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市第五中学高中历史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4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吉林省长市第五中学高中历史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4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吉林省长市第五中学高中历史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4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吉林省长市第五中学高中历史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4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页
吉林省长市第五中学高中历史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4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 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 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 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 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 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 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 前面没有铁轨了 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 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导入新课 1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一 赫鲁晓夫改革 新课教学 一 赫鲁晓夫改革 1953 1964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背景 2 改革的主要措施 1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2 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实行收购制 提高收购价格 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 提高粮食产量 提倡种植玉米 玉米运动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积极性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赫鲁晓夫 有人说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请说明理由 课堂讨论 3 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积极作用在于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局限性在于 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 自己也搞个人崇拜 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1 在企业管理方面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 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 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2 在工业方面 注重发展重工业 特别是军事工业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 苏联经济不断发展 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 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 工业产量增长迅速 1965 1975年间 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 石油产量从2 4亿吨增为4 9亿吨 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 4134亿吨 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 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 1961 1965年间 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 3亿吨 肉类为930万吨 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 1971 1975 的年平均产量 谷物为1 8亿吨 肉类为1400万吨 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 据苏联官方统计 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 1975年上升到67 工业生产从30 升为80 以上 农业生产从55 升为85 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 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 1975年升为53 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 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徐天新等著 当代世界史 1945 1992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 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 加大了军费开支 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世界现代史 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 2 改革的结果 1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 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 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 1955年 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2 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 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975年以后 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 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点是什么 两者的目的相同 都是为了解决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内容方面 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 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 后者终于工业 结果方面 前者收效甚微 后者初期效果明显 后期停滞不前 原因方面 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 斯大林模式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 1985年至1991年 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 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1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 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 4 背上沉重的包袱 同时四处伸手 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 其形象大损 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 材料一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 民族众多 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 无论是沙皇 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 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 造成很多问题 斯大林之后 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 民族问题日益显露 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材料二 1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 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 竟高达85 材料三 1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 396美元 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而且落后于亚洲 拉美一些国家 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材料四 1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1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 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 质量低劣 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 经济停滞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 戈尔巴乔夫改革 重点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实质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作为改革的重点 局势失控 苏联解体 3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1 从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2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3 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5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 1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致使经济不断下滑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 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 正确的是 a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b 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 只局限于农业领域d 没有取得任何成效2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a 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b 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c 都否定了十月革命d 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3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 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 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c 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 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4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 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b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c 西方国家的 和平演变 战略案d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 b a a b 5 就其实质而言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 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b 重点放在农业c 重点放在重工业d 没有改变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6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是 a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b 导致了工农的不满c 个人的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 不切实际 急躁冒进 d a 7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其主要目的是 a 成为超级大国b 增强综合国力c 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 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 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8 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a 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 坚持马克思主义b 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c 改革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 改革步伐要稳定 不能急于求成 c a 9 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 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二 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请回答 1 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2 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3 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 l 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 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施五年计划 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 开始改革 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 不同结果 中国成功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 苏联解体 原因 指导思想不同 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 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具体做法不同 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 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 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 引起思想混乱 对待 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 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 对改革认识不同 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