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燕大道设计说明.doc_第1页
白燕大道设计说明.doc_第2页
白燕大道设计说明.doc_第3页
白燕大道设计说明.doc_第4页
白燕大道设计说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充市嘉陵区白燕大道建设工程南充市嘉陵区白燕大道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10一、工程概况南充市嘉陵区白燕大道建设工程位于位于南充市嘉陵区二洞桥工业园区至黄连湾片区,为新建道路,整体呈西南东北走向。本次设计道路起点接燕京大道,起点桩号K0+000,坐标X=2405109.625,Y=1097555.025。终点接白马大道,终点桩号K4+230.903,坐标X=2407303.048,Y=1100573.074,道路全长4230.903米;沿途将下穿绕城高速路,在越文家大山段采用上下行分离式隧道,右线隧道长360米,左线隧道长403.6米。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设计车速50km/h,红线宽度为40米,为两幅道路。本次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排水工程、边坡工程、照明工程、隧道工程、下穿绕城高速公路交叉节点工程,为施工图设计。本设计说明为道路工程设计说明,其他工程设计说明详相关设计图纸。二、设计规范及依据2.1、设计规范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2012);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4、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7、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8、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 -2008);9、国家其它相关技术规范。2.2、设计依据1、本道路工程测量资料;2、本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3、规划部门提供的道路红线及规划断面资料;三、主要技术标准1、类别:城市次干道2、计算行车速度:50Km/h3、路面等级:沥青路面4、设计年限:路面结构使用年限10年,道路交通饱和年限15年。5、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四、设计概要4.1 平面设计1、设计采用规划红线,坐标系为当地城建坐标系。2、本次设计道路起点接燕京大道,起点桩号K0+000,坐标X=2405109.625,Y=1097555.025。终点接白马大道,终点桩号K4+230.903,坐标X=2407303.048,Y=1100573.074,道路全长4230.903米;沿途将下穿绕城高速路,在越文家大山段采用上下行分离式隧道。3、人行道按规范设置盲道和无障碍通道,人行道上的开口应根据现状恢复或根据沿线各单位的具体委托进行开口。4、根据现有沟渠及规划水系设置涵洞。5、施工时注意与已建道路顺接。6、交叉口施工范围与交叉口竖向设计范围一致。在交叉口缘石切点位置设置4D400预埋管道,以供临时排水、管线穿越道路、信号灯穿线等预埋,采用级钢筋砼承插管直埋。4.2 纵断面设计1、道路高程采用黄海高程系。2、道路纵断面设计时依据业主提供竖向规划,满足综后期场地开发利用,结合现状地形,减少填挖高程,远期道路排水管线埋设深度及坡度要求、满足现状沟渠设置涵洞排水。3、道路纵断面设计时依据已施工道路以及测量单位提供的现状高程资料进行设计。本条道路设计最大坡度为3%,最小坡度0.5%,起终点顺接现状或规划道路。竖曲线共12处,竖曲线半径R凹1200米。4.3 横断面设计1、本道路红线宽40m,根据规划,采用一块板横断面形式,其路幅构成如下:40m4.0m(人行道) +14.0m(车行道)+4.0m(中央分隔带)+14.0m(车行道)+4.0m(人行道);4.4 路面结构设计1、根据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对资中古城磐石大道机动车道进行交通预测,并根据BZZ-100累计标准轴次(1450万次/车道)进行路面结构设计计算,确定交通量为重型交通等级,机动车道结构:结构层材料厚度(cm)弯沉值(0.01mm)回弹模量(MPa)压实度(重型标准)(%)上面层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424140098下面层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726 110098上基层5%水泥稳定碎石2030140098下基层4%水泥稳定碎石2558130097底基层级配碎石2024022096路基顶面土基31030942、人行道基层采用12cmC20水泥混凝土,面层为5厘米厚预制C30彩色面砖,其下采用3厘米M1:3水泥砂浆卧底找平。人行道结构:结构层材料厚度(cm)弯沉值(0.01mm)回弹模量(MPa)压实度(重型标准)(%)面层C30水泥混凝土预制块5垫层1:3水泥砂浆3基层C20水泥混凝土12路基顶面压实土基310 30 943、路缘石、平石、嵌边石均采用C30混凝土,具体尺寸详见相关大样图。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路缘石高出路面15cm,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4、人行道树池采用120120厘米方型树池,间距5.0米。树池嵌边石高出人行道1厘米。4.5 路面排水道路路面排水分为横向与纵向排水,横向排水机动车道为向外1.5横坡排水,人行道采用2.0横坡向内排水。沿绿化带道牙边缘两侧分别设置雨水口进行收集,经雨水口联络管流入相应排水系统。4.6路基设计1、路基填料路基填料采用合格填料,优先考虑中风化泥岩或砂岩,再次是强风化泥岩或砂岩,详见路基处理措施。2、路基压实度土基的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槽应作与路面一致的横坡。车行道土基的压实度及填料粒径要求如表所示:填挖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填料最小强度CBR(%)压实度(重型标准)(%)填料最大粒径(mm)填方路基00.308961000.300.805961000.801.504941501.50393150零填方及挖方路基00.308961000.300.80596100路基范围内管道沟槽回填土必须达到上表所列填方区压实度要求。路槽底面路床回弹模量应30Mpa,弯沉值310(0.01mm),采用标准为BZZ100KN。施工中应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 -2008)。3、路基边坡填方边坡采用分级放坡,每8米一级,第一级坡比为1:1.5,第二级坡比为1:1.75,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均采用三维网植草护坡。挖方边坡:8米以下的边坡坡比为1:1,采用均采用三维网植草护坡;8米以上的挖方边坡设计详见边坡分册。4、路基处理(1)表土处理根据地勘,工程范围内的杂填土、根植土、素填土需全部清除,并采用合格填料回填。(2)水塘、沟渠淤泥全部清除,采用合格填料进行换填,优先考虑中风化泥岩或砂岩,再次是强风化泥岩或砂岩,并分层(每层0.3米)碾压。(3)填方段路面结构层下0.6米采用级配砂砾石回填,并分层碾压,满足路槽底面路床回弹模量30Mpa,弯沉值310(0.01mm)的要求回填材料时应遵循先大后小,大石筑底,小石嵌缝,砂石填充密实的工序。(4)挖方段爆破施工时,注意爆破深度,防止对边坡的稳定性造成影响。5、软基处理根据地勘,粘土层绝大部分位于填方区,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以下软土处理措施。(1)填方高度2米:先清除2米软土层后,采用破碎后的泥岩或砂岩回填,并碾压密实;然后按照填方路基设计填至路面结构层。(2)填方高度2米:先清除2米软土层后,采用原状泥岩或砂岩回填,并碾压密实;然后按照填方路基设计填至路面结构层。在软土处理施工过程中需避开雨季施工,且随挖随填,避免雨水侵泡。施工过程中,在开挖后需会同业主、设计、地勘及监理单位现场勘察实际情况后再次确定是否采用上述处理措施。4.7材料要求1、AC-13C,AC-20C矿料级配及性能要求:矿料级配组成结构层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沥青用量(%)26.519.016.0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13C1009010068853868243815381028720515484.56.5AC-20C10090100749262805072304516441233824517413374.06.0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试验项目AC20CAC13C击实次数(次)双面各击75双面各击75稳定度(KN)不小于88流值(0.1mm)20402040空隙率()3535沥青饱和度()55705570矿料间隙率VMA设计空隙率31112设计空隙率41213设计空隙率51314残留稳定度(48h)()不小于8085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7580动稳定度(次/mm) 不小于100030002、沥青混凝土密实度不得低于实验室标准密实度的98%。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矿料级配及性能: 水泥稳定碎石的集料组成范围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9.54.752.360.60.075液限()塑性指数10090-10072-8947-6729-4917-358-220-7289水泥稳定类材料性能要求层位稳定类型压实度(%)7d无侧限抗压强度(MPa)基层集料98%3.5底基层集料97%2.54、级配碎石底基层碎石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规范要求,液限小于28%。塑性指数小于6,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级配应符合规范要求。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要求不低于96%。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范围:材料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7.531.526.5169.54.751.180.60075级配碎石10085-10065-8542-6720-4010-278-205-180-105、改性沥青采用5左右的SBS型改性剂,或采用成品。改性沥青SBS(I-D)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下表的要求:SBS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项 目技术指标测试方法针入度25(0.1mm)最小50JTJ T0604-2000延度5 (cm)最小30JTJ T0605-1993软化点()最小70JTJ T0606-2000运动粘度135 (Pas)最大3JTJ T0625-2000闪点()最小230JTJ T0611-1993溶解度()最小99JTJ T0607-1993离析,软化点()最大2.2JTJ T0661-2000弹性恢复25()最小90JTJ T0662-2000RTFOT后残留物质量损失()最大1.0JTJ T0610-1993针入度比25 ()最小60JTJ T0604-2000延度5 (cm)最小20JTJ T0605-1993SHRP:原样沥青动态剪切 76 G*/sin (KPa)最小1.0AASHTO M320-03 T315-04RTFOT试验后AASHTO M320-03 T240-03动态剪切 76G*/sin (KPa)最小2.2AASHTO M320-03 T315-04压力老化后AASHTO M320-03 R28-02动态剪切 31 G*sin (KPa)最大5000AASHTO M320-03 T315-04蠕变劲度 -12 (MPa)M值最大最小300AASHTO M320-03 T313-040.3SHRP路用性能分级PG76-22AASHTO M320-03注:1.SHRP指标作为代理商或供应商对每批次沥青结合料的质量承诺,其余常规指标作为施工质量控制。面层施工前,应先铺设试验段,以获取施工参数。6、沥青应采用符合“现行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标准”的沥青,其基质沥青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70号A级技术指标要求项 目技术指标测试方法针入度25 (0.1mm)6080JTJ T0604-2000针入度指数PI-1.5+1.0JTJ T0604-2000延度15 (cm)100JTJ T0605-1993延度10 (cm)15JTJ T0605-1993软化点()47JTJ T0606-200060动力粘度(Pas)180JTJ T06202000密度(15) (g/cm3) 实测记录JTJ T06031993含蜡量(蒸馏法)()2.2JTJ T06152000闪点()260JTJ T0611-1993溶解度(%)99.5JTJ T0607-1993薄膜加热试验163 OC(5h)质量损失(%)0.8JTJ T0610-1993针入度比(%)65JTJ T0604-2000# 延度 10 (cm)6JTJ T0605-1993SHRP:原样沥青动态剪切 64 G*/sin(KPa)最小1.0AASHTO TP5RTFOT试验后ASTM D2872动态剪切 64 G*/sin(KPa)最小2.2AASHTO TP5压力老化后AASHTO PP1动态剪切 25 G*sin(KPa)最大5000AASHTO TP5蠕变劲度 -12 (MPa)M 值最大最小300AASHTO TP10.3SHRP路用性能分级PG6422注:1.SHRP指标作为代理商或供应商对每批次沥青结合料的质量承诺,其余常规指标作为施工质量控制。2.“”项目要检验,但不作为质量控制指标。7、添加抗剥落剂使沥青与石料表面粘附性等级达到五级,添加量按沥青用量的3进行添加,施工前掺加抗剥落剂的工艺要求:沥青脱桶后应先进入一个带搅拌的掺配罐,经加入要求量的抗剥落剂并充分搅拌均匀后,方可用于混合料的拌和。8、面层施工时,应在沥青面层与水泥稳定碎石之间设置透层沥青;如施工时雨水较多,应在水泥稳定层上做表处,将基层封住,防止雨水渗透;沥青混凝土各面层施工前应在其下层上洒布粘层油。透层:基层碾压完毕表面稍干即可洒布透层沥青(建议沥青与水的比例为35:65),采用慢裂的渗透性好的洒布型乳化石油沥青,宜选用符合技术指标要求的阴离子乳化沥青(PA2)。其沥青与水的比例可根据洒布机、渗透性实验进行调整,以易于渗透,且有一定渗透深度(36mm),表面不形成油膜为合格。喷洒量应实验确定,一般为1.02.0kg/m2(以沥青重量计)。透层乳化沥青破乳后,即按正常覆盖洒水保湿养生。下封层:在暴雨季节施工时(一般情况可不设封层),在基层养生结束后,即洒布封层乳化沥青,单一粒径的石屑作为下封层。施工工艺流程为:(1)均匀洒布封层乳化沥青,喷洒量一般为0.50.8kg/m2(以沥青重量计)。(2)同时均匀洒布35mm的石屑料,量不宜多,约占面积的60。(3)用轻型钢轮压路机碾压12遍,碾压速度不宜超过2km/h。(4)待下封层破乳成形后方可通车,且应尽快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5)在正式铺筑沥青面层前,应彻底清除表面的污染物及松散颗粒,并洒布粘层油。乳化沥青技术指标实验项目透层油(PA-2)粘层油(PC-3)下封层(PC-1)沥青标准拈度C25,3(S)8201245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实测5050筛上剩余量不小于()0.3储存稳定度5d不大于()5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23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25c100g 5s)(0.1mm)80-10060-8080-100残留延度比(25c) 不小于()80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粘层:在沥青上、中、下面层之间以及下面层与下封层之间,应均匀洒布粘层沥青。采用快裂的洒布型乳化石油沥青,宜选用符合技术指标要求的阳离子乳化沥青(PC-3),采用与面层所使用的种类、标号相同的石油沥青经乳化制成,喷洒量一般为0.30.6kg/m2(以沥青重量计),应试洒后确定用量,应注意洒布的均匀性,不得过量,不得洒漏。粘层乳化沥青洒布后,应待破乳,水分蒸发后才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9、以上未尽事宜按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 -2008)执行。4.8 涵洞设计根据规划水系和现状地形设置6处涵洞,详见相关图纸。现场若遇其他不可废除的沟渠,设置临时管涵。序号桩号形式尺寸1#K0+953盖板涵b*h= 2.0m2.0,L=52m2#K1+020盖板涵b*h= 5.0m3.0,L=52m3#K1+427盖板涵n*b*h=2*( 5.0m3.0),L=58m4#K3+665圆管涵2D1000,L=85m5#K3+790盖板涵b*h= 5.0m3.0,L=56m6#K4+010盖板涵b*h= 5.0m3.0,L=67m五、施工注意事项5.1施工前准备工作1、施工前应充分考察现场情况,详尽了解设计意图,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计划。2、根据工程实际需求,进行施工现场布置,设置临时工棚、施工及协调办公室。3、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每200米左右设置临时水准点一个,并复测平面和高程控制桩(按平面设计桩号布置),据此测出相应道路中心、路面宽度及纵横高程等样桩,控制桩测量精度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及规定。4、进入实质性施工前,应进行工程沿线清场。有碍施工的建筑物,渠道均应在施工前拆迁完毕。需要保留保护的现有管线、设施等应作好标记及统计,在施工前与施工时进行予以重视。5、施工前应开挖临时边沟与附近出水口接通,做好临时排水措施,以利施工期间的积水排泄。路基施工排水必须合理安排临时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有排水措施,将水引入沟渠中。6、本工程挖方量远远大于填方量,施工前需业主与相关部门协商弃土场位置。5.2、路基施工1、道路设计范围内路基施工前应清除地表草皮、树根、淤泥、垃圾、杂填土、建筑垃圾和耕作土等。地面横坡如大于1:5时,应挖成宽度不小于2.0米的台阶,台阶表面作向内倾的5%的横坡。2、路基回填前应清表,并碾压密实达到设计要求。回填料应采用合格填料回填,禁止采用淤泥、腐质土、膨胀土、垃圾等填筑路基。施工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期间应有效排除降水和附近地带流入路基的地面水及施工用水。若地下水影响路基稳定时,应根据情况采取适当降水措施予以疏导处理。 3、路基碾压时应水平分层碾压处理,每层虚铺厚度应与压实机具相适应,碾压之前应注意将填土的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左右。4、道路沿线内如有局部软弱土,路基填筑前应将其清除或部分换填,夯实基底后方可进行填筑。沿线如有粪坑、水沟等小范围地面不良结构,施工时应予清除换填。路基下为浅层淤泥质土、腐质土、粉砂等软土层时,路基作换填处理,换填材料为中风化或强风化泥质砂岩,碾压密实度不小于96%,换填深度不超过1.5m。若软土层深度较大,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需另作路基专门处理。土质路基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t以上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施工时如遇重大不良工程地质情况,应通知建设和设计单位,三方协商处理措施。由于道路两侧规划为建设用地,边坡为土质边坡,施工中应将土质边坡上碎块清除,保证边坡表面上无碎块下落。并可以根据开发时间,考虑是否采用绿化处理。5、对土层的施工要求:(1)土基不论路堤或路堑,必须用12t以上三轮压路机或等效的碾压机械进行碾压检验(压34遍)。在碾压过程中。如发现土过干、表层松散,应适当洒水;如土过湿,发生“弹簧”现象,应采用挖开晾晒、换土、掺石灰或集料等措施进行处理。(2)压实度检查(或碾压检验)和弯沉测定的结果须符合设计要求(3)应逐个断面检查下承层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5.3、路面施工1、级配碎石底基层碎石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规范要求,级配应符合规范要求。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碎石应干净,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2%,碎石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要求有较好的级配。水泥含量指水泥与干碎石之间的重量百分比,所用水泥宜选用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的水泥,标号可采用42.5号。施工中应控制好含水量,必须集中拌和均匀、碾压密实,并根据施工时的天气情况做好保湿养生工作,养生7天后方可施工面层。施工前应根据现场所备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水泥用量不得大于5%,底基层不得大于4%(在施工过程中,强度满足要求的范围,水泥剂量不得再人为调高比例),应尽可能通过调整级配组成来达到满足强度的要求,从而减少收缩裂缝的产生。(1)基层要求采用复合材料养生膜养生,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养生期间应禁止车辆通行。(2)基层材料应根据具体材料分成3级或以上(不包括天然砂在内,建议分级范围:010,1020,2030(单位:mm),以保证合成混合料级配稳定满足要求。(3)水泥稳定碎石铺筑时,应组织好施工,各工序间紧密衔接,作业段的长度不宜太长,尽量缩短从拌和到完成碾压之间的延迟时间,延迟时间不得超过34小时。从室内延迟时间试验结果看:5%水泥稳定碎石,以延迟时间为0时的混合料强度作为基准强度,当延迟时间为4小时时,混合料的强度是基准强度的88.6%,6小时,是基准强度的80.6%。在施工前必须做延迟时间对混合料强度影响的试验,确定现场应该控制的合适的延迟时间,并使此时水泥稳定混合料的强度仍能满足设计要求。(4)基层宜在春末和气温较高季节组织施工,施工期的日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在雨季施工应特别注意气候变化,务使水泥和混合料遭雨淋,降雨时应停止施工(已经摊铺的混合料应尽快碾压密实)。细集料必须采取防雨遮盖措施,以保证施工含水量可得到有效控制。(5)基层竣工后(基层顶面的弯沉宜在养生完后14天内完成检测),采用后轴重100KN的标准车进行弯沉检测,检测频率为每车道每20米两点,基层的压实度不应低于98;对弯沉值过大的点,应进行局部处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上一层的施工;(6)基层严禁采用薄层贴补的方法进行找平及标高调整。严禁有意进行表面提浆。基层摊铺前应对下层表面均匀洒水润湿,洒水时间应视施工气温而定。基层和底基层间还应洒一定的水泥浆,确保层间粘结。 3、沥青混凝土面层(1)粗集料:采用符合“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要求”的集料。细集料:采用符合“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要求”的集料。含泥量必须小于3%。矿粉:采用符合“沥青面层用矿粉质量要求”的矿粉。石屑:采用符合“沥青面层用石屑质量要求”的石屑。天然砂:采用符合“沥青面层用天然砂质量要求”的天然砂。上面层矿料配合时尽量使粗集料的用量靠近下限,矿粉的用量靠近高限,同时使空隙率接近低限。(2)面层施工时,应在沥青面层与水泥稳定碎石之间设置透层沥青;如施工时雨水较多,应在水泥稳定层上做表处,将基层封住,防止雨水渗透;沥青混凝土各面层施工前应在其下层上洒布粘层油。沥青混凝土密实度不得低于实验室标准密实度的98%。(3)用于沥青面层的碎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