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题愚公移山专练 一、(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草木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亡,通“无” 惧其不已也 已:停止 无陇断焉 断:隔绝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何苦而不平? 愁什么挖不平?(还愁挖不平吗?)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江(长江)阴 _在长江南岸_; 洛(洛河)阳 在洛河北岸; 衡(衡山)阳_ 在衡山南面_; 华(华山)阴 在华山北面_;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分) 16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3分)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词序号例句词义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1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D. 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苦:愁)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C)A. 以君之力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扶苏以数谏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 D. 告之于帝 义不杀少而杀众 皆以美于徐公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愚公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愚公移山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鄙:边境。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瓶:水瓶。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顾:难道,反而。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 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帝感其诚 感:被感动 越明年 越:到、及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1)鱼,我所欲也。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舍生取义。(2分)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4分)答:人为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祸患,灾难;,)(辟:“辟”通“避”躲避)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乡”通“向”,从前。)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译文:(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_ (3)简答题(5分)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道理举例_论证和_举例典型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a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_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题。(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分) 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此之谓 / 失其本心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分)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B )(分)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分)答: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 ) ( 3 分)A、委而去之 (到 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 9 、翻译下面句子。( 3 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913题。(13分)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委而去之 (委:放弃 ) (去: 离开)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2翻译下列句子。(4分)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2分)答: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1分)。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下)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责任(使命、任务)(3)必先苦其心志使困苦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了解(明白)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恒过然后能改。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答: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15、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111词词义例句入在国内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映入草色入帘青陋室铭进入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17、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3分)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孔孟论学复习练习答案(1)一、解释加点字:1、六十而耳顺( )2、止,吾止也( )3、譬如平地( )4、不专心致志(比喻一心一意,注意力集中。)5、虽与之俱学( )6、尽信,则不如无( )7、取二三策而已矣( )8、以至仁伐至不仁( )9、学而不思则罔( ) 10、思而不学则殆( )11、未成一篑( ) 12、使奕秋诲二人弈( )13、思援弓缴而射之( ) 14、一日暴之( )15、以至仁伐至不仁( ) 16、取二三策而已矣( )1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18、不逾矩( )19、是以谓之文也。( )20、如何( )21、虽覆一篑( )22、无或乎王之智也( )23、今夫弈之为数( )二、解释句子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3、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4、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5、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譬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三、内容理解:1、本文节前四则选自论语。作者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儒学派的创始人。后四则选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2、第一则,是写孔子为学一生的过程和体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需要不断积累的一个过程.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要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第三则,阐发了孔文子的谥号“文”的含义,表明学习态度要谦虚,不懂就问;第四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关键在自身的努力3、后二则中,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一曝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两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第二则告诉我们不要迷信书本,要汲取书中的精华。要有貭疑精神。4、从文中归纳出的成语有不耻下问、功亏一篑、一暴十寒、专心致志。一、词语解释(15分)1、五十而知天命 知 懂得 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易 容易 生 生长 3、今夫弈之为数 为 作为4、进,吾往也 进 前进 二、句子解释(12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受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三、下列句中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而”字用法相同的是(D)(3分)A、不学则殆 B、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C、思援弓缴而射之D、七十而从心所欲四、以下孔、孟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12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与思考必须精密结合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敏捷而好学,且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读书要有怀疑批判精神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五、第一则中的有些词语,已成为年龄的别名。如三十岁称 而立 ,四十岁称 不惑 ,五十岁称 知天命 ,六十岁 耳顺 ,七十岁称 古稀 ;耄耋(mao die)则是指 八九十 岁的年纪(泛指老年)。(18分)六、从文中寻找和归纳出四个成语(12分)1、不耻下问 2、功亏一篑 3、专心致志 4、一暴十寒 5、三十而立七、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的“书”后泛指为书籍、文章等因而这句话也可以写作“尽信书,不如无书”。请举一两个事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来论证这句话。(8分) (略) 八、常识填空(20分)孔子、孟子是怎样一个人?论语、孟子是怎样一部书?请各用一句话加以介绍。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人,人称“亚圣”。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 (吴均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负势竞上(凭依) 好鸟相鸣(美丽)猛浪若奔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下列各句中的“者”与例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例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A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C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写出文中概括富春山全貌的句子并翻译。 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翻译: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4文章理解。 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从容出游,怡然自得的情态。在分写“异水”时,用“千丈见底”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在分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幽静的特点。之后,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短论,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或:淡泊功名、淡泊人生等)的思想。最后,文章别具匠心地描绘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树多的特点,与前文“皆生寒树”一句相照应。14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游、水之急、山之高、山之险(峻;峭;陡),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15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人生态度。(4分)2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2分)A窥谷忘反(通“返”)B在昼犹昏(夜晚)C负势竞上(向上)D从流飘荡(随着)22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2分)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24翻译下列句子。(4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2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3)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三年中考题三峡专练一、(2006黄冈非课改)三 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良多趣味 真(或实在) (2) 林寒涧肃 寂静 (3)属引凄异 连续 (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快 10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11填空: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12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导游词: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乙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8.下列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B. 不以疾也(快)C. 从流飘荡(顺、随) D. 负势竞上(势力)9.用现代汉语表达下面句子的意思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0.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B) A. 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 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C. 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D. 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1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之 ,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 ,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22.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23.翻译下面句子。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答:(声音)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一)郦道元三峡吴均与朱元思书)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2)虽乘奔御风 即使(3)负势竞上 凭借或依靠 (4)望峰息心平息或停止2、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2)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译文: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3分)(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湍急 、 清澈 等共同特征。(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凄凉或悲哀或凄清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阅读郦道元的三峡,回答1114题。(共11分)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阙 : 通“缺 ”缺口 襄 :上12、翻译下列语句。(4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即使是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1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2分)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 山峻水清三峡美等,天高地厚华夏情。14、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3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答案: 相同点:都从侧面描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中考题小石潭记专练 一、2007安徽省池州市甲小石潭记)乙与朱元思书) 15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以其境过清 因为 (2)乃记之而去 离开 (3)窥谷忘 反通“返”返回16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17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 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18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一)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临:(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之:9分别写出“穷”字的意思。(2分) (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穷: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 10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答案 :8.(1)到、靠近(2)的 (2分。每小题1分) 9(1)穷尽、完结(2)贫穷(穷困) (2分。每小题1分)10.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佁然不动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水尤清冽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2)伐竹取道 伐:砍伐 (3)佁然不动 佁然: 呆呆的样子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 参差不齐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2分)A心乐之 (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 (其: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 (乃:于是,就)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0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答案 :孤独忧伤(凄凉)(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9上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柳宗元。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江雪(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陋室铭 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 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1.有龙则灵(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4.草色入帘青( ) 5.鸿儒( ) 6.白丁( )7.无丝竹之乱耳( )( ) 8.调素琴( )9.无案牍之劳形( )( ) 10.阅金经( )三. 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1. 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 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政审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矿山电子高级考试题库及答案
- 征信考试题库及答案
- 商业合作市场调研分析报告合同
- 企业合同管理模板及风险提示
- 2025年新疆农作物制种质量保障合同
- 2025年贵州公需科目之乡村振兴试题(含答案)
- 祁阳历史中考试卷及答案
- 技校政治考试题目及答案
- 唐山单招十类考试题及答案
- 《预防校园霸凌》课件
-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课后练习题及答案1
- DB1311T 091-2025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多锤头碎石化施工技术规范
- 共用检验设备协议书
- 采砂作业合同协议
- 排他协议合同协议
- 经济数学微积分 杨慧卿 第4版 教案 第1-3章 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一元函数积分学
- 脑卒中护理新进展
- 《2025年CSCO宫颈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 2024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课件
- 《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及考核标准》(第三版修订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