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游埠中学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开发案例.doc_第1页
兰溪市游埠中学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开发案例.doc_第2页
兰溪市游埠中学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开发案例.doc_第3页
兰溪市游埠中学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开发案例.doc_第4页
兰溪市游埠中学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开发案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溪市游埠中学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开发案例兰溪市游埠中学坐落于千年古镇游埠,创建于1951年,学校整洁幽雅,翠柏掩映,环境优美,是一所市属农村普通高中。现有教学班17个,在校生900余人,在编教职员工65人。教师富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和艰苦创业、勤奋创新的精神。学校的领导富开拓精神,面对学生入学成绩不是很好的情况,积极引导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勤奋创新、积极进取。2006年在香港龙赛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我校设立了兰溪第一个高中教育基金会,奖励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和教学业绩出色的教学业务骨干教师。我校校训为“明志、立德、树人、成才”,我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能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创新的人才。”一、 课程开发的背景为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我校于2006年8月制定兰溪市游埠中学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试行)。其基本目标是“有效贯彻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从课程开发、管理和评价、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师资建设等方面探索和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兼具时代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新体系”。李渔(16101680),原名仙侣,号天徒,又号湖上笠翁,兰溪夏李村人。生于药商家庭。29岁考取府庠,乡试落第。南明亡,绝意仕进,归夏李建伊山别业隐居。约于清顺治(1653年)迁居杭州,卖文谋生。康熙元年(1662)移家南京,名所居为芥子园。以家中婢妾为主组成昆剧班,自编自导,从事演出活动,浪迹四方。康熙十六年(1677)再迁杭州,三年后病殁。 兰溪市志编纂委员会兰溪市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26页学生在初中地方课程锦绣金华七年级八年级两册书上接触到两篇(钟灵毓秀话兰溪李渔轶事)粗略介绍李渔的生平事迹的文章,学生学习后只能停留在知道有李渔这么一个人的层面。高中语文教材曾经选入李渔的作品芙蕖,学生学这篇课文的兴致很高,曾经向教师提出多介绍一下李渔的情况。有些学生从小听着老人们说李渔的故事,闻李渔的传说长大。民间的传闻更多的传了李渔的风流韵事,不能给学生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以帮助,更不能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在学校“每个教研组要申请一个课题”的号召下,我们语文组的几位成员在学校课程开发小组的支持下与2006年9月成立了语文校本课程走近李渔课题组。二、课程资源的搜集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为了使课程开发更完善和顺利课题组对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搜集整理,盘点如下:搜集时间资源载体形式资源名称开发途径利用效果2006年6月至10月文本学习资料单锦珩的李渔传教师推荐印发李渔戏曲选读教师编排印发课件走近李渔谈李渔戏曲艺术的优劣教师制作教学参考书徐保卫的李渔传电子图书胡元翎的李渔小说戏曲研究骆兵的李渔的通俗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姚安论李渔的相关图片音像、民间传说风筝误等剧照、李渔的传说学生推荐搜集人力资源本校教师、学生家长、兰溪李渔研究会、课题专家参与、研究、作讲座、评价旅游资源兰溪芥子园 李渔坝 且停亭、伊山风景、夏李村实地考察我校新课程资源的条件性课程资源总体情况如下:1、教学基础设施:学校教学楼一幢,共18个教室, 17个教学班,1个计算机教室;选修教室无从配置,实验室较破旧,配置陈旧不齐;体育场所少且简陋,无正式图书馆与阅览室。学校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生存与发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办学经验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地处千年古镇,丰厚的文化积淀更是我们的宝藏。2、校园网络配置仅能勉强满足信息技术课教学需要,教师电子化办公未能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全面铺开,面对新课程的需求差距较大。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较一致,而在硬件建设和文化建设上的努力,能确保新课程实验的持续开展。3、实施新课改的前期准备不足。许多教师默守陈旧的教学观念,依然沿用原先的教学方式。年轻老师的比例较大,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和心理准备。但爱岗敬业、勤奋创新的教师也不少。4、管理层面缺乏对新课程实施的科学指导经验。但随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校风、学风的日渐好转,将更多地赢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三、课程目标的确定课题组仔细分析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二的学生,在高一学习过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史传,高二年级书本里有杂传五人墓碑记,语文读本中可阅读到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等别传。这些表明他们应该有一定的传记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的能力。高二第二个学期,语文书有两个戏曲单元的学习安排,戏曲方面的知识介绍能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所以课题组建议此课程对高二学生开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传记选读”和“中外戏曲选读”两个选修领域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阅读人物传记,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因素对传主成长历程的影响;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评价其功过得失;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感情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启示。”“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丰富、深化历史、社会和人生认识。正确理解中外戏剧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从中吸取思想和艺术营养,提升艺术欣赏品位,丰富精神生活。了解中外戏剧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文化常识。结合鉴赏中国古典戏剧作品,培养对传统戏曲和地方戏曲的兴趣,领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根据对学生的课程需求的调查,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对选修系列的教学要求和建议,根据我校教师自身所能搜集的资料和教学能力,课题组制定了走近李渔的课程目标(见附录1)。四、课程主要内容校本课程内容是教与学的基本素材,是达到校本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内容一方面来源于各学科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另一方面来源于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般要注意课程内容的有效性、重要性、趣味性、可学性、现实性、应用性。根据语文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选择的指导思想,我们将本课程的资源整合,形成三块课程内容:一是李渔传记的文本阅读;二是李渔戏曲选段的鉴赏阅读;三是兰溪芥子园及李渔故里的探访活动。我们对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做了选择分析并结合学校条件进行了教学设计1李渔传记版本的选择我们对比了手头仅有的两套李渔传不同版本(单锦珩的1986年版本、徐保卫的2002年版本),从文章内容、行文风格、文本编排上看:单锦珩先生的文本目录为“五经童子、乡试落第、在战乱中、换代之际、词场树帜、家班女戏、闲情偶寄、咏史论古、芥子园、成功之路、打抽丰、人间大隐”等十二个章节,内容是具有专题介绍的性质,章节间相对可独立,章节名称有利于学生按照需求有选择的阅读。比如,要了解芥子园的情况就可通过书的目录中找到它的专题介绍,也能很快知道闲情偶寄是什么书,有什么特点。文章注重史实资料的佐证,纪实性强。全书92页,字数达5万。徐保卫的李渔传的目录为“楔子、生于如皋、成长和骚乱、向父亲挑战、希望的幻灭、隐居山村、茶和病、踏上成功之路、有声戏和无声戏、风云突变、警报频传、到南京去、尘世之旅、享受人生”等十四个章节,本书以大量的史料和独特的视角勾勒出历史文化名人、文学艺术创作巨匠李渔的人生轨迹,从而向读者展现出李渔真实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真实的李渔。章节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传主的主要事件和社会历史背景紧密交织。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行文风格文学色彩更浓。全书299页,字数10万以上。 考察我校学生的课余阅读时间,学生白天的课程安排得很满,除下午最后一节课外活动课,学生一周每班只有四节自修课,这自修课也其实是学生的作业课、老师的加班课。晚上的自修课学生更是在督班老师的指导下忙于做作业、预习、复习。虽然我们在高二两个班召集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尝试,并听从学校安排利用周六上午的语文课授课,但此时其他班级也同时在上国家规定的课程,我们的实践其实也就占用学生的所谓“正常学习时间”。为了少给学生增加课外负担,让他们在短时间内了解传主,我们考虑选用章节专题性强的单锦珩先生的版本。再者,学校图书馆图书没有李渔传,我们有91人报名参加课程学习,为了节约经费只,也只有选择页数少的版本印发给学生。2、李渔戏曲选段的选择长期以来,李渔的戏曲作品十种曲,在学术研究中呈现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的倾向。现代以来,学者们大多认为十种曲“科白配角之工,插诨啸傲之美,自是词坛老手。”对于其中的“市井谑浪之习”,他们却仍然无法释怀。面对李渔戏曲的浩瀚卷面和褒贬不一的评价,面对没有现成的李渔戏曲选读的读本的时候(手头只有王兆鹏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明清近代卷对风筝误诧美评析;吕树坤编著的沉醉东风 历代戏曲赏析对配鸾俦 的注释赏析)我们犹豫了很久。最后,我们从家乡人提到李渔的骄傲之情上找到了切入点李渔为什么被戏曲界看好,他对戏曲的贡献究竟在哪里?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结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选择了能具体体现李渔戏曲艺术的选段,经过自己注释后,印发给学生做课外阅读。教师的教学紧紧围绕李渔戏曲艺术的优劣进行鉴赏分析。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身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能力,课题组鼓励、组织学生实地探访兰溪芥子园,由介绍芥子园的建筑艺术、芥子园里的对联等让学生了解李渔的成就,培养探究能力。围绕主题“我眼中的李渔”开展读书活动,进行读书评比活动,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五、课程实施后的体会(一)实践后的收获语文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开发在学校、老师、学生、李渔研究会等人员的合作下圆满结束,我们的实践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课改气氛。课程实践结束后,对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进行了调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师的变化,学生的变化,学生和老师关系的变化,学校的变化。1、学生的改变一直以来,我们的学生习惯了教科书上安排学什么就学什么,老师要求学什么就学什么的思路,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兴趣有可能被重视。有很多同学感慨地说:“没想到我们平时想的东西学校也会让我们学习啊”。调查发现学生对李渔的青少年时期的人生经历印象很深,对李渔敢于面对挫折、充满自信、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难以忘怀。班中原本有些同学学习上、生活上有怕吃苦的心理,课程的内容使他们深受启发,学习态度上有了很明显的改变。李渔的好强、叛逆引起我的深思。我们正处在思想的反叛期,年少无知,又倔强无比。好强也许是我们成才的巨大动力。然而我们更需要切合自己实际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去行动。我们在这个时尚风行的时代,标榜着自己的所谓“个性”,心中却浮躁无比。我们爱幻想,爱做梦,我们的思想天马行空,我们的脚步却离开了文化土壤的滋养。只有充实自己的内涵,我们才能把持自己的“个性”,才能走出异样的人生。(084应雅丽)李渔的一生并没有道路一样平坦,他经历了乡试落第的失落,经历了失去慈母的哀痛。他没有因落第而对自己的才能产生质疑,没有因失去母亲的鼓励而丧失奋斗的意志。 虽然生离死别是人间常事,但李渔却经历了常人无法经历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在他事业成功之时,在打抽风偶遇困难,却遇上了爱姬的病逝,又连着爱女的夭折,这是何等揪心的痛。或许有人从此就会一蹶不振,整天生活在回忆之中,有人借酒消愁,麻醉自己,有人以死殉情,学梁祝化蝶双飞。而李渔没有,他没有成为他们中的任意一个,而是化悲痛为力量,让自己从摔倒处学会成长,从失意中找回自我。他站了起来,站在了人生的最高平台上,给无数经历逆境的人以力量的召唤!(083班叶丽娟的随笔)2、教师的改变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教师只是国家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实施者,教师多年来只有教学的概念,没有课程的概念;在教育理论方面,也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 刘旭东 张宁娟 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第54页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带来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带来了新的知识,给教师带来了一种充实感、幸福感。课题组的一个老师说: “这样上课,我觉得有种充实感。我要帮其他老师做课件,课后整理课堂实录。很累,但我还是感到充实与满足。也许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家乡的文化名人,我也与同学一起合作进步,我自己增加了文化底蕴的缘故。”“平时上课为什么没如此大的成就感呢?我想,是不是我的话语太多的提及考试,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是我太多的关注书本知识学生掌握没有?我平时备课,眼盯教参,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次实践,我觉得我也学会了点思考如何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学会了关注学生。”3、学生和教师关系的变化虽然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但是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了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特别是我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从高考的角度来说,我们每年约有20的人能上本科线,突破重点都很艰难,在质性评价还没普及的时候,走在考大学这条路上的他们很少能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在走近李渔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家庭资源得到开发,学生的兴趣得到尊重,学生的建议得到了重视,学生将老师看作朋友,学长甚至玩伴。学生和老师都感到了彼此的潜在价值。一位同学在随笔中说: “我曾经向老师提到喜欢看越剧及我奶奶喜欢大团圆的结局事情。没想到老师上课竟然提到这件事情,为我们介绍了 戏曲大团圆格局产生的原因,还说感谢我给了她一个思考的触发点。我可没碰上这么庄重对待学生的老师。”一位老师说:“我在给学生上课时,我有时直接告诉他们这个知识我刚学来的,学生很宽容的笑笑笑,会说这很好啊,我们挺喜欢。我带他们外出,他们帮我背东西,以前怎么也没感受到学生这么友好啊。”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这样,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主体性的发挥,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才获得解放和自由,才真正实现平等交往。4、学校的变化此课程开发从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原则等方面,完整地尝试了课程的设计构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模式。给学校其他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借鉴。不但办出了学校、课程的特色,也深深加强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民间团体(兰溪李渔研究会)的联系,课题的申报得到金华市教科室的重视。我校语文组也被兰溪市评为“市十佳先进教研组”,这对处在农村中学的我们实在是一个不小的荣誉。(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由于课题组负责人学习过完整的课程开发理论,研究过许多课程开发案例,对课程开发有比较系统的理论准备,所以课程实验的整体规划比较清楚,没有出现其他学校课程开发的有始无终或课题组成员职权不明的情况。但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还是存在如下问题:1、教师课程观相对落后,时间与能力不足本课程的开发中,课题组的部分成员在实践课题的时对高考改革表示怀疑,他们表示:“高考制度不改,学校是不肯放松考试考核的。我们搞校本课程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的家长甚至学校领导层对这个课程的开发也不是很热情,他们说:“课程开发要搞,上级那里有个交代,我们的高考成就要抓,升学率还是我们的生命力。”教师把课程开发与高考对立了起来,对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还不甚分明。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也饱受了时间不足的压力。教师的额外工作增加了,编写教案,做课件,为了准备实地考察,为了联系讲座,占用了教师很多时间。在教学材料的收集整理上,教师更感到自己的能力的有限。“查遍了手头的资料也不能找到李渔戏曲的注释,只有自己做这项工作。查辞源辞海,还联系了专门研究古文注释的同学,帮忙查了宋元曲词中的口语俗语等,才发现,粗略读懂所选的戏曲不难,但要准确解释一些词句,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可见,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师的鉴别鉴赏和检索能力有多重要。也不敢小觑一些选文注释类的书,不敢说他们是东抄西抄的了。”2、课程实施保障不够,校方支持不足虽然学校在公开场合大加鼓励开展校本教研,鼓励课程开发,虽然学校成立了课程开发小组,但是,终究“雷声大,雨点小”。原计划放周六上的课程由于两个班级学生上课冲突的缘故,改在每周一下午在多媒体教室上。然而,多媒体教室又是学校开学生会议、开教师会议、会见上级领导的地方,所以,课程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多媒体教师的扩音设备的时好时坏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再者,学校缺乏足够的图书资源以供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参考和学生比较阅读,计算机室的封闭式管理使得学生不能有足够的时间接触网络,去搜集自己想要的信息。3、课程评价机制不足课程评价首先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自我评价,包括了对课程的准备、编制和使用三个阶段的评价。在实际评价中却受着很多因素,如评价时间、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因素的制约,很难有一个客观合理全面的评价尺度。然而在学校层次上,教师的课堂作业、练习、家庭作业等学生日常学习活动情况的记录就成了课程评价的重要参考数据。虽然,在课程教学这个环节坚持集体备课,共同讨论出上课方案,但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不一,教学风格各异,学生在对老师风格有选择偏向,而课题组与学校在学生常规管理上缺乏周密考虑,没有形成详细的课程评估机制,没能给学生必要的约束力,致使有几课时听课学生偏少,影响了课程预期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虽然进行了发展性评估和多元化评价,但是学校并没有将课题组的评价结果放入学生的档案中。这对选课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遗憾,对课题组来说,保存着这些档案却不能为学生做出点什么而感到茫然。4、戏曲有效教学有待研究在人物传记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有的学生说:“我们喜欢百家讲坛那样的方式讲人物。对李渔我们太不了解,更需这样才吸引我们。传记的阅读和写作方法老师穿插在讲述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是能接受的。”然而在李渔戏曲选读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的不多。其中有老师的因素,说老师声音太轻,也有反映说戏曲内容杂,一些术语还不懂,有的说上课方式单调,最好表演多点观摩多点。还有教学班级人数的多少也影响着教学的效率。所有这些都是今后开发校本课程需要考虑研究解决的问题。总之,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而不是僵化的、线性的行动步骤。这次开发实践,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这次行动的经验和问题反思为以后改进和开设此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以后开设其他校本课程提供了借鉴。附录1: 语文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走近李渔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根据我校处李渔家乡的地理优势和学生对李渔的兴趣和好奇心,我校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和地方课程资源,开设了这门课程,以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课程目标语文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总体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李渔,熟悉地方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具体目标如下:(1)阅读单锦珩的李渔传,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及重要作品。(2)能通过访谈和实地考察,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搜集资料,对李渔的人生形成自己的思考,完成读书报告一篇。(建议以我眼中的李渔为题)(3)在元杂剧学习的基础上运用一般的戏曲理论能顺利地阅读李渔的戏曲选段。(4)能说出戏曲选段的艺术特性,从而印证李渔的戏曲理论。观摩风筝误写一篇戏曲鉴赏。(5)从传记和戏曲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三、课程内容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图书资源和教师手头搜集的资料情况,我们确定如下课程内容:(1)李渔的生平事迹。印发单锦珩的李渔传,推荐阅读徐保卫的李渔传。(2)李渔的戏曲选段。初选风筝误和鹞、风筝误嘱鹞、凰求凤酸报、意中缘露丑、比目鱼偕亡等。(3)李渔的戏曲理论选段。四、课程实施对象和场地高二年级和高三职高班级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五、授课方式各年级每周六的语文研究性学课为学生集中授课时间。大致授课8节。从学期第十三周开始至二十周。利用周末学生课余考察学习。六、课程实施原则(1)主体建构和自主探索的原则。学生不单是知识的学习者、接受者,也是积极的认知者。所以学习走近李渔这语文校本课程,倡导学生自觉参与,主动探讨。课程目标与要求的实现不是由教师来完成,而是由学生自己来达到的,审美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课程也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其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一起探索的过程,开发校本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2)融合性和简明性原则。本课程特别讲究社会历史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兴趣。同时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份五个系列,在此课程中我们能通过对李渔的认识达到戏曲和人物传记系列的融合。在教学内容与过程的组织设计中,本课程力求达到清晰简明,李渔生平介绍及探讨课可以与李渔的戏曲欣赏课由不同老师讲授指导,两个板块的课程可以并列进行,互相生发,但宗旨都是为了认识李渔,客观评价李渔,课程总体目标明确,就可为老师的授课带来相对灵活简明性。(3)过程性和合作提高原则。本课程不单是追求一个结果,而是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