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3.docx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3.docx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3.docx_第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3.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3课时一、叶圣陶先生名言1.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2.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3.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4.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5.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6.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8.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9.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10.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11.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12.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13.理想是事业之母。14.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躬行(gng)别扭(bi)妥帖(tu)诲人不倦(hu)B.商酌(zhu)草率(shui)生疏(sh)不耻下问(ch)C.恳切(kn)譬如(b)累赘(zhui)热泪盈眶(kung)D.拖沓(t)修润(rn)天坛(tn)颠沛流离(pi)2.下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朦胧眩目寒暄仓皇失措B.累赘伶俐辩论不计其数C.蹒跚躬行抱歉唉声叹气D.咀嚼生蔬执拗颠沛流离3.下面语段中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吸烟有害健康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吸烟的人数却是有增无减。B.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5月1日起,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C.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的标志。D.公共场所吸烟害人害己,如今成立新规并全国实施,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长当前国民身体素质。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着重写了叶先生的语文主张,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A.简洁B.幽默C.严谨D.平和5.填空题。(1)叶圣陶,又名,二十世纪著名作家、。(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家。(3)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4)仁者见仁,。二、课内语段阅读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6.第段,写叶圣陶先生描标点和让他人为自己修润普通话,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品质?7.第段,写了叶圣陶先生日常交往中细枝末节的小事,能不能删掉使文章更简洁呢?8.第段,写作者与叶圣陶先生未能相见的事,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三、课外语段阅读我所见的叶圣陶朱自清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记得见面的那一天是一个阴天。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我们只谈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便告辞了。延陵告诉我每星期六圣陶总回甪直去;他很爱他的家。不久,中国公学忽然起了风潮。我向延陵说起一个强硬的办法;实在是一个笨而无聊的办法!我说只怕叶圣陶未必赞成。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居然赞成了!后来细想他许是有意优容我们吧;这真是老大哥的态度呢。我们的办法自然是失败了,风潮延宕下去;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来。我和圣陶差不多天天见面,这样经过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实在是我的很好的日子。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他对于世间妥协的精神是极厌恨的。在这一月中,我看见他发过一次怒;始终我只看见他发过这一次怒那便是对于风潮的妥协论者的蔑视。风潮结束了,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在杭州待了两个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地回去了;他实在离不开家,临去时让我告诉学校当局,无论如何不回来了。但他却到北平住了半年,也是朋友拉去的。北平回去不久,便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译部,家也搬到上海。从此在上海待下去,直到现在中间又被朋友拉到福州一次。这些日子,我在浙江乱跑,有时到上海小住,他常请了假和我各处玩儿或喝酒。有一回,我便住在他家,但我总爱出门,因此他老说没有能畅谈。十六年一月,我接眷北来,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他自己也能“作达”,所以仍然也许格外是可亲的。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圣陶这几年里似乎到十字街头走过一趟,但现在怎么样呢?我却不甚了然。他从前晚饭时总喝点酒,“以半醺为度”;近来不大能喝酒了,却学了吹笛前些日子说已会一出八阳,现在该又会了别的了吧。他本来喜欢看看电影,现在又喜欢听听昆曲了。但这些都不是“厌世”,如或人所说的,圣陶是不会厌世的,我知道。又,他虽会喝酒,加上吹笛,却不曾抽什么“上等的纸烟”,也不曾住过什么“小小别墅”,如或人所想的,这个我也知道。1930年7月,北平清华园。9.文章第段叙述了什么内容?在文章结构上,本段起到什么作用?10.本文叙述叶圣陶的事例时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找出其中三处。1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有人说本文就是这么一篇“大家之作”,你如何看待?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案与解析】1.B(A项中的“诲”应读“hu”;C项中的“譬”应读“p”;D项中的“坛”应读“tn”。)2.D(蔬疏。)3.D4.A5.(1)叶绍钧编辑家教育家(2)学者散文(3)诲人不倦(4)智者见智6.对工作认真负责,待人深厚,谦虚好学。7.不能。叶圣陶先生送客人这些小事,事情虽小,却能反映出他“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8.叶圣陶先生是一个非常注重友谊、关心他人的人。9.本段主要通过刘延陵的介绍和自己的亲见,交代作者对叶圣陶的整体印象。在结构上总领全文,与下文写“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形成照应。10.他和蔼沉默的性情与对风潮强硬办法的支持,对妥协论者的愤怒;在杭州与朋友们朝夕不离与拒绝回访学校当局;有规律地生活与为陪朋友们打破生活习惯。11.我同意这种观点。从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