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单元).doc_第1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单元).doc_第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单元).doc_第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单元).doc_第4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龙坡区西彭一小_五年级语文_学科备课活页 学科组长签名处:_ _教导主任签名处:_ 重、难点确定与突破: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亮点预设:知识链接: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全园占地5 200余亩,方圆20多华里。全园建筑总面积超过故宫。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甚广。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课 题: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备课人: 牟陈倩时 间: 2011年12月8日星期四知识梳理:多媒体运用:达标测评: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认识个生字,会写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课堂环节:(注明所用时间)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或者是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家长那里了解到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请举手?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后简单说说。三、学生自学课文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4.读第116页第4题“读读写写”,并对词义加以理解。5.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五、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六、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朗读课文。九龙坡区西彭一小_五年级语文_学科备课活页 学科组长签名处:_ _教导主任签名处:_ 重、难点确定与突破: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亮点预设:知识链接: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5处景观,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天下胜景和名园精华。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当年的大宫门两旁,曾设置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部门的办公处。在西北面的一片废墟残迹中,仍能寻找到几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宴会的“九洲清宴”、供奉历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宫”和藏书楼“文源阁”等等。课 题: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备课人: 牟陈倩时 间: 2011年12月8日星期四知识梳理:不可估量:“估量”是推算、计算的意思。“不可估量”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众星拱月:圆明园的主园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除三园外,还有许多小园。“拱”,环绕。“众星拱月”,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许多小园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描绘出了圆明园的总体格局。多媒体运用:达标测评:教学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堂环节:(注明所用时间)第二课时一、看照片或图片,引入本课时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二、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四、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板书: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边讨论边板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6.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7.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五、老师提问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不止这些,还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1.请一名同学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析这句话的句式、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朗读第4自然段,看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读后回答并板书: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的文物历史久远、品种繁多。)4.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一段。六、读二、三、四自然段,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景九龙坡区西彭一小_五年级语文_学科备课活页 学科组长签名处:_ _教导主任签名处:_ 重、难点确定与突破: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亮点预设:知识链接:课 题: 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课时备课人: 牟陈倩时 间: 2011年12月8日星期四知识梳理: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使透空明晰。“玲珑剔透”,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西洋景观:“西洋”,泛指欧、美各国。在长春园内,有一个景点叫“西洋楼”。这是一座西式宫殿建筑,石柱的柱头柱身皆仿罗马式,庭院中的松柏灌木模拟欧洲几何图案修剪,围墙和道路铺装以及石雕陈设等也都是西洋式。文中“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一句所说的“西洋景观”指的就是“西洋楼”。这座西式宫殿建筑,占地面积达100多亩。多媒体运用:达标测评:教学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堂环节:(注明所用时间)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是为什么?(结合板书回答。)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4自然段,大家再欣赏一次。3.教师: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宝园却被毁灭了。谁来说说是谁在什么时间毁灭它的?(学生答后板书:英法侵略者,1860年10月。)二、自己出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1.把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划出来。2.指名朗读这些句子,讨论分析,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侵略者的罪大恶极;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投影出示卡片)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带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三、教师提问多么好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抢劫一空,并化为灰烬,这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我们应该怎么办?(痛恨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段?(愤怒。)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四、朗读全文,思考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读后概括出来,并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本文深刻揭露了英法侵略者大肆掠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肆意践踏我国文化艺术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慨。)五、提问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六、指名分三部分朗读课文,体会中心思想七、总结深化圆明园的毁灭又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啊?(答:有!)八、作业布置: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九、板书设计圆明园的毁灭园林艺术的瑰宝辉煌 建筑艺术的精华 毁灭(爱) 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恨)九龙坡区西彭一小_五年级语文_学科备课活页 学科组长签名处:_ _教导主任签名处:_ 重、难点确定与突破: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亮点预设:知识链接:六班的5名战士,为掩护连队和群众转移,一边打,一边撤,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棋盘坨的悬崖绝壁。他们与敌人激烈战斗,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打死敌人50多名。当手榴弹、子弹打光后,他们宁死不屈,纵身跳下身后深不见底的悬崖。 课 题: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备课人: 牟陈倩时 间: 2011-12-8知识梳理:2)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这一段话主要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的情景,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把他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展现了出来。多媒体运用:达标测评:全神贯注:贯注,精神、精力集中。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悬崖:高而陡的山崖。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 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会用“斩钉截铁”“坚强不屈”造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课堂环节:(注明所用时间)(一)导入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二)检查预习情况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2、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寇尸崖豪3、词语解释: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三)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板书小结: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四练习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问题。九龙坡区西彭一小_五年级语文_学科备课活页 学科组长签名处:_ _教导主任签名处:_ 重、难点确定与突破: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亮点预设:知识链接: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西南部。狼牙山是晋察冀边区东大门,因其峰峦状似狼牙而得名,有5坨36峰,远远望去,群峰突兀连绵、壁若刀劈斧凿。它不仅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抗日根据地的武器装备库。课 题: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备课人: 牟陈倩时 间: 2011年12月8日星期四知识梳理:(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多媒体运用:达标测评: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学习重点句段来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课堂环节:(注明所用时间)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1、师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自由读全文,说说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将重点问题板书。2、明确学习目标(l)分小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豪壮。(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自由学习全文,默读画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三、确定重点,小组自学1、小组经过讨论,很快确定1-2段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保证每段都有小组选择。2、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学习要求:(l)先读一读学习的内容。(2)抓词句,谈谈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告诉学生,主持人要根据发言情况,给组员评分,老师要根据小组学习的效率、发言情况评优秀讨论小组。四、全班交流在汇报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1、汇报由小组共同发言,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成果。2、一个小组表达不完整,别的小组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也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3、重点指导朗读的地方,要带动全班同学读。要体现以读为主。五、教师指导重点1、第一段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此段略讲。2、第二段通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壮士的豪迈,此段以读带讲。可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让学生体会到五位战士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这就是壮。3、第三段(1)填空: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 ),走这条路可以( ),意味着他们可以 ( ),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 );另一条是通向( )。走下这条路就意味着( )。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 )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 )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2)填完后有语气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4、解决学生的提问。通过对道路的选择,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无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5、第四段(1)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抓住下列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2)指导朗读“同志们,用石头砸!”。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指导朗读两个“带着”。自由读-个别读-学生评。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师范读-自由读-齐读6、第五段(1)此段仍由学生的提问入手,“五壮士为什么跳崖?”找出下面句子“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写话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3)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大动地、气壮山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六、总结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2、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怎样?人民又是怎样来纪念他们的?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4、总结语: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七、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八、板书设计:舍生忘死的壮心壮烈豪迈的壮言英勇顽强的壮行 热爱祖国、人民,宁死不屈的壮举 仇恨敌人,英勇顽强受任于危难的壮志九龙坡区西彭一小_五年级语文_学科备课活页 学科组长签名处:_ _教导主任签名处:_ 重、难点确定与突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理解课文中每一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我”的感受亮点预设:知识链接:课 题:难忘的一课备课人: 牟陈倩时 间: 2011年12月8日星期四知识梳理:多媒体运用:达标测评: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环节:(注明所用时间)一、谈话导入狼牙山顶峰响起的壮烈的口号声,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寇的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 1945年台湾“光复”后,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难忘的一课。(板书课题)二、引导自学,整体把握1、质疑:通过你的预习,你认为这一课要学习什么?怎么学?【-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为什么回让作者那么激动;要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中找到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课文前引言就是自学的目标,学会自己主动按照提示进行自学。)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解决字词障碍;找重点句子和不明白的地方和伙伴交流、查找资料学习;说出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明确语文学习的方法,)2、导学:(1)思考文题:看到课题你能想起什么呢?-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谁上课)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内容)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难忘)(2)提示: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是什么?(这种学习方法是刚开始,因此,提示孩子本课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3)读课文、交流带着问题读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然后和小组的伙伴交流。-阅读课文,组内交流。(4)班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抓住多次出现的句子,理解分析a、 文中哪个句子多次出现? 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b、每次出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引导学习:第一次出现1导:这句话出现的地方;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引导理解:第二次出现1、说第二次出现的地方。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找出词语。(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4“我”这时的感受?(感动)5感情朗读。学习第三次出现1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2“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3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5朗读(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同时进行朗读训练)三、总结升华。1、朗读全文。2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2围绕这个中心,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3、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四、作业布置: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写会生字词。五、板书设计:难忘的一课“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强烈民族情,浓浓爱国意九龙坡区西彭一小_五年级语文_学科备课活页 学科组长签名处:_ _教导主任签名处:_ 重、难点确定与突破: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收集有关香港过去、现在及交接仪式的相关信息。亮点预设:知识链接:课 题: 最后一分钟备课人: 牟陈倩时 间: 2011年12月8日星期四知识梳理:多媒体运用:达标测评: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5.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堂环节:(注明所用时间)(一)看图交流,揭题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3、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随机板书)(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1、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第一处“最后一分钟”1、指名读第一小节2、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3、齐读第一小节第二处“最后一分钟”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激动、自豪)。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4、分角色朗读5、教师范读6、有感情地齐读第三处“最后一分钟”1、师: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快到第三小节中找一找。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1)指名读一读(2)理解“使大海沸腾”(学生自由说;借助图片理解)(3)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百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在这最后一分钟,所有中国人的喜悦都化作了泪水,这怎能不使大海沸腾呢?-第四处“最后一分钟”1、师:香港终于回来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小节,体会这小节体表现出的心情是怎样的?2、学生自由朗读3、交流,指导朗读(师:同学们,让我们去迎接第一朵紫荆,一起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香港吧!)(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2、配乐齐读诗歌(五)播放视频,情感升华1、师:刚才的学习,我们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到了那份激动、喜悦和自豪。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播放录像,教师配画外音。)(六)课堂练笔、小结1、师:同学们,流浪了百年的游子-香港回来了,面对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最想说什么?请把它写在课文空白处。2、集体交流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国母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台湾)是的,虽然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七)、板书设计自豪24、最后一分钟 激动 美好祝愿喜悦九龙坡区西彭一小_五年级语文_学科备课活页 学科组长签名处:_ _教导主任签名处:_ 重、难点确定与突破:1.整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相关资料。2一篇优秀范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亮点预设:知识链接:课 题:口语交际习作七备课人: 牟陈倩时 间: 2011年12月1日知识梳理:多媒体运用:达标测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课堂环节:(注明所用时间)一、自读提示,明确要求。(4分钟)1.读习作提示并思考:什么是读后感?写读后感应注意什么?2.这段话告诉我们写读后感应注意什么?(读是基础,读懂了文章才会有体会;感是重点,不能过多地重复文章内容)3.教师小结并补充:读是基础,感是重点。为了把感受写具体,可以适当地应用相关资料,还可也联系实际来谈。二、导读例文,感悟写法。(12分钟)1.读后感怎么写呢?乐乐读了窃读记这篇文章后感触很深,写了一篇读后感,请看屏幕:(出示读后感)窃读记一文主要讲了作者林海音童年时代因无钱买书,所以只好在书店里窃读,窃读的滋味让林海音感到快乐、惧怕,但她却从书中找到了快乐。小海音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是多么强烈呀!因为她牢牢记着国文老师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看看小海音,再想想自己,我忽然觉得十分惭愧。记得一个星期六,我把所有的作业都做完了,心想:这下,我可以轻轻松松地玩了。就当我刚要走出家门的时候,爸爸问:“乐乐,作业做完了吗?”我得意洋洋地说:“早就做好了,我现在要出去玩了!”爸爸严肃地说:“你现在去看看书。”“老师没有布置看书这个作业呀!”我反驳道。这时,爸爸温和地说:“孩子,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点书,你就会有很多的收获!”可是,想着出去玩的我哪里会听爸爸的话呢?读了窃读记这篇课文,我深深地反省着: 学无止境,我们多么需要小姑娘那种如饥似渴的读书精神啊!吃饭是为了长身体,读书是为了长见识,我们不但需要吃饭,更需要读书,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让我们也牢牢记住:“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2.导读第一自然段:这段话主要写的是什么?教师小结:引出读了什么文章,文章讲什么,这种写法叫做:引出所读。(板书:引出所读)3.第二自然段又写什么?教师小结:这种写法叫做议出感受。(板书:议出感受)4.读第三自然段:这段话把感受写得更具体了,作者用什么方法把感受写具体的呢?教师小结:这段话就是通过联系实际的方法把感受写具体的。(板书:联系实际)5.读第四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结尾,作者对自己的感受进行了?教师小结:总结了老师读文章后的感受。这种写法叫总结所感。(板书:总结所感)6.小结:这就是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第一步是(生:引出所读)第二步是(生:议出所感)第三步是(生:联系实际)第四步是(生:总结所读)。7.都说文章的题目是点睛之笔。为了给这篇读后感取个亮闪闪的题目,乐乐先后想了三个题目(屏幕出示):窃读记读后感、读窃读记有感、让阅读伴随我们成长读窃读记有感。请帮乐乐选选,哪个最好,为什么?8.小结:前面两个题目也可以。但第三个题目更好,一眼就让人看出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一眼就让人看出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三、交流感受,激情写作。(22分钟)1.过渡:窃读记是乐乐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所以乐乐写下了我们也要读书长大读窃读记有感这篇读后感。我想,在同学们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过的文章中,一定有许多使你感动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我们今年我们学过的一些精彩课文吧,请看屏幕,你能说出是哪篇课文吗?(出示本期和上期学过的课文插图及配音)2.最使你感动的事哪一篇文章呢?它给你怎样的感动或启发?能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吗?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想好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3.全班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最感动的哪篇文章,它给你怎样的感动或启示?(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谈)4.要是把我们读文章后的感受写下来,供自己以后回味和欣赏,哪该多好啊!请同学们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引出所读”部分暂时不写,从“议出感受”写起,注意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5.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写得好的及普遍性存在的问题,以备点评。四、小节课堂。(2分钟)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回家以后,在你的作品里增加引出所读的部分,就是一篇完整的读后感了。九龙坡区西彭一小_五年级语文_学科备课活页 学科组长签名处:_ _教导主任签名处:_ 重、难点确定与突破:1.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了解写读后感的方法。2.在课堂练笔中,真实、具体地写出自己的感受。亮点预设:知识链接:课 题:回顾拓展七备课人: 牟陈倩时 间: 2011年12月1日知识梳理:多媒体运用:达标测评:教学目标:1.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2.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3.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课堂环节:(注明所用时间)第一课时(交流平台)一、交流话题11.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4.学生自由说。5.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多角度说。7.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质等多角度说出了他们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下面我们把对某个人印象深刻的同学集中在一组,让你们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讨论。8.组成小组。9.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交流各自印象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