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24口技教案7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顺畅朗读并背诵全文。 2.理解、积累“会、少、间、名、奋、几”等词语。 3.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 4.理解课文内容,领略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5.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6.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7.揣摩语言,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 情感与价值目标 8.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对于“口技”的记叙与描写。 教学难点 多方面表现口技人高超技艺的写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教师指导学生顺畅诵读,以理清句意层次,并启发想象,入情入境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译述法。本文的场面描写形象、细腻,颇具特色。展现了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众多人物的音容笑貌。指导学生有表情地复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评点,领会行文的精妙。 教学准备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2.查有关作者的资料。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理清叙述思路,并译述。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一、导语设计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艺术宝库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多媒体展示口技表演的影音资料)今天,我们学习的林嗣环的口技,就描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口技,去领略这美妙的艺术。(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板书: 1.虞初新志是古代笔记小说,由清代张潮编选,共20卷,多收录明末清初的文言短篇。编者的主旨是:“表彰轶事传布奇文”。少数作品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2.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因事谪戍。遇赦而归,客死于武林。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本文选自他的秋声诗自序。这篇自序说作者刚写完秋声诗,有几个客人来,他就“令客各举似何声最佳。”客人分别举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机声、书声、棋声等,他都不以为“最佳”。有一个客人上前叙说了这段口技描述,终于令他大为赞叹,并记录在自序中。 3.口技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表演技艺,有悠久历史,又叫“学象声”“哨声”“象声”等。表演者用口发出模仿虫、鸟、走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生活活动的声音。现在的相声即从口技发展而来。口技的一部分特点仍为杂技所保留。 三、诵读,感知文意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停顿、语气节奏,并标记疑难字词,感知主要情节。 2.学生轻读,根据注释掌握有关字词读音。 板书: 正音: 少顷(sho) 呓语(y) 叱(ch)中间(jin) 曳(y)屋 许(h)许声 几(j)欲 犬吠(fi) -齁声(hu)意少舒(sho) 3.学生放声自读,体会语气节奏。疏通文中的疑难词句,有疑即问。教师释疑: 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但,只。闻,听见。 以为妙绝。以为,认为。绝,极点。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乳,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少,稍微。稍稍,渐渐。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腿。走,跑。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 4.学生齐读,领会课文内容和情味。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课文主要情节。 教师明确: 本文描写了京城口技艺人摹似一家人由梦而醒、由醒复睡,火起慌乱的情形,叹赏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5.指名学生诵读,理清文章思路。 小组内简短交流后,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文章以时间先后分序,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演前气氛。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第二部分(第24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6.请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师生共同点评。 四、讲析第一部分 1.齐读第段,思考: 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教师明确: 以“京中有善口技者”介绍口技表演者,是全文的总说,即“善”字统领全篇,文章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展开的。 说明表演场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着墨寥寥却暗示出表演者技艺之高、名声之大。 2.学生背诵第1段。 五、课堂练习 板书: 1.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义: 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止:渐拍渐止 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指: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2.用“”标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遥闻深巷中犬吠。 3.各写一个含有下面加点词词义的成语: 宾客大宴_ 遥闻深巷_ 群响毕绝_ 几欲先走_ 4.翻译句子: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参考答案: 1.善:擅长;长处。 止:停止;只。 指:指头;指出。 间:夹杂;一会儿。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遥闻深巷中犬吠。 3.大张旗鼓充耳不闻 原形毕露 走马观花 4.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精彩语段研读,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一、检查作业 1.集体诵读全文。 2.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1语段。 二、课文主体部分研读 1.请学生听读课文24语段,梳理并简要概括口技表演描摹的场面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幅画面:梦中惊醒、醒而复睡,火起群惊。 2.学生自由诵读,根据提示画出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板书: 表现深夜的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夫齁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齁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3.学生合作探究: 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请结合语段具体分析。 找出并辨析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课文除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外,还多次描写听众的反应,试体会这些反应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遥闻深巷中犬吠”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学生研讨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由远及近、由内及外、由少及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由一家而涉及乡邻,淋漓尽致地表现口技的精湛奇妙,思路清晰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第一个场景形成波澜,第二个场景过渡承接,声情潜伏,第三个场景是情节发展的高潮。 第一个场景从“深巷犬吠”开始,以四口之家作为想象中的舞台,先模拟妇人“惊觉欠伸”拉开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模拟丈夫“呓语”,画面渐清晰,至幼儿大啼,帷幕大开,打破深夜的静谧。 第二个场景“夫齁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声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表演达到高潮。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既而”;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技艺高深。 第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面”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 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第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三处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遥闻深巷中犬吠。” 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一句写犬吠声,而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使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声听吸引,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 以动写静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山中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春夜的静谧和迷人的山色。其中就以动写静,用不时的鸟鸣来衬托春日山中的夜静,使人在鸟鸣声中更显其静,因而历来为人所称道。课文中的这两处描写,与此同理,也是从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三、讲析课文结尾 1.指名学生朗读: 思考: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表演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简单的重复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金业从业人员考试及答案解析
- 混凝土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安全管理人员国家题库及答案解析
- 山东中级银行从业考试及答案解析
- 机械防护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国际关系》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行政法》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10月全国自考《财务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套教学课件
- 住宅小区防雷安全管理制度
- 台球助教管理培训
- 2024-2030年中国船舶设计行业需求态势展望及发展战略分析报告
- 乒乓球培训机构教学管理制度
- 《非洲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 课件 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整本书阅读 导读课件+讲义+阅读检测(统编版)
-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含答案
- 初中英语单词全集(打印版)
- 2024年鑫源汽车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山东旅游宣传有内容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