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doc_第1页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doc_第2页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doc_第3页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doc_第4页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摘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中,有一大批是留守儿童。目前,相当一部分寄宿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寄宿生的情绪、情感,困扰着他们的生活。所以消除寄宿生的心理困扰尤为重要。关键词: 寄宿制 小学生 心理问题 成因 对策正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婴儿的出生率持续降低,导致农村小学规模越来越小。在此情况,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有一大批是留守儿童,目前,相当一部分寄宿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令人堪忧,这些问题已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寄宿生的情绪、情感。困扰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以,消除寄宿生的心理困扰尤为重要。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生活经验,结合寄宿制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表现、成因、对策。、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以我校为例,蒲城县城关镇双酒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总数456人,其中寄宿生 385人,约占学生总数的85%。 经过长期的观察了解,我发现这些寄宿生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诸如自卑、胆怯、孤僻、压抑、以及焦虑不安、意志脆弱 ,具体表现为打架斗殴、欺骗老师和家长。因此,关注寄宿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和心理健康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二、寄宿生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 1、冷漠、孤僻、胆怯。农村寄宿制的学生都是出村读书,例如:我校的四百余名学生分别来自各个乡镇农村。由于安全感的缺失他们显得冷漠、孤僻、胆怯、特别是年龄小、学习成绩差的寄宿生身上更为突出。 例如我校的梁锐超,男,六年级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他,对他的教育有心无力,交流很少,学习上对他的关心和督促更少。上三年级时,已经被送到了我们学校,由于年龄小,在学校里他和老师、同学沟通都很少,不愿交流,上课听讲极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不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较差,许多同学都不喜欢他。经过调查才知道锐超不良的家庭教育使他慢慢养成自卑、散漫、胆怯的个性。进入寄宿制学校后又因学校管理比较严,自己的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规范,得不到老师的欣赏,便产生了逆反心理,变得性格冷漠、孤僻、胆怯,自暴自弃甘愿落后。2、 环境适应能力弱有些学生在寄宿之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他们就不知所措。而实际上,每个学生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人际关系的范围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如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变得烦躁不安,喜怒无常,有的变的沉默寡言,孤僻任性。在385名寄宿生中,有132名是独生子女,这些问题在独生子女中表现最为突出,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弱。 3.自控力差,容易冲动。不少的孩子成为寄宿生后,在缺乏监护人教育管理的情况下,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造成学习落后和行为表现落后。特别是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带着,对孩子过分溺爱,疏于管理和教育。他们中有的只考虑在生活方面如何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很少去了解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有的孩子就表现出自我约束力差、这种现象五六年级学生更为突出。高年级学生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大多数发生在寄宿制小学生身上。而这样的问题在走读学生身上很少发生。4、 性格柔弱、内向。小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适应能力弱,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孩子遇到心里问题时更需要家庭的帮助。而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每周只能回一次家,在他们的生活中缺少家教和亲情。所以,在许多寄宿制学生身上存在性格柔弱内向。5、 攀比心理严重。由于寄宿学生长时间呆在学校里,有些家长处于方便或溺爱考虑,给了学生更多的零用钱;加之学生家庭间经济条件不均衡,学生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势必会引起寄宿学生间的互相攀比甚至嫉妒,比吃的,比穿的,比谁的零花钱多。在这些寄宿生身上,大都存在这种心理。我校有一名寄宿生,父母离异,亲生父母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孩子就由爷爷奶奶抚养,生活十分困难,学校免了他的所有费用,并给了生活补助。由于自己的虚荣心,就和家境好的学生攀比,不比学习比吃穿,这个问题在很多寄宿制学生身上都存在。6、 遇挫能力较差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多数的寄宿生身上都存在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没有一种迎难而上的精神,我们班上有一名学生叫柳永乐,爸妈是开饭馆的,平时因为生意很忙也顾不上照看他,寄宿到学校,但这名学生因为缺少家庭的那种父爱母爱,加上自己的控制能力较差,所以平时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一种迎难而上的精神,经常都表现的是一种困乏无力,学习缺少劲头。甚至有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吓的大哭起来,不知所措。二、寄宿制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成因1、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长过分溺爱。家长对于子女百般呵护甚至溺爱,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寄宿生家庭条件一般都很优越,家长视孩子为事业和生命的继承人,往往对孩子百依百顺。在这种成长模式下,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例如,我校有一名五年级学生王佳震,家庭条件非常优越,但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使孩子的承受力特别弱,他的学习成绩优秀,但在一次考试中失利,于是,他就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宿舍里大哭一场,说自己是笨蛋、傻瓜,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寄宿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较高,但对于孩子的性格脾气上大多忽视,有些个别家长甚至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还出面袒护孩子。当自己的孩子犯错后受到生活老师批评,学生就打电话向家长告状,家长随即赶来责骂老师,使老师无法教育。常此以往,一旦孩子形成不良行为,学校教育也就增加了难度。 家庭教育方法不合理,没有因材施教。在有的寄宿家庭里,平时父母忙着做生意,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抛给学校。但同时,他们对子女的要求都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零花钱随便给。如果孩子不能达到要求,家长不考虑个体差异、自己付出等因素,不鼓励孩子,也不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反而是挖苦讽刺。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了孩子的厌学、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停留在口头,没有付诸实践。我们孩子的家庭背景情况有很多种。有过分严厉的,也有放任不管的。不是说家长不爱孩子,而是他们只是把美好的愿望停留在口头,没有帮助孩子付出行动。有些是因为家庭离异,有些是因为只顾生意,有些是教育观念陈旧。从调查可以看出,在寄宿生家长中,每周教育孩子能和孩子沟通的只占30%。为了自己方便省事,就让孩子寄宿的家长有占35%。本来寄宿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沟通时间就少,家长还不利用双休日的机会教育孩子,孩子在校的表现也不知道,造成孩子性格扭曲。2、学校方面的原因: 教师没有让全体寄宿生感受到关爱。我们老师知道寄宿生的情况特殊,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倾注了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但由于学生众多,情况各异,有时老师的关爱,个别学生感受不到。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走读生差不多,或者比不上其他人。寄宿生的特殊情况需要老师更多的爱,现在有一半的学生感觉缺乏爱。这些感觉老师不够关爱自己的孩子,往往是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会调皮闯祸,表现平常的,常常容易被教育者忽视的。 教师没有建立好监督引导机制。当教师不在的时候,我们的寄宿生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老师过分强调要做好,却忘了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做好,怎样才是对的。所以,当晚上学生睡觉时,教师不在,学生就乱了阵脚。如果我们教师能在寄宿生中培养一些小干部,监督那些学生,那么一些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孩子就能做得更好一些。如果我们教师能和寄宿生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那我们就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课堂的教学形式单一,不够多样化。寄宿生在学校活动方式很少,因为安全因素的考虑,他们的玩耍形式也很少。教师在教学上多采用班级授课制,因此导致有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厌学。为什么学生最喜欢上体育课、信息技术课呢?因为那是一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我们的寄宿生需要和以往不一样的体验。(二)寄宿制小学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的教育对策加强寄宿制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自主能力的培养。针对寄宿制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进行身心健康教育的干预。学生在校需要建立以宿舍为单位的小团体,这个小团体中,每个人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让每个学生在宿舍里都能感到家的温暖。可以让每个学生轮流值日。轮流当舍长,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在宿舍里开展趣味游戏和竞赛活动,例如:谁最棒,我能行。寄宿生活在轻松快乐中度过,学生的自主能力也提高创造优美环境,提高教职员工素质。学校宿舍是学生的第二家,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学生的心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宿舍里窗明几净,被褥整洁,空气清新,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能感到家的温馨。生活老师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待犯错的孩子要耐心的去教育,对待特殊学生要特别去关爱。生活老师要细心的去关爱每个学生的心理情况,并及时的给予心理安慰。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都能快乐幸福的成长。家校沟通,关注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在校住宿的学生中有一部分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些学生在家里缺少关爱,难免会有冷漠,孤僻,胆怯的性格,学校老师定期和孩子家长沟通,了解在校的心理动态,学校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师生一对一的形式。每名教师包联十几名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家访,与家长定期和不定期的沟通交流,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教师也知道学生在家的动态,双方及时联系,随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苗头,就能及时处理,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寄宿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得到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寄宿在校的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对家庭有很强的依赖感。而现在离婚家庭很多,这些孩子的教育更需要老师主动和家长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对这些孩子出现的不良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及时引导和教育。教师还要教育学生不要歧视这些孩子,不要挖苦和讽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