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素养落实价值立意 素养提升 主题立意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封建社会日渐衰落 学习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 能够理清明朝废丞相 设内阁以及清朝设军机处的史实 学会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能够以全面 客观 辩证 发展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 学会把这些问题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进行评判 树立全球意识 2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 理解明代设内阁 清代设军机处的背景 特点以及带来的影响 培养史料实证以及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 课前预习课前自学 释疑解惑 知识梳理 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 宰相制度的废除 1 背景 吸取元朝权势过重 内乱屡生的教训 加强皇权的需要 2 措施 明太祖裁撤 废丞相 亲掌六部 3 影响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进一步加强 2 内阁的出现 1 原因 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 深感力不从心 2 过程 明太祖设作为侍从顾问 但其很少能参决政事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出现 后来 内阁地位提高 大学士有了 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丞相 中书省 君主专制 殿阁大学士 内阁 票拟权 3 实质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4 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二 清朝专制制度的发展1 康熙帝加强皇权 1 背景 清初 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 六部之上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 措施 康熙亲政后 在宫内设 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参与机要事务 替皇帝起草谕旨 3 影响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 互相制约 最后集权于皇帝 内侍机构 议政王大臣 南书房 内阁 2 雍正帝设军机处 1 最初目的 办理 2 特点 机构简单 有官无吏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 钦定 3 职能 跪受笔录 拟写 传达皇帝意旨 4 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 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手中 君主专制加强 进一步得到巩固 西北军务 皇帝 中央集权 概念解读 明朝内阁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明朝内阁设立于明成祖时期 是为加强皇权而设立的侍从顾问机构 并无决策权 此后权力逐渐增大 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但是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正式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不能统率六部 其权力不来自于制度及职位 而来源于皇帝的信任与支持 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商议 决定军国大事的中央决策机关 握有实权 压制皇权 军机处设置后 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消亡 乾隆时期 取消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 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立的中枢权力机关 最初因用兵西北而设立 处理紧急军务之用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军机处总揽军 政大权 但只能跪受笔录 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 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军机处的设置 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易错提醒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不应看作是巩固封建统治的表现 实际上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恰恰代表着封建统治的衰落 因为它违背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探究主题1明代设内阁 史料探究主题探究 史料教学 材料一洪武十七年 1384年 9月14日至21日 内外诸司奏札多达1000多件 共3000多件事情 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0多件 政事400多件 以致 星存而出 日入而休 仍无法处理好 遇到大事 更深感 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据 明史 整理材料二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 我朝阁臣 只备论思顾问之职 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 终以取祸 臣备员六年 百凡 全部 皆奉圣断 分毫不敢欺负 部务尽听主者 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 问题 1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材料一中现象及出现的原因 2 据材料二 归纳叶向高评论内阁的观点 解读 根据材料一中朱元璋每日处理的政事以及 星存而出 日入而休 仍无法处理好 可以看出皇帝政务繁多 负担加重 究其原因主要是废除了丞相 皇帝大权独揽所致 据材料二 我朝阁臣 只备论思顾问之职 原非宰相 得出阁臣只是顾问 不是宰相 据材料二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 终以取祸 得出一旦阁臣与君权 部权发生冲突 往往是阁臣落败 据材料二 百凡 全部 皆奉圣断 分毫不敢欺负 部务尽听主者 分毫不敢与闻 得出内阁对君权 部权都很尊重 一切都听命于皇帝 结论 1 现象 皇帝政务繁多 负担加重 原因 废除了丞相 皇帝大权独揽 2 观点 阁臣只是顾问 不是宰相 一旦阁臣与君权 部权发生冲突 往往是阁臣落败 内阁对君权 部权都很尊重 一切都听命于皇帝 深化拓展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探究主题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材料一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 天子无日不与 军机 大臣相见 无论宦寺 宦官 不得参 即承旨诸臣 军机大臣 亦只供传述缮撰 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二自设军机处 名臣贤相不胜指屈 类皆小心敬慎 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 断不至有权臣 军机处虽为政府 其权属于君 清末御史张瑞荫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分析 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 2 依据材料二分析 军机处的设立有何影响 解读 材料一 只供传述缮撰 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体现了军机大臣承旨传达 不参与决策 材料二中 其权属于君 点明了军机处的实质及作用 结论 1 传达皇帝旨意 不能决策 完全听命于皇帝 2 军机处的设立防止了大臣专权 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君主专制加强 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深化拓展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 特点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选官制度等体现了继承 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 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 并且走向反动 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 影响 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有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使皇帝的决策更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 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 导致官僚主义 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 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堂训练即学即练 学以致用 编者选题表 一 选择题1 2018 山东济南期末 观察下图 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完善中央集权b 强化君主专制c 提高行政效率d 弥合君相矛盾 解析 b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到明朝废丞相 设内阁 再到清朝设立军机处 中央政治制度变迁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相权不断削弱 直至废除 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故选b 2 据史料记载 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 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 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 也有讲两三件事的 共计有3291件事 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 为解决这一问题 明太祖 a 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c 设立内阁分理政务d 设立宰相分理政务 解析 a废除丞相后 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 深感力不从心 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故a项正确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直接对皇帝负责 因此才需要日理万机 故b项错误 明成祖时 内阁 出现 故c项错误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 才出现材料所述问题 故d项错误 3 明史 载 内阁 地居近密 而纶言批答 裁决机宜 悉由票拟 阁权之重 偃然汉 唐宰辅 特不居丞相名耳 这句话指的是 a 明朝的内阁就是宰相b 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c 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 明朝的内阁虽权力大 但没有承担起宰相的职能 解析 c根据材料可知 题干强调的是明朝的内阁 根据 偃然汉 唐宰辅 可知内阁权力极大 基本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故答案为c 4 2018 北京期末 下图中的 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 发生在此处的历史事件是 a 嬴政创立皇帝制度b 唐太宗改革三省六部c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d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解析 d图中的 代表的是中国古代重要都城北京 所以在此处发生的历史事件应该是清朝设置军机处 故选d 嬴政创立皇帝制度是在陕西咸阳 故排除a 唐太宗时 都城在长安 故排除b 明太祖时 都城在南京 故排除c 5 2018 北京期末 从明朝设立内阁到清朝成立军机处 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 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b 中央机构军事色彩加重c 中央官员职位逐渐增多d 中央机构逐步得到精简 解析 a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 促使中央中枢机构发生重大变化 皇权得以高度集中 故a项正确 其他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 二 非选择题6 2018 福建三明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 我们可称秦汉为 第一帝国 隋唐宋为 第二帝国 明清则为 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 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 造成新的官僚政治 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 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 外向 开放 带 竞争性 与明清之 内向 保守 及 非竞争性 迥然不同 第二帝国带扩张性 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倘使我们说 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这一说法 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 只要已经沿袭到一两百年的 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 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 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请回答 解析 第 1 问 依据材料一可知 第一帝国 是秦汉 隋唐宋为 第二帝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第二帝国 在中央机构方面与 第一帝国 相比出现的变化是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选官制度方面的变化是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第 2 问 材料二的观点是明清两代是专制独裁的 如明朝废丞相 设内阁 清朝设军机处等 第 3 问 实际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积极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 第二帝国 在中央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 第一帝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