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A. 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B. 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C. 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D. 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着重论述的并不是雅典实行抽签选举,而是在抽签选举之前实行差额选举,这一举措明显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中所述选举措施,体现不出对贵族统治地位的维护,排除A项;权力的运行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是着重讲选举中的财产资格限制,C与题意不符。【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点睛:本单元复习要旨:(1)形成一个观点: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制度,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但也有其不足,都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2)理清两条线索:一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3)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的民主制度,三是罗马法的主要内容。2.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A. 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B. 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C. 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D. 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答案】C【解析】材料“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有利于实现雅典公民内部的平等,使人人都可以参政议政,材料“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有利于发挥富人的作用,减轻贫民负担,据此可知,雅典的这些举措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题干涉及的是雅典民主选举,并没有体现文化事业不发达,排除B;雅典民主选举体现了相对平等而非绝对平等,排除D。故选C。3.在伯利克里时代,古代雅典居民大约有40万人,“其父母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这样全权公民大约14000人。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仅能容纳6000人。参加公民大会的一般公民也仅限于聆听和投票。这表明A. 雅典层层推选的民主制度受到普遍欢迎B. 雅典实行轮流参政议政民主制度C. 雅典民主制度受到大多数人的抵制D. 雅典民主本质上是精英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大约有40万人,仅能容纳6000人”、“一般公民也仅限于聆听和投票”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对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认识。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不准确,故排除。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对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认识4.古雅典五百人议事会,专事公民大会的准备、召开、主持以及执行大会决议。500人又均分为10组,抽签轮流担任议事会执委会,负责处理国家日常事务。执委会再抽签一人出任议事会和公民大会主席,掌管金库钥匙和国玺,任期一天,不得连任。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A. 突出轮番而治和权力制约B. 真正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运行机制得到法律的保障D. 有效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抽签轮流担任议事会执委会”、“任期一天,不得连任”这些信息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体现出轮番而治和权力制约的原则,故选A;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法律的相关问题,故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种直接民主,并不能有效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可排除D。5.管仲在齐国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铁业的运营,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这种做法的主要影响是A. 恢复西周的“工商食官”政策B. 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C. 促进经济国有化政策的产生D. 促进官营手工业的产生【答案】B【解析】“官山海”政策是在抑制私商,所以也就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官山海”政策只是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而非恢复西周的“工商食官”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管仲改革使齐国向封建社会过渡,封建社会是私有制,不存在国有化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抑制私商而非促进官营手工业的产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官山海”政策是实施制盐业和冶铁业的国家垄断性经营,实施食盐和铁器的国家专卖,该政策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出现,发挥了 “抑商”成效,对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6. 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这说明A. 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B. 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 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D. 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受宗法制的影响,有家国同构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而且宗法制有利于共同的民族心理的形成,故A排除。中国古代真正的国家,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家国同构7.“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材料意在说明周代A. 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B. 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C.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D. 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宗法分封制。据材料“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可知,材料意在说明周代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故D项正确;“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与“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表述片面,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故C项错误。点睛:材料“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宗法分封制对王权有两重作用,从而得出正确答案。8.“王”本是夏商西周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历代大王上位之后表示自己功德不足与上古帝王媲美.故只称王,不称帝),春秋时始有诸侯称“王”,到战国时诸侯纷纷称“王”。这实质上反映了A. 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B. 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C. 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D.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分封制的瓦解。根据“春秋时始有诸侯称王”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就已经对某些诸侯失去控制,故排除A项;诸侯纷纷称“王”实质上反映了周天子的控制力和势力下降,国家的分裂状况加剧,故排除C、D项。诸侯纷纷称“王”表示不再服从周天子的管辖,周代的分封制名存实亡,走向瓦解,故选B。9.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齐国的邹忌、秦国的张仪等,都是执掌大权、声名卓著,但却出身寒微的卿相,并且这些新起者亦不再被分封。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 世卿世禄制趋于瓦解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已确立D. 人才的流动比较频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出身寒微的卿相,并且这些新起者亦不再被分封”表明了世卿世禄制度趋于瓦解,平民也可以有机会步入权贵阶层,故B项正确;秦朝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于秦朝,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世卿世禄制的衰落,没有反映出人才的流动,故D项排除。10.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赃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A. 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B. 秦律具有残酷性C. 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D. 秦律具有公正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秦律该规定强调对是否“五人盗”的惩罚不同。秦律对“五人盗”这样的“群盗”惩治更加严厉,故A项正确;该规定内容具有残酷性,但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秦律该规定的目的,故C项错误;对是否“五人盗”的惩罚不同,无法据此推断秦律的公正性,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律11.秦朝律文明确规定:“盗徙封,赎耐。”秦简法律答问还解释道:“可(何)如为封?封即田千佰。顷半(畔)封殹(也),且非是?而盗徙之,赎耐,可(何)重也?是,不重。”“封”,就是田间的阡陌、顷畔的地界。“耐”,古时的一种刑罚,即判处剃去须鬓。据此可知秦律的作用是A. 保证徭役和兵役征发B. 保证田租赋税的收缴C. 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耐”是“判处剃去须鬓”,不是徭役和兵役,故A项错误;维护田地的边界,与收缴赋税无关,边界改不改变,赋税都在那里,是一定要收的,故B项错误;“盗徙封,赎耐”的意思是,敢私自迁移田地的边界,将判处剃去须鬓的刑罚,可见此条秦律的作用是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C项正确;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论断范围太大,超出了该条秦律的具体范围,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秦汉政治秦律12.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A. 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B. 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 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D. 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杀死侮辱父亲的人可以从轻处理,这表明法律中带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的意味,这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A项正确。题干强调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无关,排除B。题干强调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与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无关,排除C。题干强调审理案件受儒家伦理影响,与司法程序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13.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点睛: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14.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A. 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B. 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C. 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D. 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并没有消除地方割据的条件,故排除A项;郡县制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不能保证封建国家的统一,故排除B项;秦代的郡县制推行于全国地区,而非仅仅是在边远地区,故排除C项。根据“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国家“大一统”的形成,故选D。【点睛】郡县制是中央控制地方的一种行政手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地方割据主要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的地方独立性增强,所以郡县制能加强中央集权,却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的条件,更不能保证国家的统一。15.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A. 田制已遭到破坏B. 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 官吏的腐败贪污D. 各地的经济不平衡【答案】A【解析】据材料“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名不副实,已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均田制的问题,不能说明分配土地严重不均,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吏的腐败贪污,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各地的经济不平衡,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授田”属于均田制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实际授田数量极低的材料可以分析得出正确答案。16.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 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 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历代政府加强对民间经济的管理,主要是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间手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排除C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是材料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17.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A. 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B. 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C. 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D. 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书、枢密院二府制度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相权与皇权的问题,未涉及中央集权削弱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行政效能提升,故C项错误;宋代削弱相权,皇权没有遭遇威胁,故D项错误。故选A。18.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一做法A.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对立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可知地方官权力小、任期短,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D、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差遣性质”“三年一替”,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19.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人四川而划入陕西。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A. 传达行政命令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防止地方割据D. 扩大国家的疆域【答案】C【解析】【详解】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可以限制地方势力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故选C项;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将生活习俗更接近四川的汉中、安康划归陕西行省,在客观上并不利于行政命令的传达和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B项错误;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与扩大国家疆域并无关系,排除D项。【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联系所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目的分析解答即可。20.“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A. 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B. 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C. 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D. 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自嘉靖中年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生齿日繁,游手日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即“疏于户口”,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故A排除。以土地为依据的赋税制度不能说明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明朝赋税制度21.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故选D。22.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答案】C【解析】“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23.1534年,为应对新教的挑战,欧洲天主教会成立了耶稣会组织,该会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耶稣会维护教皇和经院哲学的传统权威,却反对追逐世俗权力,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素养,特别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耶稣会的这些做法A. 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B. 着力于天主教世俗化C. 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D. 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答案】C【解析】由材料“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素养,特别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选C。作为宗教团体,耶稣会并非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排除A;耶稣会的这些做法是要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而非着力于天主教世俗化,排除B;由时间“1534年”,可知当时启蒙运动没有开始,排除D。24.德国纽伦堡市的慈善救济观念在16世纪发生了些变化,比如认为:政府应该介入社会救济机构的管理,个人慈善捐助是人世间的善行,与是否拯救自身灵魂无关等。出现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A.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推动社会福利改革B. 宗教改革带来的世俗化影响C. 德意志的统一加强了政府职能D. 地理大发理开拓了人们的眼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分析理解能力。题中涉及的是一种观念的变化,即慈善捐助与个人灵魂信仰无关,这种现象当从宗教改革开始,故B项是其原因,正确。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25.材料 唐前期主要实行府兵制。府兵从21岁服役,60岁免役,服役期间免除其个人的租庸调。府兵不脱离自己的乡土和农业生产,实行所谓兵农合一制。战时,中央从各地调集军队,高级将领临时委派,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由于府兵必须自备兵甲衣粮,服兵役是一项沉重的负担。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作为府兵制基础的均田制日趋破坏,府兵纷纷逃亡。从高宗、武后起,由于同边境各民族的频繁战争,府兵得不到轮换,加上勋赏不行,府兵地位下降。府兵经常被长官当作奴仆使用,从事各种杂役,百性耻作侍官”。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府兵制名存实亡。723年,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一切费用均由国家负担,军事开支剧增。边疆节度使逐渐获得了独立征兵的权力。摘编自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实行募兵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玄宗实行募兵制的影响。【答案】(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无法维持;府兵地位下降,百姓耻于当兵;战争频繁、杂役繁多,引起士兵不满;士兵大量逃亡,府兵制名存实亡。(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影响:减轻了士兵的经济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和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作为府兵制基础的均田制日趋破坏,府兵纷纷逃亡”归纳出府兵制的基础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无法维持;依据“由于同边疆个民族的频繁战争,府兵得不到轮换”归纳出战争频繁,长久得不到替换,引起士兵不满;依据材料“府兵地位下降。府兵经常被长官当作奴仆使用,从事各种杂役,百姓耻作侍官”归纳出府兵地位低下。(2)依据材料“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一切费用均由国家负担,军事开支剧增。边疆节度使逐渐获得了独立征兵的权力”从财政负担不起以及藩镇割据形成角度归纳弊端,结合材料和所学从士兵经济负担减轻以及战斗力提高等角度思考回答。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7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张居正(15251582年)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二:明中后期朱载堉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伍袁萃作的林居漫录中记载“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昔人所丑,今人所趋也”。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社会风俗的变化,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答案】(1)特点:合并税种(或赋役税合并为一条),计亩征银(或按田亩核算或地租货币化);力役货币化;突出官府在丁银征收和使用中的地位;简化纳税环节;(2)变化:由注重气节到拜金主义(或追求金钱财富的价值观);由重地位和礼数到重财产为标准的世俗观念;由鄙视商人的风俗到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原因:一条鞭法的推行,白银的大量使用,加强了农民、农产品与市场的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的壮大;出现反理学(反礼教);人们价值观和生活观发生变化。【解析】(1)特点: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把田赋、原先按户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 “计亩征银”这些内容,可概括出“合并税种(或赋役税合并为一条)”、“计亩征银(或按田亩核算或地租货币化)”;依据“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可概括出“力役货币化”;依据“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可概括出“突出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