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土小说成就及特点-艺术论文乡土小说成就及特点1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06页。2鲁迅选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页。 3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第19页。4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76页。5鲁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25页。6中国现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77页。参考文献: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严家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鲁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学术论坛,第164期。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5年第3期。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呐喊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赵树理文集,工人出版社。鲁迅小说研究纲要,萧新如编。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大多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和极其深厚的乡土精神素养。乡土化的风采,成为中国作家内在精神底蕴的显著特征和风范。无论后来走到哪里,身份地位和生活发生何种变化,他们始终魂系乡土,在心灵深处都无法割舍与乡土乡亲的天然联系,都无法磨灭那纯朴真挚的农村生活记忆。这种创作现象,是整个泱泱农业大国,漫漫农业文明在作家生活和心理上长期积淀的产物,也是中国罩上鲜明农民色彩的广大人民热烈期待和需求的结果。20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呈现出完整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鲁迅和赵树理就是处于不同阶段却又存在着隔代呼应式接续性的光辉典范,在中国乡土小说走过了百年的今天,以全新的观念解读两位作家的乡土小说定会有新的发现,因此也就有了重新比较的必然。 一、乡土小说的初始化与大众化1乡土小说的破土而出20世纪30年代初,鲁迅曾依据当时文学研究会一批青年作家创作的某些特点,首次把他们发表在20年代中后期所有出现农民形象,带着农村乡土题材内容和地方乡土风格特色的小说作品,都称之为“乡土小说”,这便是“乡土小说”概念的最初由来。鲁迅不仅最早从理论上界定了“乡土小说”,而且用创作实绩倡导了乡土小说,成为乡土小说的最初实践者、拓荒者。早在20世纪初,现代革命尚处于酝酿准备期的时候,她的先驱者和志士仁人就清醒地认识到唤起民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重要性,于是敏感地把唤起农民群众,发动农民群众当作革命的第一要素。这样,鲁迅最早的一批乡土小说,就是直接顺应革命唤起农民群众的需要而产生。换言之,现代革命唤起农民群众的直接需要促成了鲁迅第一批乡土小说的产生。鲁迅也就自然成了本世纪初叶,用乡土小说唤起农民群众的第一人。其意义,不仅为20世纪的乡土小说,而且为整个20世纪的新小说做出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卓越贡献。鲁迅这一带有开创性的伟大历史功绩,当不容低估。他的这种小说的出现,历史性地宣告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终结,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始。鲁迅把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看作是自己推行“改造国民性”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作是自己向黑暗顽固社会堡垒实施反抗和斗争的一把利剑,带有鲜明的政治革命企图。他曾经明确地说过:“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便没有人想在这条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它的力量改良社会。”1正是基于这一强烈的政治革命意识,他才那么迅速而集中地连续推出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风波、祝福、离婚等7篇乡土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足以显示起分量的厚重,也表现了鲁迅对农民生活及命运的极大关注,和呼吁社会革命重视农民问题的热忱。其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庄严的使命感,力透纸背,从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在“五四”之初那个时代就对农民问题做出了那么惊人深切而独到的思考。“五四”文学是在民族文学优秀传统基础上,接受了外国进步文学一些有益的影响,这一点应该肯定。但必须根据内容的要求,根据群众的需要,把它和民族的成分融合起来。而当时,长期闭关自守导致教育落后的中国90%的农民群众都处在文盲半文盲的状态,加之文学革命的发展极其迅猛,欲速则不达,普通民众无暇对各种思潮进行消化、鉴别,致使这个时期对大众的启蒙,没有真正实现预期的效果,而只是停留在少数知识分子中。至此在鲁迅的倡导和实践下,乡土小说在中国实现了初始化,然而远没有达到大众化的程度,直到赵树理的出现,才使乡土文学在人民大众中根深蒂固地发展起来,从而完成了文学历史进化论的又一进程大众化。2乡土小说的星火燎原毋庸置疑,赵树理在文坛的崛起及经典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乃至与中国现当代思想史上的“大众化”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自五四开始,中国文学就一直持续着一股剪不断、理还乱的大众化运动。直到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实际上始终存在着文艺大众化的问题。但这里的问题是,大众化问题讨论热烈、争论激烈,可实际的创作却滞后,文艺界并没有创作出多少真正让大众满意或畅销的文艺作品,所以延安时期的共产党急需文艺创作上的成果,尤其是在讲话发表之后。而这个时期出现的坚持走农民路线的赵树理,特别是他通俗的农民语言和农村故事,无疑正适合了形式的需要,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因此赵树理便很快在当时的文坛凸显出来。赵树理的崛起,实现了对鲁迅以来,“国统区”乡土小说的历史性的突破和超越。在20世纪乡土小说的发展史上,应该说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乡土小说自此有了新的气象,新的人物,新的主题和新的格局。在以赵树理为代表的解放区乡土小说作家的笔下,男女农民不再是受欺压而无力反抗的奴隶,他们的生活不再被痛苦的血泪所浸泡,他们的命运不再像牛马一样任人宰割。他们焕发出热情表现出干劲,显示出狂热忘我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代表了新一代农民形象。由于觉醒了的农民是赵树理作品中的主人公,也由于作者痛恨压迫者,热爱农民,深刻理解农民的生活、思想感情,并有一种用文艺为他们服务的创作欲望,使他在描写人物,叙述事件,绘状景物时,多半以的农民感觉印象为基础,用他们的眼睛来观察,用他们的心灵来感受,处处带有觉醒了的农民的思想感情印记,这又是比过去描写同类作品的优胜之处。如李有才板话,群众的意见和情绪通过天才歌手李有才的快板正确反映了出来,实际上这些快板正体现了作者的倾向。“五四”新文学之所以没有和群众结合,除去作家未能和群众结合而外,就文学本身说,内容没有充分而真实的描写出大众的生活,语言的欧化和知识分子腔,表现形式和方法没有很好接受民族民间优秀文学传统,也是重要原因。而赵树理则冲破这些局限,对乡土小说做了彻底的改观,大大拓展了他的传播范围。赵树理高举通俗化、大众化的帅旗,使乡土小说,第一次运用乡土俚语,走进民间,走进茅舍,走进千百万农民的心里,成为农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并且在革命实践和农民生活中发挥了空前未有的宣传教育作用。乡土660乡土小说成就及特点小说自此才走出他仅仅局限在城市文化阶层的狭小一地,而真正在广大农民中普及,流行开来,至此实现了乡土小说的大众化。二、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的文化立场1知识分子对农民群众精神层面的观照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第一次有意而非偶然地把农民群众引进现代小说领域,真诚而严肃地为他们画像立传,写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直面他们的生存状态,这是鲁迅先生对新文学所作的一大贡献。然而由于鲁迅的出身和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所以在书写农民故事时,也总是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以悲悯之心,居高临下地审视着形形色色的农民,对农民身上数千年积淀而成的愚昧国民性予以无情的批评和理性的思考。在这里作者是一个潜在的启蒙者,作者与作品人物是自上而下的启发与被启发的关系。而这种启发着重表现在作者倾力揭示行而上的农民的 ,展露其心灵世界。故乡就是以知识分子的角度观照农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典型例子。故乡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探索主要显示在“离去归来离去”的精神历程上。小说的叙述者在讲述闰土、杨二嫂的故事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影响渗透,建构出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了小说叙述上“复调”。故乡中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身形象化标志的“我”,正是这样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或为“欧风美雨”所带来的西方现代文明所吸引,或因被封建宗法制度的农村社会所挤压、抛弃,走投无路,或为一个远方的蒙混所驱使,纷纷“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2总之,他们离乡,奔向现代都市,在精神上实现了某种蜕变,在价值观念上告别了“故乡”以及与之相连的所以的童年生活经验,成为真正的现代知识者。然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代都市并非他们的“精神乐园”。刚刚从乡村封建宗法文化的网罗中挣扎,又落入封建文化、殖民地文化与同样充满矛盾的现代文化的三重文化的围困与夹击中,这种日趋激化无以摆脱的精神痛苦,使“我”为本性中归根恋土的情结所蛊惑,开始做起怀乡的梦,正因为是梦“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必然是“心象世界中的幻景”,既非现在的现实,也非过去的现实。因而,回乡的故事必然是一个“幻景”与“现实”相互剥离的心理过程。其间交织着“回归故乡,不再离去”的归依感与“重新肯定地对故乡价值的否定,再度离去”的现实感之间逆向情感的抉择。于是形成小说中“离去归来离去”的叙述模式。2.乡土作家对农民生活的真实讲述与鲁迅比起来,赵树理则以农民的身份、立场为农民立传画像。他一生都在深入农民生活,与他们为伍,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赵树理早就说过:“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是我的志愿。”3这样一个纯粹来自民间的乡土作家,他显然会以一个农民的视角来观察和记录纯朴的农村生活。赵树理对于他的拟想读者与描写对象普通的中国农民达到了烂熟于心的地步。正如赵树理自己所说:“他们每个人的环境和思想所支配的生活方式,前途打算,我无所不晓。当他们一个人刚要开口说话,我大体上能推测出他要说什么有时候和他开玩笑,能预先替他说出或接他的后半句话。”4赵树理与他的描写对象在思想感情上往往能融为一体,他所追求的大众化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要求,是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自然需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给,所以也不像二三十年代许多提倡大众化的革命作家那样写出来的东西总是有些隔,往往外表是民众的,品质仍然是知识分子的。能够真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这是站在农民立场的乡土作家的突出特点,赵树理正是典型代表。赵树理的创作思想上一个重大特色是反映了农村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以及旧中国闭塞停滞的农村社会关系。在他的作品中,阶级斗争不仅仅在军事战线上,政治运动中表现出来,而且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他善于描写农村复杂的社会关系,写这种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善于描写农村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所以这一切都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而这些变迁又都是作者经历过,甚至就发生在身边,这样的题材俯拾即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某些地区的农村不仅带有封建性,还笼罩着浓重古老社会的阴影。李家庄的变迁里,在龙王庙里吃烙饼的评理会对铁锁的讹诈;李有才板话阎恒元蛮横地划去陈小元的名字;邪不压正里,地主阶级的强迫婚姻;催粮差里催粮官的无理勒索,都向人们揭示了封建农村里地主、官吏的最野蛮、最黑暗的统治与压榨,正是他们一手造成了农村社会的极端贫困与落后。另外,像老秦、老宋那样被沉重的负担所压倒了的愚昧麻木的人物,以及迷信报应思想,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妇女形象也刻画得淋漓尽致。总之,赵树理作品中原汁原味的乡土民情,得力于他多年的农村社会经历,这也正是他的作品深受老百姓喜欢的原因。三、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的比较1冷峻尖锐的讽刺艺术鲁迅堪称一代讽刺大师,他的讽刺艺术几乎渗透于每一篇作品,其手法之娴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因而他的语言总是能一针见血地刺痛社会和人类灵魂的幽暗处。即使像祝福这样的悲剧,在沉郁中也蕴蓄着讽刺的激情。祥林嫂的悲剧不但成为令人悲恸的渊薮,更化为对封建制度的讽刺利刃。小说中“我”的愤懑和悲痛更以反语出之,这正是极度愤慨化为极度讽刺的表现。在祝福中,悲剧和讽刺的浪潮汇合起来,冲向吃人的社会,增强了小说战斗威力。鲁迅对农民弱点的批判是那样深刻和严厉,以至让人感到冷峻而不留情,如对阿Q的批判,在幽默的笑声背后是尖锐的讽刺和强烈的激怒,但是,随着阿Q悲剧命运的发展,人们不仅再笑不出来,更进入一个巨大的悲哀和深广的愤慨之中。这时才深刻感到,在阿Q那些可笑的地方,可以说处处都写着他的不幸、悲哀和血泪,包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悲剧内容。阿Q是这样塑造的,风波中的七斤嫂和九斤老太也是这样塑造的。又如离婚中的七大人,鲁迅除传神地勾勒其肖像外丝毫没有夸张,纯属白描,但讽刺得入木三分。喜剧的笑声不是外加的,是从人物的行为言谈中自行迸发出来的。七大人在赞叹屁塞时,充满了严肃自信的心情,一本正经,自恃高尚,并不觉得自己可笑。但是历史的进程早已把他陈腐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的空虚无聊变成了喜剧的对象。鲁迅讽刺艺术的卓越之外,就在于他能够于公然常见的事物中发现那为人所不以为奇,谁都毫不在意的不合理的东西,以摆脱封建礼教和资产阶级思想所施加的精神戕害,唤起人们的精神觉悟。2饱含泥土气息的幽默风趣赵树理小说的语言是具有特殊风格的。不但人物的语言如此,就是作者的叙述描写也都是运用群众的语言。这些语言从劳动人民的口语中提炼出来,非常平易朴素,而且纯洁生动,毫无知识分子的腔调。这正是劳动人民的语言特色,从幽默风趣的语言中折射出聪明机智的光彩,表现出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乐观主义的情绪。比如老定额中描写群众抢收麦子的场面,用“飞”、“吹”点出了紧张气氛,也显出了速度之快。虽然有点夸张,但是那样热烈的场面只有这么说才够味。接着又用比喻,特别是用“窄处像拧绳”来比喻抢运的人流,平易近人而有刚健清新,既是群众口中最朴素的词汇,用以形容当时的情景又那么贴切。锻炼锻炼中张太和说:“你把你的上级架子扎得硬硬的!”这个“扎”字也十分鲜明形象,一个抽象的事情竟被说得那么具体生动。尽管很少使用方言、俏皮话、歇后语等,就凭那些平实朴素的语言就能把思想传达得十分精确,把形象描绘得非常逼真。例如对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形象的描写,开头用个“老来俏”这样的词概括了人物的情况,又明显带有嘲弄的意味。接着具体写了三仙姑的衣饰装扮,绣花的鞋子,镶边的裤腿,这不但和她的年龄极不相称,也和时代生活很不相称,这就把三仙姑的落后和与新生活的隔膜鲜明地表现出来。但还不够,后来写秃门顶上遮黑布,擦宫粉,把年老色衰又极力遮掩的滑稽样表现得非常尖锐。而最后作家对宫粉涂不平皱纹一事,用了“只可惜”,的确这是无法补救的事实,在幽默的表示惋惜的语调里正包含着巨大的讽刺力量。劳动人民的活口语,经过赵树理的提炼,无论是描情写景、绘影传神,都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饱含着芬芳的泥土气息。四、遥相呼应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1艺术典型的成功塑造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最本质的要求是描写现实,其核心是塑造典型形象。鲁迅之所以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与他创作的艺术典型性是密不可分的。鲁迅认为,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须有其事”,而“艺术的真实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5鲁迅正是遵循着这样的创作原则,真实地描写出人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塑造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阿Q和祥林嫂就是鲁迅乡土小说中最深入人心的形象。鲁迅笔下人物的谈吐,具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感染力。阿Q被人打了之后,那脱口而出的一句“儿子打老子”;在偷了萝卜被责问时,他那“这是你的?你能叫得它答应你吗?”的答对,把阿Q的麻木落后,自轻自贱又带些无赖气表现得情态毕露。至于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那段话语,絮絮叨叨逢人必诉,是何等撼人心魄的表现了她由于失子的悲哀而精神近乎达到崩溃的地步了。由于鲁迅的笔触深入到了贫苦农民甚至落后农民的内心深处,因此他才能塑造出深刻过人的阿Q和祥林嫂这种无辜受难的落后农民和贫苦农民的不朽典型。鲁迅正是以这两个典型表现了思想的高度和深度,艺术的功力和特色。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别开生面的创举,就是在鲁迅以前以及同时代的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少见的。另外,鲁迅作品中艺术典型的塑造离不开故事情节上的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化和发展。因而他作品中受压迫人民群众的悲惨命运,不是简单地由个别人造成的,而是一整套封建制度压迫的结果。祥林嫂并非死于鲁四一人之手。婆家的强迫改嫁,极度的贫苦造成再次丧夫和失子的沉重悲哀,大伯仗着族权来收屋,使她走投无路,地主鲁四家的歧视,柳妈关于阴司的惩罚对祥林嫂精神的折磨等,都是将祥林嫂迫害致死的间接或直接原因。阿Q的命运同样如此,迫害阿Q的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以及和赵太爷勾结在一起的假洋鬼子。还有那些地保狗腿子等,导致阿Q无路可走,向往革命却最后被杀。归根结底,还是一整套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悲剧。鲁迅对社会生活本质概括的深度和广度,对生活本质揭露的尖锐性,远远超过了我国古典小说对社会生活和人物个性所做的概括,至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高峰。2针砭时弊的现实意义赵树理的创作密切地配合了各个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并且在人民群众推动现实与改革现实的斗争中发挥了作用。由于他明确地以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零售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方案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策略研究
- 节约用水品生课件
- 2025年建筑工程实务操作手册施工图识读与预测试题
- 2025年教育机构招生老师招聘笔试预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 大数据技术应用及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 新零售业线下门店体验提升与供应链整合策略
- (2025年标准)股权合伙协议转让协议书
- (2025年标准)股权 调整协议书
- 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管理措施
- 居家养老服务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
- 初中英语2023年中考专题训练阅读理解-记叙文篇
- TCOS 014-2023 二氧化硅基气凝胶灭火剂
- ks-9000气体报警控制器使用说明书
- 高速互连连接器及组件技术发展趋势-立讯陈琼南
- 《SPC统计过程控制》课件
- GB/T 3624-2010钛及钛合金无缝管
- GB/T 14153-1993硬质塑料落锤冲击试验方法通则
-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及答案【新版】
- 维护新疆稳定 实现长治久安课件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知情同意书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