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任务12安全气囊故障灯点亮检修 任务目标任务描述主要内容评价体会 1 任务目标 知识目标1 了解安全气囊作用及类型 2 了解安全气囊结构及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1 掌握安全气囊警报灯点亮维修方法 2 掌握气囊组件拆装技能 2 任务描述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 SupplementalRdstraintSystem 简称SRS 它是汽车上被动安全装置 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或发生碰撞事故后 可能会产生故障灯点亮现象 通过本任务学习 使学生对安全气囊知识基本了解 掌握检修安全气囊的基本要求及拆装技能 3 主要内容 项目一安全气囊故障灯点亮故障检修 4 项目一安全气囊故障灯点亮故障检修 情境导入理论引导1 安全气囊作用及类型 2 了解安全气囊结构及工作原理 任务实施 5 某汽修厂拖来一辆2005年生产捷达轿车 在碰撞事后更换翼子板 保险杠及散热器等部件 做漆后试车 发现SRS警报灯灯点亮 于是维修人员进行进一步检查 经过进一步检查 确定故障原因是碰撞传感器及线束插头损坏 更换碰撞传感器及线束后故障灯熄灭 故障原因分析 安全气囊警报灯的作用就是显示安全气囊系统工作是否正常 接通点火开关时 诊断系统进行自检 若警报灯点亮6s后熄灭表示系统正常 若6s后依然闪烁或长亮不熄 表示气囊系统出现故障 提示应进行检修 此车在发生碰撞后 虽然气囊没有爆破 但是碰撞传感器及线束插头被损坏 造成安全气囊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所以SRS故障灯点亮 情境导入 6 理论引导 安全气囊作用 类型 组成 工作原理及气囊爆破过程 安全气囊作用 当汽车遭到冲撞而急剧减速时安全气囊能很快膨胀形成缓冲垫 与座椅安全带配合使用 可为乘员提供十分有效防撞保护 当汽车发生碰撞时 迅速在乘员和汽车内部结构之间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袋子 使乘员撞在气袋上 避免或减缓碰撞 从而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 7 理论引导 安全气囊作用 类型 组成 工作原理及气囊爆破过程 安全气囊类型 1 按数量分为 单气囊系统 双气囊系统 多气囊系统 现在单气囊车已经不生产了 中低档车一般配用双气囊 高档车还配用多气囊 2 按保护对象分为 主驾驶安全气囊 副驾驶安全气囊 后排乘员安全气囊 侧面防撞安全气囊 中低档车配用主副气囊 高档车配用后排气囊和侧面气囊 8 理论引导 安全气囊作用 类型 组成 工作原理及气囊爆破过程 安全气囊系统组成 安全气囊系统主要由传感器 气囊组件 气囊电脑和警报灯等组成 如今有不少车辆设置预紧式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系统协调工作 1 左前方传感器2 SRS警报灯3 转向盘气囊组件4 右前方传感器5 插接器6 乘员气囊组件7 气囊电脑 ECU 8 左安全带预紧器9 右安全带预紧器10 预紧器检查接头 9 理论引导 安全气囊作用 类型 组成 工作原理及气囊爆破过程 安全气囊系统传感器 碰撞传感器和安全传感器 传感器测量减速度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送至点火控制电路 用于判断安全气囊是否需要启动 碰撞传感器 检测汽车碰撞强度的信号 并将信号输入给安全气囊ECU 安装于汽车前部的碰撞传感器叫前碰撞传感器 安装于安全气囊ECU内部的碰撞传感器叫中央传感器 机电式传感器 安全传感器 安全传感器也叫做保险传感器 防止安全气囊系统在非碰撞的情况下发生误引爆 安全传感器安装在安全气囊ECU内部 通常有两个安全传感器 电子式传感器 10 理论引导 碰撞传感器 碰撞传感器类型 1 滚球式碰撞传感器2 偏心锤式碰撞传感器碰撞传感器安装位置 11 理论引导 滚球式碰撞传感器 12 理论引导 偏心锤式碰撞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一般安装在保险杠与挡泥板之间 用来感知低速碰撞的信号 传感器安装在一个密封的防振保护盒内 13 理论引导 安全传感器 水银开关式传感器安全传感器用来防止系统在非碰撞状况引起气囊的误动作 一般装在中央控制器内 当发生碰撞时 足够大的减速度力将水银抛上 接通传爆管电路 14 理论引导 安全传感器 电子式传感器对汽车正向加速度进行连续测量 并将结果输送给微处理器 理器内有一套复杂碰撞信号处理程序 能够判定气囊是否需要打开 如需要 微处理器便会接通点火电路 如果机电式保险传感器也闭合 则引发器接通 气囊打开 15 理论引导 电气连接件 气囊系统的电气连接件 1 线束 安全气囊系统的线束采用了特殊的包装和色标 这一方面是为了便于检查 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在碰撞中能保持线路的连接 2 时钟弹簧 时钟弹簧装在弹簧盘里 弹簧盘用螺栓固定在转向柱顶部 时钟弹簧以正 反两个方向的盘绕实现了作旋转运动的一端与固定端的电气连接 弹簧内侧是固定端 把塞键与转向柱连在一起 时钟弹簧的使用寿命要求不低于10万循环 3 连接器 插接器 连接器特别强调可靠性 采取了双保险锁定和分断自动短接等措施 连接控制块的连接器还多了一个自检机构 16 理论引导 安全气囊组件 驾驶员侧气囊组件位于方向盘中心处 乘客侧气囊组件位于仪表板右侧手套盒的上方 气囊组件主要由气体发生器 点火器 气囊 饰盖和底板组成 17 理论引导 气体发生器 气体发生器的功用 在点火器引爆点火剂时 产生气体向SRS气囊充气使气囊胀开 气体发生器用专用螺栓和专用螺母固定在气囊支架上 气体发生器的组成 由点火器 点火剂 金属过滤器及氮气发生剂等组成大多数气体发生器都是利用热效反应产生氮气而充入气囊的 18 理论引导 点火器 点火器外包铝箔 安装在气体发生器内部中央位置 其功用 在前碰撞传感器和防护传感器将气囊电路接通时 引爆点火剂 产生热量使充气剂分解 其结构 它的所有部件均装在药筒内 点火剂包括引爆炸药和引药 引出导线与气囊连接器插头连接 连接器中设有短路片 铜质弹簧片 当连接器插头拔下或插头与连接器未完全结合时 短路片将两根引线短接 防止静电或导电将电热丝电路接通而造成气囊误膨开 19 理论引导 气囊 气囊由尼龙丝制成 完全充气后 驾驶席气囊约65L 乘客席气囊为120一150L 气囊的背面开两个直径2 5cm左右的圆孔 这样 当乘员和气囊相碰时 借圆孔放气可减轻振荡 放气过程同时也是释放能量的过程 气囊按布置位置可分为 驾驶员侧气囊乘客侧气囊后排气囊侧面气囊 20 理论引导 安全气囊电控单元 ECU 安全气囊ECU是系统控制核心 其安装于车身内最隐蔽的地方 一般置于仪表台中下部车身地板处 ECU内部有安全传感器 备用电源 稳压电路和故障自诊断电路等 安全气囊系统有二种供电方式 1 外部电源即蓄电池和发电机 2 安全气囊ECU内部备用电源即其内部的较大的电容器 备用电源电容器 21 当汽车遭受碰撞且减速度达到设定值时 点火器电路接通 电雷管引爆点火剂 迅速产生大量热量 使充气剂受热分解并释放出大量氮气充入气囊 理论引导 安全气囊工作原理 22 理论引导 基本电路图 车辆碰撞时 根据碰撞传感器和防护传感器的信号控制点火器工作 使气囊适时打开 23 理论引导 安全气囊动作过程 恢复视野 24 安全气囊检修注意事项 1 首先应读取故障码 2 检修前应断开电源3分钟以上 3 发生轻微碰撞 也要进行检查 4 妥善处理旧件 5 不要试图修理气囊部件 6 禁止用万用表测点火器 任务实施 安全气囊警报灯点亮故障检修 25 检修注意事项 7 放置气囊时 装饰面朝上 8 检修气囊时 必须拆除后进行 9 传感器安装要正确 10 检修完毕后 应进行电气检查 11 必须遵照标牌规定操作 12 检修完毕后 观察警告灯 任务实施 安全气囊警报灯点亮故障检修 26 1 将点火开关至于断开档 2 连接诊断仪电源线 3 连接诊断仪诊断接口 4 接通点火开关 读取故障码 5 对故障进行分析 排除 用诊断仪清除故障码 任务实施 安全气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制造业生产计划排程实务
- 煤矿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实施方案
- 2025年新考核安全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法院聘用书记员考试试题附答案
- 股权基金募资说明书写作模板
-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 汽车维修工安全操作规程培训资料
- 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安全方案
- 2025年口腔科常见病症治疗方案考察试卷答案及解析
- 高考化学复习模拟试题合集
- 农村道路交通宣传课件
- 2025年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考研试题及答案
- DZ/T 0275.5-2015岩矿鉴定技术规范第5部分:矿石光片鉴定
- 2025年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科学爱科学》教案设计
- 陕煤集团运销合同协议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机构改革问题研究
- 2025年时政真题面试题及答案
- AI基础知识培训
- GB/T 18936-2025禽流感诊断技术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万以内加减法能力练习习题大全附答案
- 《危化品储罐设计与制备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