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翻译胜利煤中族羧酸酰胺的富集分离与分析.doc_第1页
中文翻译胜利煤中族羧酸酰胺的富集分离与分析.doc_第2页
中文翻译胜利煤中族羧酸酰胺的富集分离与分析.doc_第3页
中文翻译胜利煤中族羧酸酰胺的富集分离与分析.doc_第4页
中文翻译胜利煤中族羧酸酰胺的富集分离与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翻译胜利煤中脂肪族羧酸酰胺的分离与鉴定丁明洁1,2,宗志敏1,宗营1,欧阳晓东1,黄耀国1,周磊1,王峰1,曹景佩1,魏贤勇1,31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徐州 221008,中国江苏2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轻工系,漯河462000,中国河南3武汉科技大学煤炭转化与新型碳材料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81,中国湖北收稿日期:2007-8-18;修回日期:2008-5-24摘要:本文采用CS2用为溶剂,对中国褐煤胜利煤进行萃取,所得萃取物用硅胶柱柱层析梯度洗脱,洗脱剂为正己烷及不同浓度的正烷-乙酸乙酯混合溶剂。用这种方法富集到了一系列脂肪族羧酸酰胺,包括14个烷酰胺和3个烯酰胺,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了鉴定。引言几乎煤中所有的氮元素都存在于煤的有机质中,在燃烧过程中转化为氮的氧化物(NOx 和N2O),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如酸雨、光化学雾、温室效应及臭氧层衰竭等14。因此煤中有机氮类化合物(ONSs)的分子表征具有重要的意义。非分离方法如15N NMR5、X-射线光电光谱6、X-射线吸收近界结构光谱7等常被用于煤中有机氮类组分的研究。但是因为煤中有机氮化合物的组成结构的复杂性和极低的浓度,这些非分离方法并不能提供煤中有机氮化合物的分子组成信息。根据非分离技术的研究报导,煤中的有机氮化合物种类主要为嘧啶类、氨基、腈类、吡咯类、吡啶酮类、吡咯烷酮类及氮氧化物等类型4。以上这些结果还远远不能确定煤中有机氮化合物的分子组成,而且其它类型的氮化合物如酰胺等的鉴定却鲜见报导。自从Iino等15报导了CS2与NMP在煤的溶剂萃取中有极大的协同效应以来,人们广泛地研究了体积比1:1的CS2/N-甲基-2-吡咯烷酮(NMP)混合溶剂对煤及煤反应混合物的溶剂萃取性814。CS2与NMP的热反应研究显示,二者之间存在着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力,是产生这种协同作用的原因16。随后的研究显示类似的作用在CS2和一系列的酰胺之间也可进行,意味着CS2和酰胺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17,且这种作用力可能成为研究煤中酰胺类组分组成的工具。我们课题组最近的研究中用GC/MS方法在两种中国烟煤的富惰质组样品的CS2萃取物中检测出一个脂肪族羧酸酰胺,即正十四烷酰胺,证明了这种可能性18。这些结果使我们想到要从煤中发现其它的酰胺。本研究中,使用CS2对中国褐煤胜利煤进行萃取,所得萃取物用柱层析的方法进一步分离,以富集煤中可能存在的酰胺。实验部分煤样和溶剂. 煤样采自中国内蒙胜利煤田,煤样磨碎至过200目筛(75 m),然后在80 C下真空干燥24 h备用。煤样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如表1所示。实验中所用溶剂CS2、正己烷和乙酸乙酯均为分析纯,蒸馏精制后使用。Table 1. Proximate and Ultimate Analyses of the Coal Samplesacoal sampleproximate analysis (W %)ultimate analysis (W %)cmoistureashbvolatile mattercCHNShengli13.747.5146.4070.84 5.05 0.88a 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数据分别用 Leco Mac-400 热重分析仪和Leco CHN-2000 元素测定仪测定; b无水基;c干燥无灰基煤的CS2萃取. 取煤样 100 g,加入到一个 1 L 的圆底烧瓶中,用500 mL 的CS2溶剂超声萃取2h.烧瓶中含有少量煤颗粒的萃取液用一带孔径为0.45m的聚四氟乙烯薄膜过滤器减压过滤。然后再向烧瓶中加入500 mL 的CS2溶剂,再次进行超声萃取1h,静置并过滤,该操作重复14次。滤液用 B-Chi R-134 旋转蒸发器浓缩,浓缩液合并转移到一个20 mL试管中,并按文献9的方法去除试管中的CS2和湿分,称重。萃取率(Y)用萃取物与干基煤样的重量比求得,即 Y =Wextract/Wcoal,daf。极性组分的富集及GC/MS分析. 如图1所示,在超声辅助下,在一梨形烧瓶中,用30ml的CS2完全溶解萃取物(即F1),然后加入20g的硅胶(SG,60-100 目)混合。烧瓶中的F1/SG混合物用 B-Chi R-134 旋转蒸发器蒸发去除CS2,然后加到一硅胶填充柱上,柱内径3 cm,硅胶柱填充高度85cm。如图1所示,F1首先用500 mL的正己烷洗脱,去除烷烃和部分芳烃,然后用500ml 10%乙酸乙酯的正己烷溶液洗脱,去除大部分芳烃。接头着用500ml 20%乙酸乙酯的正己烷溶液洗脱,洗脱出极性馏分,洗脱液(F4)用Hewlett-Packard 6890/5973 GC/MS分析,HP-5MS毛细管柱(交联的5% PH ME 硅氧烷, 30 m0.25 mm内径, 0.25m 膜厚),四极质量分析器,电子轰击模式,70 eV。F4 的收率(YF4) 也用F4与干基煤样的重量比求得YF4= WF4/Wcoal, daf 。Figure 1. Procedure for isolation and analysis of FAAs in the coal sample结果与讨论F1 和 F4 的收率. 胜利煤F1的收率为0.5%,远低于神府-东胜煤和平朔煤的富镜质组和惰质组煤样18。这一结果与表1中所示的胜利煤碳含量所表征的煤阶相一致。产生这一结果的一个可能原因是胜利煤中含的CS2可溶组分量比神府和平朔煤中的少得多。据报导,低阶煤如褐煤和次烟煤,它们的芳香环结构上含有较大量的含氧官能团(OCFs) 20,因此,(胜利煤CS2萃取率低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芳香环上含氧官能团的强极性阻碍了CS2分子与其可溶组分的接触。胜利煤的F4的收率只有 58g/g煤 (daf).F4 中脂肪族羧酸酰胺的鉴定. 图2所示为胜利煤F4的总离子流色谱图(TIC)和提取离子流色谱图(SIC, by extracting ion of m/z 59)。峰1-17的质谱都以m/z 59为基峰,以m/z 72为次基峰,分别对应着脂肪族羧酸酰胺分子离子产生的麦氏重排离子(CH2C(NH2)=O+H)21和碎片离子(H2C=CHC(NH2)OH+)22。如表2所列,胜利煤中分离到的脂肪族羧酸酰胺包括C15到C28的14个烷酰胺(峰1-3, 6-9 及 11-17)和C18 (峰 4 及 5) 及 C22 (峰 10)的3个烯酰胺。其中正二十二烷酰胺(峰11)丰度最大。 Figure 2. TIC and SIC of the FAAs from Shenli coal.煤中有机氮类化合物(ONSs)的研究对有机地球化学、煤化学和洁净煤技术的重要性引起了煤炭科学家较多的关注,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煤)有机氮类化合物的结构模型1,46,23。但就我们所知,关于煤中FAAs系列的分子结构却未见报导。FAAs 属于天然脂类,有强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24。(人们认为,FAAs的鉴定)可提供关于它们生物前驱物质的有用的地球化学信息25。CS2萃取胜利煤中FAAs的机理探讨 在一个中国油页岩的CS2萃取物中也检测到几种FAAs26。CS2 是典型的弱极性溶剂,而FAAs 则是强极性化合物。这个表面上难以相信的结果可用热反应所证实的CS2和一些酰胺之间的强的-相互作用来解释17,即如图3所示,CS2对胜利煤及油页岩中的FAAs的萃取作用可归因于CS2 分子中的C=S键和FAAs中的C=O键之间的-相互作用。CS2萃取和随后的柱层析分离法可望从其它化石资源中富集分离FAAs。Figure 3. p-p interaction between C=S bond in CS2 and C=O bond in the FAAs.Table 2. FAAs Detected from the Coal Samplespeaknamepeakname1pentadecanamide10docos-21-enamide2palmitamide11docosanamide3heptadecanamide12tricosanamide4(E)-octadec-9-enamide13tetracosanamide5oleamide14pentacosanamide6stearamide15hexacosanamide7nonadecanamide16heptacosanamide8icosanamide17octacosanamide9henicosanamide总结本论文用CS2萃取和随后的柱层析分离及GC/MS检测的方法,从胜利煤中富集分离到了一系列的FAAs,CS2 分子中的C=S键和FAAs中的C=O键之间的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煤中 FAAs可用CS2萃取的原因。本文的研究为其它煤及其它化石资源中FAAs的分离和鉴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致谢. 本研究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410018, 90510008 和 20676142)、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专项基金(项目 2004CB217601)、江苏省高校高科技工业发展计划 (项目 JHB05-33)和国家教育部煤炭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研究基金(Project CPEUK06-05)的资助。可查询支持信息: 检测到的FAAs 的质谱,可在网址 的网上免费查阅。References(1) Kambara, S.; Takarada, T.; Toyoshima, M.; Kato, K. Fuel 1995, 74 (9), 1247-1253.(2) Ohshima, Y., Wang, Y., Tsubouchi, N., Ohtsuka, Y. Prepr. Pap.-Am. Chem. Soc., Div. Fuel Chem., 2000, 45, 335.(3) Tomita, A. Fuel Process. Technol. 2001, 71 (1-3), 53-70.(4) Stanczyk, K. Energy Fuels 2004, 18 (2), 405-409.(5) Solum, M. S.; Pugmire, R. J.; Grant, D. M.; Kelemen, S. R.; Gorbaty, M. L.; Wind, R. A. Energy Fuels 1997, 11 (2), 491-494.(6) Kelemen, S. R.; Gorbaty, M. L.; Kwiatek, P. J. Energy Fuels 1994, 8 (4), 896-906.(7) Mitra-Kirtley, S.; Mullins, O. C.; van Elp, J.; Cramer, S. P. Fuel 1993, 72 (1), 133-135.(8) Wei, X. Y.; Shen, J. L.; Takanohashi, T.; Iino, M. Energy Fuels 1989, 3 (5), 575-579.(9) Qin, Z. H.; Zong, Z. M., Liu, J. Z.; Ma, H. M.; Yang, M. J.; Wei, X. Y. J. Fuel Chem. Technol. 1997, 25 (6), 549-553.(10) Qin, Z. H.;Yuan, X. H., Zong, Z. M., Wang, C.; Yu, B.; Wei, X. Y. J. Fuel Chem. Technol. 1998, 26 (3), 275-279.(11) Qin, Z. H.;Yuan, X. H., Yin, X. Q.; Zong, Z. M., Wei, X. Y. J. Chin. Univ. Mining Technol. 1998, 27 (4), 344-348.(12) Shui, H.; Wang, Z.; Gao, J. Fuel Process. Technol. 2006, 87 (3), 185-190.(13) Shui, H.; Wang, Z.; Wang, G. Fuel 2006, 85 (12-13), 1798-1802.(14) Wang, Z.; Shui, H.; Zhang, D.; Gao, J. Fuel 2007, 86 (5-6), 835-842.(15) Iino M, Kumagai J, Ito O. J. Fuel Soc. Jpn. 1985, 64 (3), 210-212.(16) Zong, Z. M.; Peng, Y. L.; Qin, Z. H.; Liu, J. Z.; Wu, L.; Wang, X. H.; Liu, Z. G.; Zhou, S. L.; Wei, X. Y. Energy Fuels 2000, 14 (3), 734-735.(17) Zong, Z. M.; Peng, Y. L.; Liu, Z. G.; Zhou, S. L.; Wu, L.; Wang, X. H.; Wei, X. Y.; Lee, C. W. Korean J. Chem. Eng. 2003, 20 (2), 235-238.(18) Zhao, X.Y.; Zong, Z. M,; Cao, J. P.; Ma, Y. M.; Han, L.; Liu, G. F.; Zhao, W.; Li, W. Y.; Xie, K. C.; Bai, X. F.; Wei, X. Y. Fuel. 2008, 87 (5), 565575.(19) Zhao, W.; Zong, Z. M.; Lin, J.; Song, Y. M.; Guo, X. F.; Yao, Z. S.; Zhang, L. N.; He, R. L.; Cao, J. P.; Wei, X. Y. Energy Fuels 2007, 21 (2), 1165-1168.(20) Kidena, K.; Murata, S.; Nomura M. Fuel Process. Technol. 2008, doi:10.1016/j.fuproc.2007.11. 005.(21) Ning, Y. C.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and Organic Spectroscopy.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0, 281 in Chinese.(22) Cong, 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