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藤野先生导学案主备人:李铁柱 审核人: 课时安排:两课时 年级:八年级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2明确文章明暗两条线索的写法特点和作用。3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揣摩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4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学习重、难点】重点:1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的叙事线索。2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难点: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题目解说】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串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走进作者】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篇且介亭杂文集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背景链接】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1902年4月,22岁的鲁迅到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书院复习日语。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科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10月12日,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写成了这篇文章。【导入新课】【自主预习】1. 生难字词绯红(fi)宛如(wn )驿站(y)解剖(pu) 油光可鉴(jin )畸形(j) 杳无消息(yo ) 凄然(q ) 教诲(hu ) 瞥见(pi ) 抑扬顿挫(cu ) 深恶痛疾(w)2. 多音多义 恶心恶 恶毒 w 厌恶3. 词语补注宛如:正像,好像。 绯红:鲜红。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杳无音讯:从此再也没有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 瞥见:一眼看见。【合作探究】1.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剖析】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的子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2. 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有明暗两条,它们是(C、B)A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B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C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 D“我”到日本后的所见所闻所感。3. 文章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答:添改讲义对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拓展延伸】1. 脉络分明,记叙有序。本文以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自己对国家,爱国的思想情怀为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2. 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品质。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3语言朴素,精练深刻,有浓厚感情。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达标检测】1.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匿名(n)诘责(ji) 解剖(pu ) 绯红(fi ) 挟着(xi) 油光可jin( 鉴) yo(杳 )无消息 深恶痛j(疾) 出言不xn(逊) 毫不ji(介)意 p(颇)受优待 抑扬顿cu(挫)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油光可鉴 A镜子B当镜子照C借鉴(B)深恶痛疾 A疾病 B急速 C痛恨(C)出言不逊 A谦逊 B避让 C差 (A)抑扬顿挫 A挫折 B挤压 C降低(C)3加点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C)(3分)A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B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C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教(学)后记】第二课时【合作探究】一、阅读课文2932段1.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这是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答:某些日本人;举例略。2.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答: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3.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拓展延伸】鲁迅先生写人,很善于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如写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