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谷贝王氏的都进来看看,了解一下家族历史!一、从太原郡到琅琊郡 长江流域的许多户族来源于北方,因为中国历史上北方战争多,多躲避战乱,人口流向南方;同时长江流域自稀罕以来逐渐开发,这里气候宜人,农业产量高,能吸引外开户。 相传春秋时代,周灵王泄心的儿子子晋,受封于今之山西太原,从此以王为姓。秦废诸侯设置郡县,建太原郡,姓王的归属太原郡。 不知后来在什么时候,太原王姓中的一支大概也是为了避乱而南徙,定居于山东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从此这支王姓便成了“琅琊郡”。约在东汉末年,又有一支王姓由琅琊郡再度南迁,至金陵(今江苏南京)鸟衣巷一带居住,经三国之乱,西晋统一后就出现了王谢陶阮四大门阀,至东晋时期有名人王羲之,王献之,王敦,王导等,“王谢”更为突出。“三槐绵世泽,两晋振家声”,一联说的就是王姓在西晋、东晋时期最为阔气。到了隋唐时期,贵族衰落,唐人刘禹锡咏乌衣巷诗中看到的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时候,乌衣巷的王姓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仍住原处,一部分迁至江苏常州,两处都成了寻常百姓。二、绵延湖北 大约在北宋神宗、英宗时,王姓中有一人名介,字介玉,兄弟八人,一同移居到江西丰城牯牛镇(即今江西庐山脚下的庐山镇)。在此居住时间不长,介公被当朝任用为湖北蕲黄镇抚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员),上任时一家眷属同往湖北,居住蕲黄。公介为人慷慨,热爱百姓,当地人民都非常尊敬他。 介公死于黄敏事件。黄敏是湖北北部人,聚众占领州县,围攻蕲黄城,介公极力守城,城陷,以身殉职,三位夫人(马、田、戴)同时遭难尽节,均葬于湖北蕲黄城南门外龙眼矶上。为祭悼介公,百姓倾家而出,场面十分悲壮。后来,蕲黄人民为纪念四位值得尊敬的人(介公和另外三名官长),建“四术祠”于县治所,有塑像和匾额,介公座首位,可见其功德深入人心。 介公有子四,“彦”字辈,名皆失传。彦四以农业为生,后来迁至蕲黄的青山乡,为祭扫方便,用当地迷信手法,请术士招介公魂葬于附近的广脚楼。彦四生四子,亦皆失传名,但知其为“秀”字辈。一二三不详,秀四传子“福”字辈。说来也巧,这辈人又是只知“福四”有一子名友梅。这样,在青山乡居住的王家有四辈子人,当地人俗称之为“青山王氏”。 友梅自幼聪明颖悟,苦读思敏,过目成诵,善诗文,工书法,首考就中解元,后官至教授(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地、县教育局),至仕后荣迁英山。所以后来谷贝王氏称湖北英山王氏是自己的始祖。 友梅娶妻二人,李氏和张氏,共生子十五人,为“玉”字辈。他们兄弟多,分布也广,湖北英山有,孝感有,安徽合肥有,不过到合肥后已改成姓杨了。 “玉”字辈中有兄弟三人来到寿县,大致在明朝初年,有二人分别易姓张、魏。其实谱上只记载王和魏而没有张。张、王、魏三姓的辈分原先 都是一样的,并且往来密切而不通婚。据传,魏是生时姓,死后的墓刻、碑文和牌位,都用的是王姓。 “玉”字辈十五人的名字均无记载。据说,英山留下来的有一位名为“玉二”,迁来寿县的这位仍保持王姓的是“玉四”,后人尊称“玉四公”,为谷贝王氏的始祖。 三、玉四公迁寿以后 玉四公可能奉调(所谓“调位”),也可能是自己主动来寿县的,初到时居保义。据王氏宗谱上说,玉四公墓在保义镇南头名叫王家荒。 据谱引记载:“溯其开基寿春者则王四公字玉四,由明洪武立国初,自蓼之英山迁居于此者也。”查明史朱元璋在位共三十一年,玉四公英邑迁寿如果假定与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则1977年正是六百周年。要说谷贝王氏的历史,也就是这六百多年的历史。 玉四公有四子,名皆失传,只知大公号文开,因排行老大,乃通称“大公”。这时家境贫寒,生活困难,更无文化。大公有一子,名真,生平家世不详。真生子一人,名玉玺,其他不详。大、真、玺殁后,都葬在保义镇南头王家荒。这几代人都是单传,并且都很贫寒。 玺生子二人,长名和,次名程,均有后。二公为生活所迫,讨饭至谷贝。 谷贝原名谷陂(bei),谷是小丘,陂是水边。这就是说谷贝这个地方从前是一边座落在小山脚下,一边临水,为人迹罕至之处,很荒凉。原谷陂在今王家楼西北角,那里有三间小庙,名叫谷贝寺。和、程二兄弟初来时,就寄居在庙里,他们白天到外面讨饭,间或开荒种地。由于勤劳节俭,日积月累,渐渐富裕起来,开始买田置地,建筑新房,维修旧庙,二公起家后,初迁沟西,和公住门朝西,程公住门朝南,这就是所传“老二门”(西门、南门)的来历。沟西正是王家购买建筑最早的一个庄宅。二公死后,都葬在大古堆西南原有墓碑,早已不存在。 程公生一子,后远迁他方,今无法考查。和公生一子,名鼐,稍有文化,仍以农业为主,耕读教子。殁葬于和公莹,立有墓碑,今不存。 鼐公生五子,名相、桃、桥、校、榜。这时人口增多,家庭富裕,也渐趋文明,重视文化,取名都用“木”字偏旁。五人死后都葬在王家楼西南的大古堆西南。 “木”字旁的兄弟五人,只有桃公和校公有妻室,分别为霍氏和王氏。霍氏妯娌二人,忠厚勤劳,贤良和睦,勤俭度日,相依为命,都是高寿,为世人所称赞。二人先后去世,葬同一墓地,叫“妯娌坟”。妯娌坟成为著名的谷贝王氏第一所发祥地,发户坟。校公后代已不详,桃公字竹溪,生一子,名化南。四、化南公中兴 化南公字少溪,任审相官(大约相当于今之副级省级或厅级官员),时间约在明朝万历、天启年间。化南公为人正直公道,为官清正廉明,关心百姓疾苦,曾上书朝廷,要求惩贪吏、减赋税、选人才,遭到阉党迫害,削职为名,回谷贝闲住,经常访亲会友,周济穷人。代民平愤,养花种草,修桥铺路,颇得民心,声望很高。这时家庭富裕,土地也很多,做了许多慈善之事。 谷陂寺原在王家楼西北角的一块流坡地上,庙很小,当时姓魏的认为寺庙下面风水好,准备拆庙葬祖坟,化南公担心庙宇被毁,遂决定讲谷陂寺东迁。拆迁时,王姓人男女老少排成一列队伍,从新址到旧址长约三里,接力传递砖瓦。新寺在老石集西南,面积很大,房屋增多,添塑菩萨,是时起每年农历二月二举行灯会,花色姿态繁多,并请戏班唱戏,颇为热闹。但毕竟具有家庭佛堂性质,因而影响没有附近(庙西)农历九月初九(重阳)龙王庙大。 谷陂寺改称为谷贝寺,贝者宝也,教育后人尊重爱护这座寺。同时将从英山迁来这里的王氏及其后代,定名为“谷贝王氏”原因是和、程二公初迁来时,借住此寺蔽体,繁衍后代。以此寺为族名,一表对谷陂寺的感激之情,二表对祖宗的纪念之意。可惜的是,谷贝寺经历三百多年沧桑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废毁,现为谷贝小学地址! 谷贝寺东北是一条南北大道,北为大堰,隔断交通,为了方便乡人行走,爱做善事的化南公便出资修造一座王家大桥,桥长七丈余,高两丈五尺,宽一丈二尺,全部用寿州青山石筑砌。此桥结构之精巧,技术之科学,工程之浩大,仅次于这一条路上的寿州南门大桥和窑口大桥。桥上有题诗,立碑刻文,惜早已不存。桥的功用亦为今之新建的现代化大桥所代替,但旧桥遗址尚存。 化南公还出资修建了众兴牛角埠大桥,为人民造福,当地人民群众非常高兴,纷纷赞颂化南公的美德。牛角埠大桥竣工时,化南公题诗刻石,正是立德又立言。诗曰: 独构宏桥枕上流,往来车马济千秋。 此心不为要天眷,结果生平一念头。 由此可见,谷贝王氏在当时既富裕,又有文化,颇得乡人好评。化南公德才兼备,富贵俱全,辞官归田后,仍为民操劳,乐善好施,为乡亲百姓排忧解难,迁修谷贝谷贝寺,建造谷贝王家大桥和众兴牛角埠大桥两座,闻名遐迩,德布后世,千秋流芳。化南公逝世时,远近百里乡亲迁来致哀吊丧,送了很多挽诗、挽联和祭文。其中有一首挽诗写道: 几年求道现升腾,今日丹炉药已成。 从此超凡名位显,好施霖雨济苍生。化南公逝世后,季子(三子)建之选择新坟地六处,但不知道哪处为好,犹豫不决。正焦急之时,夜梦公至,父子共选向北坟地,建之醒后而葬公于斯,并移孺人棺同穴。数年后建之殁附葬于此,共三樽,后人称之为“向北坟”,其实向北偏西。向北坟是王姓又一所著名的发祥发户祖坟,地性极佳,居高临下,一片村落田野尽收眼底,后有站在坟上“望到哪里发到哪里”的说法。向北坟前有石器石碑,立有华表,上面刻有对联,联曰: 竹里继前徽,溯迢迢英邑徙居,窀穸荣归,乔梓历传八九世。 槐庭遗厚泽,卜 佳城得所,琅琊后嗣,苾芬上祀万千秋。 向北坟墓葬,大约始于明末清初,正值风水地气迷信之说大盛时期,像王化南公这样名闻一方、德高望重之人,会倍加考究。坟地面积颇大。二十世纪80年代坟墓尚在,而石器、石碑、华表等已荡然无存。 化南公有子三:长用予,次用贤,三用极,后人称之为“老三门”。用予为“老大门”,未传、缺支;“老二门”,今人数亦不多;用极号建之,为“老三门”,最为兴旺发达,后人最多。 用贤公是武举,当时从沟西至西瓦房附近有一条直路,既平且宽,地名叫马头埂,乃为武举用贤率领谷贝王氏子弟骑马射箭、习武练功的场所。当时堪称文武齐备,门第非常客观。五、“之”字辈始分五门 用极公有子五人,均以“之”字辈取名,兄弟顺序为:之弼、之烈、之谟、之训、之诰,谷贝王氏分五门,即从此开始,时正处于康熙盛世,若把雍正、乾隆两朝联上,三朝共134年,这在清朝,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称得上是鼎盛时期,史学家则称之为:“康乾之治”、“康乾盛世”、在这个历史时期,老百姓不论张王李赵,都能休养生息,安心生产,生活都有所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下,谷贝王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理所当然地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当时老宅沟西分五段,住着兄弟五家,即形成了后来的五个门子。全庄除从东往西排,第一家之弼公,即后来长门人的首辈;第二家之烈公,既后来二门人的首辈;第三家之谟公,即后来三门人的首辈;第四家之训公,即后来四门人的首辈;第五家之诰公。即后来五门人的首辈。在这五门中,其中四门之训公无嗣,承 长门之弼公之子世才为继。所以有人说,长门和四门又近了一层。而在这兄弟五人之中,老大弼公和老三之谟公同时进学,老五之诰公则是庠生(在封建科举时代的科举制度中,庠生是府州县学中的生员的别称,亦称秀才)。老三之谟公十三岁时即被录取童子科。 不久,原五个门子的居住地有了变化:长门住楼郢东头,门朝北;五门住楼郢西头,门朝南;二门住沟西,门朝南;三门住祠堂巷,后因建祠堂迁居前套;四门则住在祠堂附近。当时五门的门向都是统一安排的,前后呈直线,以便在逢年过节时,各自站在家门口都能看到其他四门上挂的红灯,互相欣赏,以便于互相到各家辞岁和拜年。这也说明谷贝王氏历史重视兄弟团结,家庭和睦,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五门”以下各支系,请每门推举数位热心人编写出各支系的脉络情况,以便将来汇总,供后人修谱之用,并能以谷贝王氏的优良传统教育后代,培养新人,为祖国、为名族、为家乡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人旨在阐述谷贝王氏历史,篇幅有限,暂写道“五门”为止。现以“谷贝”和“槐杏”为题,草献两联,就教于叔兄及晚辈,兼作全文结尾。 谷为食,老少皆爱,亿万人不辞辛劳,争获高产,齐创大业; 贝乃宝,孺幼均借,千百代莫忘开发,夺得银珠,共建中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狂犬病传播途径
- 安全教育学习培训课件
- 农业品牌打造2025年资金申请助力农民增收研究报告
- 安全教育培训需求表课件
- 历年会计岗面试题及答案
- 乐陵幼儿面试题库及答案
- 兰州物业面试题库及答案
- 跨境仓储面试题库及答案
- 安全教育培训课时计算课件
- 新能源行业安全管理报告:2025年创新技术提升安全预警能力
- 记叙文中的并列式结构课件
- 新媒体运营实务完整全套课件
- 桩基础平法施工图(平法施工图识读)
- GB/T 9113-2010整体钢制管法兰
- GB/T 23338-2018内燃机增压空气冷却器技术条件
- 海姆立克急救法完整版本课件
- 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采测分离实施方案课件
- 控压钻井技术及实践培训讲义工艺课件
- 厚度仪点检表
- 北京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
-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实践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