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PPTword版) (2).doc_第1页
昆虫(PPTword版) (2).doc_第2页
昆虫(PPTword版) (2).doc_第3页
昆虫(PPTword版) (2).doc_第4页
昆虫(PPTword版)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昆虫形态及其生物学特性1昆虫的形态构造了解昆虫的外部形态特性,掌握其基本结构,对于识别昆虫、了解习性、进而对益虫的利用和害虫的控制都是十分必要的。一、昆虫纲的主要特征体分头、胸、腹三段:头: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有的有23个单眼,极少数有1个或无。胸:3对胸足、2对翅(多数)腹:外生殖器、1对尾须胸部:3对胸足、2对翅(多)腹部:外生殖器、1对尾须二、昆虫的头部感觉、取食中心(一)头部的构造p8图12(二)头部的感觉器官1、触角功能:感觉、触觉、嗅觉构造:柄节、梗节、鞭节分类意义:识别种类的依据,辨别雌雄类型:线状、刚毛状、念珠状、栉齿状、锯齿状、棒状、锤状、具芒状、鳃片状、羽毛状、膝状、环毛状2、眼功能:视觉类型:复眼:单眼:背单眼:一般成虫,不完全变态类幼虫侧单眼:完全变态类幼虫单眼的数目、位置和排列可作为分类特征3、口器功能:取食、味觉、嗅觉、防御结构:主要类型:咀嚼式、刺吸式、锉吸式、虹吸式、舐吸式咀嚼式构造: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及1对下颚须、下唇及1对下唇须、舌危害特点:取食植物组织,造成机械损伤,叶片缺刻、穿孔、蛀孔、隧道、卷叶刺吸式构造:上、下颚变为口针,下唇演变为喙危害特点:取食植物汁液,造成病理或生理伤害,植物呈褪色斑点、卷曲、皱缩、枯萎、畸形、虫瘿,且传播植物病毒锉吸式构造:右上颚退化,左上颚及1对下颚演化为口针。危害特点:同刺吸式昆虫虹吸式构造:上颚缺,下颚发达,外颚叶延长并形成管状的喙。危害:取食花蜜。仅吸果夜蛾能危害果实。舐吸式上、下颚大部分消失,下唇演化为喙,端部膨大为两个唇瓣,两唇瓣间有一小孔,为前口,上唇片状。危害特点:有些蝇类在前口附近的环沟间长有短小刺状的前口齿,取食时,唇瓣上翻,前口齿外露,以齿锉刮食物。了解昆虫口器构造、类型的意义:知道害虫的危害方式,正确选用农药、合理施药病害a蝶虹吸式b.跳蚤刺吸式c.家蝇舐吸式d.工蜂嚼吸式e.虎甲咀嚼式f.蚜虫刺吸式g.蚊子刺吸式h.蓟马锉吸式三、昆虫的胸部分3节,每节4个板块运动功能(一)胸足1、构造: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2、胸足的类型和功能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游泳足、抱握足、携粉足、攀缘足a、龙虱b、豉甲c、蜜蜂d、螳螂e、粪金龟f、蝼蛄g、蝗虫(二)翅1、基本构造三边:前缘,外缘,后缘三角:肩角、顶角、臀角四区:臀前区、臀区、轭区、腋区2、假想脉序:翅脉、翅室;脉序或脉相3、翅的连锁4、翅的类型(ppt):膜翅,缨翅,毛翅,鞘翅,鳞翅,覆翅,半鞘翅,四、昆虫的腹部代谢、生殖分9-11节,每节2块板,附肢有尾须、外生殖器,1-8对气门1、腹部的附肢1)外生殖器:产卵器第8、9节附肢,为3对产卵瓣。位于第八腹节的为腹产卵瓣,第九腹节的为内产卵瓣和背产卵瓣形状不同,产卵方式、部位不同:交配器(交配器)阳茎(第九腹节腹板后节间膜的外长物)、抱握器(第九腹节的突出物)2)尾须3)幼虫腹足鳞翅目:5对,或2、3对,第3-6腹节、10节膜翅目:68对,10对五、昆虫的体壁功能:着生肌肉皮肤作用:防止水分蒸发,保护内脏免于机械损伤,防止微生物、有害生物入侵,感觉器官与外界取得联系(一)体壁的结构与特性里:1) 底膜:2) 皮细胞层:分泌非细胞物质刚毛、鳞片、腺体3) 表皮层内表皮:柔软,延展性外表皮:坚硬,坚韧性上表皮:角质精层(多元酚);蜡层(蜡质,不透性);护蜡层外:蜡质,保护体内水分免于过量蒸发,防止水溶性物质侵入(二)体壁的衍生物外突:刻点、脊纹、小棘、毒毛、刺、鳞片内陷物:内脊、内突、内骨腺体(三)体壁的色彩色素色、结构色、混合色2昆虫的生物学特性主要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年生活史一、昆虫的生殖方式及其适应性两性生殖寄蝇孤雌生殖蚜虫多胚生殖茧蜂寄生蛱蝶幼虫卵胎生蓟马、介壳虫、家蝇二、昆虫的个体发育和变态胚胎发育:从受精到幼虫孵化胚后发育:从幼虫孵化到成虫羽化(一)变态及其类型1、变态2、主要类型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渐变态:蝉过渐变态:有类似蛹的时期,如缨翅目、粉虱、雄性介壳虫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蝇科)复变态:1龄衣鱼式;2,3,4龄蛴螬式;5龄拟蛹;6龄蛴螬式(锯角豆芫菁)(二)各虫期的特征1、卵期卵的大小:0.02mm,9-10mm,一般0.5-2mm形状:各异草蛉、茶翅蝽、蝉、舞毒蛾产卵方式产卵场所利于识别害虫种类、害虫调查与防治2、幼虫期孵化、龄期、蜕皮与生长1) 特点及意义大量取食,以惊人的速度增大体积,大量获取并积累营养,以完成胚胎发育所未能完成的发育过程,为发育成性成熟的、能生殖的成虫创造条件。幼虫期大量取食,是很多农林作物的害虫,是防治的重点虫期;或为农林害虫的捕食或寄生天敌。2) 幼虫类型:多足型:鳞翅目、叶蜂幼虫如:柑桔凤蝶、黄斑天社蛾、麦叶蜂、棉大造桥虫寡足型:蛴螬,天牛等甲虫幼虫无足型:蚊、蝇、蜜蜂幼虫青蜂幼虫、花蝇幼虫、潜蝇幼虫、孑孓3、蛹期预蛹期、化蛹1) 特点及意义不食不动,表面静止,但内部进行着激烈的变化,幼虫的一些器官降解,成虫的器官形成。不能活动,易遭受敌害,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差。是防治上的一个关键时期。2) 蛹的类型:被蛹黑脉蛱蝶蛹、金凤蝶蛹、舞毒蛾蛹、蛾被蛹和茧中蛹裸蛹小蜂蛹、蛇蝇、蜜蜂蛹围蛹蝇类蛹如:南美斑潜蝇4、成虫期羽化、补充营养、交配前期、产卵前期、多型现象、雌雄二型(尾须,下)实践意义:补充营养:预测预报、设置诱集方法等三、昆虫的季节发育(一)昆虫的年生活史世代生活史化性voltism:昆虫在1年内发生固定代数或完成一代所需要固定时间的特性。世代重叠:二化性或多化性昆虫由于发生期及产卵期长等而使前后世代间明显重叠的现象。局部世代:同种昆虫在同一地区具有不同的化性的现象。世代交替:一些多化性昆虫在一年中的若干世代间生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常以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世代交替的现象。(二)昆虫的休眠和滞育在昆虫生活史的某一阶段,因遇到不良环境条件而出现停滞生命活动的现象以度过不良环境阶段。休眠:由不良条件直接引起的生命活动停滞,解除不良条件后昆虫可马上恢复生长发育的现象。可以任何虫态或虫龄滞育:由环境条件引起,但通常不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生命活动停滞,解除不良条件昆虫也不能马上恢复生长发育的现象。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有固定的滞育虫态。光周期、温、湿度、食物、激素兼性滞育专性滞育实践意义:掌握昆虫个体的个体发育史和季节发育的规律,即掌握昆虫的繁殖、变态、生活史、休眠和滞育特性,可帮助我们从各种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中,找出它们的薄弱环节,采用适当的防治措施,达到有效控制害虫发生危害的目的。四、昆虫的主要习性习性habits:昆虫种或种群具有的生物学特性。行为behavior:昆虫的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的综合而使效应器官产生的反应。(一)活动的昼夜节律昼出性、夜出性;弱光性、生物钟(二)假死性昆虫因接触某种刺激而突然停止活动、佯装死亡的现象。(三)趋性朝向(正趋性)或离开(负趋性)刺激源的运动趋光性phototaxis:向光源移动或背离光源趋化性chemotaxis:趋向或背向化学刺激源方向移动趋湿性hydrotaxis:向较高湿度或水气区移动的现象趋温性thermotaxis:向最适温区移动的现象趋热性趋声性phonotaxis:种内因异性鸣声或人工模拟声信号引起的定向反应和运动意义:管理昆虫,采集标本、检查检疫性害虫、预测预报、诱杀害虫(四)群集和迁移1、群集性: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的聚集在一起的习性。临时性聚集、永久性聚集2、扩散:昆虫群体因密度效应或,觅食、求偶、寻找产卵场所等有原发地向周边地区转移、分散的过程。影响害虫的传播、蔓延、分布、扩散的因子3、迁飞:昆虫通过飞行而大量、持续地远距离迁移。迁飞规律的研究、预测害虫的发生、制定防治策略(五)食性foodhabit食物性质:植食性phytophagousorherbivorous:植物肉食性sarcophagousorcarnivorous:动物腐食性saprophagousomn:已死亡或腐烂的动物或植物杂食性omnivorous:植物、动物食真菌的fungivorous、coprophagous食物范围:多食性polyphagous:不同科的动、植物寡食性oligophagous:同一科的动、植物单食性monophagous:一种或近缘的几种动、植物3昆虫的分类分类的意义:识别害虫、利用益虫、防治害虫主要任务:研究昆虫种类的鉴别和亲缘关系一、昆虫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系统以形态学为依据,结合比较解剖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地质学、地理学,以正确鉴别相似种和揭示昆虫的亲缘关系。(一)种的概念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的一类昆虫,它们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能自由交配,从而产生具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并与其它类群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现象。(二)昆虫的学名拉丁名:Linnaeus(1758年)创立的双名法(三)昆虫纲的分类系统34目2亚纲:无翅亚纲5有翅亚纲外翅部18目螳xiu目(2002年新建)内翅部11目二、园艺昆虫主要目概说一)、等翅目1、分类概况:全球已知2500多种,分属59科。我国目前已记录4科43属323种,估计可达到400种或更多。2、形态特征小到中型,白色柔软;咀嚼式口器,上颚发达;触角念珠状;无复眼,或发达、痕迹状,单眼无或1对;后翅相似,膜质;多态。3、生物学两性卵生;社会性;不完全变态;生活于土中,取食活或死的植物质,或生活于木材中,为家具、建筑物、树木的害虫。4、主要科:白蚁科、(鼻)犀白蚁科二)、直翅目1、分类概况:三亚目、12总科、26科,全世界记载的在12,000种以上。2、形态特征:中、大型;标准咀嚼式口器;单眼2-3个;触角线状或角状;前胸发达,前翅覆翅;后足跳跃足或前足开掘足;雌虫产卵器发达;雄虫多有鸣器。3、生物学:两性卵生;渐变态;多为植食性。4、主要科、螽斯亚目1、螽斯科2、蟋蟀科、蝼蛄亚目3、蝼蛄科、蝗亚目4、蝗科三)、同翅目4、主要科、蝉亚目1、蝉科2、叶蝉科3、蜡蝉科4、飞虱科、木虱亚目5、木虱科、粉虱亚目6、粉虱科、蚜亚目7、蚜科、蚧亚目8、绵蚧科9、蚧科10、盾蚧科六)、鳞翅目1、分类概况全世界已知约140,000多种,中国已知约8000种。可分为3亚目:翅轭亚目、翅缰亚目、锤角亚目20总科、135科。或2亚目:锤角亚目、异角亚目或5亚目:轭翅亚目、毛顶亚目、外孔亚目、单孔亚目、双孔亚目2、形态特征小到大型,体翅表面上有鳞片;触角多样,线状、梳状、棒状、羽毛状;口器虹吸式;翅脉完整,1314条,有一大的中室。3、生物学完全变态,被蛹;两性生殖;成虫多不取食(吸果夜蛾除外),幼虫为害,为多足型幼虫;多为植食性,个别捕食性(一种小灰蝶捕食竹介壳虫),或寄生性(寄蛾寄生于斑衣蜡蝉)。蛾晚上活动,蝶白天活动。4、主要科、翅轭亚目1、蝙蝠蛾科、翅缰亚目2、木蠹蛾科3、潜蛾科4、刺蛾科5、麦蛾科6、菜蛾科7、卷蛾科8、螟蛾科9、尺蛾科10、枯叶蛾科11、夜蛾科12、毒蛾科13、天蛾科14、蚕蛾科15、天蚕蛾科、锤角亚目16、弄蝶科17、凤蝶科18、粉蝶科19、蛱蝶科20、眼蝶科21、斑蝶科22、灰蝶科七)、鞘翅目1、分类概况全世界已知约330,000种,占昆虫纲40%以上,我国记载约7000种。分4个亚目:原鞘亚目、菌食亚目、多食亚目、肉食亚目(本书管头亚目)或5个亚目:原鞘亚目、菌食亚目、多食亚目、肉食亚目、象虫亚目(小蠹、象虫)2、形态特征微小到大型,体壁坚硬;前翅鞘翅;无单眼,个别科有12眼;触角长,1011节;可见腹节10节以下;咀嚼式口器。3、生物学完全变态;裸蛹;多为两性生殖,少数卵胎生;肉食性、植食性、多食性、腐食性、尸食性;成虫大多有趋光性、几乎所有都有假死性;无茧,土中化蛹;生活史长,少数天牛幼虫期2530年。4、主要科、肉食亚目1、虎甲科2、步甲科、多食亚目3、叩头甲科11、吉丁甲科13、瓢甲科15、金龟甲科16、丽金龟科18、天牛科19、叶甲科、(管头)象虫亚目21、象甲科22、蚁象甲科23、小蠹科、菌食亚目球甲总科八)、膜翅目1、分类概况:全世界已知约120,000种,我国约2400种,但未知种类很多,估计可能接近于鞘翅目的种类(250,000种,现330,000种)。一般2亚目:广腰亚目、细腰亚目或是3亚目:广腰亚目、细腰亚目、针尾亚目共23总科、73科(现115科)2、形态特征微小(2mm以下)至大型(7mm以下),如赤眼蜂0.2mm;咀嚼式、嚼吸式口器;单眼3个;膜翅,后翅前缘有翅钩列;有并胸腹节,腹部第1节并入后胸,第2节缩小成腰称腹柄。雌虫具锯状、针状产卵器。3、生物学完全变态,裸蛹;两性生殖、兼孤雌生殖、多胚生殖;幼虫多为无足型,食叶性为多足型;植食性、肉食性、寄生性;具社会性(有多型现象、性二型现象)。4、主要科、广腰亚目1、叶蜂科2、树蜂科、细腰亚目4、姬蜂科5、小茧蜂科6、小蜂科9、赤眼蜂科、针尾亚目12、蚁科13、胡蜂科17、蜜蜂科九)、双翅目1、分类概况全世界已知约150,000种,我国已知约5000种以上。过去分2亚目:直裂亚目、环裂亚目。70年代以来分3亚目:长角亚目、短角亚目、芒角亚目2、形态特征成虫只有1对发达的膜质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口器刺吸式、刮吸式或舐吸式;触角丝状、短角状或具芒状。3、生物学完全变态,围蛹、被蛹或裸蛹;幼虫为无足型或蛆型;绝大多数为两性生殖,一般为卵生,麻蝇、家蝇和寄蝇、为卵胎生,一些瘿蚊、摇蚊为幼体生殖;幼虫食性:取食腐败的有机质、捕食性、寄生性、取食动物血液、少数植食性为农业林害虫。成虫自由、白天活动,取食液体或腐烂的有机物。4、主要科、长角亚目1、瘿蚊科2、摇蚊科3、蚊科、短角亚目4、虻科5、盗虻科6、蜂虻科7、水虻科、芒角亚目8、蚤蝇科9、食蚜蝇科10、实蝇科11、潜蝇科12、果蝇科13、水蝇科14、黄潜蝇科15、寄蝇科16、花蝇科第二章昆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因子对昆虫的影响昆虫生态学:研究昆虫与周围环境相系关系的科学。环境因子:气候、生物、土壤因子一、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一)、温度适宜温区或有效温区: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这个温度称为有效温度。8-40最适温区:最适于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范围。22-30温度主要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寿命、活动。1、温度对昆虫发育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昆虫的发育速率和温度成正比。最高有效温区或高温临界:35-40有效积温(K):在昆虫某一发育阶段,超过发育起点温度以上的温度的累积值称为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Cs)或最低有效温区:昆虫开始发育的温度。8-15有效积温法则:昆虫为了完成某一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热量累积,并且完成这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温度累积值是一个常数。K=N(T-Cs)或N=K/(T-Cs)或用速率表示:V=(T-Cs)/KT=Cs+KVV=1/N其中,K有效积温,Cs发育起点温度,T环境温度,N发育历期,V发育速率。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推测一种昆虫的地理分布界限和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n=K1/KK1:某地对这种昆虫全年有效积温的总和;K:某种昆虫完成一个世代的有效积温。n1这种昆虫在某地有分布,n1没有分布预测昆虫的发育期N=K/(T-Cs)某虫卵发育起点温度为13.1,有效积温45.3日度,估计产卵后的平均温度为20,幼虫孵化期为N=45.3/(20-13.1)=6.56天控制昆虫的发育期T=K/N+Cs局限性:假定条件TKV存在发育恒温区恒温下测定有滞育或高温下夏蛰2、温度对昆虫其它方面的影响生殖:在可能生殖的温度范围内,生殖力随温度长高而增强。寿命:一般随温度升高,寿命缩短。活动: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活动随温度升高活动加强,分布;区系构成;二)湿度1、降雨对昆虫的影响降雨通过影响大气或土壤湿度而影响昆虫;直接杀伤昆虫。2、湿度对昆虫影响的实质主要通过影响虫体水分的蒸发和虫体的含水量,其次影响虫体的体温和代谢速率,从而影响昆虫的成活率、生殖力和发育速率。如昆虫的孵化、蜕皮、化蛹、羽化等生命过程三)温、湿度对昆虫的综合作用1、温、湿系数及其应用不同的温湿度组合对昆虫的孵化率、幼虫死亡率、蛹的羽化率和成虫的产卵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温湿度系数:QR.H./T其中,Q温湿系数,R.H.相对湿度,T温度。或QM/T其中,M降水量,T平均温度总和。应用:定性预测害虫发生程度,为定性指标,即经验指数。2、气候图及其应用气候图:纵轴每月平均温度;横轴:R.H.每月平均相对湿度,或M每月降雨量研究温湿度组合对昆虫地理分布和发生量的影响应用:预测害虫的发生程度,地理分布四)光对昆虫的影响光的性质、强度、光周期光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滞育)、生殖、存活、活动(趋光性)、取食(昼夜节律)、迁飞等。五)风对昆虫的影响影响昆虫的迁飞、扩散二、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生物因子:寄主植物、捕食或寄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等。一)昆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1、植物影响昆虫生长发育、繁殖、寿命、种群数量、种群和群落的特点昆虫形成对食物的不同适应性,即食性分化:狭食性、广食性;多食性、寡食性、单食性2、昆虫对植物的作用植物形成抗虫性:不选择性、抗生性、耐害性。生物防治的依据二)昆虫与其它动物的关系昆虫与天敌:捕食性、寄生性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协同进化天敌昆虫、蜘蛛、鸟类、兽类、爬行类等三)昆虫与微生物的关系真菌:球孢白僵菌、蚜霉菌细菌:苏云金杆菌(Bt)病毒: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线虫:索线虫科、新线虫科(DD136线虫)立克次氏体:鳃金龟的微立克次氏体原生动物:家蚕微孢子虫、蝗虫微孢子虫二、土壤因子对昆虫的影响一)土壤温度:生长发育、垂直活动二)土壤湿度:分布、危害、数量、活动三)土壤化学、物理特性和结构pH值:分布含盐量:分布有机质含量:分布、种群数量、种类组成机械组成:分布、活动2昆虫的种群与群落生态一、昆虫种群生态一)种群的定义和主要特征种群:在特定时间里、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集合体。种群的主要特征:1、生物学属性2、分布型、种群动态(在时间上、空间上的数量动态)、种群密度二)种群结构组成特征性比:年龄组配:表示种群内各年龄(成虫期、蛹期、各龄幼虫、卵等)的相对百分比。对于连续增长并世代重叠的种群而论,年龄组配是反映种群发育阶段并预示种群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指标。另:成虫性比、滞育个体比率、处在生殖的个体数量等对昆虫的种群数量动态也有重要的影响。多型现象昆虫各型个体的比例也是种群结构的指标。三)种群的生态对策昆虫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方式。P59表2-1K对策r对策Deevey氏存活曲线:为比较具有不同生活周期的有机体的存活曲线,以X(与平均寿命相比的偏离百分比)为横坐标,即平均寿命取值为0,出生时取值为100。纵坐标为存活率的对数值。二、昆虫与生物群落一)基本概念和特征1、群落:在一定空间或一定的生态环境里几个或所有种群相系松散结合的一种单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2、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物种数和各物种个体数IPM的效益比较群落的优势种:在整个群落中或群落不同营养阶层中,数量上或功能上占据优势,对整个群落的外貌、性质、功能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物种。相对丰富度、群落的生长形式及其结构、营养结构、群落的演替二)群落的多样性:物种数多少,物种个体数的多少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反映出群落内的种间或种内的竞争关系和发展趋势。环境监测的生物指标三)群落的组成和结构1、群落的结构和分化结构:群落中物种的结构、丰富度群落中物种的结构和丰富度不但是群落分类的依据,而且可借助结构的分析去认识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分化:在空间和时间上有垂直分化和分层现象。2、生境梯度和种群和分布生境梯度:由于生物影响因素的连续变化,造成的生物生活场所的连续变化,如植物分布影响动物的分布。一般生境生态梯度包括海拔、温度、湿度、土壤、风、光。三类物种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物种交错重叠,相互制约,害虫与天敌,同一株上不同种类蚜虫;物种间界限明显,互不干扰,蛀干与食叶害虫;有些物种相互交错,有些物种则具有明显的分界线,蛀干天牛(木质部)、小蠹虫(韧皮部或木质部)、吉丁虫(韧皮部)四)群落的发展和演替1、群落演替的类型群落演替:群落经过一定的发展历史时期及物理过程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过程。在时间、空间上不可逆转,具有定向性。初级演替原生演替,如原始森林,雨林次级演替次生演替2、群落演替的过程侵入定居竞争平衡顶极平衡3、群落演替的顶极顶极群落:群落结构最稳定,可利用的能量所维持的生物量增加到最大值,优势种特征已相对地稳定下来,使群落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特征:物种种类最多、结构最完善、总生物量最高、信息最为丰富、稳定性最强。3农业生态系与农业害虫农业生态系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结构是以作物作物群体为中心,形成作物害虫天敌微生物系统,农业生态系中,大面积单一农作物为害虫提供了良好的营养和繁衍条件,简化了生物群落组成,使害虫失去了自然控制,进而促使害虫数量积累、暴发、流行。第三章害虫的调查与预测预报1害虫的调查方法一、调查原则原则:明确调查目的和内容,采取正确的取样和统计方法,依靠群众了解基本情况。内容:某一地区的害虫和益虫的种类;某种害虫或益虫的地理分布、寄主范围、越冬虫态及场所、危害程度、发生数量、防治效果、发育进度等。二、总体、样本、调查单位样本数量:总体中抽取样本的多少,即各样点所取样本的总和。样点:样本数的多少主要根据调查田块的大小、地形、作物生长整齐度、田块周围环境、以及昆虫的田间分布型来决定三、昆虫的分布型种的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研究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有助于制定正确的抽样方案与种群的数量估计。随机分布型核心分布型:个体间聚集、集团间随机嵌纹分布型:个体间随机、集团间聚集四、抽样方式五点式、对角线式、棋盘式、平行线式、Z字形、等距式取决于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的特性等距抽样:全距(长宽)/样点数取第一点时用半距,以后用全距五、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和数据表示方法统计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表示变异度:极差、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1、大田虫情调查的表示:绝对虫数表示:单位面积虫量、单位长度虫量 相对虫情表示:被害率或被害指数(级值相应级的被害数)/调查总数最高级数100%2、田间药效试验效果:可准确查到样点内所有死虫和活虫时死亡率死亡个体总数供试总虫数100%只能准确查到样点内活虫而不能找到全部死虫时虫口减退率(防治前的活虫数防治后的活虫数)防治前的活虫数100%除去自然因素造成的死亡(5%以上)校正防效1(处理区处理后虫量对照区处理前虫量)/(处理区处理前虫量对照区处理后虫量)100%看不到活虫,而只能看到被害状保苗效果(对照区被害率防治区被害率)/对照区被害率100%或用被害指数表示2害虫的预测预报在充分了解某种害虫本身与外界因素矛盾统一规律的基础上,揭示害虫的发生发展趋势和动态。预测类型:短期预测:近期虫情动态,一个虫态或20天以内的虫情中期预测:一个世代以上,或20天至一季度的虫情长期预测:某种害虫当年发生的情况预测内容:害虫发生危害期:确定防治有利时机害虫发生量和危害性大小:确定是否需要防治、用多大力量防治害虫发生范围(分布区):确定重点防治地段、田块,确定防治规模,以经济、安全、有效地防治害虫迁飞害虫预测、危害程度预测一、害虫预测预报的方法基本做法:统计法:利用害虫与各种因子的关系、或害虫种群本身前后虫态或世代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相关分析,或数理统计,组建预测经验式实验法:用实验生物学方法,求害虫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用气象资料预测用实验方法探讨营养、气候、天敌等因素对害虫生存、繁殖能力的影响,提供发生量预测的依据。观察法:直接观察害虫的发生和作物的物候变化,明确虫口密度、生活史与作物生育期的关系,应用物候现象、发育进度、虫口密度和不同虫态的历期等观察资料进行预测。还可根据生殖系统的发育进度预测。二、发生期预测后一虫态或世代发生期调查日期前一虫态或世代的发生期一)期距、历期法期距:两个虫态或世代间的时间间隔。历期:昆虫完成某一虫态或世代的发育所需要的时间。二)物候法害虫与周围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经验性三)有效积温法则KN(TCs)N=K/(T-Cs)若气温变化幅度大,则依发育速率公式逐日计算发育速率直至V1+V2+Vn=1的那一天,即某虫态完成发育的时间。Vi=(Ti-Cs)/K三、发生量预测一)目的:确定防治地区、防治田块、面积、防治次数害虫的数量取决于:害虫虫口基数、繁殖力、存活率、迁入迁出率、生态可塑性等内在因素;气候条件、天敌、食料等环境因素。二)方法:1、有效基数法定量方法P=P0Rf/(m+f)S其中,P0为虫口基数;R为每雌产卵数;f为雌虫数量;m为雄虫数量;S为存活率。2、气候图法定性方法3、经验指数/公式法4、形态指标法四、分布区预测一)由害虫生存条件,据不同地域是否具备这些条件预测害虫的可能分布区域;气候图、有效积温二)具有迁飞习性的害虫依据害虫的种群数量、种型变化、气候资料、地形限制等因素,分析该虫在某一时期内可能扩散蔓延的范围。(异地预测)第四章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1害虫防治的基本原理园艺害虫防治,主要是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害虫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使园艺生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害虫危害是否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其因素有三:园艺生态系中是否有害虫存在;害虫种群数量多少;害虫取食给植物造成伤害的性质,即是否影响园艺植物的产量和品质。防治的基本途径:A控制园艺生态系中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B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C控制害虫的危害。一、控制园艺生态系中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减少在害种类,增加在益种类释放天敌果园间种草大范围植物检疫小范围大棚、果实套袋驱避剂利用二、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压低虫口基数:清除落叶、落果、残枝/叶冬季剪枯死枝、刮老树皮恶化其生存繁殖环境:轮作、抗虫品种应用、周边减少蜜源植物、淹水直接消灭害虫:天敌利用、喷药、摘卵、薰蒸三、控制害虫危害作物敏感生育期避开害虫大发生期1、大发生区种植不适于害虫取食的作物或品种抗虫性植物2、调整播种期调整作物布局、耕作制度2植物检疫PlantQuarantine一、植物检疫的重要性1、阻止人为传播有害生物造成的农业灾害防止农作物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保护农林作物安全生产2、保障外贸顺利发展,维护国际信誉促进农产品贸易公平健康地发展,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二、植物检疫的内容一)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与检疫对象的确定植物检疫的基本依据:自然界由于地理因素、气候因素和寄主分布不同所造成的隔离,使地区间有害生物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隔离差异很容易被人为破坏,使有害生物扩散蔓延。有害生物经人为传播至新地区后的3种结果检疫性有害生物:一个受威胁国家目前尚未分布,或虽有分布但分布未广,且正在进行积极防治的、对该国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有害生物。1、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涉及生物、生态、贸易及管理因素。通过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实地调查和模拟环境的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有关资料,对有可能传入的有害生物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危险性检疫有害生物。包括传入可能性、定殖及扩散可能性、危险程度。P772、检疫对象的确定:经风险评估后,凡符合局部地区发生,能随植物或植物产品人为传播、且传入后危险性大的有生物均可被列为危险性有害生物,并列入植物检疫对象名单而成为检疫对象。二)疫区和非疫区的划分疫区划分是植物检疫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有害生物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疫区和非疫区划分的依据:主要是调查和信息资料,依据有害生物的分布区和适生区划分,并经官方认定,由政府宣布疫区:指由官方划定的、以发现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并由官方控制的地区。非疫区:有科学证据证明未发现某种有害生物、并由官方维持的地区。三)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检验与检测包括产地检验、关卡检验(口岸检疫、同内地区间检疫)、隔离场圃3类四)疫情处理1、疫情(epidemicsituation):泛指某一单位范围内,植物和植物产品被有害生物感染或污染的情况。2、处理方法:处理的基本原则:必须符合检疫法规的有关规定,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同时征得有关部门的认可,且符合各项管理办法、规定和标准。所采取措施是必须的,且应该将处理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消灭有害生物的方法必须:完全有效,能彻底消灭有害生物,完全阻止有害生物的传播和扩展;安全可靠,不造成中毒事故,无残留,不污染环境;不影响植物的生存和繁殖能力,不影响植物产品的品质、风味、营养价值,不污染产品外观。处理方法依情况而定:产地或隔离场圃:隔离、根除扑灭关卡:退回或销毁货物、除害处理、异地转运等五)植物检疫法的制定与实施根据法规涉及范围分:国际性植物检疫法规、区域性法规、国家级法规。法规的基本内容:包括立法宗旨、检疫范围与检疫程序、禁止或限制进境的物品、检疫主管部门及执法机构、法律责任等。实施:法律授权的特定部门负责。3农业防治一、概念利用系列栽培管理措施,降低害虫种群数量或减少其可能性,培育健壮植物,增强植物抗害、耐害和自身补偿能力,或避免有害生物危害的一种植物保护措施。二、优点和局限性优点:不需要过多额外投入,易与其他措施相配套;有效,可在大范围内减轻有害生物的发生程度,甚至可以持续控制某些有害生物的大发生。局限性:须服从丰产要求;同时引发另外一些病虫害;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季节性,多为预防措施,大发生时效果不大。三、主要的技术措施一)合理安排作物布局依害虫寄主范围P82避免在适宜某些害虫发生的地块种植其嗜食性作物,避免相邻田块种植同种害虫的嗜食作物,阻止害虫的扩散蔓延,交叉感染,并能充分利用天敌资源,就可以获得控制害虫的效果二)轮作与间作轮作:破坏害虫的寄主桥梁,使某些害虫失去寄主植物,恶化其生存环境,使其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间作、套作:可改变田间小气候,增强植株的抗病虫能力,同时较好地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和某些作物的抗生或保护作用。另外,轮作还可补偿土壤有机质,土壤蓄肥能力增强,好可使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得到繁殖。三)设置诱虫植物基于害虫对寄主的选择性如无公害蔬菜利用害虫对寄主植物的嗜好性和不同生育期和长势的选择性,在作物行间种植诱虫作物或设置诱虫田,吸引目标害虫;利用杀虫剂集中消灭诱虫作物上的害虫,可减少对其他作物的危害。四)水肥管理水:直接影响作物与害虫生长的小气候,抑制或杀死害虫植物营养影响害虫取食、寿命、繁殖力五)合理安排种、收日期将作物的敏感生育期与害虫的为害期错开六)清洁田园清除农作物的残留物,破坏害虫繁殖和越冬的场所七)翻耕灭虫毁灭田间农作物残留物、自生苗和杂草,破坏害虫的隐藏场所;深耕还可把害虫埋葬至深土中,使其窒息死亡。4选用抗虫品种一、作物抗虫的基本原理抗虫性三方面:不选择性、抗生性、耐害性二、抗虫品种的选育与应用一)四种主要的抗虫育种方法P871、传统抗虫育种选种、系统选育、杂交、回交选育2、诱变技术诱变源3、组织培养4、分子生物技术二)抗虫品种应用抗虫品种应用的优点:使用方便,潜在效益大,对环境影响小,也不影响其他措施,在IPM中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具有较强的后效性,有的具有累积效应,达到根治害虫目的抗虫品种应用的局限性:抗虫基因的资源和害虫的生物学限制,并非所有重要害虫均可以利用作物抗虫品种进行防治,害虫会适应抗虫品种,产生生物型变异,使作物丧失抗虫特性,害虫种类多,抗虫作物品种控制了目标害虫后,常使次要害虫种群上升,培育作物抗虫品种通常需要较长时间。5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及其产物控制害虫一、优越性、局限性优越性: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影响极小,活体生物防治对有害生物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而且不易产生抗性问题,生物防治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生物防治成本相对较低。局限性:生物防治作用效果较慢,害虫大发生时常无法控制,生物防治受气候和地域生态环境的限制,效果不稳定,目前可用于大批批量生产的有益生物种类太少,通过生物防治达到有效控制的害虫数量仍有限,生物防治只能将害虫控制在一定的危害水平,对一些防治要求高的害虫,较难实施种群整体治理。二、合理利用天敌昆虫即天敌的利用途径P88一)保护利用本地天敌一般措施:为天敌提供适宜的替代食物寄主、栖息和越冬场所;结合农业措施创造有利于天敌的环境;避免农药的大量杀伤等。如套作改进施药方式二)引进外地天敌考虑天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引入后在新环境下的生态适应和定殖能力、以及生态安全性。三)天敌的人工大量繁殖与释放解决自然天敌控制害虫的跟随效应,以利用天敌,有效控制害虫三、应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生物农药作用方式特殊,防治对象专一,且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危害比化学农药小3类一)微生物农药Bt、青虫菌、白僵菌等二)农用杀虫素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性物质如杀蚜素、浏阳霉素等三)生化农药经人工模拟或从自然界的生物源中分离或派生出来的化合物如昆虫信息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灭幼脲农梦特性信息素四、线虫和昆虫原生动物的利用有些线虫可以从昆虫的自然孔口或表皮钻入寄主体内,释放所携带的共生细菌,此后,线虫和细菌同时以寄主组织为养料增殖,产生毒素杀死寄主昆虫。原生动物是由原生质组成的单核或多核的单细胞生物,它们通过自身的繁殖,缓慢地将昆虫的器官破坏,使受感染的昆虫致死。如鞭毛虫、微孢子虫等另外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均可降低害虫的危害6物理机械防治即采用物理和人工的方法消灭害虫或改变其物理环境,创造对害虫有害或阻隔其侵入的方法。优点:见效快,常可把害虫消灭在盛发期之前。局限性:费工费时,有些方法有一定风险一、 升温或降温杀虫覆盖塑料薄膜提高土温;晴天闷棚升温防治白粉虱、蚜虫二、设置障碍阻隔害虫套袋、挖沟防虫网三、诱杀害虫1、灯光诱杀2、食饵诱杀糖、醋、酒液诱斜纹夜蛾、小地老虎;香味谷糠诱大蟋蟀3、潜所诱杀段木诱小蠹类害虫四、辐射杀虫直接杀灭辐射不育五、人工防治直接杀死:人工摘卵块、冬季刮老树皮(蚧类、吉丁虫)、剪枯枝(蛀梢类)破坏害虫栖息场所:摘下部老叶减少红蜘蛛7化学防治用化学农药防治农林作物害虫、病菌、线虫、螨类、杂草及其它有害生物的方法。优点:高效、速效、特效局限性:3R问题,即抗药性、农药残留、害虫再猖獗和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一、杀虫剂的分类一)按来源分无机农药有机农药:天然有机农药人工合成有机农药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氮二)按作用方式分胃毒剂、内吸剂、触杀剂二、农药的加工剂型及其应用方法农药剂型:农药原药匚辅助剂混合调配,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形态、组分和规格,适合各种用途的商品形式,称为杀虫剂的剂型。制剂:农药不同剂型、含量和用途的加工品称为制剂。二、园艺植物常用杀虫剂广东省禁用农药农药混用与复配复配后可以扩大防治对象,减少用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节省工本,减少环境污染。注意:1)、两种药剂复配后不能影响原药剂的理化特性,不降低表面活性剂的活性,不降低药效。2)、酸性或中性农药不与碱性农药混合敌百虫+碱性:毒性增强多数农药不与石硫合剂混用3)、对酸性敏感的农药不与酸性农药混用4)、农药之间不会产生复分解反应两药混用时毒力用共毒系数表示共毒系数=(A的LD50B的LD50100)/M的LD50(PAB的LD50+PBA的LD50)其中:P为百分含量;M混合剂;A、B为单剂与无毒力的增效剂混用:共毒系数=药剂单用的LD50/与增效剂混用的LD501008害虫综合治理(IPM)一、综合治理的概念与内涵IPM:P108二、害虫综合治理决策经济危害水平(EIL)危害水平与虫量的关系一)确定靶标害虫的经济阈值C=EILYEPEIL=C/YEPET二)控制关键害虫的种群平衡位置、做好虫情监测三)选择适宜的应急防治措施四)编害虫综合治理系统模型第五章园艺植物害虫综合治理1果树害虫综合治理一、果树害虫概况果园:生物多样性指数高,害虫种类多,多达1000多种。亚热带果树:荔枝、柑橘、香蕉、龙眼、菠萝、芒果害虫约400多种。主要害虫330种。吸食汁液:柑桔全爪螨、蚧类、蚜虫、木虱、荔枝蝽、龙眼鸡;蛀杆类:天牛类、吉丁虫、白蚁类、木蠹蛾类;果类:柑桔实蝇、爻纹细蛾、芒果象甲、吸果夜蛾;各种蛾类:卷叶、蛀果、蛀干二、果树害虫综合治理策略方针:以栽培防治包括农事措施和营林措施为基础,协调运用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调控措施将害虫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之下,并通过植物检疫避免或延缓危险性害虫人为传播蔓延。三、主要手段:一)植物检疫二)栽培管理、1、栽培措施蛀梢:控制秋梢放梢;果园种草:天敌繁殖;土栖:锄草、翻耕2、果园清理拾毁落果、摘虫叶、虫苞、刮老树皮、割枯梢三)生物防治四)物理、机械、人工防治套袋、黑光灯、性诱剂、糖醋液诱杀五)化学防治荔枝、菠萝、香蕉、芒果以虫口密度为防治依据2园林、花卉害虫综合治理一、园林害虫概况1984年,国家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部对全国43个大、中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进行调查,我国园林植物、木本花卉、草本花卉、地被物、攀援植物、肉质植物、水生观赏植物、园林树木等的害虫共8260种,主要有二、园林植物生态环境的特点1、城市园林植物种类丰富、结构层次、立地条件复杂,生长周期长,小环境、小气候多样化,利于害虫繁衍。2、园林植物在近郊区与蔬菜、果树、农作物相连,许多害虫来自农作物,有些害虫则转主危害或越夏、越冬。3、城市绿地面积小,人为干扰严重,致使城市绿地系统难以建立起稳定平衡的生态系统,易于发生害虫。4、城市绿地间隔离屏障多,害虫扩散传播机会少,各绿地间害虫差异大。5、园林植物多处于城市或人口稠密区附近,人口高度集中,人员车辆交通频繁,宜尽量避免使用化学防治。三、园林害虫综合治理的策略方针:以植物检疫和园艺防治为基础,积极开展生物防治、物理人工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协调各种防治方法,将害虫控制在观赏、生态和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达到既控制害虫对园林植物的危害,又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和良性循环的目的。以食叶类、蛀杆类、刺吸类为重点,兼顾花果及地下害虫。充分发挥自然控制的作用。四、主要措施1、植物检疫2、园艺防治(1)选用抗虫品种(2)树种的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多样化合理密植(3)加强抚育管理剪:虫蛀梢、枝、叶(4)翻耕锄草杀死土中害虫铲除害虫栖息场所(5)合理轮作苗圃3、生物防治4、物理、机械和人工防治诱杀:光、颜色;热力处理;人工除虫5、化学防治防治指标:被害叶率510严格控制农药品种,注意选用高效、低毒或无毒、污染轻、选择性强的农药,严格控制使用浓度和剂量。准确选择农药剂型和施药方法,改进施药技术,避免使用树冠喷药,且避免全面施药。尽量使用根部施药、涂茎、浇灌、树干注射法。第六章吮吸式害虫吮吸式害虫:泛指取食植物汁液而造成危害的害虫。蝉类、木虱类、粉虱类、蚜虫类、介壳虫类、蝽类、蓟马类。1蝉类一、种类及危害吸食汁液,产卵危害黑蚱蝉:(果树)、大青叶蝉(十字花科蔬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