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视角看贾宝玉性格.doc_第1页
从心理学视角看贾宝玉性格.doc_第2页
从心理学视角看贾宝玉性格.doc_第3页
从心理学视角看贾宝玉性格.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心理学视角看贾宝玉性格一贾宝玉的厌学厌家心理 贾宝玉贪玩厌学。他喜好轻松自在,不愿意背负责任,和大多青少年一样,这缘自贾府衣食无忧的家庭背景,也缘自贾府上下对贾宝玉的溺爱,还缘自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囿于成人规则,缺乏强烈的成就动机。不听父母甚至宝钗、湘云等等对他的规劝,没有强烈的功业意识,写字念书倒抛诸脑后,整日与姑娘们厮混,吃些胭脂,喝些小酒,行些小令,这些似乎成了他生活的缩影,甚至是全部。贾宝玉恣情厌家。第二十五回,贾宝玉被马道婆作法中蛊,迷糊中睁开眼说道:“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快收拾了,打发我走罢。”小说第五回,贾宝玉梦中欢喜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于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呢!”贾宝玉深爱着理想国中的理想太虚幻境。离家出走又是青春期的青少年最惯常的想法之一。越是迷糊的意识越能反映他潜意识或者心灵深处压抑的真实想法这是他恣情叛逆的一面,但也真是得表现了他对大观园外的现实世界、成人世界有着强烈不满和鄙弃。二贾宝玉的性别意识和性别爱好贾宝玉身上有突出的女性化倾向,这也是由他的成长环境决定的。第七十七回说到:“贾宝玉夜间常醒,又极胆小,每醒必唤人”。第二回,贾宝玉经常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三十六回,贾宝玉偏激地把文臣武将一概通称为“须眉浊物”。进一步扩大了,第五十八回,贾宝玉“料定,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混沌浊物,可有可无。”他培养自己的女性情怀,倾慕女儿一样的品质。贾宝玉是所有贾府青少年中性别意识最困惑和违逆之人。在他眼中,贾府里男人一色退化,平庸,肮脏,女人多是英雄,智慧,洁仙,贾宝玉一味弃男纳女,他心里面也颠倒了男女位置,在与女人交往时,客观模糊了性别界限,往往存在心里预设,自觉不自觉地包容女性,擢升女性,张扬女性。 三贾宝玉的自杀心理与死亡意识贾宝玉是贾府中安富尊荣、无忧无虑第一人,但内心充满着无穷的烦恼、焦虑、痛苦、忧愤和无奈,在前八十回,贾宝玉言谈中说到“死”即有十几处之多。青少年群体大多不需面临生活的巨大压力和困境,选择死亡有着更多的内在因素,或者说是主观心理因素。贾宝玉过早地有了死亡意识,既是缘自青少年儿童对残酷的束缚的成人世界的恐惧感,又同他经历了太多的死亡体验有关。第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和“补天弃石”一样,宝石不能用来补天,是为“天”所弃,而贾宝玉被成人规则主宰的现实世界所抛弃,他厌倦科举仕途,鄙视儒学经典,实际也是为现世不容。这里的“天”也可以说是成人世界,贾宝玉的纯真幻想不曾也不愿接受现实生活的磨砺和铸造,只能处处碰壁,最终失望,因此多次想结束生命。第三十四回贾宝玉挨打后心中自思:“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息,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这里的几句话,是青少年渴望关注、关爱和肯定的最正常不过的心理表现了。如果一个青少年对爱的满足感要靠自己的死亡才能博得,我们足见贾宝玉的纯真心态和孤独心灵了。另外,贾宝玉生命历程当中经历了太多的死亡事件。贾宝玉迷恋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紧接着第三十二回金钏投井死了,再后来,贾宝玉又逐一经历了众多女子的死亡,如晴雯、司棋、尤氏姐妹、迎春等种种的死亡,这些都不断强化着贾宝玉的死亡体验。正如鲁迅先生说的“贾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先有可卿自经;秦钟夭逝;自又中父妾厌胜之术,几死;继以金钏投井;尤三姐吞金;而所爱之侍儿又被遣,随殁。”他不断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奈与无常、生命的脆弱与痛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死亡观,动辄就生死了化烟化灰的念头。贾宝玉曾说:“我能够和姐妹人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倘或我在今日明日、今年明年死了,也算是遂心了一辈子了。”(第七十二回)。四贾宝玉的意淫心理天性中的“意淫”是宝玉性格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对“意淫”有许多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宝玉的意淫是一种对美丽女性的纯情感、近乎是精神性的爱慕,而不带有欲的成分”,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宝玉的“意淫”是超越了男女之情的博爱思想。何炳棣以生理和心理科学知识,对作品中有代表性的六个“意淫”个案的内容、性质和科学含义进行了细致、准确的分析,然后从八个方面阐述了“意淫”的内涵,大意是:“意淫”不是纯真无邪的感情,也不是博爱或柏拉图式的爱,而是潜意识中对具有性吸引力的美丽女性的一种性情绪,在“超我”的克制之下,最终完成性的升华,“将潜意识中自私满欲的驱力提升转化为体贴、同情、怜悯”。我觉得,这是对“意淫”的最深刻最有说服力的一种分析和解释。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失败的家教,一方面使宝玉对科举仕途以及整个男性社会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养成了他“意淫”的个性。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认为男性自婴儿时期始就具有的恋母仇父情结会对其日后的个性以至择偶等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当代心理分析派则不再单纯以性潜能解释性格与行为,而更强调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以及宝玉的生活环境使弗洛伊德所说的“仇父”情结和“恋母”情结在他身上都不会发生,要理解宝玉的性格特征,主要应该从家庭环境和他所受的教育入手。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认为,婴儿初生时,心灵结构中仅有包含性潜能和其它各种原始欲望在内的“本我”,“本我”是无法克制的,所以,婴儿的任何欲望比如说饥饿、便溺等都必须立即满足;五、六个月以后,开始生长能调节“本我”的“自我”,但这种调节功能还很有限;到了五、六岁或稍晚,开长能对自己的良心、行为进行裁判的“超我”。在“超我”产生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和所处环境非常重要,对男孩来说,父亲的教育尤其重要。如果父教成功的话,最初的“仇父”心理会转化成对父亲的敬佩和爱戴,父亲的人品和事业心等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刻影响。没有父亲的合适的管教,孩子的人格将产生缺陷。对“宝玉挨打”一节已有了许多分析,一般认为主要内涵是“封建卫道者与叛逆者之间的矛盾”。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家庭父子的关系来看,也可以说是对失败父教的描写:(贾政)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当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日你父亲是怎么教训你来!” 贾母暗责贾政教子方法不当,贾政无话可说,只好向贾母保证“以后再不打他了”。事实上,从此以后,宝玉得到贾母进一步的庇护,轻易不让贾政叫他。可是,宝玉的“惧父”心理却一直没有消除。 作品多处写到宝玉对父亲的恐惧:二十三回元妃下谕让宝玉和众姐妹去大观园居住,宝玉正在喜之不胜,忽听父亲叫他,“宝玉呆了半晌,登时扫了兴,脸上转了色,便拉着贾母,扭的扭股儿糖似的,死也不敢去”;二十五回贾母对赵姨娘说:“都是你们素日挑唆着逼他念书写字,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就像个避猫鼠儿一样”;二十六回宝玉正要哄黛玉开心,一听到父亲叫他,“不觉打了个焦雷一般,也顾不得别的”,疾忙走了。从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出,宝玉的“惧父”心理几乎到了极端的程度。五贾宝玉的自卑情节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悲观之途,并发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结。”个体自卑情结的产生有着多种因素,但儿童期的经历往往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贾宝玉的这种性别自卑也正缘于此。 性别自卑感在贾宝玉儿童成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到他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但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以及外在环境的改变,此种自卑感会呈弱化的趋势。通过身边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金钏的投井,尤三姐的自刎,晴雯、司棋的被逐等),宝玉渐渐认识到那些美丽的女性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容貌与聪敏而得到幸福,相反她们似乎都难逃共同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性别自卑感有两方面的原因:来自父亲的压制。父亲总是给他灌输谈科举仕进的思想。贾母和王夫人对他的庇护,使他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认为琼闺秀阁不用谈科举仕进,是他躲避读书的“避难所”。在宝玉看来,像宝钗、湘云这样美丽可爱的女孩,只要一沾上仕途经济的边,就“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相反,像秦钟、柳湘莲、蒋玉菡等男子只因生得“形容标致”、“妩媚温柔”而又“读书不成”,便不再是渣滓浊沫而是十分可爱之人。宝玉对女孩的特殊好感女性包围式的帮助与指导。六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身上的叛逆性格历来受人关注,它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各种解释。如果从个体心理学角度考察,则是缘于主人公的自卑情结,而且是一种典型的性别自卑,它在宝玉身上主要表现为对女性有着异乎寻常的仰慕。在宝玉看来,无论是情感的丰富性,还是智商的高下以及办事能力和文学造诣等诸多方面,女性均有着独特的优势,而带有女性化色彩的男性也基于同样的原因成为宝玉仰慕和亲近的对象。贾宝玉那些惊世骇俗的叛逆性的思维方式与日常言行,其实往往只是这种心理特征的异化形式。这种心理特征的形成,既受到父亲贾政压制性教育的影响,又是身边女性包围式指导的结果。此外,宝玉的这种性别自卑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在总体上呈弱化的趋势。通过身边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金钏的投井,尤三姐的自刎,晴雯、司棋的被逐等),宝玉渐渐认识到那些美丽的女性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容貌与聪敏而得到幸福,相反她们似乎都难逃共同的悲剧命运。小说第78回,宝玉所作的姽嫿词虽然好像仍在坚持以前“女尊男卑”的观念,但读者也很容易感受到全词那种哀切凄凉的氛围:“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血凝碧;马践胭脂骨髓香,魂依城郭家乡隔”。原先对女性的仰慕与企羡已经淡化了许多,特别是前一回,宝玉对袭人所说的一番预言似的“痴话”,可以比较明显地让人觉察到他心理上的这种变化。此外,如果说,晴雯等人的被逐使宝玉备感女性的无助,那么,袭人的嫌疑又使他觉察到她们的复杂,并非都是“清爽一片”的,后者尤其对他过去的心理定势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七贾宝玉的恋物癖心理心理学上将恋物癖定义为:恋物癖是指把无生命的物品或把异性身上的非性感部分作为对象以引起性兴奋的性变态行为。恋物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恋物癖主要指通过接触异性穿戴和使用的服装、饰品来唤起性的兴奋,获得性的满足。广义的恋物癖所恋的对象不仅仅包括异性穿戴的那些无生命的物品,而且还包括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通过接触身体的某一部位获得性满足,恋物癖者以男性为多。贾宝玉爱吃胭脂可以看做是轻度恋物癖的表现。宝玉的恋物癖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因为它并没有成为性恋的专一对象,也没有到引发性情绪的程度。不过,有时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 所以算是轻度恋物癖。比如第十九回宝玉答应了袭人要改掉“吃人嘴上的胭脂”和爱红”的毛病,到了二十四回竟又要当袭人的面吃鸳鸯脸上的胭脂:宝玉坐在床沿上,褪了鞋等靴子穿的功夫,回头见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绸汗巾儿,脸向那边,低着头看针线,脖子上带着扎花领子。宝玉把那脸凑在勃项上闻那香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脸笑道:“好姐姐,把你脸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一面说,一面扭股儿糖似的粘在身上。从性心理学上说,“这一类的物恋现象,若在比较轻微的限度以内,还可以说是完全正常的”。我想贾宝玉之所以会对胭脂产生恋物癖的倾向,可能与生活环境有关:贾府里每位哥儿姐儿每人有一个乳母、两个贴身丫鬟,另有四个嫫嫫和四、五个小丫鬟,后来搬进大观园后又各增加了几个丫鬟。宝玉更是特殊人物,“自幼姐妹丛中长大”,到了婚娶的年龄还在大观园中与一大群美丽的女孩生活在一起。从他的感官发育到心理发育,接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