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山东德州市耀华中学韩老师一、教材分析:醉翁亭记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2.熟读课文,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3.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中初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2.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四、课前准备:宋史欧阳文忠公集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便是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就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做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联系过去所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作者及背景简介1.简介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所做。2.关于“六一居士”: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设计意图:适当的背景介绍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介绍背景时,问题环环相扣自然流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2.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环滁(ch) 壑(h) 琅琊(ln y) 潺潺(chn)辄(zh) 霏(fi ) 瞑(mn) 晦(hu)伛偻(y l)肴(yo) 提携(xi) 蔌(s)酒洌(li) 觥筹(n)弈(y) 翳(y) 颓然(tu)3.再读读出节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学生练读,掌握朗读节奏。4.三读: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旨在读得通顺:(1)学生结合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划出不解之处。(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3)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全班交流解决。(4)生一人一句翻译全文,师生同为译者纠错。设计意图:朗读诗歌诗为了更好的理解诗歌的节奏、韵律及内容。四、再读课文1.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应用合理的朗读方法自由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语段,给全班示范朗读。2.学生点评朗读,教师指导示范。3.全班齐读。设计意图:朗读诗歌诗为了更好的理解诗歌的节奏、韵律及内容。五、词汇积累教师出示现今仍有生命力的部分词汇,要求学生掌握。1.找出自于本文的四个成语,说出它们的意思。峰回路转水落石出觥筹交错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2.找出文中词尾带“然”的形容词,解释在本文中的含义,并罗列现代汉语中带有词尾“然”的形容词若干。学生交流明确:蔚然:茂盛的样子。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杂然:错杂的样子。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醺醺的样子。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注释,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自己找问题共同解决的方法,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老师一人讲解的效果要好。六、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2.掌握译文。第二课时一、由问题导入这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学习。二、再读课文,深度探究(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1.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1)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2)体会太守为人而醉。指名朗读第三小节,划分层次,体会人欢乐,太守醉。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3)体会作者为“情”而醉。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2.体会“醉”“乐”之间的关系。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在表露出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的同时,也隐含着他的一丝失落、一丝无奈,寄情山水既是作者真意也是为了排遣人生的失意,但欧阳修却没有沉沦,依然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设计意图: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醉”与“乐”的关系。三、赏析其写作特色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设计意图:学习写法,体会其妙处。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赏析行文特色。设计意图:总结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五、拓展延伸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交流:两人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交流: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做到学以致用。六、迁移练习投影出示丰乐亭记,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怀。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早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明确: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美丽的琅琊风光,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正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一样,“与民同乐”也是欧阳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