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州市“优课”活动之教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 学 设 计 单位:德州市陵城区第二中学 姓名:罗 学 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教 学 设 计德州市陵城区第二中学 罗学辉教学设计简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上饶时写给他的挚友陈亮的,词人通过梦境回忆少年时驰骋沙场的英雄壮举,表达词人完成统一大业的崇高理想,杀敌立功的雄心和报国之志;以及壮志难酬而身先老的忧愤与叹息。在短短62字的词中,东坡先生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记叙、描写为后文的抒情蓄势。洗练的语言,足以令师生涵咏再三,因此,引导学生边读边品;它所传达出来的爱国之情,是提升价值观的绝好资料。因此,在教学中要拓展开去,升华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 依据本文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学生课前学习活动、情境导入、朗读感知,疏通词义、品析词句,探究意境、拓展延伸、课堂测评等。学生课前学习活动:1.查找辛弃疾的相关资料、故事、诗词;2.阅读破阵子,简单疏通文意;3.积累爱国诗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字,识记文化文学常识,了解辛弃疾生平;2.能力目标:吟咏、品味诗歌,理解词意;3.情感目标:体会感情,培养爱国之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要穿越800年的时空到南宋去拜访一位失意的将军,一位杰出的文人。他不仅是一位以剑填词、用血写诗的词人,更是一位赤胆忠心、大义凛然的英雄!这位本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英雄,却最终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现在,我们走进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触摸英雄的情怀。 教师播放课件;学生简介辛弃疾。二、朗读感知,疏通词义: 1.初读诗歌:请同学们大声读诗词两遍。 学生试读,注意读音。找一到两名同学试读。 师生正音,教师范读,学生再读、齐读。 2.指导学生注意:挑、麾、的卢、弦、霹雳等字的读音。 再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感情。 3.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独立疏通文意,圈划出疑难字词。 (2)如有疑难先小组合作,解决不了提交全班讨论。4.师生共同解疑释惑。三、品析词句,探究意境:1.联想想象 宋词很有韵味,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一段音乐,联系本词,说一说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画面? 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音乐,联系本词说说: 我仿佛看到了_, 我仿佛听到了_。 播放音乐,生静听,然后描述。 注意要引导学生结合词的内容描绘。2.品词析句 请找出词中最有表现力的词,小组长负责交流,推举出本组认为最佳的词,并且品一品。生边说边读,边读边品。师生共同品读用词的妙处,在读中品,以品带悟。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释疑、拓展、升华认识,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3. 相关资料(1)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3)礼记:“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 五行中秋配金,方向配西,仁义礼智信中秋配义。讨伐叛逆,处决奸恶往往在秋季。现在还经常可以听到“金秋”、“西风”“秋后问斩”这样的说法。(4) 辛弃疾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5) 诉衷情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6)自创诗歌叹稼轩罗学辉那一年,鹅湖大雪中,你煮酒看剑,只一挥,就震醒了半个宋朝!那一月,乡野荒村里,你慷慨悲歌,只一声,就响彻了大江黄河!那一夜,残灯小楼上,你一曲笙箫,只一阕,就吹哭了千山明月。血洒大漠,金戈铁马,侠肝义胆,还我山河!悲乎,惜哉!只是残梦,只是,残梦未醒而已!梦醒,低吟,虽在灯火阑珊处,但只需浩歌一首,就足以千古风流!(7) 辛弃疾和陈同甫鹅湖相会。1188年陈同甫顶风冒雪跋涉800里去信州鹅湖会见辛弃疾,两人雪中煮酒纵论天下军政大事。(8) 南北宋版图。(9) 辛弃疾追杀叛徒张安国事迹。四、拓展延伸剑,已成为诗人形象的化身,剑的悲剧就是诗人的悲剧。当历史的车轮碾过那一个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你是否还能吟诵出一两句感人至深的诗句,铭记一两个人的名字呢?学生说出自己课前积累的爱国诗词。五、结束语 一个英雄生活在一个怯弱平庸的朝代,是一种悲哀。辛弃疾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南宋很快就灭亡了,但辛词却流传千古。“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我们回眸历史的长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今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