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课内外文言文及古诗词练习2.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外文言文及古诗词练习2.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外文言文及古诗词练习2.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外文言文及古诗词练习2.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外文言文及古诗词练习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秒必争家教中心内部讲义真诚!良知!美丽!八年级语文上课内外文言文及古诗词练习2姓名: 主讲人:陈曦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练习题早寒江上有怀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2、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景的妙处。答: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你对作者不甘于隐居山林,而希望得到引荐,突出他出仕愿望是怎样看的,并说出理由。答: 2、试分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蒸”和“撼”字好在哪里?答: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二初中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课内篇桃花源记【练习】一、填空(1)本文选自 。作者 ,又名 ,字 ,世称 先生, (朝代)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诗 。(2)用原文语句回答: 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描写桃花源中环境美好的句子: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二、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2)仿佛若有光 古: 古: 今: 今: (3)阡陌交通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 古: 今: 今: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 古: 今: 今: 三、翻译文中重要句子。(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译:(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四、深度阅读探究第一波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答:2. 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答:3. “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答:4.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答:5.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答:6.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答: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答:8.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答: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答:10.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答:11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答:12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答:课外篇【原文】孙亮方食生梅,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吏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注释孙亮:孙权的儿子,很小就做了三国时东吴的皇帝。 黄门:宦官。 中藏:宫中仓库。 渍:浸、蘸。 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 服:认罪。【练习】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孙亮是如何证明老鼠屎是黄门刚放入蜜中的?(2分)_2、联系全文你看出黄门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分)_八年级语文上课内外文言文及古诗词练习3姓名: 主讲人:陈曦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练习题黄鹤楼1、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答: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答: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情、景交融。试想象烟波江上日暮之景,体会其中融入的乡愁之情。答:送友人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答:2、颈联是情景交融的佳句,请结合送别的情景,阐释该联的句意。答:3、诗人骑马与友人送别。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答:二初中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课内篇【练习】一、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可爱者甚蕃。(7)自李唐来。 (8)濯清涟而不妖。(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10)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1)陶后鲜有闻。 (1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翻译下列句子。(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孔子云:何陋之有?(4)莲,花之君子者也。(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三、深度阅读探究第一波1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答:2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答:3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答:4“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答: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答:6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答:7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答:8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怎样的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怎样的世风?答:9.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做一个避世的隐士;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答:课外篇【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丧父),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已经)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zhn稠粥)粥不充,日昃(z日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要义),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育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注释再适:再,二次;适,出嫁,即改嫁。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里昏沉疲倦,就用冷水洗脸。六经:指诗书乐易春秋。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练习】1.范仲淹靠什么成才?(2分)答:2.我们在范仲淹身上能学到什么?(3分)答:知识库: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下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表现手法还有各种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表现方法(如欲言先抑、象征等)以及结构特点(如前后呼应、卒章显志、对比、倒叙等)早寒江上有怀1、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2、作者捕捉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树叶渐落,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答赞成,也可答不赞成,但都要说明理由。示例:赞成。作者希望出仕为国效力的精神值得肯定。不赞成。应该像陶渊明那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做一个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不更好吗? 2、“蒸”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势宏大。 3、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用意是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2. 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3. “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4.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5.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6.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8.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生活状况:安居乐业;精神状态:自由快乐。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10.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11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12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黄鹤楼1、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2、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绿绿的芳草覆盖。 3、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染红了长江,天色愈来愈暗,何处是我的家乡?等待我的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长江上烟雾笼罩,波涛浩淼,更引起作者的无限乡愁。送友人1、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十分准确传神。 2、天上的白云随风飘浮,就像即将远行的友人行踪难定,漂流他方;一轮夕阳缓缓下沉,似乎不忍遽然落山,就像诗人对朋友依依难舍的心情。 3、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仿佛理解主人的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不写人而写马,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动人。三、深度阅读探究第一波1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2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3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4“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6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