金属管、汤匙、塑料管、乒乓球、波波球、苹果、毛娃娃等。2、在摸物体的同时思考: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到这些物体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玩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特征,激发学生认识物体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二、指导观察,探究新知。1、通过摸物体得出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软硬、形状、冷热等。2、揭示课题: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自己喜欢的物体,它们有各自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来描述一下自己喜爱的物体的特征。(板书课题:物体的特征)活动二:描述自己喜爱玩具的特征谈话:同学们都带来自己喜爱的玩具,我们现在就来描述一下自己喜爱的玩具的特征,看谁描述得更准确、更精彩。1、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玩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互交流、描述自己喜爱玩具的特征。2、小组代表汇报描述自己喜爱玩具的特征。【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说自己喜爱玩具,进一步加深让学生感知物体的特征,激发学生认识物体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学到新知。在活动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民主的平台,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着自己的个性,展示自我的创造力。活动三:向同学介绍自己的杯子。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小组内互相交流杯子的特征。 2、出示常见的杯子,思考:杯子是用什么做的?各有什么特点?3、给杯子起个好听的名字,小组合作填写记录表格。组别杯子的名称制造杯子的材料杯子的特点组别杯子的名称制造杯子的材料杯子的特点组别杯子的名称制造杯子的材料杯子的特点组别杯子的名称制造杯子的材料杯子的特点4、小组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并展示观察记录表,其他小组补充汇报不同观察结果。5、小结。【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杯子,使学生认识常见的材料,知道物体是由材料组成的,并通过学生观察和记录进一步了解各种材料的特点。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小组自由讨论交流,动手记录、汇报研究成果,填写记录时答案可以不拘一格,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开放性探究活动中发挥着自己的个性,展示自我的创造力。三、拓宽视野,课外延伸。1、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身边的物体特征?2、课件出示各种图片:看谁能分辨出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请选一幅你喜欢的图片说说。3、总结归纳得出:一种物品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同种材料也可制成不同的物品。【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究身边物体的特征及其制作的材料,从而把课堂的探究和课外的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得以向课外延伸、扩展。四、课堂总结,评价体验。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你是用什么方法获取知识的?2、总结谈话。【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畅谈自我评价体验,引导学生自觉总结学习方法,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能力。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善于观察,乐于钻研身边的一切事物,引领他们兴趣盎然地走进科学的大门。板书设计物体的特征:大小、颜色、轻重、冷热、沉浮、形状 玻璃、陶瓷、物体都是由材料组成: 金属、塑料、玉石、纸、课后反思:“物体的特征”这一节内容,我曾在不同的学校进行教学,就像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一样,有不同的感受,使自己在挫折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第一次教学在本校进行的,我是完全按照教材的设计进行的。可能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也许是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吧,效果总是差强人意。第二次教学在外校进行的,我深感不能局限于教材的束缚,对教材有机地进行了处理。完全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自己把各种各样的杯子、玩具拿出来。结果整个一节课学生是探究开了,但最后还是一无所获。热热闹闹了一节课,课后学生探究的热情很快就冷了下来。还没有体现科学课的味道。第三次教学,我特意请教了我镇中心教研组全体成员为我备课,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作了改变。在这次教学中,我因为对教材的处理有了自己一定的想法,并且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所以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愉快。课后不少学生还围住了我,把自己课上的研究向我汇报,使我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科学探究不是说不要结果,科学探究的最好境界是有结果,也许这结果会促进学生更进一步地去进行探究。三次教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新课程实验很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教师设计教学时,首先要注重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学生的个性来源于教师的个性。教师的教学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而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所做的是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科学探究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让学生的思维在探究过程中受到最好的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是进行科学精神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这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从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是儿童参与生活中和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的重要基础。 附送:2019-2020年粤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怎样产生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师:今天老师要领大家走进一个奇妙的声音世界,你们愿意跟老师一起来探索吗?(请欣赏)(播放课件)师:刚才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生:我听到小鸟叫。生:我听到流水声。生:我听到风声。生:我听到海浪声。生:我听到汽车喇叭声。师: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生:我想研究的问题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我想研究的问题是声音的性质是什么?生:我想研究的问题是产生声音的条件是什么?生:我想研究的问题是声音是从哪传来的?生:我想研究的问题是声音为什么有大小、高低之分?生:我想研究的问题是声音的特点是什么?(板书:产生、传播、作用、性质)师: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我们要研究声音的其他问题,首先要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板书课题)二、猜测讨论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先来猜一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声音是碰撞产生的。生:声音是摩擦产生的。生: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板书(碰撞、摩擦、振动)师:想得还真快,你们认为要研究声音的产生这个问题,用哪种方法比较好?生:实验。师:对了,事实胜于雄辩。这节课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材料,(展示)我们先来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材料,除了这些材料,你身边的其他材料也可以利用起来,实验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请听好:一、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二、注意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并且做好实验记录。老师想看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最会研究问题。不过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把声音的产生这个问题解决了,你们再干什么?生:再研究传播的问题。师:你们可以根据你们的兴趣选择(黑板上的)其他问题进行研究,如果你们实在不知道该怎样研究,你可以向老师要活动建议卡,老师会给你们一份提议的。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猜测,教师对猜测不予肯定或否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由实验的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思考的能力,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实验探究活动之中。三、制定探究计划并自主探究(小组开始制定计划,两分钟后,学生开始选取材料并进行研究)(16分钟后,小组陆续进入其他问题的研究,有的小组向老师要建议卡)(20分钟时,教师示意学生停止活动,生意犹未尽)探究中充分为学生提供机会,提供给学生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有东西可研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肯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其亲自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去做科学、学科学,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探索活动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真正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四、交流探究成果,得出结论师:刚才同学们研究的非常投入,你们肯定会有很多发现,下面就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交流时下面的同学要认真听。看看他发现了哪些和你们是一样的,用“”表示出来,交流时不用重复。 生:(出示实验报告单)我们主要研究这些器材发声时有什么现象,我们发现弹皮筋琴时,它的弦在振动。吹柳条哨时嘴唇振的发麻,敲音叉时,它在振动,敲鼓时,鼓上的米粒在跳动,我们的结论是任何物体发声时都会振动。生:我们研究的是音叉、三角铁、吉它、鼓等物体,我们反复敲三角铁,手能感觉它的振动,弹吉它时弦在颤动并发声,当颤动停止时,就没有声音了。吹柳条哨时,嘴能感到它的振动,我们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碰撞产生的。师:其他同学可以交流和这些同学不一样的地方。生:我们小组还选用了水,用杯子舀出一点水(倒入水槽)让它发声,发现水溅出来了,还研究了铁片琴,发现敲动时能发出声音,铁片会振动。生:刚才我们小组把音叉放入水中,一敲,水就会有波动。生:我们小组在吹这个瓶的时候,能听到声音,感觉嘴唇有点振。师:同时你还看到什么(现象)了吗?生:再没有发现。师:(问其他组的同学)你们在吹瓶的时候,还有什么发现?生:我们发现里面的小球在颤动,如果吹大了,小球会弹出来。师:嗯,吹大了,小球的颤动幅度就大。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这些物体在发声时都在动,谁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它们怎么动?生:(做手势)师:科学上,我们把像皮筋这样来回的运动叫振动。(板书:振动)刚才有不少同学已经非常规范地用到这个词,可是从交流看,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有的同学认为声音是由碰撞产生的,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你们能不能谈谈各自的理由。生:我们认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师:谈谈你的理由。生:因为我们实验的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所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师:嗯,这是你们观点,还有其他的观点吗?师:请你们小组(碰撞论的小组)再谈谈你们的观点。生:我们的意见是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我不同意声音是由碰撞产生的,是因为碰撞也是产生(声音)的方法,我认为振动包括碰撞。师:你认为是通过碰撞来产生振动,是这个意思吗?生:对。生:(理直气壮地)我们还是认为只有一个物体碰撞另一个物体才能产生声音。师:我看现在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各不相让。这样吧,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师出示锣,敲锣,学生注意听。)师:刚才我敲打锣,锣发声,现在我不敲了,锣有没有声音?(有)这是怎么回事?谈谈自己的观点。生:不敲锣了,可锣还在振动。生:可是如果没有碰撞锣就不会振动。师:(敲一下锣,马上捂住锣,声音消失)为什么声音消失?声:锣不振动了。师:大家试试,还可以谈谈看法,现在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不好意思、但心悦诚服地)我们同意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师:现在我们统一了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碰撞只是引起振动的外因条件。(板书)师:除了研究这个问题,你还研究了哪些问题?可以简单地交流一下。生:我们研究了传播的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是从气体、液体、固体中来研究的。气体呢,每当上课铃响了,四面八方的同学都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能从气体中传播;我们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用手敲桌面,耳朵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我们把小球放在水中用玻璃杯碰撞,能听到声音,所以我们认为声音能在液体、气体、固体中传播。师:你们小组的同学太棒了,下节课(的内容)就不用学了。生:我们还研究声音性质中的声音大小、变化的问题。师:怎么研究的?生:我们做了一个实验,我们敲三角铁时发现:用力大时发出的声音大,用力小时发出的声音小,我们认为声音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师:这个问题你们下课后可以继续研究。把学生的思维由表层引向深入,给学生充分表现和表达的机会,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思维和思想,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在交流辩论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升华,最终达到共识六、拓展延伸制作“小排箫”工具与材料:剪刀、尺子、橡皮泥、透明胶、硬吸管制作过程:截取8根长短不同的吸管,第一根长4厘米,其他7根的长度依次增加2厘米。然后,用橡皮泥将每根吸管的一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