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1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2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3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4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考试要求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b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3.真理的含义和客观性a4.真理是具体的和有条件的b5.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b(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_世界的物质活动。(删去含义、小括号)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_的存在。(2)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 、 和 ,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 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 、有 的活动。 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 和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是指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 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 、 、 和 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例】(2014.1浙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而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主观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命题立意】领会/理解生活与哲学的基本观点【试题分析】任何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要受到他所处的时代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这就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如果用现有的标准去评价前人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所以,该题的情景只能反映出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答案】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 对 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物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认识产生于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善的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标准。只有把主观和_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_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_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才是认识的目的。【例】.(2015.10浙江).自从塑料被广泛使用以后,“白色污染”一直困扰着人类。最近,中美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发现,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们还从黄粉虫体内分离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 染”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A.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命题立意】领会/理解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试题分析】“通过科学实验发现,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们还从黄粉虫体内分离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表明,这是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 染”具有重要意义,说明认识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所以,应选C【答案】C (1)真理的含义:人的认识都是对_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指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 。(2015.9浙江模拟)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普遍性。【命题立意】识记、领悟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试题分析】真理的基本属性就是客观性,也就是说,人们面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无论出于什么立场、角度,从而形成多种不同的结论,但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有一个,这就是真理的客观性。因此,上述判断是不正确的。【答案】F(1)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 、理论与_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和 。(注:(1)(2)顺序调整)(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例】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命题立意】领会/理解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试题分析】泰戈尔的这句名言是指真理是来自不易的,人们往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真理性的认识。 同时也说明,真理就是真理,和谬误是有区别的,不能混同。【答案】A(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 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 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 到 ,再从 到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 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_或_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例】(20151月浙江学业考)深海高压区、极地高寒区、盐湖这些一度被认为不该存在生命的极端环境,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从中发现了正常生长繁殖的极端微生物。这一发现说明()A自然界是不可捉摸的B自然界是发展的C认识发展是无章可循的D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命题立意】领会/理解生活与哲学的基本原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认识的无限性。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发现一些被认为不存在生命的极端环境发现了正常生长繁殖的极端微生物,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D项符合题意;自然界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不可捉摸的,A错误;B与题意不符;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但是认识并不是无章可循的,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答案】D一、判断题(本题共3题,每小题1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填写T,错误的请填写F。)1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认识来自实践,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 )3真理是具体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是自已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二、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15.10浙江省学业考).自从塑料被广泛使用以后,“白色污染”一直困扰着人类。最近,中美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发现,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们还从黄粉虫体内分离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 染”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A.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2(2015.7浙江学业考).科学界以前普遍认为月球在31亿年前已经少有地质活动,但是中国“玉兔”号探测器在测量月壤的矿物和化学成分,“聆听”下层岩石记录的信息后发现,直至25亿年前月球的地质活动仍然比较活跃。该发现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认识的( ) 客观性 无限性 反复性 上升性A B C D3(2014.1浙江学业考)古代有一男子,奔千里、费万金学得一手“屠龙绝技”,然技成却为天下笑。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4 美国曾经举行一次“全美初级学术能力测验”,有一道题是:有一个三棱锥和一个正四棱锥,棱长相等,问他们重叠一个侧面后,还露出几个面?标准答案是4+5-2=7。可是一位学生丹尼尔认为答案应该是5,他自做模型并呈给老师,模型显示两个棱锥有一个侧面重叠时,两边的同侧的两个面恰好是共面的,4+5-2-2=5。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 B. C. D.5WiFi依赖无线电波传输,设备辐射强、效率不高,且存在安全隐患,科学界一直在研究这一问题。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提出了一种叫LiFi新型网络信号传输方式,利用光线实现信息数据无线传输,获得了更快更安全的传输效果。这表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观念通过实践可以变为现实真理都有其适用条件和范围人的实践活动能突破社会条件的制约 A B C D6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分析了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7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三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历史性C实践具有能动性 D实践具有社会性8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限制,预报仍然难以避免误差。所以,有人论断: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说明()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 B C D9即使像112这样简单的公式,也有它不成立的地方。例如在布尔代数中,110。而布尔代数在电子线路中却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表明()A人的认识只能是近似正确的 B真理的客观性是相对的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10 牛顿的经典力学,曾经被认为是物理学的“绝对真理”,但是在更广阔的空间,牛顿力学理论被证明是不适用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又为人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 A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B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D认识具有无限性三、综合题(12分)(20147浙江学业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我省H市政府在首批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两年后,决定实施城区二期公共自行车网点建设项目,并就二期网点选址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市民反响强烈。市政府根据市民意见和建议,结合一期的使用状况,按照优先考虑居民点、公交点、商贸点、公共服务点的原则,对网点选址方案进行了调整,移位、取消、新增了许多网点。该项目的建成及投入使用,在方便市民出行、缓解交通拥堵、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等方面成效显著,获得了市民的普遍赞誉。 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说明H市政府上述做法中的正确性。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详细答案解析一、判断题:1T2T3F【解析】真理是具体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选择题1C【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从“白色污染”一直困扰着人类,到中美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发现,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说明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 染”具有重要意义” 表明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最终要用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当中。故选C2D【解析】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题干中对25亿年前和31亿年前的地质活动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符合题意。材料是说明认识发展变化的特点,没有说明“认识的客观性”。故选D3D【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的一切认识活动最终是为了实践,材料中这个男子奔千里、费万金学得一手“屠龙绝技”,问题是世界上没有龙可屠,所以,他所学的所谓技术根本没有任何实践意义。故选D4C【解析】学生丹尼尔认为答案应该是5,他自做模型并呈给老师,证明自己的想法正确,体现,未体现,这是一种新的认识,而不是认识再发展。故排除,选C。5A【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无线电波传输的弊端推动了人们继续实践,寻找更好的传输设备,在实践中发现了新型的网络信号传输方式,说明人的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通过实践可以把观念中的东西变为现实的存在,正确;与材料无关。 6A【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B选项,这里的认识没有发展,而是通过实践获得,故排除。士大夫的认识是主观想象,即间接经验,没有通过实践获得,而不是检验士大夫的认识正确与否,故排除C。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指获得认识之后用于指导实践,这里不是指导实践,而是通过实践获取正确的认识,故排除。夜泊于绝壁之下,就是通过实践获取对钟声的认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A入选。7B【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特征”。从“ 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到“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三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说明人类的实践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体现了实践具有历史性。故选B8D【解析】本题考查“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