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七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根本上说是()A禅让制腐朽的结果B社会历史的倒退C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清朝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标准是()A功绩B品德C血缘关系D才能4全球华人都重视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是因为()A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C孝宗敬祖的中华传统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5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春秋之前,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A等级制度森严B宗法色彩浓厚C文化生活丰富D法律制度严苛6“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此说作为主流社会价值观,最早出现在()A春秋战国B西汉前期C西汉后期D宋朝前期7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试想一下,兵马俑应该面朝()A东方B南方C西方D北方8柳宗元称郡县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认为郡县制()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D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9“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鉴于以上教训,秦朝实行了()A朝议制度B焚书坑儒C分封制D郡县制10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A皇帝制度B郡县制C封国制D行省制11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世袭制1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13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14秦朝时,尚书是少府(九卿之)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较低。汉武帝时期,赋予尚书决策的职能,司法审查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这一变化说明()A汉武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B秦汉政治制度之间缺乏传承性C西汉的中央官职实行分权制衡D尚书已成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15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B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C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16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17唐太宗为回应吐蕃使者联姻的请求,准备起草诏令,负责此事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政事堂会议18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19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0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因而士人特别关心国事;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做了数十篇的策论,而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A具有匡时济世的功能B体现近代民主议政的特点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D助推注重教育的风气形成21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临时任用)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如“大学士”等。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宋代的这一做法()A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B促进了政府的科学管理C有效的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D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分配22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统治区域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C加强专制皇权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23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A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C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D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24清朝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A废丞相,权归六部B设立内阁C设置军机处D大兴文字狱25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A专制统治的需要B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C国家统一的需要D统治者权力相互平衡的需要26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清朝雍正帝时开始设置,由亲信组成 提高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军国大事完全由军机处裁决 军机处的建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A BCD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28“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29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30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2、 材料题(每题20分,共40分)3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侯”“王”的由来及汉武帝削夺其爵位的目的。(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8分)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 材料二 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断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下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实质是什么?并结合唐、明、清有关史实加以说明。(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变化的原因。(10分)1【答案】D 【解析】一定的政治是一定的经济的反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得到发展,出现乐私有制,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公天下”的禅让制。2.【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夏朝与夏文化遗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依所学,夏朝推行的王位世袭传子制,依靠血缘继承,到秦朝形成“家天下”的皇位继承,此后一直持续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故选D项;依所学,春秋时期仍以宗法制作为继承原则,排除A项;战国时期,君主制兴起,仍采用血缘继承,排除B项;依所学,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排除C项。【答案】D3【答案】C 【解析】功绩不是主要依据标准,与材料中“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不符,故A项错误;品德与材料中“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不符,故B项错误;“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宗族是分封诸侯/的主体, 体现了分封制与宗法血缘关系结合,故C项正确;才能与材料中“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不符,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4【答案】C 【解析】清明节更多体现的是对故去的先人追思,与美丽传说无关,故A项错误;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属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世代人民所共同传承,与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无关,故B项错误;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都体现着浓浓的亲情,有宗法血缘的影子,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多元一体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5【答案】A 【解析】礼乐制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根据材料“王宫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得出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在用乐器时的等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血缘关系,不能体现宗法色彩浓厚,故B项错误;材料中“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一种乐器不能体现出文化生活丰富,故C项错误;材料中“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体现制度严苛,但不是法律制度,故D项错误。6.【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题干中引号内容提及富贵之门出于兵,百姓崇尚战争,日常生活的歌谣紧扣战争,并抓住设问中的“最早出现在”,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军功爵制,民众尚武精神浓厚,故选A项;西汉前期匈奴与汉朝时有战争,会有此种思想,但政府推行与民休息政策,社会主流思想是黄老无为思想,且不是最早出现的,排除B项;西汉后期战争频繁,也不是最早出现的,排除C项;宋朝前期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尚武精神不是社会主流思想,排除D项。【答案】A7【答案】A 【解析】秦,地处我国西部地区,要巩固统一,雄霸天下,宜向东用兵故A项正确;故B.C.D项错误。8【答案】A 【解析】据材料“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与君主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无关,故C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抑制封建割据,但不能达到“彻底消除封建割据”的作用,故D项错误。9【答案】D 【解析】秦汉时期设置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焚书坑儒是秦朝在文化领域内采取文化专制政策,与题目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论述的是西周分封制的弊端,因此不可能是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题目反映了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故D项正确;10【答案】B 【解析】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世袭政权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皇帝制度核心之一就是皇位世袭,不属于官僚政治,故A项错误;郡县制下的官员是由任命和选拔方式充任的,故B项正确;封国制本质是世袭,故C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地方管理制度,不符合题目“取代标志”的意思,故D项错误。11【答案】B 【解析】秦实行郡县制,被其后历代王朝所继承与发展。12.【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史学理论史料使用 【解析】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答案】C13.【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行政区划演变【解析】从表中可知,历代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均为县,其他层级均有变动,故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图表可知州的行政区划层级有一级到二级甚至降到三级,因此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由州到路再演进为省,省残留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痕迹,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而不是促进地方的自主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秦汉以来各朝代均为二级或三级行政区划,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14【答案】A 【解析】利用品级较低的尚书分掌决策且分了廷尉的司法权,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A项;依据所学,“汉承秦制”,排除B项;是分权但是不能体现是制衡,排除C项;尚书被赋予了决策职能,但不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排除D项。15【答案】D 【解析】从汉朝初年到汉武帝时期封国所辖的郡在不断减少,而中央所辖的郡在不断增加,故选D项;封国所辖的郡在不断减少并不能体现地方机构的完善,排除A项;王国所辖的郡在不断减少,说明问题正在得到解决,排除B项;国家所属的郡国数目的变化不能说明统治区域的扩大,排除C项。16答案】C 【解析】“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表明九品中正制选拨人才的公正合理的一面,故选C项;“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表明选官没有随意性,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无法促进社会阶级流动,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无法摒弃门第间的差别,排除D项。17【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故选A项;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诏令,排除B项;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排除C项;政事堂会议是政事堂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排除D项。18.【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科举制【解析】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C项错误。【答案】D19.【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武则天时期削弱相权)【解析】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削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改变,故B项错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宰相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C20【答案】A 【解析】科举考试中考查时事体现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故选A项;近代民主议政是代议制,排除B项;对时政的考查加强中央集权,且并非仅仅唐代,排除C项;“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在一起助推注重教育的风气,排除D项。21【答案】A 【解析】由材料“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可知宋代官、职、差遣分开授予是为了防止官员权力膨胀,故选A项;“科学管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有效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官员权力的限制而非职责分配,排除D项。22【答案】D 【解析】“犬牙交错”的原则突破了原来的山川形便的划分原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行省制度的划分是对地方行政的调整,并没有扩大统治区域,排除A项;这样的划分原则并不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的,排除B项;这体现的是地方行政区划,跟皇权无关,排除C项。23【答案】B 【解析】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是其成为社会进步障碍的原因之一,故A项错误;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小农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没有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人们思想控制,社会环境并不宽松良好,故D项错误。24【答案】C 【解析】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25【答案】A 【解析】在中国古代采取任何政治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26【答案】D 【解析】军机处无决策权,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27.【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答案】A28.【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解析】从材料“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可知材料不是在强调君主专制的弊端,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虽提到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但没有强调君主专制制度仍然影响深远,“根深蒂固”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可知材料并非无法解释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而是没有把论述君主制存在的原因作为主旨,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