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范文.doc_第1页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doc_第2页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doc_第3页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doc_第4页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 论语是我国经典,大家阅读过论语吗?以下是:论语读书心得范文,一起学习吧!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1】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 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 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 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 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 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 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 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 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 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论语。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 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 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 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 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 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 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 他乐于接受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 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 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 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 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 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 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 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 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 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 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 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 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 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 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 读后受益无穷。 论语读书笔记500字【2】 读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在通读的基础上再加以精读,并学会结合实际进行研读,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有了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罔。 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 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一部论语,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当成为君子。 “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强调了作为君子既要有学问学识,还要有气魄修养,学问加修养所谓“内圣”才是君子。 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思,然后明目标,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今天我们重温论语,应思考立身和处世的原则。 “内圣外王”的君子,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和准则,也许也是需要用毕生努力不断去接近的一个目标。 读书心得【3】 论语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他的学生日常言语所撰写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张“仁”,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就是因为有孔子才会有今天的论语。 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 宋人赵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的用处之大了。 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设想、对教育的主张,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事方法。 论语语句言简意赅,哲理深蕴,发人深省。 不少语句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吾日三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等。 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颇具抒情意味。 论语教了我们许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是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 还教了我们许多修身做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一、天地人之道 孔子说:“天人合一”。 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本书后,我们应该追求的和谐。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 谈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给别人干。 而“仁”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当看到这里我不敢问自己我对别人做到“仁”了吗?我只问自己对自己学习、交友做到“仁”了吗?我真的从心里关爱我的身边的人吗?真的做到了解每一个身边人吗?我认真的审视并认真反省了自己。 二、心灵之道 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 ”因此我们在与人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别人。 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于丹是这写到的“当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 不仅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重要。 要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三、处世之道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 我们如何和自己周围的人相处呢?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是这样说的:“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 除了有正确的交际观点,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还要自我做起。 在与别人交谈或评价他人时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格去评价他人。 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要遵循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 在学习中努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 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 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约束自己要求自己。 并贯穿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从自己的观念中提前适应社会。 无论以后在社会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 四、君子之道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谈了自己的三点认识,她认为作为君子要具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 第二种境界是无恒产而有恒心。 第三种境界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首先是第一种境界,我认为做一个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应具有的境界。 而且还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做人的标准。 可能我们无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 但是于丹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让我们的有限生命在苛责外在的世界中度过。 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环境,我们自己的身上也需要这种“苛责”。 五、敬孝之道 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赃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六、求学之道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